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就愛對著干,爸媽怎么辦
當你和自己的孩子講道理時,你是否發(fā)現(xiàn)他在擺弄手指或者玩具,低著頭,似乎根本沒把你的話聽進去?當孩子做錯了事,你批評教育他,他是不是和你頂嘴了?甚至有的時候,你只是讓他多吃點兒飯,他都會不耐煩地擺擺手,示意你別說了,嫌你嘮叨?對于這些情況,你該如何應對?
豆豆今年5歲了,一天媽媽正準備去機場接一個朋友,看到豆豆在玩雪花片,玩得很入神,已經(jīng)拼出了一個長長的、色彩斑斕的“尾巴”。豆豆媽媽邊整理包包邊大喊:“豆豆,把雪花片收拾好跟媽媽出門。”可豆豆就好像沒有聽見一樣,看到豆豆還在那兒坐著不動,媽媽又大聲喊了幾句,豆豆不耐煩地說:“好了,就來了!”可是幾分鐘過去了,豆豆媽媽已經(jīng)收拾好了準備出門,看到豆豆還在玩,豆豆媽媽立刻火冒三丈,直接將豆豆的雪花片拆散了,結(jié)果豆豆大哭大鬧,說什么都不肯跟媽媽一起出門。
后續(xù)的結(jié)果無疑是一場“惡戰(zhàn)”,那我們一點一點來分析,豆豆媽媽在跟豆豆溝通時,有哪些需要改進的地方。
1.傳達的指令啰唆、不能直入主題
豆豆媽媽傳達的指令是:“豆豆,收拾下跟媽媽出門了”。本身這句話對于小孩子來說是很模糊的,豆豆在玩積木,直接跳轉(zhuǎn)到出門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孩子很難一下子就接受。豆豆媽媽如果說:“豆豆,媽媽現(xiàn)在要趕時間出門,你現(xiàn)在需要把手上的積木放下了,然后去洗手,跟我一起出門。”
2.跟孩子說話語氣強硬,語速過快,聲調(diào)過高
我們回顧一下豆豆媽媽說的話,第一句是“豆豆,收拾下跟媽媽出門”,這是一個祈使句,直接是以命令的口氣,孩子肯定不喜歡聽;豆豆媽媽著急出門,可豆豆不著急,豆豆媽媽把自己的主觀意志強加給孩子,用過快的語速,給孩子壓迫感,引起反感;豆豆沒搭理后媽媽則用喊的方式,聲調(diào)過高,再次激發(fā)孩子的逆反心理。
3.說話時不僅不注視孩子,還“隔空傳音”
豆豆媽媽一開始傳達的指令豆豆壓根好像沒聽見一樣,最大的原因就是豆豆媽媽沒有注視豆豆,而且離豆豆太遠,這樣跟孩子說話是很難引起孩子的注意的,尤其是當孩子沉迷于自己的游戲當中。
豆豆媽媽之所以會把豆豆的積木推倒是因為三分鐘過去了,豆豆還沒有采取行動,豆豆媽媽才失去耐心。所以,跟孩子說話離太遠,而且邊做其他事情邊跟孩子說話的方式,不僅不能引起孩子的注意,還不能關注到孩子是否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才會埋下爭吵的伏筆。
4.不會轉(zhuǎn)移話題
豆豆媽媽用孩子不喜歡的方式表達命令孩子停止玩玩具本身就是孩子不喜歡的,這樣直接的表達孩子當然不太樂意。如果豆豆媽媽會轉(zhuǎn)移話題,把最初的話換成“豆豆,洗完手媽媽要帶你出去玩啦!”,也許這場爭吵就不會發(fā)生啦!
很多家長都覺得奇怪,孩子以前的時候很乖巧,為什么上了學之后性格就好像一百八十度大轉(zhuǎn)彎,總是想和自己對著干?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的第一個反抗期出現(xiàn)在3~4歲,在3歲之前,孩子和父母處在一體的狀態(tài),但是3歲以后,他們的大腦皮層迅速發(fā)育,語言和動作能力大大提高,逐漸可以區(qū)分自己和環(huán)境的區(qū)別,他們希望自己可以獨立行動,如果家長處處干涉,他們就會開始反抗,事事和父母對著干。
作為父母,不要因為自己掌握著孩子的一切而忽視孩子的成長變化,應該懂得合理引導孩子。良好的教育是讓自己的教育方式適合孩子,而并非讓孩子來適應自己的教育方式。不要以為自己的教育方式是權(quán)威的、正確的,很多時候,孩子只是因為無法反抗父母才被迫聽從命令的。等到孩子稍微大些,懂得如何說不之后,敢于違抗父母的意思,父母就會突然感覺不自在,覺得孩子在和自己對著干。
自私是誰教的,怎樣糾正孩子自私心理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非常自私,他們的眼里只有自己,只關心自己的衣食住行,從來不會去考慮別人的感受,包括自己的父母。可這是孩子的錯嗎?當然不是,這與家長從小的教育有很大關系,如果一個孩子從出生那一刻開始,家人就教他罵人,那么他長大之后一定是個滿口臟話的不文明的孩子;如果家人教他的是禮儀,那么他長大后一定是個講文明、懂禮貌的孩子。同樣如此,如果一個孩子從小被嬌生慣養(yǎng),家人把最好的一切都給他,當著他的面展示自己的卑微,為了孩子甘愿拜倒在他的腳底,那么在孩子的眼中,家人就是卑微的,不值得放在眼里和心中的。
東東8歲了,是家里的獨生子,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對他關愛備至,視為掌上明珠,含在嘴里怕化了,拿在手里怕碎了。記得有一次,爸爸媽媽帶著東東到朋友家做客,吃飯的時候,東東將自己碗里的雞皮夾給了媽媽,餃子皮夾給了爸爸,而自己只吃雞肉和餃子里面的肉疙瘩。朋友問孩子為什么這么做,東東的父母卻驕傲地說自己的孩子吃東西比較挑剔、細致,在家里他就這么吃飯。
其實現(xiàn)實生活中像東東這樣的孩子比比皆是,他們總是覺得自己的欲望就該得到滿足,不用去感恩或者回報,一旦得不到滿足,肯定是別人做得不夠多、不夠好。自己的父母、爺爺奶奶都是不值得去考慮的。
這些孩子通常從小就是一個家庭的中心,他們的父母以錯誤的方式愛他們、寵他們,這些自私的孩子長大之后就有了人格缺陷,導致他們的人生變得失敗,因為他們經(jīng)受不住打擊和挫折,常常因為得不到某種滿足懷恨在心,他們的痛苦往往多于歡樂,怨恨多于感動;還可能由于極端自私和狹隘而變成對社會產(chǎn)生威脅的危險人物。
那么家長要怎么做才能幫助孩子克服自私的心理呢?
