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徒
Il Prigioniero
劇情梗概
16世紀后半葉的西班牙。
第1場:帷幕拉開,舞臺上一片漆黑,只見到母親(女高音)慘白的面容。她即將要去探望被宗教法庭關押在獄中的兒子,唱起要忍受悲慘命運的歌曲。噩夢反復來襲,在夢中有一個幽靈般的身影從黑暗中出現(xiàn)并蹣跚挪動沉重的步伐向她靠近,眼神之中帶著殉難者的怒火:它是菲利普二世。噩夢驚醒前,他變成了死亡的化身。獄中人(男中音)躺在草墊上,他的母親就在身旁,他告訴她一個非常美妙的時刻,在獄中最難熬的時候,監(jiān)獄看守人(男高音)稱他為“兄弟”。這個詞的分量之重完全可以重樹他畢生的信仰,于是他再次開始了虔誠的祈禱。
第2場:囚徒一人獨處,監(jiān)獄看守人突然出現(xiàn),依然稱他“兄弟”,并繼續(xù)向囚徒內心注入新的希望,告訴他在佛蘭德斯革命已經爆發(fā),弗拉興城也已淪陷。曾經被查爾斯五世禁鳴的根特大鐘即將再次響起,歡呼菲利普和宗教裁判所的覆滅。監(jiān)獄看守人喚起了孩子們歡快的聲音來迎接太陽在自由之城的升起,囚徒努力唱完自己的歌曲,但是仍被嗚咽聲打斷。監(jiān)獄看守人離開時沒有將囚房的門鎖住,暗示著囚徒可以尋找自由了。
第3場:囚徒發(fā)現(xiàn)自己在監(jiān)獄地下一個陰冷潮濕的迷宮型的通道里。他沿墻壁在黑暗中摸索道路,吟唱著童年時代的禱歌,救贖兄弟、刑審員(啞角)經過時,囚徒被迫退縮到了暗角之中。看到刑審員手中的刑具,囚徒感到自己的勇氣正在消退,但當他想到拉撒路的故事中被圣書召喚回來的情節(jié)便又尋找到了力量。兩位教父經過,他不得不再次躲藏起來。最后,他感到了新鮮空氣在他的面頰吹拂并聽到了鐘聲,意識到這是根特城的鐘聲,這鐘聲標志著菲利普二世政權的覆滅。他距離出口越來越近,從舞臺后面再次響起了合唱的禮拜儀式中的吟唱。
第4場:一個巨大的花園。春天的夜空掛滿了點點繁星,囚徒滿心喜悅地跑上來,停在一棵雪松前面,他展開雙臂的姿勢象征了人類博愛。在樹枝中隱藏的兩只巨大的臂膀將他環(huán)繞起來,他發(fā)現(xiàn)自己被鎖在了宗教大法官的包圍之中。直覺的靈光閃現(xiàn),他明白了一個可怕的真相:他因自己最大的酷刑——希望而死去?,F(xiàn)在只有熊熊火焰在等著他了。最具諷刺意義的是,心富憐憫的大審判官帶走了他。歌劇在囚徒微弱的疑問“La libertà?”(自由?)中結束。
評介
《囚徒》是達拉皮科拉的第二部歌劇,草稿于二戰(zhàn)期間完成,清楚地反映了對戰(zhàn)爭時期一些事件的看法。這部歌劇主要描述一個孤獨的囚徒試圖用希望來代替絕望的故事,他情緒上的起伏和音樂上的熱情與抒情明顯地結合在一起。音樂主要建立在三組十二音音列上,每一組都代表著特定的形象,分別是祈禱者、希望與自由。達拉皮科拉沿著貝爾格的模式,將這些音列構成了一個封閉式的排列,在利切卡爾的部分尤其顯著,但在歌劇結尾卻沒有了之前作品所帶有的樂觀主義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