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貞觀天子欲分封</br> ??殿中。</br> ??皇帝讀完了小說琵琶行的萬字開篇,然后拿著懷玉今早上朝路上畫的裴玉奴懷抱琵琶半摭面的畫像,看的入了神。</br> ??每次看武懷玉的人物畫像,皇帝都要驚嘆不已。</br> ??這不僅僅是像,簡直有如真人攝入畫中,與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的人物像完全不同的流派。</br> ??“她在你那可還好?”皇帝現在還是有些忘不了琵琶女,不過身為天子,李世民也知道輕重,還是能夠克制自己的,就是覺得有點遺憾。</br> ??“臣昨日將她帶回了宣陽坊,那里她比較熟悉,一切還好。”</br> ??皇帝看著懷玉,笑了笑,“昨晚可滿意?”</br> ??他看懷玉眉間,就能看的出武懷玉昨晚肯定收用了她,當然武懷玉的黑眼圈更出賣了他。</br> ??那樣的美人,又有幾人會拒絕呢。</br> ??他現在都后悔,為什么先前沒收用了這美人,更后悔把她帶到殿上給宰相們彈奏,結果到嘴的肉都給飛了。</br> ??懷玉嘿嘿笑。</br> ??“這篇故事倒是寫的不錯,可以在京報上發,你是要把這畫像也印在上面?”</br> ??懷玉道:“臣有個想法,就是下期的京報,封面增加一副封面圖,計劃是把昨日金殿上那幕畫下來刊刻京報上,內里再加一封插圖,就用陛下手中這副裴興奴的畫像。”</br> ??封面用昨日金殿上的情景,琵琶女彈奏,王珪魏征進諫,皇帝最后將琵琶女恢復良人身份,琵琶女請求留在翼國公府,皇帝賜她給懷玉為妾。</br> ??這是古代常用的一種繪畫之法,卷軸式展開,能講一個故事,比如說有名的韓熙載夜宴圖、秦王府十八學士、步輦圖,甚至清明上河圖等等都是如此。</br> ??這種雜志封面的想法還是比較超前的,雖然限于京報的封面不大,但也有不小發揮余地。</br> ??再加上插圖的增加,能讓京報增色許多。</br> ??“每份京報加上封面圖畫和插圖,這能做到嗎?”李世民現在也常看京報,對這份東宮出品的京報還是很滿意的,甚至常把它當成是太子李承乾的一份功績,雖然太子年少,但畢竟是東宮出品嘛。</br> ??“臣做好畫,然后刻版,再印刷便行。”</br> ??這一年來,京報從開始的純手抄,到現在的雕版印刷,進步很大,主要還是懷玉當初肯下本錢,拿出高額賞金,讓那些匠人們研究新技術,特別是他指出了研究方向。</br> ??雕版主要問題是油墨問題,這個解決后,其它的都不難。</br> ??現在京報甚至都已經開始在研究活字排版印刷的難題了。</br> ??如今的京報后面是有很成熟的技術在支撐的,不僅有自己的油墨作坊,也有雕版作坊,有著許多重金招來的匠人,也有自己選的聰明伙計在學習。</br> ??工人數量多,資金充足,活力很足。</br> ??從寫篇到排版,再寫版到雕版,然后還有造紙、熟紙、印刷、裝訂、發行,整套流程已經越來越成熟。</br> ??從最開始的一旬一刊,現如今已經是五天一刊。</br> ??內容也在增多,版面增加了,字數也增加了,現在一刊最少萬字,有時還會有加刊。</br> ??皇帝都是每期必看。</br> ??從長安到洛陽,甚至通過驛站傳遞到天下十道三百余州,覆蓋越來越廣,影響力也自然越來越大。</br> ??“雕版印刷出來,應當沒有這么精美吧?”</br> ??“有些差別。”</br> ??因為數量和成本加技術,封面和插圖,也只能采用普通黑白不能用彩色,甚至雕版印刷畫,肯定也直接畫的是不同的,但也還能有不錯效果。</br> ??“那你印好后,先拿來給朕的看看。”</br> ??李世民很看重這事,因為現在京報發行量也不少了,不僅長安洛陽發的多,而且連偏遠邊州,也會通過驛站送一些過去,幾乎所有州縣官衙、官吏們都能看到京報,只不過是快慢問題而已。