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里賽爾達
Griselda
三幕歌劇。A.澤諾撰寫臺本。1718年12月26日首演于米蘭。
劇情梗概
故事發生在西西里的巴勒莫附近。國王朱阿爾提埃羅(中音閹伶歌手)為了向難對付的貴族們證明他農民出身的妻子格里賽爾達(女高音)有資格成為他們的皇后和未來的皇太后,決定通過一系列的殘酷的考驗來證實她的德行和堅韌性。國王告訴格里塞爾達,是他親自下令殺了他們失蹤已久的女兒,并在法庭上把格里賽爾達驅逐出去,同時宣布要另覓他人為妻。此刻他們“失蹤”的女兒康斯坦薩(女低音)正與普里亞王儲科拉多的弟弟羅伯托(閹伶女高音)相戀。在一間粗陋的村舍里,西西里貴族奧托奈(閹伶女中音)向格里賽爾達求愛,并要求她嫁給他。被拒絕后就威脅要殺了她的小兒子埃韋拉爾多,但格里賽爾達仍不屈從。國王下詔讓她嫁給奧托奈,但她堅決不從。最后,國王向她表明了考驗她的真實動機,并正式宣布她成為這個國家的皇后。康斯坦薩和羅伯托也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奧托奈在坦白了他曾煽動貴族并想贏得格里賽爾達的行為后也得到了寬恕。
評介
劇情來源于喬叟的《坎特伯雷的故事》以及薄伽丘的《十日談》。這是整個18世紀最為流行的歌劇腳本,僅在該世紀頭二十年就有15位作曲家為之譜曲,之后更是絡繹不絕。1718年博農契尼的這個版本完全忠于澤諾的原本,只有很少數的詠嘆調被刪掉或修改。博農契尼是一位非常有天賦的對位法作曲家,他的總譜簡直可以用雄偉來形容。盡管頻繁使用了繁復的巴洛克音樂織體,但前古典主義的創作特征一直處于鮮明的主導位置。例如有三分之二的詠嘆調采用了大調調性,一半以上的音樂都是充滿生氣的,38段中只有3段采用了慢速符點的節奏來表現哀婉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