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采克
Wozzeck
劇情梗概
1830年,鄰近鄉村的一個有駐防軍隊的小鎮。
第一幕,第1場:(組曲)上尉的房間,清晨。簡短的引子(前奏曲:木管五重奏助奏)過后幕啟。沃采克(男中音)在替上尉(喜劇男高音)刮胡子。上尉讓沃采克慢慢刮,他唱“Langsam, Wozzeck, Langsam!”,出現貫穿全劇的三全音(B-F)動機。無論上尉怎么嘲弄沃采克,沃采克總是毫無表情地點頭稱是,這讓上尉很滿足。當上尉以假聲模仿軍隊牧師的口吻取笑沃采克未婚便生子時,沃采克終于提高嗓音為自己辯護,唱出了他的主題:“我們這些窮人”(Wir arme Leut!),這是歌劇最重要的動機。上尉勸他冷靜下來。樂隊最后以強音奏出組曲的高潮。
第2場:(狂想曲)鎮外的田野,黃昏。沃采克和朋友安德烈斯(抒情男高音)在這里砍柴。沃采克心神不定,而安德烈斯則唱起無憂無慮的民歌。沃采克傾聽地面傳來的聲響,害怕落日的火焰會吞噬地球。漸趨平和的管弦樂驅散了這種恐懼氣氛。遠處傳來的軍樂隊的號角聲再次打破了寧靜。
第3場:(進行曲和搖籃曲)瑪麗的家,傍晚。瑪麗(女高音)懷抱孩子,注視著從窗外經過的軍樂隊。軍樂隊隊長(英雄男高音)向她打招呼。鄰居瑪格麗特(女低音)取笑瑪麗看上了他,氣惱的瑪麗關上窗戶,唱出著名的搖籃曲“少女啊,你現在又為何憂慮?”(M?del, was fangst Du jetzt an?)。沃采克回到家中并不關心孩子,講述自己在田野上感覺到的恐懼,瑪麗嚇得跑出屋外。間奏曲描繪出她不安的情緒。
第4場:(帕薩卡利亞)醫生的書房,陽光溫暖的下午。為賺一點錢,沃采克在這里充當醫生(喜劇男低音)的試驗品。大提琴以宣敘調演奏出十二音體系的帕薩卡利亞主題,醫生指責沃采克在街上咳嗽,詢問他的飲食,認為沃采克對他不誠實。醫生觀察到沃采克的心理狀態,診斷其為“局部性精神錯亂”。小提琴奏出醫生的音樂動機,他沉浸在實驗成功的幻想中。
第5場:(回旋曲)瑪麗屋外的街上,黎明。瑪麗在屋門口與軍樂隊隊長說話。間奏曲描繪出瑪麗對他的愛慕和對新生活的渴望。在隊長的誘惑下,瑪麗任他抱入屋內。
第二幕,第1場:(奏鳴曲)瑪麗的房間,陽光明媚的早晨。瑪麗戴上隊長送給她的新耳環在鏡前自我欣賞。奏鳴曲樂章的主題表現了瑪麗的內疚心理和含有不祥之兆的搖籃曲主題。沃采克進屋見到耳環,瑪麗謊稱是從街上撿的。沃采克心懷疑慮地走了,瑪麗為自己的行為感到不安。
第2場:(幻想曲與賦格)街上,白天。上尉和醫生,這兩個沃采克的剝削者相遇。醫生指出上尉呼吸困難有中風癥狀,生命只能維持四周。沃采克上場后,他倆又將注意力轉向沃采克,在一首三重賦格中——三個聲部分別代表上尉、醫生和沃采克,他倆嘲笑沃采克:居然不知瑪麗與樂隊隊長的關系。沃采克聽后臉色蒼白,匆忙離去。
第3場:(廣板)瑪麗屋外的街上,陰沉的天氣。室內樂隊演奏出勛伯格的《第一室內樂交響曲》,滿懷狐疑的沃采克見到瑪麗。這個處于全劇中央位置的樂章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沃采克的譴責;第二部分為瑪麗對沃采克的反抗(連續下行的變化和弦暗示了后面沃采克殺死瑪麗用的刀);瑪麗離去后,在樂章的最后一部分,沃采克認真考慮自己的存在:“男人是個深淵”(Der Mensch ist ein Abgrund)。
第4場:(有兩個三聲中部的諧謔曲)小酒店的花園,晚上。士兵、徒工和當地姑娘們在樂隊伴奏下跳舞。有兩個喝醉酒的徒工在胡言亂語(三聲中部1)。瑪麗和樂隊隊長也加入其中。沃采克親眼看到瑪麗和隊長親密無間地相擁而舞,嫉妒得發狂。舞蹈被一個六聲部7/4節拍的狩獵合唱打斷(三聲中部2);繼而安德烈斯唱起了民歌。當諧謔曲重又響起時,一個瘋子走近沃采克說:“每個人都很快樂,但這里有血腥氣。”于是沃采克覺得眼前一切漸漸籠罩在一片血紅色的霧中。音樂逐漸變得怪誕,戛然而止。
