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博士
Doktor Faust
劇情梗概
歌劇在交響曲的伴隨下開始,遙遠的鐘聲之后傳來明(交響夜曲)暗(復活節的贊美詩)交替的音樂。從幕后飄來的歌聲“Pax”,仿佛是鐘聲在敲響。
開場白:詩人簡述了劇情的起源,并強調該劇改編自木偶劇。
序幕1:浮士德(男中音)在韋登堡的書齋。復活節,瓦格納(男低音)接待了三位來自克拉科夫的信徒,他們將一本魔法書交給浮士德。其中大部分的音樂改編自布索尼于1912年為鋼琴而作的《第二小奏鳴曲》,這是布索尼最接近無調性的一次嘗試。
序幕2:午夜,同一場景。在魔法書的引導下,浮士德喚來了金星的仆人。梅菲斯托費勒斯(男高音)是這六個魔鬼中聲音最高的一位,據說“他的思維比人類更敏捷”。遠處祈禱者的合唱,吟誦著人們的信念,而梅菲斯托費勒斯卻拿出了古老的契約,浮士德用自己的鮮血簽了字。浮士德墮落了。
升C小調上開始的柔板在這一幕的中間再現,結束時又再次出現在C大調上。梅菲斯托費勒斯的最初幾句話,音樂上升到令人毛骨悚然的高音C,隨后是華麗的諧謔曲。柔板音樂由兩組變奏曲構成:管弦樂變奏描繪了金星仆人們越來越快的動作,而合唱(為兩組合唱)變奏則代表復活節的音樂,舞臺后面的銅管、鐘和管風琴構筑了從遙遠的三重唱到大聲叫喊的場景。
間奏:一座羅馬式的禮拜堂。格蕾卿的哥哥(男中音)發誓要為妹妹向浮士德報仇。梅菲斯托費勒斯操縱了浮士德的殘忍謀殺。在擴展的回旋曲中,管風琴和管弦樂陰沉的D小調序曲被軍隊進行曲所打斷,伴隨著進行曲出現的是六位被梅菲斯托費勒斯施了魔法的士兵。
第一幕:帕爾瑪公爵莊園。公爵(男高音)的婚禮慶典達到了高潮,儀式的主持人(男低音)將浮士德作為魔術師引薦給宮廷貴族。在三個幻境中(參孫和大利拉,所羅門和希巴女王,莎樂美和施洗約翰),浮士德表達了他對公爵夫人(女高音)的愛意,在梅菲斯托費勒斯的幫助下,他很快贏得了公爵夫人。她唱出了對浮士德的迷戀,然后就跟著他私奔。梅菲斯托費勒斯偽裝成宮廷的牧師,勸導公爵另覓愛侶,并伸出爪子為他進行可怕的祝福。
這一幕開始時是儀仗隊,隨后是華麗的芭蕾舞隊列。布索尼為長笛而寫的嬉游曲(Op.52)為公爵夫人的獨唱場景提供了素材,而公爵與梅菲斯托費勒斯之間的談話則改編自為鋼琴而寫的托卡塔。陰沉的交響間奏曲(取自Op.51薩拉班德的縮本)是歌劇的轉折點。
第二幕:韋登堡的酒館。浮士德為天主教信徒和基督教信徒的爭論進行調解,但是他的話卻將爭論進一步激化。梅菲斯托費勒斯偽裝成信使,帶來了公爵夫人孩子的尸體。他將尸體點燃,火光中浮現了特洛伊的海倫。浮士德無法抓住幻影,卻遇到了來自克拉科夫的信徒,他們告訴浮士德,他應當在午夜時分死去。浮士德盼望最后時刻的到來。
布索尼認為對信徒爭論的描繪是其歌劇創作中技法最為完美之處。浮士德的獨白描繪了他沉思著未來幾代人的成就,這是幻想的插段,可以追溯到1923年的春天。這是布索尼生前為這部歌劇完成的最后一段音樂。
韋登堡的某條街上。守夜人(梅菲斯托費勒斯)在敲鐘。信徒們激動地對著接替浮士德擔任牧師的瓦格納吟唱小夜曲。浮士德把救濟品施舍給一位乞討的婦女:她就是公爵夫人,她催促浮士德“在午夜前完成工作”。當守夜人敲響午夜的鐘聲時,他將自己的靈魂轉移到死去的孩子身上,自己倒下死了。孩子接替他復活了,大步離去,消失在夜幕中。
這一場景的前半部分是擴展的詼諧曲。隨著在一系列音樂的反復之后,浮士德出現。在第490小節海倫再次出現后不久布索尼的樂譜就終止了。
評介
樂譜是從無數音樂研究文獻中匯集起來的,包括沒有完成的片段(歌曲、鋼琴小品等等)到已經發表的作品,例如《交響夜曲》(Op.43),《薩拉班德和送葬行列》(Op.51),為管弦樂而寫的《圓舞曲》,為鋼琴和歌德詩作而寫的小奏鳴曲和托卡塔。盡管這些作品的來源大相徑庭,它們都被融為一體,成為布索尼所謂的“浮士德”音樂語匯:極端精致的調性和聲音樂,以復調織體為主以及清晰而又復雜的管弦樂技法。
布索尼使自己大型的戲劇音樂有別于瓦格納的樂劇,在他的戲劇音樂中歌詞和音樂分別實現各自的功能。1922年,他發表了題為《音樂中的“浮士德博士”》的文章,強調其樂譜中的每個段落都采用了交響曲形式,即便不是傳統的,也是有機結合的:帕爾瑪的歡慶場面由一組舞蹈組曲構成,而韋登堡的酒館場景則由諧謔曲、合唱和賦格構成。反省時的浮士德素材通過明快、活潑的插段融化在每個主要的場景中。因此,作品被認為是一部現代神秘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