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直來直去,想什么說什么,固然是一種好習慣,可有時難免遇到不便直說、不忍直說、不能直說的情景。在這種情景下,如果說了直話,可能影響到人際關系,給自己添麻煩,傷害到別人。為避免不愉快的事情發生,在某些場合說話還是要講究一點技巧,比如故意說些與本意相似或相關的事物,委婉含蓄地表達原來直說的話。
委婉含蓄的語言,更容易被別人接受,更能表現出對別人的尊敬,達到有效交流,溝通思想的目的。
委婉含蓄勝過口若懸河
含蓄,是一種巧妙和藝術的表達方式。在社交中,當我們很想表達一種內心的愿望,但又難以啟齒時,不妨使用含蓄的表達方法。它有時要比口若懸河更能達到正確表達的目的,從而收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委婉含蓄是一種魅力。無論在時裝設計上,還是在戲劇故事里,在隨意的交談中,含蓄都大有講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沒有含蓄,就沒有藝術。堅實的土地,裸露的巖石,金色的海灘,有一種直率的美;而青紗薄霧,如泣的細雨,朦朧的黃昏,卻有一種含蓄的美。
含蓄有時能幫助我們避免尷尬。巧妙地運用委婉含蓄的語言,看起來似乎說得輕描淡寫,但實際上卻說出了關鍵問題的所在。丘吉爾說過的一句話最讓人難忘:“英國在許多戰役中都是注定要被打敗的,除了最后一仗?!边@既表明了英國的力量,也表明了委婉含蓄的力量。
人們在談起《水滸傳》里的魯智深時,馬上就會想起他心直口快、“直炮筒”的形象。其實,即使是最直率的魯智深,有時也離不開委婉,說話也有含蓄的時候。電視劇《水滸傳》中,在寫魯智深三拳打死鎮關西后,為了逃避官家的追捕,只得削發為僧。劇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法師問道:“盡形壽,不近色,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能?!?/p>
法師又問:“盡形壽,不沾酒,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能?!?/p>
法師再問:“盡形壽,不殺生,妝今能持否?”
智深猶豫了。
法師最后高聲催問:“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
智深回答了一句:“知道了?!?/p>
法師要求魯智深不近女色不飲酒,他能做到,當要他不懲殺世間的惡人,實在難辦。但若此時回答“不能”,法師肯定不許他剃發為僧了,這樣他就無處藏身,因此魯智深來了一個靈活應付,一句“知道了”,在法師面前過了關,又沒違背自己的本意,兩全其美。
在社會交際生活中,處處需要含蓄委婉的交談。學會含蓄,懂得委婉,可增強你的交際效果??梢哉f,委婉含蓄的語言實在妙不可言。
兩度競選總統均敗在艾森豪威爾手下的史蒂文森也從未失去過幽默。在他第一次榮獲提名競選總統時,他承認的確受寵若驚,并打趣說:“我想得意洋洋不會傷害任何人,也就是說,只要人不吸入這空氣的話。”
在他競選第一次敗給艾森豪威爾的那天早晨,他以充滿幽默力量的口吻,在門口歡迎記者進來:“進來吧,來給烤面包驗驗尸。”
幾年后的一天,史蒂文森應邀到一次餐會上作演講。他在路上因閱兵行列的經過而耽擱,到達會場時已遲到了。他表示非常歉意,并解釋說:“軍隊英雄老是擋我的路?!?/p>
史蒂文森使用巧妙含蓄的語言,用一句句輕松、微妙的俏皮話,說得很委婉,從而改變了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使聽眾感到他并不是一個失敗者,即使沒有當選總統,他依然也是個贏家。
我們在說話時,常常都會使用一些故意游移其詞的手法,給人以風趣之感。有人談及某人相貌丑陋時,不會直接說“長得丑”,而用“長得困難點”、“長得有些對不起觀眾”這樣的話來代替;談到某人對一個人、一件事有不滿情緒時,說他對此人此事有點“感冒”等等。這都是在委婉含蓄地表達事情的本意