1.愛孩子,但不要溺愛孩子
如果孩子有“吃獨食”的習慣,這便和家長的溺愛有很大的關系,很多家長出于對孩子的愛,將家里所有好吃好玩的東西都給予孩子,自己卻站在一邊看著,有時候孩子想將自己的東西分享給家長,家長卻拒絕了,久而久之,孩子就形成了獨享意識,他們覺得這一切“優(yōu)待”都是應該的。
2.告訴孩子,分享也是獲得
很多時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分享,是因為他覺得分享就意味著失去。家長要理解孩子的這種心理,同時讓孩子明白,分享并不是失去,而是一種互利。分享體現(xiàn)著自己對別人的關心和幫助,自己與別人分享了,別人也會回報自己同樣的關心和幫助,這樣相互之間才能寬容、愛護、體貼,才能感覺到溫暖和快樂。
3.不能讓孩子搞特殊
要潛移默化地給孩子灌輸“家庭成員都是平等的”的思想,不在家庭之中給孩子搞特殊化。要讓孩子知道自己有愿望,別人也有愿望,好東西要大家分享,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別人。
4.教育孩子熱愛集體、關心集體
經(jīng)常帶著孩子積極參與到各項集體活動之中,親自帶著孩子參加社會組織的義務勞動,在集體生活中培養(yǎng)孩子無私的心理,體會互相幫助的樂趣,感悟合作的重要性,享受無私的快樂。
5.結(jié)合生活實際告訴孩子自私的危害
結(jié)合生活實例給孩子講清楚自私的危害。比如孩子第一次拿別人的東西,父母要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以后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反之,如果父母不及時指出孩子的錯誤,孩子就會形成經(jīng)常拿別人東西的惡習,到時再糾正就很難了。
6.給孩子樹立好榜樣
家長要做與人分享的好榜樣,經(jīng)常主動幫助他人,即可在無形之中影響孩子,促進孩子好品質(zhì)的形成。
大量的事實表明,一味地驕縱會毀了孩子,導致孩子成年步入社會之后無法接受別人對自己的一丁點不好,不敢步入社會接受磨煉。父母應該讓孩子經(jīng)歷、體會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磨煉孩子的意志,讓孩子懂得感恩,懂得愛別人。
粗俗誰之過,如何培育孩子文明心理
“講文明,懂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施行,物質(zhì)生活條件的豐盈、日漸優(yōu)越,越來越多的孩子被嬌慣得不成樣子,早就忘記了文明禮貌是什么。
張蕊小朋友是個非常可愛的小朋友,是家里的獨生女,父母從小嬌生慣養(yǎng)。雖然外表可人兒,可她身上折射出的禮儀行為著實讓人堪憂。一進幼兒園,就能看到她在朝著媽媽耍脾氣,不是使勁拽著媽媽的手,就是大聲哭鬧不肯進教室,一直等到媽媽擺出交換條件——買一件東西之后,她才肯松手,破涕為笑,之后沒事人似的徑直走到教室內(nèi),老師親切地叫她的名字,她卻滿臉的不屑。上課的時候她也不能專心聽講,不是走到別的小朋友的位置,拉扯女孩子的頭發(fā);就是走到窗邊朝著窗戶外張望。戶外游戲時,她不是插隊就是到處亂竄,不聽指揮,有時還藏起來讓老師們找不到。到了午睡的時間,大家都安靜地躺在床上,她卻偷偷跑到樓梯拐角處,讓保育老師們好找,好容易將她帶進寢室,她卻不時發(fā)出怪叫聲,打擾身邊其他小朋友休息。有時候,張蕊還欺負一些比自己弱小的同學,如果對方反抗,她甚至會罵臟話,甚至大打出手。雖然張蕊長得很可愛,但是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和她一起玩,經(jīng)常向老師告她的狀。張蕊的種種的表現(xiàn)也讓幼兒園的老師們非常頭疼。
張蕊是家里的獨生女,從小就受到過多的呵護與溺愛,稍微有不順心的地方就會哭鬧、耍脾氣,讓父母滿足自己的要求,父母在張蕊待人處世上很少引導教育,總覺得孩子還小,長大之后自然就懂事了,對孩子放任自流,導致孩子形成以自我為中心的自私行為。
還有的孩子在學校調(diào)皮、不懂文明禮貌是因為父母之間關系不和諧,經(jīng)常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甚至打架,孩子耳濡目染后,逐漸形成不良的攻擊行為。那么家長要如何做,才能讓文明禮貌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發(fā)芽呢?
