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業九年初,隨著楊玄感起義之后,天下義軍突起。
在山東道齊郡治下有兩人,分別喚作杜伏威和輔公祏,這二人原本就平日懶散慣了,不事生產,更不懂得經營生活,只以偷盜為生。
后來那輔公祏竟然投到了自家姑姑家中,一兩次倒也罷了,一兩頭羊哪里夠兩人生活多久?時日久了,便一而再,再而三的偷盜。
輔公祏的姑姑對此懷恨在心,可又無法杜絕,只得報了官。那輔公祏眼見老家不能待下去,便同杜伏威二人亡命天涯。
這二人平日雖然偷盜富家錢糧,卻從不獨吞,總是會拿出一部分來分給其他吃不上飯的窮苦之人。
于是,隨著兩人亡命而走的倒也有不少青壯年。當時天下大亂已起,二人干脆也扯起反隋的大旗,成了義軍隊伍中的一支。
因為杜伏威每次都身先士卒,將自己置身于最危險之處,其行為得到了人們的認可,被推舉為這支義軍的首領。
偏偏此時,楊英下達了旨意,分別命張須陀、楊義臣、來護兒、吐萬緒為四路討撫黜陟大使,各掃一道叛軍。
那山東道討撫黜陟大使正是來護兒,此人對楊英忠心耿耿,治軍極嚴,手下又有諸多大將,在山東平叛之事,大軍所向披靡,無人能擋。
杜伏威和輔公祏二人義軍數量不大,十分靈活才數次逃過追剿。二人深感反抗無力,便尋思著該如何擴充自己的力量。
偏偏此時,他們遇上了另外一支小股義軍,首領喚作苗海潮。杜伏威將拳頭一亮,然后和顏悅色的勸說。
“兄弟啊,你看咱們都是義軍,真正的敵人是來護兒啊。若是被他分散一一擊破,實在是有些遺憾。
不如咱們兵合一處將打一家,然后統一歸一個人領導,你看怎么樣?當然這領導位置么,你當也行,我當也行,咱們商量著來。
你若是誠心奉我為主呢,那我就依你了。可若是你想要自己當領導呢,那我還是想和你比比拳頭,怎么樣?”
那苗海潮被杜伏威給唬住了,哪里敢和其亮拳頭,直接表示投誠。將自己手下全部送給了杜伏威,自己也甘心成了其手下一員將領。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他這般想法和作為被人學了去。那人也頗有名號,喚作趙破陣,手下義軍數量比之杜伏威要多上數倍不止。
他也用杜伏威那番話,來和顏悅色的勸說杜伏威。結果卻沒想到,杜伏威十分聽話的表示可以投降。
而且為了表示誠意,杜伏威只領了數十名兵士,各自抬著酒壇和肉食,來到趙破陣的寨子里要弄個投誠儀式。
趙破陣頓時大喜,便召集自己的手下將領,全部過來和杜伏威相見,酒席宴上他暢飲起來,很快就喝的酩酊大醉。
杜伏威上前一步,用鋼刀直接將其頭顱砍下,然后手下帶來的那些士兵也將鋼刀架在了趙破陣手下那些將領的脖子上。
“哈哈,各位不要見怪。我這人當老大當慣了,沒有給人當老二的習慣。你看看你們是追隨趙破陣而去呢?還是認我當老大呢?
放心,我肯定不為難你們。想要追隨趙破陣的,我保證給你們辦個加急,在他涼透了之前送你們見面,如何?”
那些將領此時酒早就醒了,眼見這杜伏威如此兇狠,想想給誰當將領不是一樣?干脆認命般的全部表示服軟。
自此以后,杜伏威聲勢浩大,四處糾集一些小股義軍。短短半年時間,在山東也闖出了一些名頭。
隨著他的勢力壯大,也引起了來護兒的注意。于是大業九年六月,兩者之間展開了數次的激戰。
可杜伏威再怎么說也是雜牌軍,裝備上先就吃著虧,義軍又缺乏訓練和紀律,自然毫無意外的落敗了。
杜伏威和輔公祏一番商議,干脆暫時避其鋒芒,他們向南而下,轉戰淮南、六安一帶,在來護兒和吐萬緒的夾縫之中,謀求一線生機。
自從轉戰淮南之后,他便也吸取了一些教訓。除了大規模招收青壯年加入自己的義軍隊伍之外,也加緊了訓練和鑄造兵器。
訓練倒還好說,可鑄造兵器卻太過麻煩。先不說鐵礦他們根本搞不到,就連那些鑄造工人等技術工種,也為數不多。
就在此時,也許是某種巧合,一個人進入到了杜伏威的視線之中。這個人不但自身武力值不弱,而且還有著特殊的能量。
經過一番的相談和互相了解之后,他知道了此人名喚董盛,乃是涿郡人氏。他不但是一名游俠,更認識一個特殊的商行。
按照董盛所說,那個商行不只是進行糧食買賣。在私下還有另外一層生意再做,比如私鹽、軍械、消息、糧食等等。
杜伏威經過數次試探,發現這個董盛是個可用之才,便拉下臉來誠心邀請其入伙兒,經過一番推脫和誠心邀請的博弈,最終董盛才勉為其難的答應下來。
最讓杜伏威高興的是,董盛沒有辜負他的期望。僅僅用了不足十天,便給他弄來了一批橫刀。
這些橫刀看制式都是大隋朝廷軍用的,雖然看其材質和打造工藝,明顯是朝廷大軍所用的最差的一批,可相比于原本的那些柴刀,已經是鳥槍換炮了。
這批橫刀的數量并不算太多,也就堪堪夠裝備杜伏威手下兩百親兵的。尤其經過董盛的訓練,這些親兵戰力明顯有所提升。
經過這一番的改觀,杜伏威原本那沉寂許久的野心再次膨脹了起來。他已經不甘心再做游寇,想要占據一方屬于自己的地盤。
此時已經是六月下旬,天下大旱之象已顯。按照楊英的圣旨,中原許多百姓都在小規模的遷徙,沒有合適的根據地。
于是他將目光投向了江南水鄉,那里受到干旱的影響極小,隨便占據一座城池,都能夠養住手下這幾萬大軍。
只是具體選擇哪里做為自己的大本營,他略微有些躊躇,便向“心腹”董盛征求意見。
。牛牛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