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卷神州飄搖第三章仁德無敵于天下
要想在京城立足沒有心腹是不行的,和珅手下的人才大多都在江南,京雖然也有一批投靠他的官員,但真正能放心的只不過寥寥幾個,和珅執掌兩部后,第一步就把沈葆楨從翰林院要了過來。
光沈葆楨一人當然辦不了多少事,恭親王奕訢見此,熱心異常地為和珅推薦了幾個人,雖然這些人能力的確不錯,但和珅出于皇家之間的顧慮,還是婉言謝絕了奕訢的好意,除留下幾個無關緊要的外,其余一律都推了回去。
這不用解釋,奕訢自己心里也明白和珅這么做的道理。別看和珅這次回京一步登天,畢竟在京根基還淺,肅順等人心懷妒意,難保不會找點岔挑和珅的毛病。如果和珅真用了奕訢的人,肯定會被他們當成把柄。
能用之人雖說少了點,但和珅能力之強是所有人都意料不到的,想當年他一人身兼五部都能游刃有余,何況這區區兩部之事?
工部本掌握在杜受田、倭仁手,上下官員大多都是他們門下,從表面上看是塊難啃的骨頭。
和珅執掌工部后,第一步就是舉刀大砍,把工部職能分出一大半,直接轉到制造局下,既大為減輕了工部的負擔,又加大制造局以后和工部相抗的能力。隨后再經過層官員的調整、清洗,重新整合工部內部,把政敵勢力從低層徹底掃除出去,并以沈葆楨為郎主事。巧妙架空左右侍郎的權力,風雷之下,沒用多少日就牢牢地把工部捏在了手。
至于禮部,這可是和珅與曾國藩地老家,人員上下和珅是了如指掌,尤其是那些低級官員,和珅當年還與多人共過事。整合起來可比工部方便多了。何況禮部除了學政、科舉、祠祭、筵饗廩餼牲牢、吉禮、兇禮等務外,其余職能和理藩院有相當重復。
在和珅來看。如今的禮部和理藩院應重新整合,把兩部職能仔細劃清,并撤消禮部重復的地方,調整理藩院管轄范圍,改制成為西洋各國的那種外交部。
不過,現在理藩院不在和珅手,和珅既沒權利也沒實力去做這點。但是和珅對外交部早就有計劃在心,看著理藩院這幫昏庸老朽所干的事,和珅的氣就不打一出來,決心借著禮部職能權利,索性把理藩院架空,把外交權奪到手。
要架空理藩院可不是這么容易的,理藩院從元朝開始建立,歷盡三朝。和部平起平坐,根深蒂固,隱然已成朝第七部。要干這事,先就要從禮部內部著手,把主客清吏司獨立出來。
要想分離主客清吏司,必須就要有個既有能力。又熟悉禮部職能,在禮部有資格人脈,還能讓自己放心地人主事。關于這點,和珅手下的這些人都不是最好地人選,挑來選去,和珅終于想到了一個人。
“堂大人,人已經來了?!?br/>
“哦……那讓他進來吧。”和珅放下手邊茶盞,點了點頭。
戈什哈轉身出去,不一會兒,一個身穿品部員服色的年人小心翼翼地從外走了進來。
“下官見過堂大人……。”
“喬兄。你我都是老相識了。來、來、來,這里坐。”和珅笑容可掬地連忙攙扶起來人。挽著他的手請他坐下,并親手為他端了一杯茶。
“堂如此……下官經受不起啊……?!蹦侨藨饝鹁ぞさ兀粡埨夏樇扰d奮又惶恐,屁股剛挨到座位上就連忙站起來,顯得有些手足無措。
“呵呵,有何受不受的,喬兄與我多年相識,同僚之誼頗深,今日請你來此,相互之間只續友情,不論官職,何不快哉?”和珅笑瞇瞇地按著他的肩頭,等他坐下后,這才瀟灑地在上位而坐。
此人并不是外人,正是當年和珅初回京城,在禮部主客清吏司的同事喬諳。喬諳在多年前就是主客清吏司的筆帖式,雖說和珅來后始終壓了喬諳一頭,但和珅畢竟在禮部所在時間不長,高升之后離開,筆帖式依舊以喬諳為。
喬諳此人在禮部打熬多年,由于功名不顯,雖然有才卻始終未能高升,近十年來,憑著資格才苦苦熬了四級,從八品筆帖式升任品主事。以喬諳地根基,他這輩做到這品主事差不多也到頭了,要想再升上去,那可是千難萬難。
當年喬諳出于嫉妒之心,曾經刁難過和珅,只不過和珅氣量頗大,最后原諒了他,這讓喬諳一直心存感激。而且這些年里,喬諳在官場上也經歷了不少挫折,銳氣也不如以前那么鋒芒畢露了。
往日大家平起平坐,今日和珅位及人臣,早就不是喬諳可以嫉妒的了的。何況喬諳如今對和珅只有羨慕和佩服之心,當年的那些疙瘩早就不翼而飛,并對和珅達后并未為難自己而暗暗感激。
今天,突然接到和珅要見自己的消息,走在來路上他一直在琢磨著和珅會找自己談些什么,是好是壞,喬諳既忐忑不安又有些期待。
“景和多年前受先皇之命出游四海,歸國后又下江南為皇上辦差,來去匆匆一直未能與喬兄見上一面,喬兄心里不會怪我這位老朋友吧?”