1.讓孩子知道什么叫禮貌
看到孩子有不禮貌的行為時,多數(shù)家長的反應都是訓斥或批評,卻沒想過孩子可能根本就不知道禮貌是什么,什么樣的行為才算是有禮貌的,什么行為又是沒禮貌的。父母有意識地在不同場合、根據(jù)不同對象教孩子具體做法。比如,對長輩說話時要用“您”,見到熟悉的人要主動問好;分別的時候說“再見”;請求別人幫助時要用“請”;得到幫助后要說“謝謝”;對長者不能直呼其名,而是要稱呼其為“老爺爺”“老奶奶”“叔叔”“阿姨”等;家中來了客人要有禮貌地回答客人的問話;到別人家中不可隨意動東西。反復練習就能形成良好的習慣了。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不僅是靠說出來的,而是要通過不斷練習才可以形成。
2.分析臟話的內(nèi)容,及時制止孩子不禮貌行為
父母聽到孩子說臟話的時候不要驚慌失措,或者氣急敗壞地加以指責,更不能置之不理,而是要語氣和緩地給孩子講道理:“孩子,你剛才說的那句話用的詞不好,你這樣說話,其他小朋友和叔叔阿姨會看不起你的,他們會覺得你學習不好、長得不漂亮,你愿意這樣嗎?你知道自己該怎么說話嗎?”“對啦,這樣才是漂亮的乖寶寶呢。”這時候,家長最重要的是保持平靜,你生氣,孩子就聽不進去你說的話了。有一些家長喜歡和孩子講大道理,講得孩子不耐煩了,最終失去教育意義。
3.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說臟話、打人都和父母的日常行為脫不了干系。只不過大人對自己的行為已經(jīng)習以為常,感覺不到有什么異常。而這些行為一旦發(fā)生在孩子的身上,就會讓人為之一振,尤其是當孩子在親朋好友面前爆粗口的時候,父母更是覺得顏面無存。家長最好可以互相監(jiān)督,拒絕臟話,如果不小心在孩子面前說了不文明的詞語,要向孩子承認錯誤,進而加深孩子不能說臟話的印象。如果父母之間存在動手的行為,一定要及時制止,以免對孩子產(chǎn)生不良影響。
4.多提供孩子與客人交往的機會
有的父母總擔心自己的孩子會打擾來訪的客人,常常將孩子打發(fā)到一邊,讓他們自己去玩。豈不知這樣做會影響到孩子的社交能力。孩子會想,媽媽為什么不讓我和客人待在一起,是不是我做錯了什么?時間久了,家里一來客人,孩子就會躲到一旁。因此,當家里來客人時,父母應該將孩子叫出來,向孩子介紹客人,之后向客人介紹孩子,可以讓孩子幫客人拿杯子、拿飲料,和客人聊聊天,談談自己近期的學習狀況或者喜歡的游戲等,而不是將孩子打發(fā)到一邊。
孩子蠻橫為什么,孩子任性怎么教
很多家長在面臨孩子的“無理取鬧”時表示頭痛,什么都依著他了,他怎么還是這么任性、蠻橫?其實,孩子并不是天生就是這個性格,性格的形成和父母后天的引導、教育有很大的關系。
張思雨已經(jīng)讀小學三年級了,自幼在父母的寵愛下長大,變得任性、蠻橫。她常常想到什么就要父母去做,而且必須要滿足她的要求才可以。比如,她看到班上有同學用手機,就要自己的媽媽買給自己,媽媽擔心這么早買手機會影響她的學習,于是沒有答應,她便在家里發(fā)脾氣、絕食,一定要讓媽媽去給自己買手機才行。
一次,張思雨發(fā)脾氣,一定要媽媽陪自己,不讓媽媽上班,到晚飯時間了也不許媽媽做晚飯,媽媽不敢不依著她,一直到晚上八點多,加班的爸爸都回家了,她才允許媽媽做晚飯。還有一次,張思雨突然說要去奶奶家住,媽媽對張思雨說:“這么晚了去鄉(xiāng)下不安全,你先把作業(yè)做完,明天媽媽帶你去。”張思雨非常不開心,和媽媽發(fā)了好一會兒的脾氣。媽媽也被她弄得有些煩躁,就說了她幾句,沒想到張思雨一氣之下就跑出了家門。媽媽當時正在氣頭上,沒攔她,直到晚上十點多,媽媽還沒有找到張思雨。后來,還是張思雨的一個同學打電話來,說思雨在他家。于是,媽媽趕緊把思雨接了回來。從那之后,由于擔心思雨會一氣之下再離家出走,媽媽再也不敢訓斥思雨了。
孩子這樣任性,父母真是傷透了腦筋。很明顯,案例中的張思雨太過任性,想說什么就說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從來不聽父母的勸告,什么事都由著性子來。孩子的任性其實是不良性格的源頭,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現(xiàn)代社會中,很多父母都覺得只要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就是愛孩子,豈不知這樣做會在無形之中助長孩子的壞毛病。
孩子的任性和父母脫不了干系。只要孩子一哭,父母就不忍心了;只要孩子一鬧,父母就不知道該怎么辦了。慢慢地,孩子就明白了,只要自己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的一切要求,這樣,等到孩子稍微長大一些,他就會了解到這種“要挾”所帶來的好處,知道自己的任性可以擺布大人。任這種狀態(tài)無休止地發(fā)展下去,等到父母想要糾正孩子的這種任性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為時已晚。要想糾正孩子的任性,讓孩子變得乖巧懂事,一定要從小教育。
1.不能無原則地遷就孩子