第5場:(引子與回旋曲)兵營的警衛室,夜。以打鼾聲合唱描繪出士兵們都已入睡。沃采克毫無睡意,腦中浮現出小酒店的情景。樂隊隊長高興地回來了,夸耀自己征服了一個美妙的女人,并當面嘲弄沃采克,還強迫他陪自己喝酒。兩人扭打起來,結果沃采克被打倒在地。
第三幕,第1場:(基于一個主題的創意曲)瑪麗的房間,夜。瑪麗在讀圣經中有關悔改的妓女的故事。當她開始給兒子講故事時,音樂在一個主題之上發展出七段變奏。瑪麗隨后的祈禱由一首三聲部的賦格伴奏。
第2場:(基于一個音的創意曲)池塘邊的林間小路,黃昏。沃采克和瑪麗一起散步。這一場的音樂在一再反復的B音上自由地展開。沃采克嘲諷瑪麗的美麗和忠誠,又說愛她跟她親吻。當血紅色的月亮升起時,在樂隊奏出的漸強的B音中,沃采克用小刀刺進了瑪麗的喉嚨,瑪麗倒下死去。沃采克要離去時,音樂回憶般地再現了瑪麗的各種動機——誘惑、搖籃曲、耳環和進行曲。當沃采克離去的時候,可以聽到歌劇預示性的三全音動機,低音大鼓沉重地擊出全劇的主要節奏。
第3場:(基于一種節奏的創意曲)昏暗的小酒店,夜。鋼琴彈奏著波爾卡舞曲,沃采克在這里借酒壯膽。他想唱歌,這使他想起瑪麗;他又要瑪格麗特唱,卻被她發現了手上的血跡,眾人圍了過來,沃采克急速逃走。
第4場:(基于一個六音和弦上的創意曲)池塘邊的林間小路,夜。沃采克回池塘尋找小刀,對著瑪麗的尸體說話。血色的月亮下,他已精神失常,想象自己身上一定全是瑪麗的血跡,于是下池塘去洗血跡。他徑直往前走去,直至被淹沒。醫生和上尉路過,停下說:“好像有人落水了。”但怕惹來麻煩,便迅速離開。萬籟俱寂,只有木管樂器模仿出的青蛙和癩蛤蟆的叫聲。之后的間奏曲(D小調創意曲)以“我們這些窮人”的動機為主,再現了作品的各種主要主題(除了瑪麗),最后以十二音體系的和弦結束在D小調上。
第5場:(基于一個固定八分音符進行的創意曲)瑪麗家前的街道,陽光明媚的早上。瑪麗的幼子在玩耍。一個稍大的孩子跑來說發現瑪麗的尸體,于是同伴們都跑去看;瑪麗的兒子躊躇了一下,也跟在別人后面跑去。音樂奏出瑪麗主題的片斷。全劇在交替進行的第一幕和第二幕的結尾和弦中結束。
評介
格奧爾格·畢希納是德國天才戲劇家,去世時僅23歲。他所作的《沃伊采克》(Woyzeck),根據萊比錫發生的一件情殺案編寫,但賦予了新的內容,表現了貧富對立,揭示出犯罪的社會原因。貝爾格于1914年5月5日觀看了該劇在維也納的首次演出后,當年便著手將這部戲劇改編成歌劇的工作,但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1922年才完成這項計劃。貝爾格依據的劇本是P.蘭道于1909年根據K.E.弗蘭塞斯1879年編注的版本加以修訂的,并取名《沃采克》(Wozzeck)。這個拼法其實是錯誤的,因畢希納的遺稿字跡難以辨認所致,蘭道沿用了這個劇名,貝爾格也照搬不誤。現在出版的這個戲劇劇本名都為Woyzeck(《沃伊采克》)。貝爾格的《沃采克》于1925年由埃里克·克萊伯指揮首演,盡管當時褒貶參半,但不久便流傳至世界各地。
《沃采克》的結構復雜,其音樂手法和戲劇構思結合緊密,是貝爾格作曲生涯在第一階段的頂峰之作。他在寫作《三首管弦樂曲》(作品6,1913~1914)時已有了歌劇的初稿,因此歌劇的音樂語言甚至某些素材都與《三首管弦樂曲》相同,例如第一幕第3場的進行曲;而在無調性、全音寫法及其他作曲手法上則顯示出他所偏愛的馬勒的自然音體系的影響。
貝爾格將這部歌劇設計為ABA三段體結構,中部為十分精細的“交響曲”,前后兩部分的結構相對較為松散,但每一場獨立的音樂結構對于戲劇的作用都是相當準確的。第一幕的5場依次描繪了5個主要人物以及沃采克與他們的關系,其中第1場的組曲包括了前奏曲、帕凡舞曲、華彩段、吉格舞曲、加沃特舞曲、旋律等;第4場的帕薩卡利亞帶有以一個音列所作的21次變奏。第二幕是一首5個樂章的交響曲。第三幕的5個場景以及最后的管弦樂間奏曲是建立在單一音樂構思上的6首創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