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新年閱兵式 漢元796年,新年的零時剛過,張銳就帶著本部五百將士出了漢水軍營,朝著上都進發,同行的還有馬鈺以及所屬五百近衛軍將士。 凌晨四時許,他們抵達上都北門外。平常,早晨六點上都才打開城門,因今日是新年第一天,一大早就有閱兵式,看護北城門的羽林軍確認張銳一行人身份無誤后,打開城門放行。 所有參加閱兵的將士都在凱旋大街的東側集結。進了城,張銳讓張通帶著飛騎軍將士去集結地,自己則朝著位于凱旋大街中部的皇極門而去。 此刻,天剛蒙蒙亮,皇極門外燈火通明,十幾日前就搭建好的一座巨大觀禮臺上,已經有不少大臣早已到來,正靜候閱兵式開始。多達數十人的各國使節也老早在此恭候。 今日,張銳將在這里與其他朝臣、使節們一起觀看閱兵式,這是同樂對他的恩典。上次面圣時,同樂體恤他舊傷復發需要將息,特意囑咐他不用親自參加閱兵式,只需在觀禮臺上觀看即可。 他剛到觀禮臺下,一名官吏便上前詢問他的姓名,張銳立即按規矩報出了自己的爵位、軍銜和職務。其實即使他不開口,那名官吏也知道他的身份,一問一答只是遵循慣例。詢問完畢,官吏帶著他走到觀禮臺中部右側的一個座位,告訴他說這就是他的位置,而后就匆匆離開了。 張銳落坐后左右觀望,發現這里離太子的座位只有十米左右的距離。拋開太子周圍留出的空地不算,他的座位基本上是緊鄰著太子的。 眾所周知,誰越靠近觀禮臺的中心部分,誰的地位、身份越高。這種殊榮以往只有三公、九卿以及有著王公爵位的皇族親戚們才能領受到的,張銳沒有想到今日自己竟然也能也坐在這個位置上。 此刻,他深為感念圣恩。一直以來,他在朝中都倍受爭議,但同樂帝始終對他信任有加,也一直重用提拔他。現在又把他的座位安排在太子的旁邊,用意很明顯,就是讓太子也認識他。 用圣恩浩蕩來形容同樂對他的恩寵,一點也不過分。過去,張銳口中高喊圣恩浩蕩四個字時,多半是口是心非,今日卻是實實在在地感念同樂帝對他的恩情。 閱兵儀式定于九點正式開始,時間尚早,張銳開始整理自己的衣裝。今日他穿的是軍服,整理衣裝,其實就是把自己自從軍以來所得的各種獎章都一一佩戴起來。 給有著突出戰績、戰功的帝國軍人們頒發獎章,是圣祖立下的規矩。授予帝國軍人們的獎章主要有:凱旋獎章、勝利獎章、精英獎章、勇士獎章、戰傷獎章等。各項獎章又分為三等,一級金質獎章、二級銀質獎章、三級銅制獎章分別授予榮立不同戰績、戰功的帝國將士。 圣祖設立這些獎章的目的,一是為了表彰有著突出戰功的帝國將士,增強帝國將士的軍人榮譽感;二是激發帝國將士的勇猛作戰精神。 在這些獎章中,張銳最為看重的是勇士獎章。勇士獎章是為了表彰帝國將士們在對敵作戰中悍不畏死、奮勇殺敵的英勇行為。正因為這個原因,能得到這種獎章的,絕大多數都是帝國的下級軍官和士卒們。 張銳得到過兩枚勇士獎章,一枚二級勇士獎章是在安渡橋之戰后得到的,另一枚一級勇士獎章是在白堡之戰后被授予的。 在帝國現役百余萬將士中能得到一級勇士獎章者廖廖無幾,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戰死后被追授的。現在帝國將士中性命尚存,能活著佩戴這枚獎章的不超過三十人,其中有十八人來自飛騎軍游騎團,他們皆是白堡之戰的幸存者,張銳就是其中之一。 因此,張銳格外看重這枚獎章。他把這兩枚獎章佩戴在左胸的最上方,以突出顯示它們的可貴。 在兩枚勇士獎章之下,張銳又把一枚一級凱旋獎章佩戴上。凱旋獎章是表彰帝國將士們在對外作戰中的功勛戰績設立的。張銳此次西征鮮卑,兩次奪得鮮卑國都,兩次逼迫鮮卑單于狼狽逃竄,戰功顯赫,因此獲得了這枚一級凱旋獎章。 