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八章澠池會議 澠池位于豫州西部,北瀕黃河,與并州的垣曲、夏縣、平陸隔河相望,南與洛寧、宜陽相連,東裹義馬與新安為鄰,西界崤函與陜縣接壤。 澠池之名來源于古水池名,本名黽池,以池內注水生黽(一種水蟲)而得名。黽池,上古屬豫州,西周時為雒都(今洛陽)邊邑,因此自古以來這里便是一處重要的軍事要地。 據《史記》記載,公元前279年,秦王得知趙王得了一塊寶玉——和氏璧,派人送信給趙王,說愿意拿十五座城池換這塊玉璧。趙王不敢拒絕,但又怕上當。當時地位低下的藺相如毛遂自薦承擔出使秦國的重任。 秦王當時的行營就駐扎在澠池,藺相如到澠池獻璧后,秦王不想給城,藺相如沉著果斷,隨機應變,對秦王說:“寶玉有一點毛病,請讓我指給大王看。”用計將玉璧拿到手后,他義正辭嚴地警告秦王,如果秦王用武力強奪,他的頭就和寶玉一起在柱子上砸個粉碎。秦王無奈,只好答應用十五城交換玉璧。藺相如機警的察覺出,秦王并沒有真心交換玉璧,于是他假意答應秦王齋戒五天后交換玉璧,下殿后讓隨從悄悄懷揣玉璧返回趙國。這便是“完璧歸趙”的典故。 過后不久,秦王舉兵攻打趙國,殺死趙兵兩萬多人,趙王求和。秦王便約趙王在澠池會談合議之事。趙王害怕上當,不敢去。又是藺相如勸說趙王赴會,并親自陪同趙王前往澠池。在宴會上,秦王叫趙王鼓瑟,趙王膽小不敢不從。藺相如在趙王鼓瑟完畢后,就請秦王擊缶,秦王不肯。藺相如威脅道:“五步之內,我就可以以頸血濺大王矣!”秦王護衛紛紛拔刀,藺相如毫無懼色張目叱之,護衛們怕他真傷秦王,皆不敢妄動。于是秦王迫不得已只好擊了一下缶。藺相如機敏果敢,為隨后的談判爭取到了與秦國對等的地位。這便是澠池之會的典故。 這兩件事情讓澠池和藺相如在歷史上名聲大噪,今日這里還保留著一座宮殿,據說就是當年秦王的行宮。 漢元797年12月2日,當史萬歲與張定和到達澠池宮時,太尉劉炯、樞密院參議長薛胄、軍機處參議長盧悅、參謀部參議長郭凱之以及元景山、孫晟、曹信、景譙、鐘漠、劉文常等各軍團指揮官都已到齊。這次是劉炯就任安樂帝一朝太尉后所召開會議之中,各地軍事官員到得最齊的一次。這次會議,將主要商討向南發起進攻的具體時間和攻擊地點。 會議一開始,史萬歲便提出派一部輕騎從南陽出發,一路由棗陽、隨縣、云夢直逼上都作戰計劃。 這個提議遭到了樞密院參議長薛胄的反對:“你選的這條進攻路線在信樊之間,也是敵軍重點防御的地帶。派的騎兵多了,必然會被敵軍發現,敵軍必將分兵阻截。派的騎兵少了,即使突圍過去了,也發揮不了多大作用。我看不妥。” 史萬歲解釋道:“派的騎兵不用多,三四千足矣。人馬雖少,但只要他們突圍過去,到了上都附近,定會給上都方面以極大的震動。為了確保上都的安全,他們必然會從信樊前線調集軍隊回去剿滅這部輕騎,而我們就可以利用敵軍調動之際從正面向敵軍防線發起進攻,并一舉將其突破!”語畢,他又主動向劉炯請纓,愿意指揮這部騎兵南下。 劉炯對史萬歲提出的這個計劃,并沒有太大的意外。據他所知,在漢軍的將領中,最喜歡用騎兵“襲敵其后”戰術的就要屬史萬歲和張銳了。而史萬歲在征討第一突忽反叛時使用這種戰術的時候,張銳還沒有出生呢。