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貝托·希納斯特拉
(Alberto Ginastera, 1916.4.11~1983.6.25)
阿根廷作曲家。很早就顯露出過人的音樂天賦,12歲入威廉姆斯音樂學院,19歲畢業時獲作曲金獎,之后至1938年在國家音樂學院繼續求學。學生時代創作的芭蕾舞劇《帕納姆庇》就已經使其名聲大振。
1941年開始陸續擔任國家音樂學院的作曲教授、國家軍事學院的音樂系主任、拉普拉塔音樂學院院長、阿根廷天主教大學音樂藝術與科學學院院長等。赴美一年半回國后,組織了一個作曲家協會,該協會后來成為國際當代音樂協會(ISCM)的阿根廷分會。于1963年開始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迪特拉大學新音樂研究院拉丁美洲中心主任,對一批青年作曲家產生了重要影響。1971年移居日內瓦。一生在阿根廷、巴西、法國和美國贏得眾多獎項。
希納斯特拉的歌劇作品受到廣泛的關注。其中具有悲劇性與幻想性等表現主義藝術的特征。他說:“大歌劇在當代還可以在性、暴力、幻覺三個方面取得進一步發展”,其三部主要歌劇中就體現了這些要素,還試圖使音樂和戲劇之間取得對稱性結構與緊密的聯系。雖然運用了非?,F代的音樂語匯——如序列主義、微分音和機遇音樂,但依然在作品中反映了佩爾戈萊西與威爾第等人傳統大歌劇戲劇理想的深刻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