另外,隨張銳參加西征的飛騎軍前師、游騎團將士都獲得了一枚凱旋獎章,只是根據各自功勛的不同,得到了不同顏色的凱旋獎章。 在凱旋獎章的旁邊,張銳又佩戴上三枚勝利獎章。勝利獎章是表彰帝國將士取得大型戰役的勝利而設立的。張銳自從軍以來參加過三次大型戰役,一次是白堡戰役,一次是黑蘭城戰役,最后一次是對鮮卑作戰中的突破鮮卑人的烏河防線戰役。 這三次戰役都取得了輝煌的勝利,因此他三次獲得這項獎章。其中白堡戰役他獲得的是一級勝利獎章,黑蘭城和烏河防線戰役都是二級勝利獎章。 凱旋、勝利獎章之下,張銳又把精英獎章佩戴上。精英獎章是表彰帝國將帥們在指揮戰斗中指揮、用兵能力突出而設立的。 張銳得到過六枚精英獎章,一級、二級、三級各兩枚。其中一枚一級精英獎章也是在白堡之戰后獲得的,另一枚一級精英獎章是表彰他在西征鮮卑中樓平之戰時新創陣型、以少勝多的戰績。 兩枚二級精英獎章,一枚是表彰他在初到西部前線時,奉命到敵后偵查期間威逼偽朝國都、偷襲楚河營壘的戰績;另一枚是他在西海州擒獲突忽四王子阿巴迨后獲得。 兩枚三級精英獎章,一枚是表彰他在西部草原作戰時,指揮兩營人馬以靈活、機動方式幾乎全殲了金卡的突忽第二騎兵師,并且其間也給予草原各部聯軍以沉重的打擊。另一枚是表彰他在烏孫州剿匪期間,全殲了烏孫境內所有的突忽叛匪的功績。 在這些獎章的最下方,還有兩枚一級戰傷獎章。這兩枚一級戰傷獎章,是他分別在安渡橋和白堡之戰后因重傷獲得的。其實張銳的戰傷獎章并非只有這兩枚,只是他不愿意再過多的佩戴戰傷獎章,一是他左邊胸襟的大小不過一尺見方,獎章太多也佩戴不下;二是他覺得戰傷獎章比較普通,只要是在戰斗中受傷的帝國將士,都會得到一枚這樣的獎章,只不過根據所受傷勢程度的不同,授予不同級別的戰傷獎章罷了。 張銳佩戴這兩枚一級戰傷獎章,是因為這兩枚獎章可以反映出他勇猛頑強、悍不畏死的作戰風格,無愧于帝國第一勇士的稱號。 佩戴完畢這十四枚各式獎章后,張銳感覺自己就像前世二戰后的蘇聯元帥們,從胸口一直到皮帶上方全掛滿了獎章。 剛剛到來的近衛軍統領楊素,看到他的這個樣子,忍俊不禁:“無鋒,你真不愧是帝國赫赫有名的猛將啊,獎章多得都快戴不下了。你還年輕,要是你以后再獲得獎章,戴哪里好啊?哈哈……” 張銳陪著干笑了幾聲,這真還是個問題。如果以后再得獎章,還真找不到地方佩戴了。總不能把右胸也掛滿吧?那樣的話,軍裝都快變成盔甲了。 楊素笑罷,就注視起張銳的那兩枚勇士獎章。雖然他開玩笑說張銳獎章多得都快戴不下,其實他自己身上也佩戴了不少獎章。 楊素年輕時,跟張銳一樣,號稱帝國的第一猛將。他被稱為猛將,是指他指揮作戰勇猛、頑強,無論面對多少敵軍,他都敢與之交戰從不退縮。因此,他也沒有少立戰功,也沒有少得獎章,他的獎章數量可以說跟張銳不相上下。 有一樣,他也可以說比張銳幸運,也可以說比張銳不幸。就是他征戰了一生,從最初的下級軍官到后來的高級將領,也從未遇到過真正意義上的生死存亡系于一線之時。所以,他的所得的獎章里就缺少了勇士獎章,這是他最大的遺憾。由此,他也非常羨慕張銳的這兩塊勇士獎章,看它們的眼神甚至有些貪婪。 張銳看到楊素羨慕的目光,不由得有些得意。能被當今公認的四大名將之一的楊素羨慕,他感到無比驕傲、自豪。 張銳座位的這塊區域,是劃分給朝中武臣們的區域。張銳和楊素閑聊時,樞密院參議長賀若弼、參謀部參議長柳述、軍機處參議長薛胄以及參謀部、軍機處的各部參議,御林軍、羽林軍統領統領等人都先后到達。 因為今日是慶典儀式,坐在這個區域的人都穿著盛裝軍服,身上多少都佩戴有各式的獎章。一時間,這個區域獎章光芒閃耀,刺人眼目。觀禮臺下方的各國使節們,也頻頻回頭注視這些漢帝國戰功卓著的將軍們。 