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人
La Straniera
劇情梗概
故事發生在1300年,法國西北部布列塔尼地區的蒙托利諾城堡。拉文斯塔爾的伯爵阿圖諾(男高音)已與伊索萊塔(次女高音)訂了婚,但仍迷戀上了神秘的年輕女子阿萊德(女高音)。阿圖諾并不知道她其實是瓦爾德布戈男爵(男低音)的妹妹阿涅絲,曾嫁與法國國王,后由于國王迫于壓力,恢復了原配妻子伊桑貝爾加的地位,阿涅絲才被放逐到布列塔尼。阿涅絲到布列塔尼后改名阿萊德,深居簡出,出門必以厚面紗遮臉。
第一幕:伊索萊塔的婚禮將近,她向瓦爾德布戈訴苦說,阿圖諾愛上了一神秘女子。阿圖諾為了發現神秘女子的真實身份,找到她居住的森林小屋。遠處傳來阿萊德在琉特琴伴奏下唱的浪漫曲,她回家后,在與阿圖諾的二重唱中承認喜歡阿圖諾對她的愛,但要求他別再來。
森林中,獵人合唱充滿了愉快的情緒。阿圖諾在這里與瓦爾德布戈不期相遇,瓦爾德布戈正想詢問他,阿圖諾卻告訴他自己已不再愛伊索萊塔。阿萊德上場,瓦爾德布戈快步上前迎接她,使阿圖諾誤以為他倆是情侶,在三重唱中,瓦爾德布戈勸他消除疑慮。
阿萊德住所附近的湖邊,暴風雨即將到來,仍疑心重重的阿圖諾來到這里,隱約看見瓦爾德布戈與阿萊德親切告別,便認定自己的懷疑沒有錯。待阿萊德進屋后,阿圖諾上前將瓦爾德布戈打傷。瓦爾德布戈掉進湖中,阿萊德聞聲出來,見此情景明白了一切,說瓦爾德布戈是自己的哥哥。阿圖諾一聽立即跳下湖去救人。阿萊德大喊救命,人們聞聲趕來,只見這陌生女人身上有血,手上還拿著阿圖諾的劍,便認定她謀殺了阿圖諾,將她抓捕帶走。
第二幕:在圣殿騎士的宗教法庭上,最高執行官(男低音)對阿萊德進行審問。她否認殺害瓦爾德布戈,也拒絕揭開面紗顯示真實身份。正在這時,阿圖諾進入,供認自己殺害了瓦爾德布戈。正當法庭即將宣判阿圖諾和阿萊德都有罪時,瓦爾德布戈突然出現,在眾人的詫異中,他表示阿圖諾和阿萊德都沒有罪,并準備帶阿萊德離開。回到森林中阿萊德的小屋外,阿圖諾想再看一下阿萊德的面貌,并請求她寬恕他的懷疑。瓦爾德布戈也來到這里,通過與阿圖諾的二重唱勸他不要進去,因為阿萊德還在心煩意亂中。但又表示,只要阿圖諾承諾與伊索萊塔結婚,就允許他再見阿萊德一面。城堡中,當憂郁的伊索萊塔聽侍從說阿圖諾將娶她時,立即破涕為笑。
教堂門口,合唱唱出婚禮的贊歌,當執行官和他的圣殿騎士們莊重地走進教堂時,阿圖諾卻還在門口徘徊。阿萊德悄悄出現,隱藏在一塊墓碑后。在接下來的四重唱中,瓦爾德布戈力勸阿圖諾履行自己的承諾;阿圖諾發現了阿萊德,當場宣稱自己愛的是阿萊德;伊索萊塔聲明放棄婚姻。阿萊德要阿圖諾拋棄對她的念頭與伊索萊塔成婚,并將他倆一起領入教堂。片刻后,阿萊德獨自走出教堂,在“Ciel pietosa,in si crudo momento”中嘆息自己的不幸婚姻,這首詠嘆調顯示了貝利尼已經成熟的風格。在贊頌新人的合唱聲中,阿圖諾不顧婚禮正在進行而跑出來找阿萊德,執行官也隨即來到教堂外,他認出阿萊德就是阿涅絲,于是宣布:由于伊桑貝爾加王后逝世,阿涅絲成為法國王后。法令之下,阿圖諾心灰意冷,拔劍自刎。眾人為命運的殘酷無情而嘆息。
評介
《陌生人》所借鑒的歷史事件是:12世紀末,法國國王腓力二世(1180—1223)在與丹麥公主英格博格結婚后的第二天便將她廢黜,法國教會會議準予離婚。此后在1196年腓力二世又娶邁蘭的阿涅絲為妻,因此被逐出教會,在與教會相持了六年的冷淡關系后,腓力二世不得不屈服于教會:放棄阿涅絲,恢復與英格博格公主的婚姻。
《陌生人》比《海盜》在風格上更統一,描寫了又一位魯莽式的浪漫主義男高音主人公,作曲家本人稱之為“絕望的人”。這部歌劇表現出貝利尼完全放棄了羅西尼的旋律性裝飾手法,全劇幾乎沒有給歌手炫技的機會。同時,在戲劇性方面,尤其是第二幕開場的審問場景寫得相當成功:阿萊德認為自己的愛人和哥哥之死,禍根在己,當她在法庭上認罪時,兩個男人卻接踵而現,這種戲劇性效果讓觀眾忍俊不禁,而惟妙惟肖的配器出色地渲染了這種氣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