如果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在哭鬧、任性的情況下得到了滿足,你無原則地遷就他,慢慢地,他就會變得為所欲為,自私自利,不講道理,任性蠻橫。所以,只有寶寶得到尊重的同時你又不遷就他,寶寶的心理才可以健康發(fā)展,才能在形成鮮明的個性的同時不至于任意妄為。家長可以通過講童話、故事等行為給孩子講道理,這樣能有效避免孩子任性,不過一定要及時。
2.滿足孩子的合理條件
如果覺得孩子的要求合理,在有條件地滿足他的情況下滿足他。要讓孩子明白:滿足是有條件的,并非隨心所欲。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自主性和獨立意識,比如吃什么菜、穿什么衣服、玩什么玩具、去什么地方旅游,應該多征求孩子的意見,同時給孩子一些限制條件,例如,讓孩子只能在幾套方案中選擇,超出條件限制則無法滿足其要求。只有這樣,孩子才會明白,并非所有的要求都可以被滿足,一定要放棄那些不合理的要求。千萬不能一味地拒絕孩子的合理要求,如果不尊重孩子,不管他提的要求合不合理,都沒有實現(xiàn)的可能,孩子就會產(chǎn)生不滿心理和對抗情緒,易形成不服管教的性格,或者不敢提出正當要求,一味地順從大人,縮手縮腳,膽小怕事,失去個性。
3.防患于未然
孩子任性行為的形成還是有據(jù)可循的,父母平時多觀察,看看孩子都會在什么情況下產(chǎn)生任性的行為,事先和孩子溝通好,訂好規(guī)則。比如,爺爺奶奶容易慣著孩子,孩子只要和爺爺奶奶一起就會變得更任性,下次再帶孩子到爺爺奶奶家的時候就要提前打好“預防針”,防止孩子任性。
4.激勵夸獎
每個孩子都有好勝的心理,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夸獎和贊美,如果你的孩子仍然處在任性初期,不妨通過正面激勵的方法幫助孩子轉(zhuǎn)變,也可以通過反面激將法故意說他“不能……”,他就會說“我能……”而且會努力證明給你看。比如,孩子不喜歡上數(shù)學課,撒謊說自己頭疼,你可以說:“我覺得你不能將今天的算術(shù)題都學會。”那么孩子就會下定決心地對你的說法表示抗議:“我一定能學會所有的算術(shù)題。”你可以說:“那好,你先去上學,放學的時候我來檢查你的學習成果。”這種激將法可以幫孩子改掉壞毛病。
5.轉(zhuǎn)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非常任性地想要做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大人不一定非要攔著,如果此時可以發(fā)送另外一些事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就不會任性下去,因為他的注意力被轉(zhuǎn)移了,他已經(jīng)將重心放在其他事情上了。你可以在孩子出現(xiàn)任性行為的時候,利用當時的情境特點設法引開孩子的注意力,將孩子的關注點移到其他可以吸引孩子的新穎事物上,這種方法在任性初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不聞不問
孩子任性耍脾氣,多數(shù)家長或是哄或是吼,唯獨不能做到“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其實,只要是確定孩子不會因此而做什么過激的事,完全可以不去理睬他,聽任他鬧下去。等到他不鬧的時候再去和他講道理。講道理的過程中,家長一定要站穩(wěn)立場,千萬不可“臨陣妥協(xié)”;其二,不能性子太急,以免答應孩子的某些不合理要求或者傷害孩子的自尊。比如孩子以不吃飯來要挾家長的時候,家長不妨直接收拾好碗筷,讓孩子餓上一頓,這種餓肚子的感覺是對孩子最好的懲罰。
調(diào)皮只是種天性,重在合理利用
每個孩子小的時候都非常調(diào)皮,這也是孩子的天性,那么父母該如何教育調(diào)皮的孩子呢?是泯滅其天性還是發(fā)展其天性?本節(jié)為你解讀調(diào)皮孩子的教育方法。
馮敏今年6歲了,是家里的掌上明珠,相比于其他年齡相仿的女孩來說,馮敏更為調(diào)皮。記得有一次,媽媽帶著馮敏到朋友家做客,她一會兒摸摸這兒,一會兒碰碰那兒,媽媽覺得很是不好意思,生怕馮敏會打碎朋友家的東西,于是輕生招呼她:“敏敏,快過來,坐到媽媽腿上來。”然而馮敏并未走到媽媽跟前,而是一溜煙跑到了朋友家的臥室,看到臥室里的皮卡丘公仔非常可愛,一把抱在懷里,直接抱著出去找媽媽。媽媽剛要訓斥馮敏,哪知馮敏卻說:“媽媽,媽媽,我看到皮卡丘身上破了個洞,你用針線縫縫吧。”媽媽的朋友一聽,笑著說:“敏敏真是個愛觀察的孩子,這個皮卡丘一直放在我家孩子的臥室里,他都沒有發(fā)現(xiàn)皮卡丘身上破了個洞。”
有的時候,媽媽帶著馮敏到鄉(xiāng)下爺爺奶奶家去玩耍,她就會一整天不進屋,而是在院子里觀察小鳥、小螞蟻、小蜜蜂及花花草草。馮敏雖然有些淘氣,但是很聰明,她能迅速地說出普通花草的名稱、顏色,以及小動物的名稱、顏色、喜歡吃什么等。媽媽給她買了一本《動物與植物百科大全卷》,雖然她不認識幾個字,但經(jīng)常會纏著媽媽給她講書上的小動物,她也會對號入座,在自己看到自然界中和書上對應的小動物的時候說出幾點她知道的有關小動物的特點。