張銳特別留意了一下,發現大家除了沒有勇士獎章外,凱旋獎章也沒有人佩戴,其中包括獎章數量超過自己的賀若弼在內。 張銳剛開始還很詫異,細細一想,立馬想通了。這次對鮮卑作戰,是帝國數百年來第一次對外國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從前鎮壓新州的獨立,只能算內戰,小規模邊境反擊戰,也不沒有正式的宣戰。因此,大家也沒有得凱旋獎章的機會。 這樣算來,同樂帝是自圣祖之后,大漢國歷史上第一個奪下過外國國都的國君。張銳想,難怪戰事還沒有結束,同樂就要搞如此盛大的勝利閱兵儀式。 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向世人宣告,他在繼位期間不僅平息了漢帝國歷史數一數二的內亂,同時也在對外發動的戰爭中取得了完勝。他的功績,是自圣祖以后的皇帝里排名第一的。 而正因為自己西征中兩次奪下基普城,給同樂掙足了面子。所以,同樂也慷慨地安排自己坐在如此醒目的位置上了。 八點半,世平太子到了。他是在太傅西部前線統帥劉炯的陪同下到達的,同行的還有久沒有露面的太尉楊堅。 這次回上都,張銳一直是朝中大臣攻擊的對象。為了不給正在為進凌煙閣做著最后準備工作的太尉添麻煩,張銳來上都后就沒有去拜見他。這時,太尉遠遠看到張銳,微微地點頭向他示意,張銳也行軍禮回敬。 世平太子就座后,眾人也紛紛坐下。參加觀禮的朝臣和外國使節都已到齊。各國使節的坐位安排在觀禮臺的最下方,靠近閱兵軍隊走過的地方。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能讓各國使節更近距離地一觀大漢軍隊的雄威、英姿。 大漢閱兵式是個古老的傳統。圣祖中興漢室初期,內外環境都處在一個比較激化的階段。在內:帝國新得的領土過于龐大,但新州各民族人心未服,大漢雖有上百萬戰斗力彪悍的軍隊,守衛這么大的新占國土尚且力不從心,哪兒還有精力與外國再開戰。何況那時各屬國也處于觀望階段,也沒有完全臣服。 對外:與羅馬之間的戰爭雖告一段落,但羅馬君民對漢帝國的敵視還沒有完全消除。剛被趕到遙遠西部的鮮卑人,也還時刻幻想著重返故土家園。世界上的其他國家,絕大多數對漢帝國還比較陌生。 在如此激烈的環境下,圣祖為了使漢帝國立于不敗之地,一方面采取這種手段,對各國表達愿意與其“友好”交往的心愿,減少直接的威脅;另一方面盡量顯示自己強大的軍力,借以震懾各國。圣祖就是借每年新年的閱兵式,對外展示漢帝國強大的軍事實力。 漢元446年,圣祖親自主持了漢帝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盛大閱兵儀式。參加閱兵儀式的將士有五萬人,相當于一個整編主力軍團的兵力。 當時還沒有劃分甲等乙等軍團,五萬將士分別舉著二十個帝國主力軍團的旗幟,從凱旋大街走過時,給應邀前來觀禮的世界各國使節以巨大的心里壓力。 各國使節都知道,漢帝國的一個軍團編制是五萬人,二十個軍團就有百萬之眾。這百萬雄師,不同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那種戰時為兵,休戰是民的農兵編制。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職業軍人,國家養著他們就是為了在需要他們時,他們能隨時隨地奉命的出征,為國效力。 當時,圣祖為了顯示漢帝國的國力強大,特意把觀禮臺布置得異常豪華:他的御座是純金打造的,后面還有一座純金雕飾的世界地圖的屏風。御座兩側是兩尊仰天長哮的金獅,狀如真獅般大小。