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地說拉姆拉措是神湖,是神明眷顧的地方,心誠者在這可以見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姜楠抱著好奇的心思,獨自租輛車去往山南加查縣。
她運氣很好,去的這天天氣晴朗,沿著雅魯藏布江一路前行,看到了無數美麗的自然風景。
拉姆拉措湖和其他圣湖景觀不同,它在群山環抱下,顯得玲瓏精致。
來這里與其說觀景,不如說是朝圣,山腳煨桑,經幡一路往上拉,行至山頂許完愿把彩紙撒向天空,任其隨風四散。
這里有個禁忌,除了此地的大喇嘛,尋常人不允許靠近湖邊,只能在山上的一處觀景臺遙望。老人,懷孕的婦人,年幼的小孩等等,他們沿著經幡而坐,靜靜凝視湖面,祈禱那份屬于自身的佛緣降臨。
姜楠緣分不足,沉思了大半小時,湖面始終風平浪靜,沒有任何異象發生。
她也不氣餒,拍拍屁股從石頭上起身,轉身剛想下山,人群中一位優雅的老太太突然匍匐在地放聲大哭。
沒人知道這位從香港而來的老太太在那段時間看到了怎樣的畫面,她哭聲不止,趴在地上渾身止不住的哆嗦,身穿絳紅僧袍的喇嘛走到她跟前入定誦經,隨后敲了三下她的額頭,留下一句話。
“前塵不必念。”
當晚姜楠風塵仆仆的回到拉薩,在茶館遇見高遠,閑聊間說起這件罕見的奇事,她平淡敘述,高遠卻猛然怔住,甚至失態的打翻了茶杯。
高遠不顧濕漉漉的衣服,拽住她的胳膊:“是真的嗎?”
她力氣很大,姜楠感到一陣痛意,蹙著眉問:“怎么了?”
“楠楠你剛說的是不是真的?真的有人看到?”高遠追問,迫切地想從她這得到答案。
姜楠說是。
得到肯定的答復,高遠整個人無比激動,眼眶氤氳出水霧,她很用力地抱了下姜楠,說:“謝謝你。”
隨后她火急火燎的離開了茶館,說要去辦件事。
高遠走后,姜楠又坐了會兒。
她續了杯甜茶,點開微博客戶端,在今天的拍攝成果中選了四張,簡單處理后點擊發布。
這個微博是姜楠的私人賬號,她從大學期間使用到現在,平時發的都是這些年走南闖北拍攝的風景。
原本賬號只有三萬粉絲,年初由于工作原因,她踏上大漠狂沙的西北區域,與此同時在微博發布了名為‘西行記’的系列,用來記錄路上的風景,照片居多,文字很少。
或許是這條世界海拔最高,自然環境最惡劣,進藏最難的新藏線在眾人眼中危險與神秘并存,對此好奇的人很多,關注這個系列的人越來越多,待她抵達拉薩時,粉絲數量已突破十萬。
這條微博剛發出去便收到幾條評論。
有粉絲說:今日份的風景依舊精彩,去哪取景了?還在西藏?
姜楠回復:加查,崔久溝。
茶館的洗手間很偏僻,姜楠繞了小段冤枉路才找到。
她洗完手出來,在走廊盡頭那扇狹小的窗前吹了會兒風。
外面的雨早就停了,從這個角度望去,如墨般的濃濃夜色下,是更加冷清的街道。撲面而來的夜風把她包裹起來,輕輕拂過心弦,讓緊繃許久的神經得到了放松。
關于昨天的紛擾都被這場雨沖刷掉,她想,明天應該會是難得的好天氣。
微信里,一個小時前沈西發了串消息,問她什么時候回北京,還說再不回去三月都要不認識她了。跟著發來的照片中三月趴在沙發上,懶懶的睨著鏡頭,貓眼中透著高冷,似乎是對拍照行為的不滿。
姜楠盯著三月看了半晌,不由自主的翹起嘴角,手指點著屏幕,打了幾個字:再過些天。
忽然她有種被窺視的感覺,一轉頭,陳開倚在入口的墻上,一動不動的凝視她。
雖然能感覺到他眼中沒有惡意,但姜楠還是不悅。
以前她總以為拉薩很大,沒想過竟然這樣小,自從那天在酒吧認識陳開,他的身影便開始頻繁的出現在周圍。
下雨天她在地下廣場和人學習打手碟,會碰上他和朋友帶著樂隊來夜唱,她去哲蚌寺聽辯經會碰到他來后山轉山——再比如此刻的碰面。
巧合過多就不是巧合,而是刻意。
不知為何,每次碰到陳開,她腦海中都會沒來由的冒出一個念頭,讓她別和這個人過多接觸,這種想法很莫名,卻真切的提醒著她。
走廊窄窄的地方并不大,從陳開所站的位置能清楚看到,對方原本柔和的臉色在瞧見自己后,恢復了以往的冷淡。
他像是沒察覺這微妙的變化,踩著人字拖慢悠悠踱步過來:“高遠讓我來送你回去。”
姜楠語氣淡漠如常:“不用麻煩,我認路。”
“這怎么行呢?”陳開笑瞇瞇地說,“我答應高遠要把你安然無恙的送回客棧,總不能失信,你說對吧?”
