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事情,必須未雨綢繆。世事如同棋局,只有下一步,看兩步,想三步才能主動。現在,假如左向前已經被“雙規”,那省委會考慮讓誰繼任新州市委書記一職呢?
在現有的副省級干部中,客觀地講,他王國鼎還是有優勢的。根據慣例,省會城市的市委書記應當在有市委書記經歷的干部中產生。當前真正主政一方,在下面干過市委書記的,目前只有三個人。一個是武士龍,可武士龍現在已經是省委常委、省政法委書記,還兼著省公安廳的廳長。恐怕你就是八抬大轎來請,武士龍也不會去干的。一個是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田冬松。老田已經是省委常委,還是常務副省長,他同樣對新州市委書記這個職務不感興趣。他感興趣的那可是省長一職啊。第三個人,就是他王國鼎了。他曾干了多年的市委書記,并且在城市發展中,因為山陽市江南新區的大手筆,他早就以此聞名了。
其他的那幾個省委常委,根據他的分析,可能會有宣傳部長李大明、統戰部長江一帆、秘書長郭新杰這幾個人會感興趣。但真正有實力、有威脅的是郭新杰。因為李大明前不久曾被中紀委調查過,雖然僥幸過關,保住了烏紗帽,但影響已經造成,組織上不可能再一次重用他了。江一帆,雖說是省委常委,但沒有在基層工作過,對于急需大發展的新州市來說,這江一帆怕是難挑重擔。而郭新杰就不同了,一是他還年輕,二是他是省委書記白中杰身邊的紅人。如果他硬要接手新州市委書記,恐怕真的就不好辦了。
下面那些市委書記,顯然目前還不具備和他王國鼎競爭的實力。目前最有前途的應當是山陽市委書記韓冬梅,她雖說是韓華華省長的妹妹,但她畢竟剛從自己的手里接過書記一職,當前還不可能一下子就跨過他王國鼎。那樣,在講潛規則的官場上就太說不過去了。
想來想去,在對左向前動手以前,還要先來對付一下郭新杰。當然,對于郭新杰,不能采取擠垮搬倒的戰術,那樣做的成本太大,不劃算。只能采取調虎離山的辦法,讓他離開省委,離開白中杰。
如何才能讓郭新杰離開省委呢?只能讓他到別處履任一個有一定吸引力的職位。或鼓動他下海,用年薪千萬的工資來打動他。后一個辦法是無法實現的,因為他王國鼎顯然并非是國企的大佬,或跨國公司的總裁。
作為一名秘書長,郭新杰目前最大的心思會是什么呢?俗話說“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官”,作為省委書記身邊的紅人,郭新杰當然明白,如果白中杰一旦調走或退下,他的政治前途也將會黯然失色。因為他在省委書記的身邊呆的太久了,在拉攏一些人的同時,難免也會開罪一些人。因此,他的聲望,在k省的官場上并不高。他肯定會提前給自己找到出路或退路。
萬事就怕分析,就怕琢磨。一分析,一琢磨,就能找到原因和辦法。王國鼎一打聽,果真是這樣。省委組織部長高因為和省委副書記汪大洋長期不合,馬上就要調到外省去任副書記了。郭新杰正在活動著要接任省委組織部長一職。
王國鼎得到了這個消息,極為興奮。他也要盡其所能,幫助郭新杰順利接手組織部長一職。而對于左向前的打擊要先放一放,等到郭新杰的位置調整后再立即啟動。
聽說王國鼎副省長幫自己活動,幫自己拉票,郭新杰很感動。因為,他們倆個在以前的交往并不多。
有一天,郭新杰到省政府見韓華華省長。事情辦完后,他專門又來到了王國鼎的辦公室。
王國鼎一看是郭新杰,連忙起身說:“唉呀呀,是秘書長來了,有失遠迎,有失遠迎啊!”
郭新杰說:“王省長,你看我整天瞎忙,連和老兄你見面的時間就很少,不該呀。”
王國鼎說:“理解,理解。整天圍著白書記轉,能不忙,能不累!”
郭新杰說:“唉,我是兩眼一睜,忙到息燈。都是瞎忙,一年365天好像天天都在忙,可坐下來想一想,又好像啥也沒有干。”
王國鼎說:“老弟,辦公室的工作,咱們都知道,那是泔水缸活兒。一個人,是不能長期干的。”
郭新杰說:“可不是,我整天都戰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求有功,但求無過。時間長了,人的意志就消磨完了。”
王國鼎說:“老弟,我已經聽說了,最近你就會脫離苦海了,祝賀你啊!”
郭新杰說:“老兄啊,我從別人那里已經聽說,你在很多場合都給你老弟我不少美言啊。謝謝你了,王省長!”ωωω.ΧしεωēN.CoM
王國鼎說:“看看,這是啥話。如果白書記哪天不在家,我請老弟喝兩盅,咱哥倆好好聊聊。”
郭新杰說:“一定,一定。我請老兄!”
萬事萬物皆有勢。王國鼎是深諳造勢、借勢、用勢之道的。何謂勢?孫子兵法曰:“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湍急的流水,飛快地奔流,以致能沖走巨石,這就是勢的力量。
在王國鼎看來,勢,就像張滿的弓箭,但是必須在恰當的時機,對著要射的要害射發出去,才能形成強大的力量。但一個人,你不可能事事、時時都手中有勢,所以無勢者需造勢,無力造勢者需借勢,有勢者需用勢。把造勢、借勢、用勢這六個字吃透了,可以說無論是在戰場、官場,還是商場上都可占盡先機。
做足了蓄勢待發、因勢利導的功夫,那就必然會產生勢在必行、勢如破竹的奇效。
在王國鼎看來,造勢、借勢、用勢是可以統一在一起的。這是一門高級的學問,也是一門高超的藝術,那就是——“乘勢”。
胡雪巖說過:“做事情如中國一句成語說的,‘與其待時,不如乘勢’,許多看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順順利利地辦成了,就因為懂得乘勢的緣故。”他認為造勢不如乘勢:借勢而起,借力而發,對胡雪巖來說輕車熟路。不少商人,希圖以一己之力搖旗吶喊,造成對自己有利的態勢,殊不知這樣做往往得不償失。真正高明的商人必然是順流而行,乘勢而行。許多看起來難辦的大事,居然順順利利地辦成了,就因為懂得乘勢的緣故。胡雪巖為幫助左宗棠籌辦船廠和籌措軍餉向洋行借款成功,就是乘勢而行的效果。
胡雪巖所言,王國鼎早已爛熟于心。我們知道,曾國藩和胡雪巖那可是王國慶的精神支柱與智慧源泉。
如果我們留心一下王國鼎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到他在處理事情的時候,總是習慣于采用這樣一個三部曲:蓄勢待發——乘勢而為——勢如破竹。也就是開始之前一定要蓄勢,過程中間一定要乘勢,結果必定會勢如破竹。他是從來也不打毫無準備、毫無把握的戰斗,因此,他總是立于不敗之地。要么不干,要干就一定要干成。
這一次當然也一樣。通過事前的種種運作,一切都在按照王國鼎的預想一步一步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