記得有一次,媽媽給她買了一個會發(fā)出悅耳聲音的音樂盒,馮敏非常喜歡,可是這丁零零的聲音是從哪里傳出來的呢?為什么一上弦就可以發(fā)出聲音。一連幾天她都心癢得很,直到有一天,媽媽把她送到鄉(xiāng)下找奶奶,趁著媽媽不在身邊,馮敏偷偷將音樂盒拆開了,可是里面除了一個個小小的金屬片什么都沒有,她試圖將音樂盒組裝上,可是無論如何它都不能再發(fā)出聲音了。
馮敏非常害怕,擔心媽媽看到后會責備自己,哪知道媽媽得知原因后卻鼓勵她說:“敏敏做得很多,既然你已經(jīng)把音樂盒拆了,那就好好好觀察它,嘗試著不同的組裝方法,看看音樂聲究竟是從哪里發(fā)出來的。”
案例中馮敏的媽媽并沒有因馮敏淘氣而一味地壓制她的本性,而是利用她的調(diào)皮活潑激發(fā)她的觀察力、想象力、思考力和動手能力,這才是促進孩子成長、進步的關鍵。生活中,很多家長發(fā)現(xiàn)自己的孩子很是調(diào)皮之后就開始不明就里地管教,想要通過自己的壓制和引導讓孩子變得越來越乖巧、聽話,卻忽視了孩子的天賦。對于天性調(diào)皮的孩子,父母可以進行這樣的引導:
1.面對調(diào)皮的孩子,父母要控制好自己的脾氣
調(diào)皮的孩子常常會將家里弄得亂七八糟,甚至把家里的東西弄壞。很多家長在面對這種情況的時候都會氣急敗壞,想對著孩子大發(fā)雷霆。但是父母如果無法控制自己的脾氣而責罵甚至打罵了孩子,只會讓孩子逐漸喪失創(chuàng)新意識,要知道,那些稀奇古怪的念頭里很可能蘊藏著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現(xiàn)實生活中,規(guī)矩聽話的孩子可以讓父母省心,再加上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經(jīng)常會給孩子設很多的限制,不允許孩子做這做那,管教變成了管制,結(jié)果使孩子做什么事都必須看大人的眼色行事,整天一副唯唯諾諾的樣子,根本不可能再有什么創(chuàng)造力可言了。因此,作為父母,不要因為孩子稍微有些調(diào)皮的行為就大發(fā)雷霆。
中國的父母都存在一個弊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家聽父母話,在學校聽老師話。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這樣的標準,父母就會訓斥甚至打罵孩子。可能父母覺得帶著這樣的孩子出門有面子,而調(diào)皮的孩子會給自己丟臉,可正是由于這樣的父母,讓孩子寶貴的創(chuàng)造力被扼殺在萌芽之中。創(chuàng)造需要一定的時間與空間,如果給孩子設置重重約束,一點兒自由支配的時間都沒有,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就會被扼殺。明智的家長應該懂得放手,讓孩去淘氣,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動、去創(chuàng)造……
2.尊重孩子的喜好
在中國,很大一部分家長根本不問孩子喜好什么,就一味地按照自己的意愿給孩子報各種學習班,企圖讓孩子掌握各種技能,以備將來步入社會能夠獨當一面。表面上這種做法好像很對,但是所有的家長都忽略了一點,這么做泯滅了孩子活潑的天性,讓原本該綻放笑容的小臉變得不耐煩、死板、愁悶。
正確培養(yǎng)孩子的方法是根據(jù)孩子的天性進行培養(yǎng),而很多父母的培養(yǎng)方法卻與之相反,父母命令孩子做這做那,將學習當成任務去完成,甚至為此而羞辱、責罵孩子,那么孩子就只能帶著不情愿的情緒去做這些事。其實,這樣做的結(jié)果就是讓孩子對學習感到厭倦,同時毀掉了孩子應有的氣質(zhì),讓孩子變得混混沌沌的,行動變得遲緩。
3.調(diào)皮不等于完全沒規(guī)矩
中國有句古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容忍孩子的調(diào)皮行為并不等于完全放縱孩子,對于過于調(diào)皮、不講禮貌、不講規(guī)矩甚至出手打人的孩子,父母應當嚴厲制止和管教。孩子小的時候要培養(yǎng)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稍微大點后,要給孩子“不聽話的自由”,鼓勵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淘氣的孩子接觸面廣,大腦受刺激多,能激發(fā)孩子的智力。因此,給孩子一點兒“不聽話的自由”可以提高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哪怕是再調(diào)皮的孩子身上都有閃光點,做父母的應該及時發(fā)現(xiàn)他們的優(yōu)點,懂得如何去挖掘他們的潛能,培養(yǎng)他們的興趣。調(diào)皮孩子的興趣不容易被父母發(fā)現(xiàn),因為他們的想法都很奇特,此時最需要父母的支持,不要強迫他們放棄自己的興趣。
