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尼爾·奧伯
(Daniel Auber, 1782.1.29~1871.5.13)
法國作曲家。出生在路易十六王朝一位官員的家庭,年輕時被父親送到倫敦經商, 1803年返回巴黎時,他的家庭經過法國大革命已經沒落。起初奧伯為友人寫過幾首大提琴協(xié)奏曲,后從當時巴黎音樂學院的院長凱魯比尼學習作曲,開始寫作喜歌劇,數(shù)次嘗試都不成功。1814年以后放棄了作曲。1819年,凱魯比尼給他提供了三部歌劇腳本,其中有兩部寫成歌劇后獲得好評。此后,他與著名腳本作家歐仁·斯克里勃合作,直至1861年斯克里勃去世。斯克里勃為奧伯提供的腳本中,《古斯塔夫三世》和《曼儂·萊斯科》后來被威爾第和普契尼采用。
1820年代,奧伯受到意大利歌劇影響,寫了三部模仿意大利風格的歌劇。1824年,出于愛國意識,重又回到法國固有的風格,創(chuàng)作了《萊奧卡狄埃》。次年的《泥瓦匠》是他首部與斯克里勃合作獲得國際性聲譽的作品。1828年,兩人受皇家音樂協(xié)會委托創(chuàng)作的歌劇《波爾蒂契的啞女》,確立了大歌劇(Grand Opera)的樣式。不久,奧伯重又回到他得心應手的喜歌劇領域,創(chuàng)作了《魔鬼兄弟》,這是他綜合意大利與法國風格的一個縮影。他重要的歌劇還有《青銅馬》《黑色統(tǒng)治天使》《皇冠上的鉆石》和《曼儂·萊斯科》等。
奧伯生于莫扎特創(chuàng)作《唐璜》前五年,死于瓦格納完成《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后十一年,這一時期歌劇發(fā)生了顯著的變化,而奧伯的歌劇很少具有這種革命性變革的特征。羅西尼評價奧伯是“小作曲家,大音樂制作人”。瓦格納則維護奧伯早期的作品,反過來譏諷羅西尼是“在臉上涂肥皂而不剃胡須的理發(fā)師”。奧伯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作品雖然不多,但他歌劇的音樂織體細致飄逸,曲調優(yōu)雅動聽,頗受聽眾喜愛。不少作品屬于成功的喜歌劇之列。
奧伯1842年至1870年任巴黎音樂學院院長,1857年起任拿破侖三世的音樂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