御座周圍堆滿了盛有奇珍異寶的紫檀木箱,每個前來覲見的外國使節,都會得到圣祖隨手從紫檀木箱中取出的一件珍寶。圣祖的“富有”和“豪爽”,讓各國使節目瞪口呆、嘆為觀止。 圣祖的目的達到了,自那次閱兵式之后,除了鮮卑國之外就再沒有一個國家膽敢與大漢開戰。對世界各國而言,漢帝國不僅有著百萬隨時準備征戰的軍隊,而且國力雄厚,深不可測,與這樣的國家開戰沒有一絲勝算。與其與之為敵,不如結交為友,開展貿易,互利互惠。 而漢帝國的各個屬國,自那以后對漢帝國再無二心,直到今日也是老老實實、恭恭敬敬地尊漢帝國為宗主國。 正是因為外在威脅的暫時消除,后來圣祖才將軍隊劃分了甲等、乙等、預備三級級別,將軍隊的主要建設用在甲等軍團的身上,以保持十個甲等主力軍團的戰斗力。其余部隊皆為預備性質,主要任務成了擔任地方守衛,為甲等軍團提供高質量的兵源。 由此帝國的軍費開支,也由建國初期國家收入的六成,減少到后來的不到兩成。給正在恢復的漢帝國經濟,以強有力的支持。 圣祖的這種“巧于示形”著力顯示自己強大的策略,也讓羅馬帝國君臣嘆服。他們也把這招學了去,第二年也在羅馬城搞起了閱兵儀式。他們同樣組織了五萬人,分舉一百面軍團旗幟從閱兵廣場走過。 其實羅馬并沒有一百個軍團。羅馬皇帝和大臣們商量后,認為“為了不輸給漢帝國,我們必須要湊足一百個軍團。”這樣做的結果,在閱兵前幾個月里,羅馬城內的裁縫突然緊俏起來,他們都被召集起來去縫制軍團旗幟了。 羅馬人這樣近乎欺詐的手段效果也不錯,除漢帝國使節外,其他各國使節看著羅馬將士雄壯的軍姿,再看著上百面軍團旗幟從眼前飄揚而過,個個被弄得迷迷糊糊,都懷著敬畏的心情回去向本國的君主稟報。 從此后,各國對羅馬帝國也不敢心生異念。于是世界上的兩個超級大國,就這樣形成了。 張銳在帝大學歷史的時候,曾經聽先生劉自清講過這段歷史。先生曾感嘆地對他說:“在軍事謀略中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示形”。兵法曰:用而示之不用,能而示之不能、遠而示之近、近而示之遠、虛則實之、實則虛之、虛而虛之、實而實之,就是說的這個意思。圣祖化兵家謀略為外交謀略,把‘攻心為上’的策略用到了極致,實不愧為千古一帝。” 劉自清是帝國著名的歷史學家,他私下里對張銳評價圣祖過失從來是公正的。劉自清在這個事情上,大加贊賞圣祖的“伐交”策略,給張銳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刻,張銳本人也參加了這樣閱兵式,更深刻地理解了劉自清先生的話。 觀禮臺下方上百名外國使節以及數十個漢帝國屬國的君王們,此時不再回頭觀望,個個神態莊嚴地端坐著。對他們而言,漢帝國的這次閱兵儀式不僅僅是一個慶祝勝利的儀式,同時也是在向他們示威。 鮮卑國號稱是披甲百萬的世界大國,漢帝國只動用了不到三十萬軍隊,在不到半年的時間里,就將鮮卑國徹底擊敗,并且兩次奪下了它的國都。 各國使節知道,現在如果漢帝國愿意,就是徹底滅掉鮮卑國也是很有可能的。漢帝國軍隊彪悍的戰斗力,相比之下讓號稱天下無敵的羅馬軍團無地自容。放眼天下,沒有一個國家的軍隊敢說本國的軍隊有漢帝國軍隊一樣強大的戰力。 今天,這支有著強大戰斗力的軍隊,就要出現在他們的眼前。而且他們都已得到通知,在鮮卑前線的漢帝國主力軍團,也派了部分將士回來參加閱兵。他們都迫不及待地想親眼看看,這些創造了奇跡的漢帝國將士到底生得什么模樣,是不是個個都是三頭六臂的巨人。 九點整,隨著一陣整齊的號角、戰鼓聲響起,閱兵儀式正式開始。凱旋大街東頭一個方陣漸漸走進,沉悶的馬蹄聲告訴大家,來的是一支騎兵。 