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0月22日首演于彼得堡。
劇情梗概
第一幕,第1場:格里高利(男高音)在父親潘特列伊·梅雷霍夫(男高音)的安排下,迎娶了一位富有的哥薩克的女兒娜塔麗婭·科舒諾娃(女高音)為妻。合唱烘托著婚禮的喜慶氣氛,但格里高利的心里卻隱藏著深深的憂傷,因為他所愛的人是美麗、善良的阿克西尼婭(次女高音)。聞訊趕來的阿克西尼婭也出現在婚禮現場,還表達了她對格里高利深切而真摯的愛。
第2場:為了愛情,格里高利不顧父親的責罵、母親和妻子的眼淚,放棄了財產的繼承權,帶著阿克西尼婭毅然地離開了家鄉,去追求新的生活。
第二幕,第1場: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尼婭在里斯特尼茨基將軍(男低音)的農場勞動謀生。人們聚集在一起等待著即將送來的面粉,突然富有的哥薩克和貧窮的農民廝打了起來,里斯特尼茨基將軍及時趕來并制止了這場紛爭,同時宣稱戰爭即將爆發,號召大家為了保護沙皇勇敢地奔赴戰場,現場頓時一片寂靜。
第2場:在仆人的住處,趕馬車的老人薩什卡(男低音)正繪聲繪色地給大家講故事。阿克西尼婭卻望著搖籃里病重的女兒焦慮不安,她正期盼得到此刻正在前線打仗的丈夫的消息。年輕的農場主葉甫蓋尼(男中音)唱著庸俗的小調試圖勾引她,但遭到阿克西尼婭的嚴詞拒絕,只得悻然離開。正在這時,娜塔麗婭帶來了一個噩耗:格里高利在戰場上犧牲了。阿克西尼婭麻木地搖著搖籃里的孩子,當發現孩子已病死之后,小聲的哽咽逐漸變成了號啕大哭。猶如一個獵人追尋獵物一般,葉甫蓋尼又返回來向阿克西尼婭大獻殷勤。這次,阿克西尼婭沒有拒絕他。
第三幕:格里高利出乎意料地活了下來,并且找到了那些以為他已經犧牲了的哥薩克戰友們。格里高利告訴他們沙皇已經被推翻,對家鄉和親人的思念使大家一致決定放棄這場沒有意義的戰爭。于是哥薩克與其他士兵一起唱著一首革命歌曲,撤離了前線,向自己的家鄉走去。
第四幕:回到家鄉后,格里高利得知女兒已病死,阿克西尼婭也另嫁他人。憤怒的格里高利殺死了葉甫蓋尼,但原諒了阿克西尼婭。最終,他決定離開這里,獨自去尋找屬于自己的新生活。全劇以一首愛國歌曲的大合唱結束。
評介
《靜靜的頓河》著重刻畫了人物的情感沖突以及高漲的革命精神。歌劇在塑造格里高利這位英雄人物的同時,也向觀眾傳達了一種堅定的布爾什維克精神。劇中人物樸實無華,毫不矯揉造作。那些耳熟能詳、優美動聽的民歌曲調構成了該劇的一大特色。劇中音樂旋律優美、調性明確、結構清晰,沒有過于復雜的器樂重奏和尖銳的不諧和音。
該劇誕生之初,評論界一致批評其臺本零碎,配器簡陋粗糙,音樂單調乏味。但肖斯塔科維奇卻透過這部作品發現了捷爾任斯基的創作天賦,在他的悉心指導下,捷爾任斯基對這部歌劇進行了部分修改。為了感謝肖斯塔科維奇,捷爾任斯基將這部歌劇獻給了他。緊接著,肖斯塔科維奇又將這部歌劇推薦給大劇院的總指揮兼藝術總監薩繆爾·薩莫蘇德,在他的幫助下,《靜靜的頓河》于1935年10月在彼得堡上演,并由薩莫蘇德親任指揮。
2個月之后,該劇又在莫斯科上演。1936年1月17日,斯大林和一批高級政府官員出席觀看了該劇的演出,在演出結束后,他把作者及主要演員們都召集到他的包廂,對這部歌劇給出了許多肯定的意見,并鼓勵他們為蘇聯歌劇事業做出更多的貢獻。這引起了新聞媒介的廣泛關注和報道。9天后,斯大林和其隨行人員去歌劇院欣賞了肖斯塔科維奇已經取得成功的《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但斯大林沒等歌劇演出結束就離開了歌劇院。2天后,媒體就出現了對《姆欽斯克縣的麥克白夫人》的尖銳批評。很顯然,斯大林極其一行人這樣做的目的是不僅要轉變蘇維埃音樂家的審美情趣,同時也要轉變整個文藝界的審美傾向。捷爾任斯基和肖斯塔科維奇的歌劇在蘇維埃歌劇界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他們各自代表著社會主義國家的“現實主義”和“形式主義”兩種不同的藝術風格。
該劇取得成功后,許多作曲家都爭相模仿這種“歌曲歌劇”的形式,但都未能超越該劇,捷爾任斯基也因這部歌劇而被載入歌劇史冊。盡管后來他又根據肖洛霍夫的小說創作了三部歌劇,其中還包括為《靜靜的頓河》所寫的續集,遺憾的是都不及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