姜楠不再理他,轉身就走。
陳開手插進褲兜,邁著大步跟上來。他走在姜楠右邊,始終保持著不遠不近的距離。
看著身邊人安靜的側臉,他狀似不經意的開口:“你是北京人?”
“嗯。”
“去過云南嗎?”
“嗯。”
“你喜歡云南嗎?”
“嗯。”
“我是土生土長的云南人。”
“哦。”
“那我等于云南,所以你喜歡我?”
姜楠停住腳步,面無表情的抬頭:“你得了幻想癥?”
陳開見她終于有了反應,揶揄的說:“我還以為姜小姐的字典上只有嗯啊哦這三個字呢。”
姜楠淡淡的看他一眼,很快移開了視線。
陳開心里暗暗發笑。
這天中午陽光正好,灑下來落了滿地耀眼的光芒。
客棧院子里,姜楠沒出門,窩在秋千上聽藏族婆婆串著珠串念經,她拿了頂帽子蓋在臉上,腳邊的矮凳上放了壺甜茶,身體隨著秋千輕輕擺動,怪愜意的,讓人舒服的想睡覺。
迷迷糊糊中有人在身旁坐下,她立刻睜開了眼睛。
來人她認識,是這家客棧的老板,很年輕的一個男人,叫鄭澤。
鄭澤問:“這些天住的怎么樣?”
姜楠將目光放遠,回答說:“還不錯。”
“那就行。”鄭澤拿出一個紙杯,給自己倒了杯甜茶,“有不滿意的地方直接提出來。”
“嗯。”
姜楠想到什么,問他:“聽敏敏說你要把這家客棧轉出去?”
鄭澤點頭:“談的差不多了。”
“有點可惜。”
鄭澤環視了一圈,面帶不舍:“是有點可惜,不過沒什么,畢竟最初開客棧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姜楠喝了口甜茶,腦海里閃過之前從客廳路過,聽到敏敏她們一群人的聊天內容。
“他開這家客棧是為了等女朋友,三年過去了我們都覺得沒有希望,勸他放棄,他不肯,一直堅持,沒想到皇天終究不負有心人,真的給他等到了,還擁有了圓滿的大結局。”
姜楠轉頭看向鄭澤:“恭喜。”
鄭澤聽出她話中的意思,展顏一笑:“謝謝。”
屋子里有人喊鄭澤的名字,他應了聲站起身,走了兩步又折返回來。
“差點忘了找你的目的。”他從口袋里拿出一張紅黑相間的卡片,遞過來,“拉薩下午有個攝影展,朋友送了我門票,但我下午要接待新來的客人,沒時間去參觀,你看看感不感興趣?”
姜楠看著上面的標題:“生活在喜馬拉雅心臟的多波人?”
“嗯。感興趣嗎?”
她捏著卡片,很輕的點了下頭:“改天請你吃飯。”
鄭澤笑著搖頭:“不用客氣。”
由于不是周末,展廳里人不算多。
入口的墻上寫著這樣一句話:第一眼看到,會覺得他們很臟,但他們內心清澈,靈魂輕盈,他們生活在喜馬拉雅的心臟,他們是多波人。
姜楠放慢腳步,仔細觀賞每一張作品。
時間一點點過去,她駐足在最后一張照片前。
這是張父母與女兒的合照,帳篷里燃起爐灶,火焰熬煮著酥油茶,皮膚黝黑的小孩抓著母親肩膀低頭看她捏在手中的毛巾,父親盤腿坐在另一邊地上,歪頭看著小孩臉頰露出了很大的笑容。
很幸福的一家人,很幸福的一張照片。
姜楠盯著這張照片,目不轉睛的看了很久。
展廳出口處是紀念品的售賣點,里面有關于多波當地的特產,零零散散的參觀者拿著感興趣的物品,詢問工作人員制作工藝和價格。
姜楠沒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停在手工編織品的區域。
身穿工作服的年輕女孩上前,面帶微笑為她介紹:“您好,您面前這是用帕須米那織成的圍巾和披肩,保暖且輕盈,右手邊這些是純手工刺繡的披肩,紋路清晰,做工十分精致……”
她挑了三件圍巾,遞給工作人員:“幫我裝起來。”
“好的,女士。”
拿到裝好的禮品袋,姜楠由后往前又看了遍這個展廳的所有作品,除了那張合照。
這一次,她的目光沒有半分停留。
離開展館時天色逐漸昏暗,姜楠走到路邊正要打車,鈴聲響了起來。
街對面巷子口,陳開送完貨從店里出來,車水馬龍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姜楠。
目光倏地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