第22章馮諼分地
趙丹考慮了一天,自然也聽了虞卿的詳細介紹。
于是他發現自己糾結了,于是他叫120家公司中“需要土地”的,就來他在皇宮東側買下的,被他改造成了“晉商會所”
晉商,大家應該熟知
明朝清朝占據中國商界絕對統治地位。即使放在現代,其地位也不能忽視。
而趙國出自晉國,因此叫晉商不為過。
自然這點,韓魏商人也可以這木說。三晉的由來可是很久了。
這里列。
實際上就是趙國最頂級的交流會所。
裝修的自然是及其大氣,但不奢靡,因為他不喜歡,商人喜歡奢靡的生活的畢竟是少數,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那意味著,盡頭,發展的盡頭。
如今皇宮內內務府高官,包括內務府主官,內務府侍衛大臣虞卿,內務府總管馮諼,副總管郭開,趙忠。
還有六部太監,少監,24司主官,120家公司的主要經營者。
他們匯聚在一起就是一股非常強悍的力量。
作為第一次加入這樣的會所,郭縱和呂不韋兩人大為吃驚。這里哪一個不是身價巨萬,要么既是權勢滔天,不是他們這種純粹的商人可以比較的。
“今天,找大家來,一來,就是要犒賞大家近年來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的大好局面所有人都是有功勞的。我銘記在心。
所以,有功勞的人就該賞,王振,宣”
于是王振拿出趙丹事先就準備好的賞賜文書,一一念出。
這些人都把他當做詔書來看。雖然沒有內閣附屬,不具備國家概念。
但他們不在乎。
“這第二件事,之前也只會了大家,那就是母后,將皇室的牧場和農莊全部交給我打理,可是,我能力和精力畢竟有限,所以想請教在座諸位,咱們如何經略,才能事半功倍”
一石激起千層浪。
臺下立即議論紛紛。
趙丹也不急,他要等,坐下來慢慢等。
最終極具實力的企業霸主,邯鋼集團執行總裁郭縱代表各家公司發言
“我們一致認為,各家公司發展急需要大量用地,有了這些土地,我們的利潤將最創新高......"
對于郭縱等人心思,趙丹是理解的,如果能得到這些土地,那么他們的實力將富可敵國。也是傳統中國商人成功后幾乎都將剩余資金用來買地,囤地。
正是如此,中國即使到了明朝,清朝,民族資本家也沒能成就什么大事,因為他們很快就成立地主階級,極力反對不利于他們的革新。
這也是許多王朝嚴厲禁止商人買地的原因,可惜很難禁止掉。這點看看改革開放的中國現狀也就明白。
而趙丹不反對他們擁有一些土地,擴大規模。但是現在討論的土地面積那是空前的。事關幾十萬人生計,交給這群唯利是圖的商人顯然不是個好事情。
司禮監掌印太監王振小時候就是貧農,他小時候的悲劇,使得他痛恨商人經營土地,那群吸血鬼會想盡一切辦法讓辛辛苦苦耕種的農民一無所有,連飯都吃不飽。“這不是個好的建議,固然在座經營的各位即將獲得巨額利潤,可是直接經營農田的老百姓,就會被你們榨干骨血,因此我建議,可以由內務府六部相關職司統一經營,統一收稅”
王振的話,獲得了內務府一干領導們心意,他們迫切希望獲得直接財富,不再受制于宮外的企業家。
可是也太保守了,如果趙丹想這木干就會不會開這個會議了。
趙丹,還沒有發話,公司代表們立即吵起來,在利益面前沒人能不心動。
要知道這些公司經營者可不全是宮里的人,不少企業由于趙丹控制的股份不斷稀釋,導致經營權流失,就好像邯鋼集團一樣。
面對爭吵的兩方,趙丹問馮諼。
“您是前輩,也是這方面的經驗豐富者,更是內務府的高官,你認為應該怎么分配”。
馮諼其實早就有了處理方案,只不過來不及和趙丹說,就開會了。
“不知道,陛下是要長期利益還是短期的”
趙丹道“什么是長期,什么是短期”
“立即獲得暴利,就是短期,交給各家公司和拍賣掉就是最簡單的”
趙丹搖搖頭“我現在不缺錢”
“那么就是長期,那么我的建議就是,將這些土地分給耕種的農民,讓他們自發的為陛下創造巨額財富”
趙丹震驚,這個家伙想干什么。
其他人更加震驚。
“所有人都沒有我對趙國農業的落后更加了解了”
馮諼沉重的說,“相比起齊國魏國很早就建立起的齊全的水利工程和灌溉體系,趙國相比之下遠遠落后,其次在農具上,趙國雖然設計了很多劃時代農具,可是推廣并不迅速,直媴犁等配合牛耕,簡直就是最佳省力的耕作辦法,可是趙國沒有大規模換裝改進,如果不是趙國的牛和馬便宜使得其民間擁有量遠勝于南方各個國家,恐怕差距會更加遙遠。
而這僅僅是農業落后的其中一個,而農業落后關鍵有兩個,
一個是沒有向秦國那樣的激勵措施,由于土地不歸農民所有所以他們并不積極農作。使得生產力低下。
其次就是國家和地主對土地的索取遠遠大于投入。
而農具,水利,種子等缺一不可。一句話農業很脆弱,但農民很強大。我們不能忽視農民的要求,否則隱患就會難以彌補”
趙丹恍然大悟,考慮到自己統治的長久性和穩定性,絕對不能出現向楚國那樣的農民起義,所以實際上是贊同的。
可是農業就好像后世的基礎工程一樣,投資巨大,收益緩慢。比起工商業的快速有效發展,農業成本太高,利潤太低。
可是為了國家穩定,他需要這木干,另一個就是他發現自己以前就是屌絲,知道底層老百姓想的什么,那就是衣食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