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龍泰阿
Orontea
劇情梗概
序幕:是典型的17世紀中葉的歌劇序幕。哲學(女高音)和愛神丘比特(女高音)爭辯理性和感性誰優誰劣。丘比特說他可以讓埃及女王奧龍泰阿深陷于愛情之中,哲學則認為,即使那樣,宮廷哲學家格萊昂泰(男中音)也不會支持奧龍泰阿的選擇。于是,丘比特匆忙飛向埃及去籌劃此事。為加強戲劇的連貫性和統一性,切斯蒂在序幕中使用了四段利都奈羅,并在宣敘調中穿插了簡短的詠敘調和另兩段利都奈羅。
第一幕:奧龍泰阿(女高音)宣稱愛情不會使她困擾,格萊昂泰責怪她不該拒絕每一位向她的求婚的人。奧龍泰阿看見年輕的侍從迪布利昂(女高音)手里拿著一把劍,大吃一驚,問其原委得知,這個侍從剛解救了一位名為阿里多羅(男高音)的年輕畫家。很快奧龍泰阿就發現自己似乎對這個年輕的畫家產生了愛戀之情,因之備受煎熬。第一幕中還出現了一位喜劇角色——酗酒的仆人吉隆奈(男低音),他的上帝就是酒。切斯蒂為這個人物專門寫了一段極其優美的帶伴奏詠嘆調,以加強歌劇的喜劇性效果。和吉隆奈一起出場的還有兩個人物:一是高聲贊美愛情的年輕朝臣科林多(男高音),另一個是他的愛人西蘭德拉(女高音)。在這里,詠嘆調占據主導地位,宣敘調則很少出現。奧龍泰阿和阿里多羅再次出現在舞臺,他們被對方深深地吸引。奧龍泰阿下場后緊接著上場的是西蘭德拉,她對阿里多羅一見鐘情,并大膽地向他傾訴愛意。劇中人物輪流演唱,聲樂中不時穿插著三聲部的利都奈羅。結束時,喝醉的吉隆奈正幻想著坐在一艘快要下沉的大船上,這時侍從梯布里諾跑來告訴他,女王要見他。第一幕就這樣在歡樂的氣氛中結束,吉隆奈用他的飲酒哲學給觀眾帶來快樂。
第二幕:第1—5場都是奧龍泰阿在傾訴對阿里多羅的愛。吉阿辛塔(女高音)裝扮成名叫伊斯梅洛的男孩跑來告訴女王他遇到了受傷的阿里多羅,這個消息使得女王焦躁不安,以至于格萊昂泰的勸慰也不能使她平靜下來。第1—5場中奧龍泰阿歌唱愛情時,采用帶伴奏的詠嘆調,其余都是宣敘調。接下來,西蘭德拉對科林多宣稱自己不再愛他,因為她愛上了阿里多羅。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科林多顯得很迷茫。奧龍泰阿看到阿里多羅正在為西蘭德拉畫像,這讓阿里多羅不知所措,暈倒在地。奧龍泰阿在阿里多羅的身邊唱著那首著名的詠嘆調“圍繞著我崇拜的人兒”,再次表達了對他的愛情,離開時給他留下了她的王冠、權杖和一張字條。阿里多羅蘇醒后看到了奧龍泰阿留給他的東西,在那張字條上寫著他雖然只是一個普通百姓,但將會成為女王的丈夫,并當上埃及的國王。
第三幕:阿里多羅拒絕了西蘭德拉的再一次求婚。在這幕中,插入了一個喜劇性的幕間劇:仆人吉隆奈和侍從迪布利昂正在議論失去理智的奧龍泰阿,格萊昂泰試圖勸說奧龍泰阿放棄對一文不名的阿里多羅的愛情。西蘭德拉帶著阿里多羅找到奧龍泰阿,女王要求他交出留給他的那張紙條,并且斷然拒絕了他的愛情。吉隆奈為了讓阿里多羅轉移對女王的愛情,要求他愛上西蘭德拉,否則就殺死他,但這并不能讓阿里多羅改變心意。梯布里諾聽到這個消息后,警告吉隆奈不能傷害阿里多羅。第10—13場主要是關于身份和一個金質獎章的爭執:這枚獎章原本是阿里斯蒂送給吉阿辛塔的,而阿里多羅又從吉阿辛塔那里得到。吉隆奈則控告阿里多羅偷了獎章,阿里多羅向科林多提出決斗。
西蘭德拉和格萊昂泰認為女王和阿里多羅的愛情不合法度??屏侄嗪蛫W龍泰阿正在談論將要與阿里多羅進行的決斗,奧龍泰阿決定違背格萊昂泰的意愿,讓阿里多羅成為一位貴族。同時,奧龍泰阿想知道為什么阿里多羅會被指控為賊。吉隆奈說看見阿里多羅有一枚金質的獎章,梯布里諾與戴著鐐銬的阿里多羅出現在舞臺上,阿里多羅聲辯那個獎章是伊斯梅洛(由吉阿辛塔裝扮)給他的。
最后一場,解釋獎章本是為已故埃及國王所做的三個獎章之一,國王留下一個,另外兩個分別給了格萊昂泰和當時還在襁褓里的腓尼基王子弗羅里達諾,事實證明阿里多羅就是這個腓尼基王子。由于皇室血統的身份,他與奧龍泰阿的愛情得到大家的認可,奧龍泰阿也設法使西蘭德拉和科林多和好如初。全劇在歡快的氣氛中結束。
盡管這部歌劇的結局顯得有點生硬,科林多和西蘭德拉的和解也略顯倉促,但是由于戲劇中人物性格刻畫的成功和合理的故事情節,舞臺裝置的簡潔,加上奇科利尼出色的喜劇臺本和切斯蒂創作的優美動聽的音樂,多種因素使《奧龍泰阿》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與以往歌劇不同的是:這部作品重點刻畫的對象是人,而不是擁有超自然力的神。奧龍泰阿作為劇中主要人物,她擁有常人的感情,不得不在感情和責任之間備受煎熬。
評介
切斯蒂歌劇中人物的性格刻畫更接近現實生活中的人:奧龍泰阿對格萊昂泰的告誡所作出的反應與蒙特威爾第的歌劇《波佩阿的加冕》中的賽訥卡人的反應相比,顯得更加含蓄,也更理性;阿里多羅是一個機會主義者,吉隆奈是音樂戲劇中首次出現的喜劇人物之一,他使人聯想到16~18世紀意大利流行的即興喜劇中的人物,如酒鬼扎尼。切斯蒂創作的詠嘆調技巧高超,優美自然,快速變換的宣敘調極富創造性。由于詩歌與音樂的完美結合,《奧龍泰阿》曾多次重演,成為17世紀中葉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劇之一。它和卡瓦利的歌劇《伊阿宋》以及切斯蒂的另一部歌劇《多麗》同為17世紀下半葉意大利歌劇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