和珅輕描淡寫地笑問道,喬諳連忙擺手搖頭,恭恭敬敬地回道:“堂為國為民勞碌奔波,重任在身,抽不出時間也是理所當然。何況有堂時常掛念在心,下官已經感激不盡了。”
“喬兄不怪罪就好,其實景和早就想與喬兄重會一次。但一直未有機會,直到今日仰仗皇上天恩,這才得以與喬兄一見?。〗?*我故友重逢,景和心高興非常,而且次此皇上讓我執掌禮部,喬兄作為禮部干員經驗豐富,今后禮部之事還得多多靠喬兄援手才是……?!?br/>
“不敢、不敢……?!眴讨O心一動。連忙站起行禮道:“堂厚愛,喬某銘記在心。禮部本就是堂娘家,我等上下當然尊堂之令,齊心協力為堂辦好差事?!?br/>
“有喬兄此言,景和心大慰……。”和珅滿意地笑道:“不過,喬兄有句話還需改改,禮部辦差不是為我于景和辦,而是為皇上。為朝廷所辦。”
“是、是、是,為皇上,為朝廷齊心協力,不負堂厚望。”喬諳知道自己失言,連忙改口說了一遍,神情不免有些尷尬。
和珅看著他的表情,覺得還算滿意,點了點頭。站起身說道:“喬兄所言端地是名臣風范,今**我相聚不易,景和還有些小事想討教一番。我已叫人準備了酒席,不如我們把酒言歡,邊喝邊聊如何?”
頂頭上司開口,喬諳哪里敢推辭?何況憑著剛才的話。喬諳已經聽出了一些味道,他現在心里就像是有一團火燒起來一般??磥砗瞳|這次執掌禮部是想重用自己了,這個暗示讓宦海苦苦掙扎地喬諳欣喜若狂,此時此刻,他已經下定決心要抓住這個大好機會。
在酒席上,雖然和珅頻頻勸酒,但喬諳卻依舊保持清醒,不敢多飲,同時對和珅提出的關于禮部的情況一一作答,并主動說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這些聽在和珅耳暗自滿意??磥磉@個喬諳依舊和當年一樣。是個可以獨當一面的人物。
酒喝得差不多了,話也說了一大堆。和珅這時把話峰一轉,說到了當前局勢。他想借著這個話題,看看喬諳地政治立場究竟是什么樣。
“長毛為禍天下,雖勢大難敵,但在下官來看并不能長久。江南雖是富庶之地,可也是四戰死地,況且堂在兩江經營,已經掐斷長毛南下之路,曾大人、胡大人與李大人連成一片,攔住長毛西進之道,江南、江北兩大營固若金湯,長毛已同甕之鱉,時日無多也?!?br/>
喬諳并不擅長軍事,絞盡腦汁想了半天這才說出了這番話。雖然這些話里有討好和珅地成分居多,但從整體來看還是有些道理,以喬諳地眼光能看到這些已經非常不錯了。
“那么喬兄,對于洋人你又是如何看的呢?”和珅對剛才的那些話既不說也不說差,笑瞇瞇地接著問道。
“洋人?”喬諳久在禮部,雖然沒有和洋人直接打過交道,但對于洋人的事卻知道不少。當年他與和珅斗嘴,正是大家在一起討論洋人的事起的頭,今天聽到和珅突然把話牽涉到洋人身上,不由得想起了當年的那些對答。
和珅這些年地所作所為,喬諳還是知道一二的,何況在京城,恭親王奕訢習洋學洋之風滿朝皆知,而和珅又是咸豐和奕訢地老師,對于洋人地觀點,喬諳大致還是摸得出來。
“洋人窺視我大清之心不死,多年前就仗著洋槍大炮索取無度,如今更是蠢蠢欲動。以下官來看,洋人乃長毛之外的又一大患,不可不防?!?br/>
“這些話我知道,喬兄覺得如何防為好呢?”和珅手握酒盅慢慢轉著,微笑著問道。
“這……死防嚴守肯定不行,下官覺得對于洋人就如同治水一般,既要堵又要疏。”
“哦!喬兄還真是高論,這話倒是第一次聽見。就不知這堵和疏又是何解?”
