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京都。
正殿內(nèi)。
百官齊聚。
整個大殿略顯嚴(yán)肅。
只不過無論任何事情,只要不是十萬火急之事,往往朝堂前半段是談?wù)搰笫隆?br/>
后半段的時間,就是談?wù)摯蠹谊P(guān)心的事情。
江寧郡洪災(zāi)是大事,而且是眼下的大事,所以占據(jù)后面大半段時間合情合理。
半個時辰內(nèi),六部率先發(fā)言,將國內(nèi)一些事情政務(wù)說出后,由永盛大帝抉擇。
等半個時辰后。
場面再度安靜下來了。
都在醞釀,等待著第一個人打破僵局,或者等皇帝開口。
只是永盛大帝遲遲不語。
最終,工部左侍郎站出來了。
“啟奏陛下?!?br/>
“江寧郡難民已高達(dá)二百萬余,且每日增加不止五十萬人,當(dāng)?shù)刈嗾鄹嬷?,江寧府米商哄抬糧價,均在一百二十兩白銀一石左右。”
“甚至就在昨日,有米商大肆斂財,將糧價增至二百六十兩白銀,盛世年間,此乃前所未有之事?!?br/>
“臣懇請陛下,下旨責(zé)罰江寧郡各大官員,限制糧價,否則此番情景,將引來周圍郡府恐慌,招惹大禍?!?br/>
工部左侍郎出聲。
把江寧郡的事情放在明面上來說。
實際上在場所有人皆然知曉,而龍椅上的永盛大帝自然早就知道。
糧價暴漲,情理之中,畢竟洪災(zāi)之下。
可二百六十兩一石,這就不合理了,太過于刺眼,怎配得上盛世二字。
不過,聽到此言。
永盛大帝只是略微驚訝,看向百官道。
“竟有此等之事?”
“二百六十兩白銀一石糧米?”
他顯得驚訝,但百官都沉默,很顯然不想配合演戲。
“江寧郡洪災(zāi),難民無數(shù),如此這般,實在是有違天理?!?br/>
“不過,天災(zāi)人禍,無法避免,江寧郡距離京都足足三千里之遠(yuǎn),當(dāng)?shù)毓賳T也會自我衡量,朕有意下月京察,到時候設(shè)立百官宴,也好仔細(xì)盤問?!?br/>
“畢竟如此天災(zāi),朕相信爾等為大夏臣子,自然不會貪贓枉法,這其中必有苦衷,但無論如何,只要保住百姓,朕都可酌情處置?!?br/>
看著眾臣不配合自己演戲,永盛大帝也就沒有繼續(xù)裝下去了。
大致意思也很簡單,事我知道了,但有啥辦法?你們又沒主意,人家當(dāng)?shù)毓賳T也只能這樣做,總不可能讓這些官員變出糧食來吧?
只是這個回答,并不是一些人想要聽到的答案。
二百六十兩白銀一石糧食,這本身就驚為天人,對這幫人來說不是一件好事。
皇帝要臉面,臣子們也要臉面。
盛世年間出了這種事情,這頂頭的這幫大官還有什么臉面說自己為國為民?
別看他們現(xiàn)在是一品二品三品大官,在京都內(nèi),他們位極人臣。
可走出去以后,各地讀書人指不定把他們噴成什么樣子。
皇帝可以擺爛。
臣子們不可以擺爛。
“陛下?!?br/>
“此言差矣?!?br/>
此時,戶部右侍郎站了出來,他朝著永盛大帝一拜,而后取出奏折道。
“江寧府官員來報。”
“難民雖云聚如海,可府內(nèi)屯糧不少,各大米商所有積糧,至少可緩解三月有余。”
“若能拖延三個月,主道也必然修復(fù)完善,朝廷派去的將士,也能將糧食送至江寧郡內(nèi)?!?br/>
“再者豐收之際已經(jīng)開始,各地郡府縣鄉(xiāng)也已有準(zhǔn)備,眼下只需要穩(wěn)住難民,賑災(zāi)救民便可解決一切麻煩?!?br/>
“所以臣認(rèn)為,米商漲價,其主因還是當(dāng)?shù)毓賳T懶政而為?!?br/>
“當(dāng)然,天災(zāi)面前,人力困乏,此等情理也屬常態(tài),只是無論如何,都不該這般放縱。”
“臣有一計,可平糧災(zāi)之亂,只需陛下擬旨,壓制糧價,派朝廷欽差,火速趕往江寧府,與江寧郡郡守一同,會談當(dāng)?shù)孛咨??!?br/>
“按情理之價,購買糧米,一來保證糧食穩(wěn)定,不引民變,二來各退一步,相安無事,等到局勢徹底穩(wěn)定,再將此事引入京察之題,預(yù)防相類之事再度發(fā)生。”
戶部右侍郎長篇大論,最終說出他的目的,也是他的想法。
這是戶部右侍郎開口,其實就是戶部整體的意思。
也就是說,戶部愿意放銀子。
一時之間,百官神色微微一變,戶部松口了,那很多事情的確好辦。
米商不就是想要銀兩?
