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金瓶梅》問世之日起,人們爭論最多的就是關于它的作者究竟是誰的問題。因為畢竟這部小說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所以它的作者最為人們所關注。不過,很多版本的小說都只是留下了一個化名“蘭陵笑笑生”,那他到底是誰呢?
“蘭陵”是一個古地名,它所指的包括現在的三個地方,即江蘇的武進、安徽境內和山東嶧縣。那我們也似乎可以知道,“笑笑生”只不過是一個托名。“托名”或者匿姓在明末清初的小說創作中非常常見,這種奇怪的現象與當時的文風和文壇情況有關。一直以來,在文學領域中,詩這種文體歷來被認為是正宗,而且是相當高雅的文學體裁,而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則被人們歧視,也毫不受人重視。這些文學作品的作者生活在社會中,備受壓抑。自然,他們也就不愿,甚至不敢向世人告知自己的真實姓名,只好托一個假名署在自己的文章前。可是誰都想不到,當年“蘭陵笑笑生”不得已的做法,卻給后人帶來了許多麻煩。多年來,有很多學者都殫精竭慮地追尋他的真實身份,考察他的生活、思想等等,但一直到今天,這一切都還沒有得出一個比較能夠讓人信服的結論。
不過,我們還是可以從歷史資料中查找到一些《金瓶梅》作者的蛛絲馬跡,總結起來,大致有以下幾種說法。
(一)王世貞說
這個說法在明清兩代十分的盛行,也是現在關于作者身份的一個最普遍的論斷。
根據明末清初的說法,王世貞有一個仇人叫嚴世蕃,王世貞時時都想報仇,但嚴世蕃位高權重,他無法接近。有一次,王世貞打聽到嚴世蕃十分喜愛看書,于是,王世貞創作了一部《金瓶梅》。同時,王世貞又打聽到嚴世蕃在看書的時候喜歡用手蘸著唾沫翻書角,于是,他就在《金瓶梅》的書角下了劇毒。果然,當王世貞托人把書獻給嚴世蕃后,嚴世蕃愛不釋手,一口氣把書讀完了,結果毒發身亡。王世貞終于報了仇,但他沒想到的是,一本復仇之作,竟然在后世有了這么波折的命運,而且還流傳至今。
(二)紹興老儒說
首先提出這個說法的是袁中道。據稱,很久以前,在京城,有一戶人家十分顯赫,復姓西門,而有一個識文斷字的老先生,每天都把西門家的那些歲月之事記錄下來,并用“西門慶”這個名字來影射那大戶家的男主人。
(三)賈三近說
賈三近(1534—1592),明代的文學家,山東嶧縣人。《金瓶梅》的成書年代大約是在隆慶二年至萬歷二十年之間,這一時間段與賈三近的生活年代非常吻合。另外,賈三近還是皇帝身邊的近臣,官至正三品。所以,我們認為他的社會閱歷、所見所聞和生活經驗等等,都可以為創作小說提供必要的條件。而且賈三近是一個專門給皇帝進言的諫官,所以出于本能,他的一舉一動都是從這一點出發的,那么他寫這本小說自然也會有這一用意。不過,也有很多的研究學者覺得,賈三近的仕途非常順利,而且在與他同時代的人眼中,他又是一位忠孝仁愛、品行端正的人,從這一點看來,似乎又與《金瓶梅》書中的表達和記述的思想和內容有些差距。所以這一說法也不太準確。
另外,還有比如丁純父子說、趙南星說、李開先說等等,但也都缺乏有力的證據。
總的說來,關于《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的身份,還是一個謎,還有待探究。但不管怎么樣,我們還是要感謝他,因為《金瓶梅》對于我們今天來說,仍然有其他作品無法取代的歷史地位和文學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