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劉湘深刻地感受到了黔省王家烈所曾經感受到的煎熬。
紅四方面軍發起嘉陵江戰役時,以他為總指揮的“川省剿匪軍”以第一、二路軍五十三個團的兵力守備嘉陵江防線,必定是固若金湯的。
但是,出乎自己預料的是,如此龐大的江防大軍,竟然被紅四方面軍一舉突破,田頌堯的第二十九軍被打垮,鄧錫侯的第二十八軍被截為兩段,有被紅四方面軍各個擊破的危險。
劉湘聞訊急忙令鄧錫侯調十四個團的兵力,企圖恢復嘉陵江防線,但再次被紅軍打垮,連失閬中、蒼溪、劍閣等重鎮。
面對這樣重大的危局,恰好常凱申又被紅軍在貴陽上演新的“空城計”,中央軍暫時無暇顧及嘉陵江戰事,只好命令部隊退守涪江西岸,企圖收縮兵力掩護蜀都。
但是,又出他所料的是,紅四方面軍又于四月十日渡過涪江,包圍了江油城。
劉湘趕緊命鄧錫侯親率十一個團的兵力增援江油,企圖解江油之危,恢復涪江防線。
這時,紅四方面軍即以一個師的兵力繼續圍困江油,實施圍城打援的戰術,集中四個師的兵力打擊來援的鄧錫侯。
四方面軍經過兩天激戰,將鄧部全軍擊潰。
與此同時,紅四方面軍在北線連克青川、平武、北川三城。
至此,嘉陵江戰役全部結束,此役不僅有力地配合了中央紅軍北渡長江,而且也為紅四方面軍向川北、甘南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劉湘完全感到了川省處在中央紅軍與紅四方面軍南北夾擊中。
當他想到一旦這兩大紅軍在川西等地勝利會師,不但是川中的兵力難以“剿滅”紅軍,恐怕他劉湘在川省的統治也快到頭了!
為此,他不得不飲鳩止渴,迭電重慶,懇請常凱申調遣中央軍火速進川,徹底消滅已經進入川省的兩大紅軍!
常凱申收到劉湘發自蜀都的一封封電報之后,仰天大笑三聲,對身邊的心腹說:“此乃天助我也啊!娘希皮,你劉湘也有今天……”
是啊,真是風水輪流轉啊!
從去年十月開始常凱申電邀劉湘趕赴南京,面商所謂“剿匪”大事,那時委員長有求于劉湘幫忙剿匪。
但劉湘怎么回應他的呢,他有意利用此事裝傻,實際上卻從政治到軍事方面向常凱申大敲竹杠。
而且劉湘是個明白人,他堅決拒絕常凱申向川省派遣中央軍。在劉湘的嚴詞拒絕下,常凱申只好無奈放棄派兵入川的計劃。
可現在呢,劉湘這個川省土皇帝已處在紅軍的南北夾擊中,當土皇帝的日子快要到頭了,只好接連電請常凱申火速調遣中央軍入川,希望能幫助他盡快剿滅川省地盤上的紅軍。
但是,這在常凱申看來,這是他追剿中央紅軍的真正目的所在――實現了一石二鳥的目的,西南最重要的川省終于向他敞開了大門。
“說起來還要真心感謝紅匪啊!”常凱申心中暗爽道。
常凱申接到劉湘的求援電報,但他并沒有第一時間向劉湘回應。
在常凱申看來,川北為了“追剿”紅四方面軍,胡宗南的近十萬人馬已經開始跟進川省。同時,薛岳所部十多萬中央軍很快就要追擊中央紅軍渡過長江進入川南。
總之,川省的南北邊境上已經足足有二十多萬中央軍了!
常凱申的心里清楚得很,他那個乘追堵紅軍之機,完全掌握西南的雙管齊下的計謀在川省已經接近實現了!
時下,他現在想做的文章就是:再借“進剿”兩大紅軍之機,在消滅紅軍的同時削弱川軍的實力,真正做到讓劉湘這些川中的地頭蛇向他常某人俯首稱臣,完全掌握西南,將西南完全“中央化”!
于是,常凱申留下吳奇偉縱隊暫時協助薛岳治理黔省,調周渾元縱隊四個師與上官云相的兩個師即速渡過長江,又增調湯恩伯部四個師入川,由陳誠統一指揮,命他伺機掌握川省并剿滅紅匪。
就在常凱申自以為完成在川南、川北“圍剿”紅軍的部署之后,中央紅軍經過連續四天的急行軍后,于4月18日上午十點進入了樂山市。
樂山,古稱嘉州,位于川省盆地西南部,坐落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交匯處,北與眉山接壤,東與自貢、宜賓毗鄰,南與涼山相接,西與雅安連界,是川省西南部的中心城市。
樂山歷史上屬古蜀國,有“海棠香國“的美譽。
之所以稱樂山為“海棠香國”,是因為樂山古代特產“嘉州香海棠”之故。
《酉陽雜俎》中記載說:“嘉州海棠,色香并勝”。唐代嘉州刺史薛能寫道:“四海應無蜀海棠,一時開處一城香”。
北宋詩人王十朋稱為“嘉香海棠“,并以此為題寫“點絳辱”詞:“絲蕊垂垂,嫣然一笑新妝就。錦亭前后,燕子來時候。誰恨無香,試把花枝嗅。風微透,細熏錦袖,不止嘉州有。”
當然,樂山最出名的還是樂山大佛。
樂山大佛,又名凌云大佛,開鑿于唐代開元元年(713年),完成于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約九十年。大佛為彌勒佛坐像,通高71米,是中國最大的一尊摩崖石刻造像。
此時,樂山的守軍只有一個旅的部隊,人數只有5000余人。
因此,中革軍委很快就下發了命令:少共國際縱隊務必于明天黎明之前攻占樂山市。
張城接到命令后,一面派出偵察部隊前往樂山城進行偵察,一面作出戰斗布署:一師擔任樂山市的主攻任務,二師進攻井研縣,封鎖樂山市的東大門;三師進攻青神縣,封鎖樂山市的北大門。
晚上七點鐘,二師、三師相繼傳來了拿下井研、青神兩大縣城的捷報,將民黨軍封鎖在東北之外。
與此同時,偵察部隊也帶回來了樂山市的地形情報,他們發現樂山處于泯江與大渡河這兩條大江的交匯之處,地形易守難攻,強行攻城極為不利。
張城與政委、參謀長及李云龍幾人經過仔細分析后,最終決定實行偷襲戰術,從特戰大隊挑選水性特別好的五十名戰士組成突擊隊,由大隊長張三和親自帶隊,利用夜色掩護于凌晨兩點從泯江的上游悄悄入水,泅渡而下,潛入城中,然后偷襲東門城樓,打開城門,接應一師的大部隊進城。
任務一下達,張三和領銜的特戰大隊立即開始準備起來,馬上就挑選出五十名水性特別好的隊員進入突擊隊,只待凌晨兩點鐘的到來。(未完待續。)手機用戶請瀏覽閱讀,更優質的閱讀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