也可以說,后起之秀張銳是在汲取了史萬歲的戰法精髓之后,還將其發揚光大了。總之,這種戰法的創始人,還是史萬歲。所以,史萬歲今天提出這個計劃,在他的意料之中。 劉炯與史萬歲合作的日子也不算短了,對他的能力非常看重。在他們合作剿滅突忽和進攻鮮卑期間,關于如何運用騎兵作戰,劉炯基本上都聽從了史萬歲的建議,并且也取得了輝煌的勝利。 因此,一聽完史萬歲提出的這個計劃,他很感興趣。正當他仔細琢磨之時,又聽新任近衛軍統領孫晟說道:“太平候提出的這個計劃非常好!下官認為此事宜早不宜遲,應該馬上付諸實施,打對方一個措手不及!” 孫晟¬——前任怒火軍團中將指揮官,參加過兩次突忽戰爭。在沙林會戰中,他在馬鈺的配合下,一舉突破突忽軍中部戰線,為沙林會戰的勝利立下了首功。 兩年前,孫晟到了退休年齡,辭去了怒火軍團長的職務回家修養。安樂帝在洛陽登基后,急需有經驗有影響力的將領擔任朝廷武官職位,薛胄便向安樂帝推薦了孫晟。為了說服孫晟,他還親自前往孫晟家鄉面見孫晟。 孫晟開始再三婉拒,結果耐不過薛胄的軟磨硬泡,最后還是答應重新出山。他來到洛陽之后,便被執掌安樂帝一朝大權的東王冊封為近衛軍指揮官、上將銜。 孫晟也是位作戰經驗豐富的老將,他也贊同了史萬歲的提議,就足以證明這個計劃的可行性。劉炯正想點頭答應,卻聽有人反對道:“不可,不可!” 劉炯轉眼一看,原來反對者是軍機處參議長盧悅。盧悅本是盧公家家主,因擁立安樂帝有功,又兼是各家族護軍的聯絡人,所以即使不是軍人出身,也被東王任命為軍機處參議長。 劉炯不敢怠慢,好言問道:“請問盧公有何見解?” 盧悅起身言道:“太平候的這個計劃太過冒險,我認為不可取。太尉大人,你別忘了南京之役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如果再來一次失敗,恐怕我軍的軍心、士氣皆無,這仗還怎么打?” 提起南京之戰,劉炯、元景山等人臉色變得難看起來。南京之戰對安樂帝一朝來說,的確是一次非常沉重的打擊。不僅損失了數萬軍隊,而且連南王最后也被陸柯給俘虜了。戰役之后,安樂帝一方的軍心、士氣大減,導致最初計劃的年底發起的進攻,也不得不取消了。 劉炯等人足足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才消除了南京之戰失敗帶來的負面影響。如果再受一次重創,想要重整士氣恐怕更是難上加難!故此,盧悅一提醒,劉炯就不得不咽回了幾乎脫口而出的“行”字。事關重大,只能勝利,不能失敗!他得再考慮考慮,最好能找到一個萬全之策,至少不能太冒險。 劉炯猶豫起來,參謀部參議長郭凱之也趁機勸道:“盧公之言甚是有理,我們不能再敗了。這次一定要準備充分后,再與逆賊一決勝負。” 郭凱之是晉公家主,與盧悅同樣的原因被東王授予參謀部參議長之職。兩個家主代表都反對史萬歲的計劃,劉炯也動搖了。他詢問郭凱之:“請問晉公殿下,參謀部對下一步我軍的行動,可否有作出計劃?” “計劃在此。”郭凱之隨之將一份計劃交給了劉炯,并對在座的眾將道,“各位將軍,眼下我軍的力量還不足以對逆賊以致命的打擊,所以我們還不能急于進攻。我的計劃是,我軍暫時還是固守原地,待北方各家族的護軍都到齊后,再做具體的行動部署。” 