關于委婉含蓄的表達方法,大致有下面幾種:
仔細研究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同義詞語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委婉含蓄的效果;
由外延邊界不清或在內涵上極其籠統概括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思想,達到含蓄效果;
利用多種修辭方式,如比喻、借代、雙關、暗示等,來達到含蓄的效果;
有些事情不需直接點明,只需指出一個較大的范圍或方向,讓聽者根據提示去深入思考,尋求答案,可達到含蓄的效果;
通過側面回答一些對方的問題,達到含蓄的效果。
在使用委婉含蓄的語言時也要注意,委婉含蓄并不等于晦澀難懂。它的表現技巧首先建立在讓人聽懂的基礎上,同時要注意使用范圍。如果說話晦澀難懂,便沒有了委婉含蓄可言;如果使用委婉含蓄的話不分場合,也可能會引起不良后果。
話說在明處,意藏在暗處
孫犁在《荷花淀》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婦女的語言:“女人們到底還是有些藕斷絲連。過了兩天,四個青年婦女聚在水生家里來,大家商量?!犝f他們還在這里沒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服。’‘我有句要緊的話要和他說?!冶緛聿幌肴?,可是俺婆婆非要叫我再去看看——有什么看頭??!’”
這幾個青年婦女的丈夫都參軍走了,她們的共同心理就是很想念自己的丈夫,都很想去駐地探望一下。但是,因為害羞,不好當著眾人的面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就各自都找了一個借口來表達本意,好像到駐地去的理由都是很充分的,非去不可。這就委婉含蓄地表達出了自己的本來意愿。
曲徑通幽,就是對話時不直截了當,而是從側面切入,暗中點明自己要說的話的主要含義。將話說在明處,而含義卻藏在話的暗處。
一個單位的職員到領導家求領導幫忙辦事,領導夫人熱情招待,很有禮貌地端果倒茶。這位職員辦完事后,竟然在領導家與領導高談闊論起來。天色已經很晚了,領導的孩子還要早點休息,領導夫人也很疲倦了。但是,客人此時說得正酣,也不好直接請客人出門,怎么辦呢?
領導夫人便到廚房收拾了一下家務,然后回到房間對丈夫說:“人家這么晚來找你,你快點給人家想個辦法,別讓人家總這樣等著?!比缓笥謱腿苏f:“您再喝杯茶吧?!?/p>
這位職員聽到領導夫人的話,很知趣地聽出了領導夫人的弦外之音,馬上告辭了。
領導夫人將自己的意思曲折地表達出來,既尊重了客人,不至于讓客人難看,又不需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表面看她是在為客人說話,為客人幫忙,但實際卻在傳達另一個含義。這種因情因勢的表達,語言得體,又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在我們的正常理解中,說話本應準確、清楚,但在語言的實際運用中,許多話是不必說得過于清楚的。具有一定的含蓄性,反而能讓語言表達更有魅力。
比如當你去拜訪朋友時,主人熱情地拿出水果、零食招待你。如果你直言道:“不吃不吃,我從來都不喜歡吃零食的,再說我也剛剛吃完飯,肚子飽得很,哪有胃口吃這些東西??!”這樣不僅讓主人掃興,還會傷害主人的自尊心。但如果表達含蓄一點,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謝謝,多新鮮的水果啊,多香的糕點??上覄倓偝酝觑垼瑳]有胃口吃了,真是太遺憾了。”主人聽了這樣的話,心里無疑會很受用,而你也達到了自己所要表達的含義。
總之,說話不一定要直來直去,委婉含蓄地表達,不僅讓人接受,還可深得人心。畢竟春風襲人的語言,人人都愛聽。