每個孩子都霸道,關鍵在于如何引導
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孩子,他們非常“霸道”,不允許其他小朋友碰自己的玩具、不允許別人吃自己的東西、非要將別人玩得好好的東西搶過來……很多家長面對這樣的孩子也是頗為苦惱,倒不是他們覺得這樣有多不對,而是自己孩子的行為引起了別人孩子家長的反感,讓自己陷入尷尬境地。
譚偉今年8歲了,是班上最“討人嫌”的孩子,為什么這么說呢?你瞧,雅雅扎著兩個漂亮的小辮子,正乖巧地坐在地上堆積木,譚偉走了過去,一把搶過積木,雅雅不讓,他就一把揪住雅雅的小辮子,雅雅痛得哇哇大哭;譚偉平時最不喜歡吃胡蘿卜,一天,學校給他們做了可愛的兔子包子,兔子的小鼻子就是用胡蘿卜做成的,譚偉咬了一口兔子的鼻子,發(fā)現(xiàn)它是胡蘿卜做成的,立馬吐了出來,鄰座的小男孩看到了,對譚偉說:“把你不吃的胡蘿卜給我吃好嗎?”譚偉看了對方一眼,一把從包子上拿下胡蘿卜做成的兔子鼻子,直接放到了自己的口袋里,又回了對方一句:“我待會兒吃!”
小朋友們都不喜歡和譚偉坐在一起,因為他不是推推這個,就是擠擠那個,總之沒有安靜下來的時候。做游戲的時候又喜歡霸占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導致無論是上課還是課間,都沒有人靠近他。
案例中的譚偉之所以被其他小朋友疏遠,主要是因為他喜歡搗亂、淘氣、霸道,經(jīng)常干擾其他小朋友。像譚偉這樣的小朋友不受集體歡迎的地位一旦形成,很可能在幾年之內(nèi)都無法改變。譚偉屬于外向性格的孩子,活動水平較高,平時喜歡運動,對安靜的活動沒有興趣。所以在安靜的活動中他會表現(xiàn)出自己“搗亂”“霸道”的行為。其實這和他的家庭環(huán)境、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這種情況對于成長中的孩子而言非常危險。每個孩子都希望擁有自我價值感與歸屬感,他們想要通過自己的“特殊”來吸引其他同伴的注意,豈不知自己的做法只會讓周圍人更討厭自己。那么家長該如何糾正孩子的這種霸道行為呢?
1.認清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
很多孩子不允許別人碰自己的東西,哪怕是平時和自己玩的還不錯的小朋友。這是因為孩子清楚地知道“這是我的東西”,他的占有欲很強,當有人侵犯他的“主權(quán)”時,他就會通過哭泣、打人、耍賴等動作進行自我保護。如果孩子已經(jīng)4歲以上了,仍然不懂得分享自己的東西,家長就要了解孩子不愿意分享的原因,并加以糾正。謙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父母要明白一個道理,孩子終究要步入社會,只有懂得與人分享,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支持和尊重,所以父母應當培養(yǎng)孩子慷慨、大方、謙讓的美德。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和父母的溺愛,導致很多孩子變得自私,不愿意與人分享,這對于孩子將來步入社會、融入集體是非常不利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愿與人分享的孩子有很多,這雖然不是什么大毛病,可如果什么都不愿意與人分享,事事霸道,那么很難形成良好的人際關系。所以培養(yǎng)孩子的分享意識至關重要。
2.為孩子營造和善、友愛的家庭氛圍
當父母對孩子沒有耐心的時候,常常會沖著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會讓孩子“滾!”等到孩子稍微大點兒,就會和父母頂嘴,時間久了,孩子也形成了霸道的性格,逐漸形成悲觀、消極、浮躁、驕傲、自大、自卑、偏執(zhí)、極度、仇恨等負面情緒。它們?nèi)缤钤茟K霧中的陰霾一般消逝著孩子的意志,炙烤著孩子的心靈。
反之,氛圍和善、友愛的家庭,孩子的身上就會多一份責任感,能體會到家長的艱辛和不易,這樣的孩子也更能積極向上,懂得體貼人,不會出現(xiàn)霸道的情況。
3.鼓勵孩子交朋友
每個孩子的童年都有那么幾個能玩到一起的好朋友,結(jié)交朋友是最普通不過的行為,同時也是至關重要的情誼。在交朋友的過程中,孩子可以認識到自身缺點,懂得從朋友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逐步克服霸道的缺點。家長一定要讓孩子明白,友誼是自己一生的財富,而“霸道”是友誼道路上的絆腳石,只有懂得為他人思考的人才能擁有更多的朋友。
細察孩子孤僻成因,給予悉心療愈
對于成年人來說,活潑、開朗、陽光的人更受大眾歡迎,孩子也是如此。合群孩子的知識范圍、表達能力、人際交往等均比性格孤僻、不喜歡交往的孩子高很多。現(xiàn)在的孩子,大多為獨生子女,被家長嬌慣的孤僻、任性,獨來獨往慣了,心中只有自己,不愿為他人著想。這樣的孩子,即使長大后也難以同他人合作,適應不了社會的發(fā)展,對其領導能力的培養(yǎng)非常不利。對于這類孩子,家長應當想辦法讓其遠離孤僻。