戶部愿意給,那就可以談,而且無需刀光劍影,唯一的代價就是,國庫少了銀子罷了。
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誰讓今年碰到這么個事。
“哦?”
“讓米商降價?這個辦法好,只不過降到多少銀兩?”
永盛大帝有些興趣了,他端坐在龍椅上,不怒自威,摸了摸胡須,有些好奇。
“臣認(rèn)為,十二兩白銀一石,剛剛好。”
后者出聲,說出一個數(shù)字。
十二兩白銀,也就是比正常糧價多了一倍,要說貴吧,還是很貴。
但天災(zāi)人禍之下,還真不算特別貴,行情價沒什么問題。
只是永盛大帝聽到這話后,頓時明白了。
他點了點頭,望著戶部右侍郎,而后出聲道。
“江寧府一石糧食,往常是六兩白銀,按理說這豐收之際,應(yīng)當(dāng)再下降部分。”
“可現(xiàn)在出了天災(zāi),有了人禍,翻倍給他們?!?br/>
“嘖嘖嘖......這年頭商販還真是會做生意啊,六兩一石,盈利少說也有四成?!?br/>
“現(xiàn)在十二兩一石,朕算算看啊,兩三百萬的難民,想要吃飽一點,一天就是兩萬多石?!?br/>
“也就是說,一天就是十幾萬兩白銀的利潤,這還不能繼續(xù)增加,江寧郡難民若是全部集中,至少還要翻三倍有余,也就是說僅是一天,他們的利潤就有五十萬兩白銀?!?br/>
“而對朝廷來說,一天就是七八十萬兩白銀的支出。”
“一個月算上各種七七八八的支出,高達(dá)三四千萬兩白銀,三個月只怕一萬萬兩白銀都不夠。”
“好啊,好啊,當(dāng)真是好的很啊。”
永盛大帝自言自語的算賬。
可這賬一算完,所有人不由自主地低下了頭。
他們感覺得到,永盛大帝已經(jīng)很生氣了。
“陛下?!?br/>
“這是最好的辦法,總不至于.......”
后者硬著頭皮繼續(xù)開口。
可下一刻,永盛大帝一拍龍椅把手,聲音充滿著冷意。
“閉嘴。”
“什么狗屁良策,朕看你就是利益熏天,只怕江寧府那些商人與你有關(guān)聯(lián)吧?”
“十二兩白銀一石,這你也敢說出來?”
“國庫的銀子用來救災(zāi)可以,可要是給那幫商人,豈不是助長歪風(fēng)?”
“來人,將他拖下,送入懸燈司,給朕嚴(yán)查,看看有沒有與這些商販勾結(jié)?!?br/>
“竟打起國庫的主意,當(dāng)真是活膩味了嗎?”
他怒吼,天子之威擴(kuò)散而出,文武百官在這一刻全部色變。
至于這戶部右侍郎,更是如遭雷擊。
他沒想到自己提個策略,就惹來這么大的麻煩,送入懸燈司是什么概念?
就算徹查結(jié)果沒什么,自己也得沒半條命,再加上懸燈司一但徹查起來,可就不光光是徹查這件事情,其他事情全部查清。
大夏王朝有幾個官員是干凈的?
這要一查,仕途沒了,全家也要跟著遭殃,他如何不恐慌?
