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李世緒兩人在理藩院住了五天后,才等到了王福這期間,兩人雖然心急如焚,恨不得馬上見到大明皇帝,呈上禮物后將自己的要求說出來,不過,在大明皇帝沒有發出召令之前,他們也只能耐心的等待,在沒有拜見皇帝之前,朝鮮人的表現足可以稱得上典范,即不拜見大明重臣,也不上街游玩,一直待在理藩院,幾乎是足不出戶。
連王福接到理藩院官員對朝鮮使團行蹤的報告,對這些朝鮮人也產生了一絲好感,這個時候的朝鮮人對于大明王朝確實是發自內心的崇敬,當然,這也在于大明王朝對朝鮮并無所求。在明初,朱元璋就列出十五個不征之國,其中將朝鮮列在第一位,而日本列在第二。
若是進攻日本因為有上海阻擋,又有蒙元兩次失敗的教訓,朱元璋將日本列為不征之國很好理解的話,將朝鮮列為不征之國,不但是因為朝鮮的恭敬,更是朱元璋壓根就看不上朝鮮。
在列出十五個不征之國后,朱元璋還有一段話,道:“海外蠻夷之國,有為患中國者,不可不討;不為中國患者,不可輒自興兵。
古人有言,地廣非久安之計,民勞乃易亂之源。如隋煬帝妄興師旅,征討琉球,殺害夷人,焚其宮室,俘虜男女數千人。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徒慕虛名,自弊中土,載諸史冊為后世譏。朕以諸蠻夷小國,阻山越海,僻在一隅為中國患者,朕決不伐之。惟西北胡戎,世為中國患可不謹備之耳。”
這里,無疑也是朝鮮等同于海外蠻夷之國,阻山越海在一隅,彼為中國患者。打下來反而導致民勞成易亂之源,所以不征不過,不知道若是朱元璋知道后世數百年,朝鮮分列成兩半,一半極力搶奪中國的各種文化遺產對中國的領土生出窺視之心,極力修改歷史,一半雖然受到中國扶持,卻是翻臉不認,將中國人為保護其領土作出的犧牲極力淡化甚至抹黑,不知朱元璋會不會仍然認為主朝鮮不為中國患。
大明王朝不但對朝鮮無求非但如此,與大明的交往中鮮還可以得到極大的好處,萬歷年間更是出兵解了朝鮮滅國之色讓朝鮮上下對于明朝感激涕淋,崇禎身死的消息傳來雖然朝鮮已經成為滿人的屬國,仍然舉國致哀。
“小、拜見皇上,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金鑾殿內,兩名朝鮮使臣一進大殿,就對王福大禮參拜起來,從李成桂立國以來,朝鮮國王從來沒有稱帝,只有到最后清王朝沒落的幾年里,朝鮮高宗才開始稱帝,并將上面國王一律追封為皇帝,此時使臣對于大明皇帝稱吾皇,無疑是朝鮮人與大明拉近關系的手段。
盡管王福對后世的朝鮮人是映極為不好,不過,眼前對方禮數周到,王福倒是沒有故意找茬的意思,口中平靜的道:“免禮吧?!?br/>
“謝皇上,吾皇萬歲!萬!萬萬歲!”兩人又是一番大禮參拜,這才起身。由李世緒道:“皇上,這是國國書和恭賀皇上御駕親征,凱旋而歸的禮單,小國國力有限,小小禮物,還望皇上萬勿介意。”說完,將隨身帶著的木盒高高舉起。
王福點了點頭:“呈上來吧?!?br/>
“是。奴婢遵旨。”田成應了一聲。下臺階。將木盒接過。查看了一下才將木盒呈到皇帝手中。
王福接過木盒。先將朝鮮地國書取起看了一下。朝鮮人地國書寫得極為謙卑。先是解釋了一番十余年沒能朝貢地原因。又是痛表了一番對大明地忠誠。末尾才提到向大明借兵。希望大明能夠幫助朝鮮從滿人統治下擺脫出來。
將國書看完。將盒子推到一邊。對于那份禮單卻瞄也沒有瞄一眼。這讓偷偷觀察皇帝面孔地李和李世緒兩人失望不已。這次他們送出了遠勝于以往朝貢地東西。結果大明皇帝看也不看。無有一種獻寶后。對方卻當成沒看見地樣子。這讓兩人極為郁悶。
“你們要借兵對付胡虜?”