戴興卓今年8歲了,非常倔強、任性,不怎么聽話,平時在家中很活潑,也很愛說話,可是一旦走入陌生的環(huán)境,就會顯得非常排斥。媽媽讓她叫人,她也不叫。媽媽帶著戴興卓去別人家串門的時候,她也是滿臉嚴肅,一言不發(fā),別人給他玩具或食物時,她也不接。只有媽媽親手遞給她的她才接著。媽媽帶著戴興卓去上學的時候,讓她去和別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她卻一個勁兒地往媽媽的懷里靠。有好幾次媽媽去學校接她放學的時候都看到她獨自一個人背著書包走向校門口,而其他小朋友卻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老師教同學們做體操,她從來都不做,只是站在原地一動不動,不管老師怎么說,她就是不跟著做。老師問戴興卓問題的時候,她不是不說話,就是聲音小得只有自己聽得到。媽媽因為女兒的孤僻非常苦惱。
案例中的戴興卓就是典型的孤僻、不合群性格的小朋友。這類孩子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第一,言語、認知方面出現(xiàn)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從2歲后便開始不愛講話,不愛同他人接觸或交往,對他人的呼喊無反應,不喜歡同人打招呼。第二,社交能力、行為異常。主要表現(xiàn)為:對親友沒有親近感,缺乏社交方面的興趣、反應,不喜歡與同伙伴玩耍。那么家長該如何引導孩子走向積極開朗呢?
1.鼓勵、引導孩子關心他人
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個性發(fā)展、社會化過程之實現(xiàn),皆離不開人和人之間的相互作用。家長應當鼓勵、引導孩子關心他人,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與他人之間的關系,這利于良好個性的形成、發(fā)展,有益于克服孤僻性格。
2.以身作則,給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
如果孩子從小就能夠同家人和睦相處,父母關心孩子,孝敬長輩,相互之間關愛、關心,孩子自然能夠從這種氣氛中學到如何與人和睦相處。在這種氣氛下,家長應當教育、引導孩子與人平等相處,對鄰居、客人熱情、謙虛、有禮,千萬不能讓孩子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的心態(tài)。家長應當避免處處圍著孩子轉(zhuǎn),使孩子凌駕在父母之上。同時,家長應當注意尊重孩子,不能隨意打罵、訓斥孩子等,讓孩子在友愛的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3.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
家長不能因為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一味將孩子關在家里,要讓孩子多出去參加集體活動,與同齡的小朋友接觸、交往,讓他在這個過程中學會如何與人和睦相處,并且克服獨生子女獨來獨往的缺點。有些家長可能會說,我們家的孩子比較瘦小,與同齡小朋友相處難免會吃虧。這類家長常常只顧自己的孩子,表面上是關心孩子,其實卻讓孩子喪失了在群體活動中鍛煉的機會。
4.鼓勵孩子多交朋友
多數(shù)性格孤僻的孩子都存在膽怯心理,不愿意交朋友。而心理健康的孩子大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孩子在同其他小朋友交往的過程中,家長應當教育讓他要擁有寬容之心,與其他小朋友彼此信賴、尊重,進而培養(yǎng)出其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對于那些喜歡搗亂、逞能、惹事的孩子,家長應當及時制止、糾正,這樣,孩子才能逐漸融入集體之中。在這里提醒家長,對于性格異常孤僻的孩子,應當采取一定的措施予以矯正。比如,孩子一直不愿意接受其他小朋友的邀請,偶爾接受時,家長應當予以鼓勵。平時多鼓勵孩子與其他小朋友交往,歡迎小朋友到家里來玩等。
孩子都愛依賴,你要設法拒絕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事情特別用心,孩子的一些事情,都是父母提前就處理妥當了,也不需要孩子操心。如果一些事情讓孩子做,孩子卻沒做,這是孩子過分依賴家長的表現(xiàn)。父母應該注意:如果孩子能夠自己完成的事情,不要再幫孩子處理。讓孩子早一點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變得獨立。否則,孩子就會因為依賴而變得懶散、拖延。
我們來看看這位媽媽的苦惱。
我兒子都上小學五年級了,可還是什么都不會做。每天晚上,我都要幫他把書包裝好,早晨起床,他就會坐在那里等著我給她穿衣服,有時他不愛吃飯,還得我喂他吃。晚上學習時也是,一會媽媽這,一會媽媽那,比如“媽媽我本子找不到了”、“媽媽,我這道題不會,你給家教打個電話吧!”