只是不等他率先開口,胡庸便走了出來。
“陛下息怒。”
“林侍郎憂心國家,絞盡腦汁才想出這般策略,雖有瑕疵,但終究是效力朝廷,憂國憂民。”
“請陛下息怒?!?br/>
胡庸站了出來,他如此開口,替后者求情。
朝堂上沒有什么敵人不敵人,主要還是對事不對人,即便胡庸與何言是對立關(guān)系,可這件事情是大家一致認(rèn)同的。
如果坐視不管,甚至落井下石,那大家都沒有好處,也不會有人繼續(xù)提起此事。
這樣不利于自身,也不利于眾人。
所以胡庸出面,為何言的人求情,有朝一日胡庸的人出了事,何言也要出面幫襯一二,只要不影響核心利益,其他都好說。
“臣等請陛下息怒。”
此時,基本上所有文官齊齊開口,為戶部右侍郎求情。
但大部分武官卻沉默不語。
這事與他們沒有太直接的關(guān)系,也沒有什么利益,當(dāng)然文官集團(tuán)齊齊求情,他們也不會搗亂,畢竟沒有損害自己的利益。
可指望他們幫忙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面對此景。
永盛大帝冷哼一聲,目光當(dāng)中是冷意,也盡顯兇狠。
“當(dāng)年太祖起義,一是稅收苛刻,二是商人貪婪,以致于朕父皇無親無故。”
“今日洪災(zāi)之下,你們卻要讓朕,向一群商人談合?呵,可真是給了你們天大的膽子?!?br/>
“朕今日就告訴你們,莫說十二兩銀子,就算是六兩銀子,三兩銀子,朕都不會給?!?br/>
“眼下豐收在即,妖物已死,最多半月,大批糧草便會運(yùn)至江寧府內(nèi)?!?br/>
“如此,便不會有人餓死?!?br/>
“至于這些商販,也就賺個幾日銀兩?!?br/>
“而且此時已有良策,朕已施行,無須多言。”
永盛大帝十分霸氣。
這一番話在他們眼中,透露出兩個意思。
第一個就是不與商販和談。
第二個皇帝真的要對這幫商人開刀。
無論是那個,這些都不是他們想看到的結(jié)果。
不過讓所有人驚訝的是,這句已有良策有些古怪。
“陛下,敢問這良策何在?”
“臣并未看到洪災(zāi)有減緩之勢。”
此時,有儒臣開口,直接詢問什么良策。
“良策已經(jīng)施行,不用太多人知曉,過些日子就明白了。”
永盛大帝沒有解釋,只是讓百官靜候幾日就知曉了。
可那儒臣還是直接開口。
“陛下,敢問這良策是那位官員獻(xiàn)上?”
他繼續(xù)詢問,打破砂鍋問到底。
“朕的外甥,顧錦年所獻(xiàn)。”
“還有什么問題?”
“若無問題,就將戶部右侍郎革職查辦?!?br/>
“退朝。”
他最后回答了一句,讓百官直接沉默。
不但堅定了想法,而且殺雞儆猴,至于這獻(xiàn)策之人,在他們看來不就是隨便找了個幌子嗎?
可永盛大帝已經(jīng)退朝離開,一點機(jī)會都不給他們。
一時之間,百官實實在在有些不知道該說什么。
再看看戶部右侍郎的下場。
只因為一句話而被革職查辦,難免有些兔死狐悲之感,雖然伴君如伴虎,可這的的確確有些令人害怕。
尤其是何言的臉色,變得無比難看。
這是他的人。
現(xiàn)在直接被革職查辦,人生徹底黯淡,而且還要遭受諸多審訊拷打,讓他心神不寧。
更主要的不是這個,而是這主意是自己提出來的,陛下所作所為,是否再敲打自己?
是否懷疑自己與商販勾結(jié)?
若是有這樣的懷疑,那才是真正的可怕。
很快。
百官退朝。
何言神色有些凝重,也就在此時,胡庸的聲音在一旁響起。
“何尚書,可否去小院一敘?”
他開口,平靜說道。
“好?!?br/>
何言看了看胡庸,緊接著點了點頭。
而后眾人離開。
小半個時辰后。
胡府小院。
胡庸與何言對視而坐,面前擺放著酒壺。
何言倒了一杯,一口飲下,依舊顯得凝重。
“何尚書,你知道今日之事,錯在何處嗎?”
他開口,詢問何言。
“錯在何處?”
何言看著對方,直接詢問道。
胡庸讓自己相聚,肯定是有事告知,所以他也好奇胡庸想說什么。
“關(guān)鍵點找錯了?!?br/>
“不應(yīng)該拿江寧府做文章?!?br/>
胡庸淡然開口,指出關(guān)鍵問題。
“江寧府之事,滿朝文武誰不知曉?我們能知道,陛下難道不會知道嗎?”
“陛下一直不出聲,就意味著他不想提這件事情,畢竟?fàn)砍兜侥切┥特??!?br/>
“誰若是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做文章,誰就有勾結(jié)商販的嫌疑?!?br/>
“所以,這就是問題根源?!?br/>
胡庸緩緩出聲,點出關(guān)鍵所在。
“不以江寧郡做文章,那以誰做文章?”