</br> ??封面上一副圣人殿議圖,會有皇帝形像讓天下人看到,這肯定得好好把關,自己的形像一定得是威武圣明的。</br> ??一般情況下,天下也沒多少人能看到皇帝的。</br> ??就算是京城的官吏,有一些品級低的可能一年到頭都見不到皇帝一面,更別說外地的百姓。</br> ??懷玉應旨。</br> ??李世民拿著裴玉奴畫像有些舍不得放手,“懷玉啊,朕想交給你一個任務,把朕實封功臣,都給他們畫一副等身畫像,要跟你先前畫的秦瓊尉遲恭他們的一樣,得威武得逼真。</br> ??到時朕打算將這些功臣畫像,就擺在這崇賢殿里,然后每副畫像下,再讓學士們給他們寫一篇人物傳記,記錄他們的豐功偉績,也好讓太子每天都能看到,”</br> ??懷玉莫名的想到了以前讀中學時,教室墻壁上掛的人物畫像,不過那時他學校教室里掛的都是愛因斯坦啊屈原啊魯訊啊孔子這些人,每副畫像下還有一句名人名言,什么站在巨人肩膀上,什么路漫漫其修遠兮,什么溫故而實習之等等。</br> ??想象下崇賢殿中,掛上幾十位功臣畫像,一面配一篇個人傳記,再配上一兩句人物名言,比如給秦瓊配一句,馬踏黃河兩岸,锏打山東六州,或是來句,貞觀天子每臨陣,望賊中驍將銳士,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則命秦叔寶取之,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于萬眾之中,人馬俱倒。</br> ??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也!</br> ??那得多激昂。</br> ??給幾十位實封功臣給等身畫像,這是個不小的工程,不過既然皇帝有旨,懷玉只得領命。</br> ??自從他給秦瓊尉遲恭畫了畫像鎮于東宮殿門做了門神后,之后就一直有人想請懷玉畫像,但懷玉也是能推就推,先后也只給程咬金樊興等幾人畫過。</br> ??雖然許多王公們愿意花重金酬謝,但懷玉也并不會輕易答應,他又不是個畫師,就好比現在想找武懷玉看診開方很難一樣,不輕易出手。</br> ??否則那沒完沒了,什么都不用干了。</br> ??“你那個債券的想法挺不錯的,你可以先擬個詳細方案出來,到時朕再與宰相們好好議一議。”</br> ??“之前蕭瑀幾次上書,言及封建之事,你回去后也寫一寫。”</br> ??本來今天殿議,主要議題就是救濟災民,以及封建之事。</br> ??蕭瑀是強烈的分封派,認為秦二世而亡,就是沒行分封之制,而漢代郡國并行,所以有兩漢幾百年的國祚綿延。</br> ??他主張是要對皇弟、皇子們封建,分封授爵,裂土封疆,就跟漢代一樣,讓諸王拱衛朝廷,鎮守地方。</br> ??三代封建而長久,秦孤立而速亡,這話讓李世民有些心動。</br> ??不過朝堂上對封建之制居然反對聲音更多,房謀杜斷都認為百代都行秦政法,指的就是秦朝開始推行的郡縣制,這代表著大中央的制度。</br> ??李世民想搞封建制,主要還是想大唐能夠長久,秦二世而亡,同樣二世而亡的隋朝,也沒實行真正的分封制,而是讓皇子擔任地方總管,這只是分鎮地方,不是分封建國。</br> ??秦朝以后,能夠延續百年以上的王朝,除了兩漢,就只有晉朝了,此外再沒有一個朝代能延續百年,尤其是魏晉以來的十六國、南北朝,更是你方唱罷我登場,十分短暫。</br> ??正是因為這些歷史,李世民想讓大唐長遠,所以很認同蕭瑀的分封之制。</br> ??秦朝推行郡縣制以前,都是分封制,每個朝代都很久遠,如八百年的周朝,還有夏商國祚也久。</br> ??今年朝廷推行了劃天下十道,省并州縣這事,到如今裁并了許多州縣,但仍還有三百多州,一千五百余縣,這個數量很多。</br> ??朝廷直接管轄這些州縣,確實有些管不過來,但都督府的裁并、削權又是勢在必行的,隨著天下一統,戰事結束,都督府這種軍政一起抓的特殊機構,必然要大量裁撤,甚至削權。