以前,我想多幫孩子做點事,讓他有更多的時間學習。確實,孩子學習成績一直很好,上次又考了全班第一,這也是我一個小驕傲,可是孩子處處依賴的性格也確實成了問題,外套得我給脫,腳得我給洗,牙膏得我給擠……有時,我想讓他自己干,我剛一考口,他立刻就反駁過來:“媽媽,我又給你考了全班第一,作為獎勵,你也應該給我洗腳吧?”說完還又添上一句,“誰讓你是當媽的呢?你以為當別人的媽那么容易呀?”
我聽了都被氣笑了,兒子現(xiàn)在伶牙俐齒得很,處處跟我頂,我都說不過他。孩子今天這樣,捫心自問都是我慣的,我也知道這樣下去對孩子的成長很不利,可我該怎么做呢?
不少父母都像上面這位母親一樣“心太軟”,恨不得所有的事情都替孩子做好,對孩子的一切大包大攬,結(jié)果讓孩子患了“軟骨癥”和“依賴心理”,給以后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障礙。拒絕孩子的依賴心理,應成為父母最重要的一堂必修課。
有的父母抱怨說:“每次我離開孩子,他都要不停地哭鬧。”這種情感上的不舍,其實是孩子依賴心理的開端。情感依戀是典型的心理依戀,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離不開父母,對外界的一切感到不適。很多孩子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學,生活自理能力都很差,還需要母親一路陪讀,這樣的例子被很多父母引以為戒。不過“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這種可怕的依賴性可能在孩子剛出生時,就被父母不知不覺中寵出來了。
當然,孩子依賴值得相信的人,這是很正常的。年紀越小就越是如此,尤其是父母在身邊的話,孩子會覺得很有安全感,因為父母會像大山一樣為自己遮風擋雨。這類孩子不相信自己的能力,自己做事難以做決定,父母應該多關注一下這個問題。
有些孩子只會在特定的情況下表現(xiàn)出依賴性,比方說,一些孩子平時在幼兒園可以自己穿鞋子,但是一到媽媽面前,他們就不能自己穿了。有些孩子,自己可以處理好一些事情,但是遇到更難處理的事情時,他們就不會去嘗試,轉(zhuǎn)而向大人求助。也有的孩子自信心不足,覺得無論做什么事情都會失敗,所以干脆不去做。
這種依賴性和無力感,和年齡的大小并不相關。父母所需要做到的,就是盡快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因為如果到了青春期,孩子們的情緒會更加不穩(wěn)定,那時候再培養(yǎng)他們的獨立性就難上加難了。
如果一個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總是依賴別人的呵護與幫助,即便他具有再強大的本領,也只能是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堪一擊。所以,獨立能力是具備競爭力的必備前提。所謂獨立,就是能夠主動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并在任何形式的對抗中掌握控制的權(quán)力。獨立是一種基礎生存能力,是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首要條件。
對于孩子來說,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他的成長和發(fā)展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俗話說:“溫室里長不出參天松,庭院里練不出千里馬。”這個道理雖淺顯,蘊含的意義卻很深刻。試想:如果我們的孩子3歲還不會自己上廁所、4歲還不會自己換衣服、5歲還記不住家的方向,那么,就算他能識字上千、背詩百首,人們能承認他是“天才”嗎?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又會怎樣呢?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其實比比皆是,許多“天才神童”在長大成人后淪為平庸之輩,甚至喪失生活能力者并不少見。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父母認為,孩子還小,自己做事有危險,等到孩子大了,到一定的年齡,自然就會懂得獨立。以至于很多孩子到四、五歲時還不會自己穿衣服,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依靠父母。而事實證明,越早獨立的孩子,長大后的自理能力越強,也更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激烈競爭。
要杜絕孩子的依賴性,父母就應該致力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父母要引導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不應該在孩子遇到困難要求幫助的時候就代勞,而是要給孩子適當?shù)墓膭睿热缯f“媽媽相信你能做好”“這點小事難不倒我們家的男子漢”等,讓孩子受到刺激和鼓勵,積極地去獨立完成。
那么,試著讓上孩子自己去完成以下事情吧:
每天確認并準備好要帶的物品;
每天早晨自己整理好被褥;
事先準備好上學要穿的衣服;
每天進行一些興趣愛好活動(樂器、運動等);
按時完成作業(yè);
把要洗的衣服裝進洗衣籃里;
自己的房間自己清掃;
和媽媽去買菜;
垃圾分類處理;
一周給花草澆一次水;
總之,爸爸媽媽應該在孩子能力范圍內(nèi),給他們自主選擇的權(quán)利,給孩子適合他們年齡的任務。當孩子主動去做并完成得很好時,家長可以給予一定的獎勵。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夠養(yǎng)成孩子只要做事情就給錢作為獎勵的習慣,那樣孩子會期待他們做的所有事情都能得到零用錢。
如果孩子想自己嘗試,父母沒必要總是事無巨細地關心。放手讓孩子去做,就是給孩子一個機會,讓他在自己動手嘗試中獲得經(jīng)驗教訓,以便將來更好地解決問題。這種經(jīng)驗對孩子來說可能是成功的,也可能是失敗的,但不管是成功還是失敗,它們都會在孩子今后的生活中發(fā)揮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