何言有些沒好氣。
事情都發(fā)生了,再來說這種話有什么意思?
“前些日子,不是有人獻(xiàn)策嗎?”
“江寧郡現(xiàn)在的情況,與這獻(xiàn)策是否有關(guān)聯(lián)?”
“糾著江寧郡那些官員做文章沒有意義?!?br/>
“拿難民和商販做文章也沒有任何意義?!?br/>
“誰出的主意,找誰麻煩,這才是關(guān)鍵?!?br/>
胡庸出聲,但話語十分隱晦。
而后者卻不由皺眉,他一瞬間知道對方的意思。
皇帝今天都公開是顧錦年所獻(xiàn)之策。
也就是說,胡庸讓自己拿顧錦年做文章。
他聽到這話就有些警惕。
畢竟誰不知道,顧錦年只是個幌子,他能獻(xiàn)什么策啊,不就是皇帝自己的策略?找個人隨便無關(guān)緊要的人頂上,出了事誰都不用背責(zé)。
“拿他做文章的話,只怕會惹來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吧?”
何言皺眉,如此說道。
“不。”
“何大人,陛下拿顧錦年當(dāng)做幌子,無非就是消除影響罷了?!?br/>
“陛下真正的意思,你我都知道,就沒必要裝糊涂,可你我更加知道的是,若是陛下當(dāng)真狠下殺手,大夏將有內(nèi)亂?!?br/>
“陛下好戰(zhàn),做事凌厲,這是好事,但治國之上,殺氣不可太重,眼下我等想要制止,就必須要讓陛下知道百官態(tài)度?!?br/>
“所以一定要在顧錦年身上做文章,因為顧錦年是陛下的一枚棋子,一枚試探我等百官的棋子,若是我等沉默不語,這刀就要落在無數(shù)人脖頸之處?!?br/>
“若是我等嚴(yán)厲抨擊,陛下也就不會殺氣太重,很多事情便可以慢慢展開了?!?br/>
“而且何大人,明日自然有人會率先開口,老夫的意思很簡單,關(guān)鍵時刻,何大人明日站出來說兩句即可,無須我等出面?!?br/>
胡庸喝了口酒,笑了笑。
“此事具體再看吧?!?br/>
聽完胡庸所言,何言沒有答應(yīng),只是給了一個模糊回答。
但胡庸所言,的確有道理。
而胡庸也沒有繼續(xù)談?wù)摚皇切α诵?,談?wù)撘恍┢渌L(fēng)趣之事。
只不過。
大夏京都內(nèi)。
的的確確已經(jīng)有不少風(fēng)言風(fēng)語傳開了。
其主要原因,還是前幾天國運(yùn)詩引發(fā)的。
顧錦年著寫國運(yùn)詩,自然引起京都這幫讀書人的關(guān)注。
而正是因為如此,從大夏書院出來的其他學(xué)子,不僅僅將國運(yùn)詩宣傳出來,包括蘇文景大贊顧錦年獻(xiàn)策之事也一并宣傳出來。
起初,這些讀書人一個個贊嘆顧錦年才華橫溢,但也不缺乏一些嫉妒羨慕之人。
只不過顧錦年的優(yōu)秀,讓這些人找不到什么借口去斥責(zé)什么。
可隨著江寧郡事態(tài)愈發(fā)嚴(yán)重,一些酸溜溜的言論也逐漸冒出頭了。
但真正引起這幫讀書人注意的,還是早朝之后。
永盛大帝親自承認(rèn),江寧郡所有救災(zāi)方案是按照顧錦年獻(xiàn)策走的。
一些聰明的官員,猜測到原因。
他們知道,永盛大帝只是找了一枚棋子,畢竟顧錦年最近風(fēng)頭無人能及,前有千古文章,后有國運(yùn)詩。
拿他出來當(dāng)幌子最好,出了事,大不了就是顧錦年雖有才華,可惜的是太過于鋒芒,不行得好好磨練一二,朕看走眼了。
沒出事,顧錦年領(lǐng)功論賞。
而且江寧郡發(fā)生這么多事,武將集團(tuán)愣是一句話不說,這也有點問題,故此普遍認(rèn)為,這一切都是鎮(zhèn)國公,蘇文景,還有永盛大帝三人達(dá)成協(xié)議。
至于顧錦年,就是出來刷個臉的。
可官員知道又如何?肯定不會說出去啊。
但大部分讀書人不一樣,年輕氣盛,最喜歡做什么事?不就是為民伸冤,張口道德,閉口百姓嗎?