聽到皇帝地問道。兩旁地大臣臉上卻沒有什么驚訝之色。畢竟有萬歷年間地舊例在。朝鮮要向大明借兵也不是什么難猜之事。文臣默默思索此舉地利弊。不少武將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向皇帝請求出征。
李世緒連忙回道:“稟皇上,胡虜以武力強迫敝國為屬,需索無度,使敝國上
水深火熱之處,又迫使太子和兩位大君為質十年,
王福聽得眉頭輕皺,李一直在觀察皇帝的表情,見到皇帝臉上有不愉之色,心中不由七上八下起來。
“不知貴國需要借兵多少?”
李世緒一直低著頭說話,沒有看到皇帝的臉色,聽到皇帝問話,以為大明皇帝有答應之意,連忙道:“回皇上,如今朝鮮所駐滿人只有五百人,如果皇上能派數千人足予?!?br/>
王福搖了搖頭:“數千人太少,如今滿人仍有上萬騎,女真不滿萬,滿萬不可敵,這句話貴使想必也聽說過,若是出兵數千,實難保勝利。”
李世緒和李兩人都聽得一愣,大明皇帝這是什么意思,要出動更多的軍隊,這當然更合他們之意,李世緒連忙道:“皇上英明,小使考慮不周,不知皇上要出兵多少?”
“不是朕要出兵多少,而是付滿人要用多少兵馬,朕以為,非二萬人不可?!?br/>
李世緒和李兩人聽得大喜:“小使感謝皇上天恩,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
“慢,兩位貴使暫慢感謝。”王福抬了手,制止了兩人的繼續磕頭:“朕可并沒有答應出兵。”
“那皇上之意……”兩人頓涂起來,剛才皇帝主動由數千兵馬提升到二萬,怎么又說沒有答應,心情也由剛才的狂喜中跌落。
“朕說要替貴國驅除滿人,至要動手兩萬人馬,可是眼下大明剛經歷過一場大戰,耗資千萬,國庫早已經空虛,若要出兵,卻是力有末逮,這樣吧,貴國暫且忍耐數年,最多三年,大明休養生息完畢,再出兵不遲。
兵肯定是要派的,沒有朝鮮的請求,王也說不定會主動向朝鮮提出要求,畢竟若是從朝鮮出兵的話,對于掃平滿洲,追剿殘余的滿人,可以省時省力不少,不過,眼下朝鮮人還在滿人的統治下,既然朝鮮派出使臣前來請求,王福打定主意不能白白出力,萬歷年間,為了抵擋日本人對朝鮮的侵略,出兵數十萬進入朝鮮,事后,大軍撤回,雖然收到朝鮮上下的一片感謝,只是將國庫耗盡,卻沒有實質的好處,實在是得不償失。后世那場戰事,出力的是中國人,為此更是死傷數十萬人,只是一撤軍,對方就將親中國人員清除,全面倒向蘇聯,前車之鑒,不可不防。
若是沒有來到大明看到海關之前,對于皇帝這番話,兩人肯定會相信無疑,只是光是一個海關的收入超過了千萬兩白銀之多,雖然大明剛經歷過一場大戰,若是連二萬兵力也無法出動,他們肯定不信,只是皇帝如此說,他們卻不能夠反駁。
休養幾年再出兵,這絕對不行,在滿人的統治下多一年,朝鮮就要多受一年壓榨,再說他們前來大明朝貢之事總有一日會傳到滿人耳中,一旦讓滿人知道此事,不知滿人又會有如何反應,兩人對視了一眼,李一咬牙,連忙道:“稟皇上,既然是為了敝國出兵,敝國自然愿意承擔兩萬大軍的一切費用?!?br/>
“這……”王福仿佛遲了一下才道:“雖然如此,只是二萬大軍每日所費頗巨,朕擔心朝鮮無力負擔,若是如此,反而不美,不如暫待數年。”
兩人唯恐皇帝反悔,李連忙道:“皇上放心,敝國雖小,可是供應兩萬大軍所需,還可以免強應承,只是小使還有一件事向皇上請求,請皇上務必答應?!?br/>
聽到兩人答應負擔兩萬大軍的費用,王福心中大爽,道:“貴使請講?!?br/>
兩萬大軍,全部派羽林衛前往,光是每月軍餉就是十幾萬兩,加上吃穿用度,各種軍械損耗,一月費用不下二十五萬兩,一年就是三百萬兩,真不知朝鮮能支付得起幾個月,到時自然可以迫使朝鮮作出更大的讓步,
李自然不知大明的軍隊會如此昂貴,他沉浸于另一個想法中,只要朝鮮開海,想必可以支付兩萬明軍的費用,如此一來,可謂是一石兩鳥:“小使請求皇上允許敝國仿大明例,在平壤設立海關,還望皇上允許?!?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UC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