漢帝國騎兵的威名早就在各國間盛傳已久。平時大家都是傳頌他們數百年前橫掃西域各國以及和羅馬軍隊作戰時的事跡,現在他們又有了新的戰績、有了新的威名。 正當大家在猜測來的是不是前些時候把鮮卑人打得落花流水的飛騎軍時,一支繡著金龍的軍團旗幟出現了。這面旗幟,各國使節再熟悉不過了。在上都城中他們經常看見,這是皇帝的親兵,番號排在漢帝國所有軍團前面的第一軍團的旗幟。 近衛騎兵軍團走在最面前,大家可以理解。再看由數百近衛軍組成的陣型,無論從那個角度看都呈一條直線。眾使節紛紛交頭接耳、議論紛紛,別說騎馬而行,就是步行排列成這樣的方陣,也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眾使節不得不嘆服漢帝國軍隊訓練有素。 馬鈺走在這個方陣的最前列,并在到達觀禮臺下時,高聲喝令部下朝觀禮臺處敬禮。他神態威武、聲音洪亮,給眾使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紛紛打聽這個將領是誰。 張銳早在漢水軍營的時候,就聽馬鈺說過,這次由他們師代表近衛軍參加閱兵。因此,他早在數月前就開始隊形行走訓練。那天張銳初到漢水軍營時,已見識到了一番他的訓練成果。 張銳暗思,讓近衛軍走最前面是正確的選擇。他們平日與皇帝接觸多,本來就非常注重以表儀態以及隊形的訓練。再突擊加強訓練一段時間,估計帝國現有的其他八個主力軍團,沒有一個能在隊列、隊行方面比得過他們。 而張銳帶來的飛騎軍將士,總共才有半個月左右的訓練時間。張銳本身也不重視這個方面的訓練,前段時間他是非不斷經常在漢水軍營和上都之間來往,訓練的事情都交給了張通管理。 前幾天,他們與馬鈺的近衛軍彩排過一次。效果不太理想,幾位將領都有些愧疚。張銳還曾勸慰他們說:“我們是作戰部隊,又不是儀仗隊。走得好,并不等于能打勝仗!我們要有信心,我們雖然走得不如近衛軍好,但是我們有我們的優勢,只要我們充分發揮了我們的優勢,我們的軍威也不遜于近衛軍!” 接著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張通等人,張通等聽罷都覺得這個辦法不錯,于是后來在訓練中增加了這個內容。 張銳看過覺得效果不錯,也放心不少。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部隊第一個出場,如果是第一個出場,效果肯定不如最后出場的好。于是他與安排閱兵儀式的將領商議,將飛騎軍安排在最后一個入場。 在近衛之后,陷陣、彪騎、怒火、暴熊、智威、勇武等軍團的方陣也一個一個的行進而過,他們的隊形雖然比不過第一個出場的近衛軍,但都算得上軍姿英武,訓練有素。 終于臨到飛騎軍出場了,不僅張銳伸長了脖子往凱旋大街東頭張望,連許多朝臣和下面各國使節也在張望。大家都特別期盼這支戰功卓著的部隊顯身,好一睹風姿。 羅濟舉著軍團旗幟走在飛騎軍方陣的最前方,他的左側是樣貌威武的程節、右側是軍姿端莊的馬士愈。張銳特意安排這三個胸前掛滿各種獎章的年輕軍官走在隊伍最前面,是期望能給太子殿下以及在場所有人對飛騎軍將士留下一個不同與別的部隊的印象。他還期盼著自己想出的主意能給大家一個驚喜。 當飛騎軍方陣走到觀禮臺下時,程節一聲如雷般的喝令聲后,五百飛騎軍將士整齊地做出了一個動作。這個動作令在場所有人都大吃一驚,讓大家對飛騎軍將士印象深刻。但是卻由此引發出一件事情,是張銳以及所有在場人都意想不到的。(未完待續,如欲知后事如何,請登陸,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