顧錦年原本是個紈绔,突然一下變成了大夏第一才子,他們服嗎?
有人服,基本上見到顧錦年的人都服。
但大部分人是不服的。
為什么不服?
因為顧錦年背后是誰?是鎮(zhèn)國公。
仇富心理是亙古不變的東西,一個紈绔突然一下變成大夏第一才子。
尤其是這個紈绔還是大夏最頂尖的權(quán)貴,你說有沒有一種可能,是有人幫顧錦年造勢?
答案顯而易見,很有可能。
只不過找不到理由去噴,畢竟顧錦年紈绔歸紈绔,也沒做什么傷天害理的事情。
最近風(fēng)評又好,大家沒什么好說的。
可現(xiàn)在有理由嗎?
有。
江寧郡百萬難民,而且謠言四起,傳到京都來就是什么易子相食,千里赤地,民不聊生。
雖然事實沒有這么夸張,可也差不到哪里去。
今天又傳來消息,江寧府一石糧食賣出二百六十兩白銀的天價,到了眾人嘴巴里,你傳我,我傳你,變成了一石糧食賣一千兩。
這下子這幫讀書人直接炸了。
你顧錦年不是大夏第一才子嗎?
就這?
這就是你的獻(xiàn)策?
讓糧價暴增到一千兩白銀一石。
讓頭豬來指揮都不會這樣吧?
而且更離譜的謠言都出來了。
戶部右侍郎提議,應(yīng)當(dāng)與江寧府米商協(xié)談,將價格壓制行情價,國庫撥款,購買糧食,從而減緩官府壓力。
結(jié)果臨陽侯直接否決,認(rèn)為戶部右侍郎勾結(jié)商販,直接被罰革職查辦。
可實際上今天臨陽侯都沒上朝。
但百姓愿意聽這個嗎?
不愿意。
他們更加愿意聽到自己想聽東西。
江寧府是不是難民如云?
是不是都吃不飽飯?
是不是糧價瘋漲?
是,那就對。
那你顧錦年就是個禍害。
“一石糧食,千兩白銀,亙古至今,聞所未聞,歷代歷朝,何來千銀之米,這便是大夏第一才子出主意?誣陷侍郎勾結(jié)商販,我倒覺得就是顧家想要趁火打劫,賺取百姓血汗銀兩?!?br/>
“為保仕途,不擇手段,千萬百姓卻成了你顧家的官道之路?當(dāng)真是可恨,可恨。”
“什么狗屁大夏第一才子,什么狗屁千古文章,只怕都是有人在幕后指點,為的就是讓他顧錦年官路亨運(yùn)罷了,當(dāng)真是惡心?!?br/>
“我無法想象,一個寫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之人,竟會想出這樣的策略?還敢說這國運(yùn)詩不是他人代筆之?”
“走,去大夏書院,我要與顧錦年當(dāng)面對質(zhì),我要問問他,到底安著什么心?視千萬百姓于水火當(dāng)中,看看他的心,是不是黑的?!?br/>
一道道聲音響起。
京都內(nèi),明顯是有人故意抹黑顧錦年,將顧錦年罵成不仁不義不孝不忠之人。
如此恐怖的議論,也惹來百姓反感。
有人不安好心,從中挑撥。
而大部分讀書人則是盲目跟從,整件事情只需要細(xì)細(xì)琢磨一二,就會察覺漏洞百出。
可問題是,情緒高漲之下,普通人就是容易被帶歪。
聽風(fēng)就是雨,這是常態(tài)。
再加上,心中的嫉妒,以及群體效應(yīng),所有人下意識覺得顧錦年就是錯的,江寧府難民如云,這是顧錦年的錯,糧價暴漲,也是顧錦年的錯。
這個時候你要是敢說一句顧錦年的好,得到的就是謾罵。
而為了進(jìn)入群體,只能跟著大家一起走,管你噴誰,反正人多就是力量。
我就是光。
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光。
畢竟讓我做實事我做不出來。
讓我寫千古文章我也寫不出來。
可你讓我跟著你一起去鬧,一起去噴,那就簡單了。
一時之間,數(shù)千名讀書人,浩浩蕩蕩朝著大夏書院趕去。
一個個目光堅定,神色嚴(yán)肅,就好像正義使者,去審判別人。
只不過,也有一些讀書人,以最快速度趕往大夏書院,有一些是前幾日見過顧錦年人。
他們一下子就知道,這是有人在暗中使壞,所以立刻通風(fēng)報信,生怕出了什么大事。
萬一群起而憤,打傷了顧錦年,那就是天大的麻煩。
甚至已經(jīng)有人去通知顧家了。
但對于這個消息,顧家并沒有太在意,似乎早有準(zhǔn)備。
大夏書院。
隨著震耳欲聾的腳步聲響起。
數(shù)千讀書人已經(jīng)聚集此地。
他們目光當(dāng)中帶著怒火。
浩浩蕩蕩出現(xiàn)在大夏書院,眼神鋒芒可怕,一個個嫉惡如仇。
“顧錦年在何處?”