</br> ??保留下來的都督府,也無法承擔太多職事,無法幫助朝廷中央,直接管轄這幾百州。</br> ??雖說朝廷新劃十道,但這個道也僅是監察道,不是行政區劃,朝廷也根本不管把天下劃為十個行政道,那太危險了。</br> ??如今天下三百多州,僅是這些刺史的名字,李世民都根本記不過來。</br> ??中書侍郎顏師古很支持蕭瑀分封提議,但禮部侍郎李百藥反對最激烈,認為封建反而是動亂之源,</br> ??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還有東周以來的春秋戰國等都是如此,他也總結了一句,</br> ??封君列國,忘其先業之艱難,莫不世增淫虐,代益驕侈。</br> ??可李世民不死心,心心念念要大唐千秋百代,要讓子孫封建屏藩中央,想的都是秦二世、隋二世而亡,而漢晉雖有七國之亂八王之亂,但也還是延續下去,甚至西漢被王莽篡位后,后來也是劉秀再建漢朝,又延續了近二百年。</br> ??同樣東晉雖八王之亂,導致亡國,可也還有白馬渡江,再建晉室。</br> ??武懷玉對于封建這事,當然也有些看法,他覺得中國歷史上的那些大一統王朝,漢晉唐宋明清,總的來說中央集權才是主流。</br> ??如朱元璋那樣分封子孫,然后一死就因削藩內亂,等靖難奪位成功的朱棣上臺,馬上把分封變成了養豬,天下養豬,明末養出幾十萬宗室廢物,啥也干不了,啥作用也沒有,除了耗費糧食,侵害地方,真的一無事處。</br> ??而西漢、西晉分封,封王權力過大,鬧出的亂子也確實大。</br> ??但要說秦、隋,甚至魏國,確實也是因為不搞分封,過于限制宗室,而速亡的,一點搶救機會都沒有。</br> ??武懷玉覺得歷史潮流大勢,還是中央集權才是主流,分封可以做為適當的補充。</br> ??他甚至想到了后來柳宗元的大作《封建論》,這篇文章結束了封建制和郡縣制的爭論,很有道理,他覺得可以寫給皇帝看一看。</br> ??(本章完)
三月,初春。</p>
南凰洲東部,一隅。</p>
陰霾的天空,一片灰黑,透著沉重的壓抑,仿佛有人將墨水潑灑在了宣紙上,墨浸了蒼穹,暈染出云層。</p>
云層疊嶂,彼此交融,彌散出一道道緋紅色的閃電,伴隨著隆隆的雷聲。</p>
好似神靈低吼,在人間回蕩。</p>
,。血色的雨水,帶著悲涼,落下凡塵。</p>
大地朦朧,有一座廢墟的城池,在昏紅的血雨里沉默,毫無生氣。</p>
城內斷壁殘垣,萬物枯敗,隨處可見坍塌的屋舍,以及一具具青黑色的尸體、碎肉,仿佛破碎的秋葉,無聲凋零。</p>
往日熙熙攘攘的街頭,如今一片蕭瑟。</p>
曾經人來人往的沙土路,此刻再無喧鬧。</p>
只剩下與碎肉、塵土、紙張混在一起的血泥,分不出彼此,觸目驚心。</p>
不遠,一輛殘缺的馬車,深陷在泥濘中,滿是哀落,唯有車轅上一個被遺棄的兔子玩偶,掛在上面,隨風飄搖。</p>
白色的絨毛早已浸成了濕紅,充滿了陰森詭異。</p>
渾濁的雙瞳,似乎殘留一些怨念,孤零零的望著前方斑駁的石塊。</p>
那里,趴著一道身影。</p>
這是一個十三四歲的少年,衣著殘破,滿是污垢,腰部綁著一個破損的皮袋。</p>
少年瞇著眼睛,一動不動,刺骨的寒從四方透過他破舊的外衣,襲遍全身,漸漸帶走他的體溫。</p>
可即便雨水落在臉上,他眼睛也不眨一下,鷹隼般冷冷的盯著遠處。</p>
順著他目光望去,距離他七八丈遠的位置,一只枯瘦的禿鷲,正在啃食一具野狗的腐尸,時而機警的觀察四周。</p>
似乎在這危險的廢墟中,半點風吹草動,它就會瞬間騰空。</p>
而少年如獵人一樣,耐心的等待機會。</p>
良久之后,機會到來,貪婪的禿鷲終于將它的頭,完全沒入野狗的腹腔內。</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