忠言也能說得順耳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人一旦犯了錯誤,并不說明他一無是處;反之一個人做了件好事,也不能說他做的每件事都是好的。因此,我們在發現別人犯了過失時,既然決定要批評或指出,就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過急或過火必然會招致對方厭煩。然而過輕或過遲,對方則可能根本意識不到。所以,只有及時和含蓄地提出批評或錯誤,讓忠言不再變得逆耳,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當然這里說的含蓄應遵循不失實、不就輕的原則。
在日常生活中,所有的批評和建議如果只提對方的短處而不提他的長處,對方肯定會感到心理上的不平衡,或者感到委屈。最有效的辦法之一就是先講自己的缺點和過錯。
因為你講出自己的錯誤,就能給對方一種心理暗示:你和他一樣都是犯過錯的人,這就會激起他與你的“同類意識”。在此基礎上再去批評或給對方建議,對方就不會覺得失面子了,因而也就更容易接受你的批評和建議,你的忠言也通過順耳的方式傳遞給了對方。這也算含蓄的一種方法。
人都是有自尊心和榮譽感的,有的人之所以不愿接受批評或建議,主要是由于怕觸傷自己的自尊心和榮譽感。為此,我們在給他人批評和建議時,如果能找到一種含蓄委婉的方法,反而更能達到使其改正錯誤的目的。
一家建筑公司替一家電影院建造一座影樓。雙方訂立合同,限定日期必須建筑完成。如果到期還未竣工,建筑公司須承擔責任,賠償損失。開始工程進行得很順利,預料比限期可以早半個月竣工。但是后來令人想不到的是,裝配銅材零件的那家工廠耽誤了日期,導致工程無法進行。眼看限期已迫在眉睫,依照合同要負擔相當大的損失賠償,情急之下,建筑公司不得不派一位協調員去裝配銅材零件的工廠當面交涉。
派去的協調員走進那家工廠,恰好碰到了經理。這位協調員首先問道:“在這地方,尊姓是否只有你一家呢?”
那位經理聽了這樣一句突然的問話,驚奇地說道:“什么?是真的嗎?你怎么知道?”
協調員笑著說道:“這是我今天早上想要到你這里來時,從電話簿上看出來的?!?/p>
經理被好奇心打動了,隨手將電話簿翻開來檢查,果然不錯,于是很高興地說道:“啊,這我還是第一次知道呢!如果不是你告訴我,我還不會知道這么有趣的事呢!我的姓氏本來是很少的,我的祖先從前住在××,那里與我們同姓的人家本也不多,我現在搬到此地來營業,還不到二十年?!?/p>
經理說完后,那位協調員再接著贊美那位經理辦公室布置優美,業務發達,工廠的規模宏大,戶品精良,認為是他所見過的鑄銅工廠中最大的一個。那經理聽了他的話是樂不可言,并請他到廠中去參觀一下,并且向他解釋各種機器的優點價值,最后還邀他一同去午餐。
協調員在與經理用餐期間一直不提自己的來意,因為經理心中早已知道他的來意了。如果他自己提出來,經理一定會設辭推托。飯后,經理忽然自己開口說道:“你今天的來意,我早已知道了,想不到你對我這么寬容和氣?,F在,我決定暫時把別處的訂貨擱置一下,竭力替你盡快地趕制,請你放心好了?!睅滋旌螅切┿~材零件果然全部送到了建筑公司。
也許我們在處理這樣的情況時,多半會先興師問罪,再剖陳利害,最后勒令對方盡早完工。但若真這樣,建筑公司就會至少承受一半賠償損失的危險。因為在你的嚴斥下,工廠經理可能為了保住生意替你加速趕制,也可能你本身出價不高,他手上又有其他訂單,因此也極有可能置之不理,甚至單方面違約。那么,到頭來損失最大的還是自己。
我們說:“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闭f的是一個道理,但卻不是日常交流中能運用的法則。上面這個故事雖較偶然,甚至說有些極端,但起碼符合人之常情。我們知道,人和人的感情不僅需要培養,更需要維護,而且規勸批評別人,正是以維護的目的去做的,那么,何不讓苦口的良藥也裹上糖衣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