“出來?!?br/>
聲音響起。
緊接著數(shù)千人異口同聲,傳遍整個大夏書院,驚動四方鳥獸。
很快,一道道身影出現(xiàn),這些都是大夏書院的學(xué)生,他們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不過看到這些人還是實打?qū)嵱行┬幕拧?br/>
此時此刻。
宿內(nèi)。
顧錦年房中,兩名讀書人氣喘吁吁地將事情告知顧錦年。
他們是其他書院的學(xué)生,前幾日來大夏書院,上了顧錦年的課,回去以后對顧錦年欽佩不已,所以發(fā)生此事,第一時間過來通知。
“錦年兄,你趕緊從后山跑吧,這幫人受到蠱惑,已經(jīng)徹底瘋了?!?br/>
“好漢不吃眼前虧啊?!?br/>
兩人開口,勸說顧錦年趕緊跑。
而房內(nèi)。
顧錦年卻不由皺眉,不是因為來了數(shù)千人皺眉,而是很好奇一點。
自己舅舅為什么要公開承認(rèn),策略是自己獻(xiàn)上去的?
這其實可以不用說啊。
在別人看來,自己這個舅舅是要?dú)⑸?,可他知道真正的?nèi)幕。
所以自己舅舅完全不需要說這么多消息出去。
現(xiàn)在這樣一搞,平白無故被人帶節(jié)奏。
不過顧錦年心里明白。
自己舅舅這樣做肯定是有他的道理,只是有些事情自己不知道罷了。
“外面有多少人?”
顧錦年問道。
“不清楚,但少說兩三千人肯定有?!?br/>
“沒這么多人,他們也不敢來找顧兄您的麻煩啊?!?br/>
對方回答。
畢竟一兩個人,誰敢找國公之孫的麻煩?
可兩三千人就不一樣了,人多力量大,法不責(zé)眾,再加上他們過來又不是要?dú)⒘祟欏\年。
就是想站在道德制高點上,怒斥顧錦年一頓,發(fā)泄一下心中怒火,順便抬高自己的身價地位。
以后逢人就來一句,鎮(zhèn)國公之孫知道不?
我噴了他,他還不敢還嘴。
“行。”
“多謝兩位兄臺,此等恩情,本世子銘記于心。”
顧錦年點了點頭。
道謝二人一聲。
也就在此時,四道身影出現(xiàn)在門外。
是王富貴,徐長歌,許涯,趙思青,上官白玉的身影。
“顧兄,發(fā)生了何事?怎么突然變成這樣???”
王富貴臉色不太好看,詢問顧錦年。
“外面至少有三四千人,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事情,不過顧兄,我讓我?guī)熜钟鶆汶x開,不管如何,先走為妙,這幫人來者不善啊。”
許涯開口,他也是希望顧錦年趕緊離開,甚至都想到了怎么逃。
“對啊對啊,錦年哥,你先跟著我?guī)熜肿?,覺明他們已經(jīng)去找院長了?!?br/>
趙思青也跟著開口,不希望顧錦年遇到什么麻煩。
只是,顧錦年搖了搖頭,神色淡定道。
“我問心無愧,為何要走?”
“這要是走了,豈不是坐實本世子做賊心虛?”