史萬歲與孫晟對視了一眼,都在對方的眼神中看到了一絲無奈。用兵的要訣貴在神速,陸柯之所以能取得南京之戰的勝利,就是出其不意的打了南王一個措手不及。可偏偏本方的這些人,卻一再的拖延進攻的日期,這不能不讓作戰經驗豐富的史萬歲、孫晟等將領十分泄氣。 史萬歲向老伙計元景山遞了眼色,希望他能出言相助。可元景山卻像是沒有看見似的,呆呆地坐在那里出神。這讓史萬歲很是納悶兒,按說以元景山的資歷,他應該在今天的會議上暢所欲言才是。可奇怪的是,他今天像根木頭似的坐在那里一言不發。 得不到元景山的支持,史萬歲把目光轉向了劉文常。他雖然在座將軍里資歷稍淺,但他北王世子的特殊身份,如果出言聲援自己的計劃,也能對劉炯的決斷起到一定程度的影響。 “太尉大人,末將覺得太平候的計劃可行,望您三思。”劉文常倒是開口相助了。 不過,他的話馬上就被盧悅頂了回來,“云卿,前日你父親還對我說,他要親自去見燕公、胡公敦促他們出兵。他希望,在他回來之前,我們不要妄自行動。”盧悅把北王搬了出來,劉文常便無法再繼續說下去,低下頭不再說話。 郭凱之接著盧悅的話題說道:“北方家族中還有一半以上沒有派出護軍來洛陽,問題之所在,便在涼公、胡公、燕公三人身上。涼公患染疾病,無法來京。本來胡公、燕公都是答應要來洛陽,可是不知為何卻一直未到。所以,北王殿下打算親自去請他們,催促他們動身。只要他們行動了,那么英烈候、冠軍侯、武英侯、山西侯、太原侯等家族也將跟隨而至。他們一來,保守估計,我們的軍力也會增加三到四成,那時再行進攻,豈不是更有把握?” 劉炯微微點頭,說道:“既然如此,那我們還是再等等吧。” 史萬歲不悅地問道:“那請問太尉大人,我們要何時才能發起進攻?” 劉炯不語,轉眼去看盧悅、郭凱之二人。盧悅代替劉炯回答道:“今年內恐怕不會有所行動了,還是待來年的春天吧。” 郭凱之也點頭說道:“春季發動進攻好,將士們不是也少受些風寒之苦嗎?” 史萬歲剛想反駁,卻聽劉炯說道:“好吧,既然如此各位將軍火速駐地,固守原有防線。待明年二月份我們再商議進攻之事。” 會議結束之后,史萬歲找到元景山,責怪道:“在會上你怎么一言不發?” 元景山苦笑道:“我發不發言還不是一樣?剛返回洛陽時,我就向劉炯提議馬上去南京。結果劉炯說,要我拜會了東王、北王等人再走。結果,那么大一幫人拜見下來,已是半個月以后了。我還在路上的時候,就聽到陸柯奇襲了南京的消息。你說,我要是早到半個月,陸柯那小子還能得手嗎?” 聽到這里,史萬歲心涼了一半,他想起了張銳對他說過的話。一團散沙怎么能敵得過一塊鐵板?劉炯最大的毛病就是缺乏決斷力,誰能保證每次重大抉擇的關頭,他都能及時甄別出各項方案的優劣,并且當機立斷? 想到這里,史萬歲長嘆一聲。他已經有些后悔參與到此事中來了,但他也清楚,現在后悔已經太遲了。無論前面是坦途還是深淵,他都只能硬著頭皮向前走。唉,也許,這就是天意吧! 澠池會議結束后,史萬歲帶著新派給他的副將劉文常返回了潼關。剛才駐地,連行裝都還沒有來得及更換,他便接到了洛陽急傳過來的一份戰報。打開戰報,上面幾個大字映入眼瞼——敵陸柯部,三日前進入青州。(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