喬諳猶豫地說道:“這堵……當指防范洋人野心,以學洋用洋為上,以夷之道來制夷……?!?br/>
“嗯,這是默深先生地見解,喬兄也深以為然?”
喬諳看了一眼和珅,想從他表情里瞧出答案,但和珅一臉平常,根本就什么都看不出來。他一咬牙,點頭道:“正是!”
和珅這才笑了起來,又追問道:“那么這疏字呢?又何解?”
“疏乃疏通之意,其實洋人與我們并無差異,都逃不過一個人字。我大清民億萬萬,如能與洋人打成一片,并以仁德感化,恩威并用,當是上策?!?br/>
喬諳既然把話說開了,也顧不得這些話是否實際,硬著頭皮答道。
仁德感化?和珅聽了差一點兒想笑出來,他沒想到喬諳這種人也會說出這些話來,要是這話從倭仁嘴里說出來還差不多。
和珅搖頭笑問喬諳,這仁德究竟是什么?難道光靠仁德就能感化洋人么?同時心里對這個喬諳的期待比開始時淡薄了許多。
“堂,下官可能表達有誤,其實這仁德并非彼仁德而言,只不過下官一時間想不到什么話來代表……。”和珅的表情變化讓喬諳敏銳地抓住,心里隱約感到了不安,連忙解釋道。
“呵呵,那你仔細說說,不要急,慢慢講就是?!焙瞳|不以為然地笑問道。
喬諳地臉色有些不好看,表情似乎有些為難,沉默了好一會兒,這才做出了決心:“堂大人,下官有些話可能……還請堂大人千萬……千萬……。”
“無妨,今**我是私話,出自你口只進我耳,盡管說吧?!?br/>
得了和珅的保證,喬諳這才輕聲問道:“堂,本朝之史堂應該不陌生吧?”
“本朝?本朝之史與洋人又有何干?”和珅奇怪地問道。
喬諳猶豫地看了和珅一眼,終于說道:“本朝是滿人入關起興,開朝之時……而如今滿人與漢人已無任何分別,甚至有些滿人比漢人更為徹底,所以這其仁德……?!?br/>
喬諳吞吞吐吐地這些話說的沒頭沒腦,和珅先是聽的一愣,接著大吃一驚,騰地站起來指著喬諳,張著嘴一句話都說不出來。
喬諳卻是給嚇得面如土色,連忙跪倒在地,全身簌簌抖不止。
“喬諳!你……你好大膽!這些話也是你能說的?”和珅臉色轉變幾回,終于漸漸平靜下來,壓低著聲音斥問道。
“堂……堂大人饒命??!”喬諳剛才是頭腦一熱把藏在心里的話說了出來,現在回過神是嚇得魂不附體,不住地磕頭求饒。
看著喬諳,和珅心里有一股說不出地滋味,他怎么都沒向到喬諳居然能有這種見識,其實喬諳說的沒錯,大清建于滿人,但百多年來滿人早就給漢人同化了,如今除了在服飾、和皇親之還保持著滿人習慣外,平常滿人連姓名都換成了漢姓,根本與漢人沒有什么區別,甚至有些滿族高官,皇族弟從舉止上變得比漢人還要漢人,這些都是拜“仁德”所賜啊!
和珅嘆了口氣:“起來吧……剛才我說過,話出你口只入我耳……?!?br/>
“謝……謝堂大恩……?!眴讨O松了口氣,連忙磕頭道謝,這時候他滿身都被汗水浸濕了,兩條腿軟綿綿的不像長在自己身上,雙手并用好不容易才爬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