“再說了,我倒要看看,到底是誰要找我麻煩?!?br/>
顧錦年沒有絲毫畏懼。
甚至直接走出房門,朝著外面走去。
幾人沉默。
大多數(shù)沒有勸說下去,唯獨(dú)王富貴一直勸說,畢竟外面來人,氣勢洶洶,他真的怕顧錦年出事。
奈何架不住顧錦年的性子。
一路跟到了大夏書院外。
果然。
幾千人聚集在一起,每個人神色憤怒,書院學(xué)生在周圍看戲。
同時大量的怨氣也涌入自己體內(nèi)。
這完全是意外之喜啊。
至于不遠(yuǎn)處。
蘇懷玉與江葉舟卻站在他們面前。
蘇懷玉沉默不語。
江葉舟則是苦笑不已,正在與眾人解釋什么。
“諸位一定是誤會了。”
“顧兄怎可能與江寧府商販有勾結(jié)呢?!?br/>
“這肯定是有人在暗中使壞,諸位萬不可這般啊?!?br/>
江葉舟開口,為顧錦年解釋。
只是,沒有一個人將這些話聽進(jìn)去。
反倒是各種謾罵之聲。
“你是誰?在這里為顧錦年解釋?讓他本人來?!?br/>
“沒錯,讓顧錦年本人來?!?br/>
“關(guān)你什么事?我們找的是顧錦年,不是你。”
“他一直不出來是什么意思?做賊心虛嗎?”
“此人是江葉舟,夜衣侯之子,也是權(quán)貴,怪不得如此袒護(hù)顧錦年,原來是一丘之貉?!?br/>
“原來如此啊,滾?!?br/>
“官官相護(hù),權(quán)貴勾結(jié),大夏書院因為你們,才會變得如此不堪。”
各類聲音響起,有人認(rèn)出江葉舟,當(dāng)下出聲,開始各種謾罵,羞辱江葉舟。
只是就在這一刻。
突兀之間,有聲音響起。
“看,顧錦年出來了?!?br/>
“什么?顧錦年出來了?在何處?”
“這就是顧錦年嗎?果然賊眉鼠眼?!?br/>
“呃......他品格敗壞是實話,賊眉鼠眼就有些過分吧?”
“你管我怎么說,反正他就不是個好人。”
“你是不是顧錦年的走狗???”
“不是不是,我就是隨口一說,隨口一說?!?br/>
各種聲音響起,要多離譜就有多離譜。
有人嘗試性的解釋一下,但得到的便是怒目相望。
故此連忙改口,生怕被對方當(dāng)成權(quán)貴走狗。
書院內(nèi)。
顧錦年看著這一切。
對于這種情況,他不是第一次遇到。
前世寫劇本的時候,也遭遇過這樣的事情,無論你寫的多好,只要你年輕,得到了不該有的成就,那接下來就可以等著噴吧。
噴子自古以來都有。
各朝各代都有。
而且思維方法都很一致,簡單點來說就是。
我是個廢物,你也應(yīng)該是個廢物,如果你不是廢物,那你就有問題。
如果我查不出你那里有問題,那你人品就有問題,別管我見過沒見過你本人,你肯定是有問題的。
如果你人品都沒問題,那你做的事情有問題,你沒有把這件事情做到完美,你就是有問題。
最簡單的描述就是,噴子永遠(yuǎn)站在制高點噴你,因為他要求你成為圣人,你犯了一點錯誤,你就是畜生都不如。
可如果你沒犯錯也不行,因為你沒有做對。
只不過見到幾千個真人噴子,這還是頭一回。
“錦年叔,那個就是楊博云,還有中間那個帶頭的,他是王璇,李翔也在里面,就那個聲音最大的?!?br/>
此時此刻,李基突然出現(xiàn)。
他聽到這么大的動靜,自然不會錯過熱鬧。
只是看到這么多人后,李基先是一愣,緊接著從人群當(dāng)中看到了幾個熟人。
連忙在顧錦年耳邊說話。
聽到李基所言。
顧錦年將目光看去。
的確,這幾個家伙站在最前面,都是些帶頭沖鋒的。
“顧錦年,你不為人子?!?br/>
“顧錦年,你魚肉百姓。”
“顧錦年,你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罵聲如雷。
嘰嘰喳喳,如同菜市場一般,這般的行為,要讓書院不少人皺眉。
因為素質(zhì)有些低,而且什么都不講明白,就在這里一直罵罵罵。
跟有病一樣。
“肅靜。”
關(guān)鍵時刻,一道聲音響起,震懾全場。
是一位大儒之聲。
事實上,這些讀書人聚集之時,整個書院大儒夫子全部出來了,只不過沒有出現(xiàn)在這里觀望罷了。
但鬧到這個程度,就必須要有人出面。
這是一名老者。
穿著灰色儒袍,面容嚴(yán)肅,出現(xiàn)在人群中間,令所有人安靜下來。
“是王云大儒?!?br/>
“王云大儒來了。”
“諸位安靜,不要再吵了?!?br/>
看到來者何人,眾人紛紛閉嘴,也逐漸安靜下來。
而被叫做王云的大儒。
看了一眼眾人。
又看了一眼顧錦年。
隨后緩緩出聲。
“這里是大夏書院,爾等聚眾來此,所為何事?”
他出聲,詢問這幫聚眾的讀書人。
“回王儒?!?br/>
“我等今日前來,是為江寧府千萬難民討個公道?!?br/>
此時,一名英俊男子走了出來。
這是王璇,雖然不知道他為何與顧錦年有仇,但他是第一個開口的。
“找誰討公道?”
王云皺眉,看向?qū)Ψ健?br/>
“找顧錦年?!?br/>
一道道聲音響起,齊齊回答。
“肅靜?!?br/>
王云再次開口,讓眾人安靜下來,依舊是看著王璇。
“回王儒,江寧郡洪災(zāi)泛濫,千萬百姓流離失所,食不果腹,為人間煉獄?!?br/>
“顧錦年獻(xiàn)策賑災(zāi),可卻導(dǎo)致江寧府糧價暴漲,使得無數(shù)難民餓死城外。”
“我等懷疑,顧錦年與商販勾結(jié),借獻(xiàn)策之名,大肆斂財,貪贓枉法?!?br/>
王璇開口,說明來意。
只是此話一說,王云卻不由冷哼一聲。
“愚蠢。”
“當(dāng)真愚蠢?!?br/>
“若顧錦年獻(xiàn)策為貪贓枉法,陛下豈能不知?”
“這不是強(qiáng)行污蔑嗎?”
王云一聽這話,瞬間就察覺漏洞,而后反駁。
可王璇卻不以為然,早就想好說辭。
“王儒,這就是顧錦年陰險之處,他的策略,讓陛下放松警惕,看似是為平亂,可實際上就是為了斂財?!?br/>
“否則,江寧府難民之災(zāi),完全可以由國庫撥款,購買商人糧米,再捐贈于百姓,豈不美哉?”
“而且我等更是懷疑,顧錦年之前所著千古之文章,鎮(zhèn)國之詩,皆由他人代筆,這就是陰謀,天大的陰謀,為顧錦年鋪路,從而借此機(jī)會,以才華橫溢之由,向陛下獻(xiàn)策,從而大肆斂財,枉顧人命?!?br/>
“否則的話,為何顧錦年這十幾年碌碌無用,突然之間,擁有這般才華?”
“學(xué)生有理由懷疑,這其中有更大的陰謀?!?br/>
“若顧錦年做不出解釋,今日我等絕對不走。”
“定要為民除害。”
不得不說,這個王璇還真是會挑刺啊。
連時間都能串聯(lián)在一起,陰謀論高手啊,而且煽動情緒也是厲害。
“胡鬧?!?br/>
“這里是大夏書院,誰敢放肆?”
王云大吼一聲。
雖然王璇說的有些道理,可他不蠢,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其中有很多牽強(qiáng)之說。
再者,異象這玩意是代筆能代出來的?
純粹就是為了找麻煩而找麻煩。
只是王儒這般開口,人群當(dāng)中卻響起古怪的聲音。
“哼,我看你也被權(quán)貴收買了吧?”
“身為儒者,不為百姓發(fā)聲,而為權(quán)貴發(fā)生,你配成為大儒嗎?”
“諸位,今日一定要讓顧錦年討個說法,他一直不說話,讓大夏書院的人出面,就是心虛,就是害怕。”
聲音響起。
也不知道從什么地方傳來的。
但這種人更加歹毒。
再一次挑起眾人情緒。
引來更多罵聲。
甚至有人言論已經(jīng)瘋狂起來。
“走,將顧錦年抓起來,游街示眾?!?br/>
“將他抓起來,讓他跪下,給死去的百姓磕頭?!?br/>
又是不知道從哪里冒出來的聲音。
蠱惑眾人出手,將顧錦年抓住。
可就在此時。
突兀之間。
滾滾黃沙掀起。
陣陣馬蹄之聲響起。
朝著大夏書院疾馳而來。
“誰敢動我侄兒?!?br/>
一道怒吼聲炸開。
是一名男子。
身披鎧甲,率領(lǐng)一千鐵騎精銳,目光之中,既有怒意,也有殺氣。
這是顧錦年的三叔。
顧寧凡。
大夏玄武軍參將。
------題外話------
兩分鐘后還有一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