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澤被軍卒抬上馬車,由自己親兵營和張所派得兩千精兵保著,一路來到南京。</br> 人馬留在城外,宗澤被親兵保著回了自己在南京的府邸。剛到門口就有一錦袍青年迎了出來,看到宗澤竟然需要被人抬著,神色大變,急忙忙迎上前去:“恩師,你這是怎么了?是誰傷了你嗎?徒兒這就去給你報仇,說著轉身進屋就要取兵刃。</br> 宗澤見此,趕忙示意旁邊的小校攔著那青年:“俊逸,俊逸,你這孩子,怎么脾氣這么急,我這不是好好回來了嘛,這大街上成何體統,咱們先進府再說。”</br> 這青年急忙在前面引路,幫著小校扶著宗澤在前廳坐下。一番折騰,宗澤這病體未愈,一時也有些氣喘,青年急忙倒了杯熱茶放在宗澤手邊。宗澤擺擺手示意青年坐下,等青年坐穩宗澤這才問道:“我不在家中,你課業復習的如何?對了穎兒那?”</br> 青年聽宗澤問話,急忙回道:“啟稟恩師,您走之前布置的幾卷兵書我都已經讀完了,只是有許多細節還是不甚精通。師哥今日當值,因此不在家中。”</br> 宗澤聞言點點頭:“這次回來,我能在京中待一段日子,好好過幾天安穩日子了。你的武藝天授一半,家傳一半,我倒是不擔心。最近剛好無事,等我見完陛下后,就在家安心教你兵法。”</br> 要說這錦袍青年,咱們還要倒回去幾句。</br> 此人姓章名啟旸,字俊逸,乃是福建路建州浦城人士。乃是浦城章氏的后裔,這一家人在北宋年間真可謂人才輩出,百年間有二十二人成進士,也算是浦城地區赫赫有名的書香門第了。</br> 章啟旸少年在家風的熏陶之下,精通文墨,熟讀四書五經。家中長輩本想繼續送他科考,緊接章誼,延續家中二十二進士的名望,為此每日都在家中苦讀詩書。奈何生不逢時,偏偏遇上趙佶這位藝術家當政,一連幾年都不開文舉。</br> 沒事在家中書房苦讀無聊,人總會隨意的左右翻翻手邊的物件,解解心煩。沒想到這一日,還真被章啟旸從書架中翻出一本祖傳的刀譜,仔細翻看竟然是一套唐刀刀法。正巧的是,章家這間書房中,墻上掛的不是鎮宅寶劍,而是一柄唐刀。章啟旸心說:“這每日伏案攻讀,身體實在酸軟,左右無事,不如我就練練這刀法,不求有多大成就,左右也是個強身健體。”</br> 想到做到,章啟旸一手拎著唐刀,一手拿著刀譜就在書房門前的空地前比劃起來。章啟旸以為這唐刀樸素,刀譜放得隨意,只是家中長輩隨意收集而來。卻不知刀和刀譜,可算章家鎮家之寶,乃是一世祖章及所留。家中老人刻意的老刀新裝,又將刀譜、寶刀放在書房中,顯得隨意,實則是外松內緊,防止賊人惦記。</br> 章啟旸本就少年聰慧,這唐刀刀法又是直來直去,大開大合。章啟旸練起來可謂得心應手,短短一月就將刀法練熟,一年過去了,這柄唐刀練到力運周身似水流的境界。</br> 章啟旸這一年當中,每日讀書都很耗費精神,早晚又各抽出半個時辰練武,因此一到中午時候,就有些犯困。這日章啟旸正趴在桌子上小憩,忽然睡夢中來到一座古城之前,古城門前一匹怪馬,頭生獨角,馬上一員大將身披金甲,外罩一件戰袍,頭戴大帽,上插三根白羽,不似本朝人物打扮。手中倒提一柄大刀,坐在馬上一邊打量一邊問道:“你便是章啟旸?”</br> 章啟旸見此,也不害怕,站直身軀道:“正是,你是何人,這是哪里?我怎么會在這?”</br> 馬上那將嘿嘿一笑道:“你便是我,我便是你,不想這一世竟然到個書香門第,好在你這一年習武,身子骨倒是不弱,不然恐誤了大事!”說著一催戰馬,直直奔著章啟旸撞來,章啟旸一驚,渾身一個哆嗦。醒來卻發現已然是傍晚時分。腦海中只記得一套馬上刀法,還有那金甲神將的一句話:“莫要再苦讀詩書,亂世降臨,天尊臨凡,好好習練武藝日后好幫天尊!”</br> 這一年章啟旸十八歲,當晚章啟旸急急喚家人幫自己尋一柄馬上大刀來,連夜就要習練腦中刀法,唯恐第二日忘了。章家是詩書世家,這要說經史子集,古籍善本那自然不缺,這馬上用的大刀卻難壞了,忙了一個時辰,才在老庫中找出一柄斬馬刀。</br> 這柄刀,刀頭是由玄鐵打制而成,刀桿卻顯得與眾不同,乃是大名鼎鼎的積竹木柲工藝。尋常積竹木柲是以木為芯,外面纏上麻繩竹片,再涂上大漆,歷時三年方成。章啟旸手中這柄斬馬刀,更是不一般,將木芯換為了鐵芯,拿在手中當真是既有硬度又不失韌性。</br> 原來當年章家先祖偶然得了一塊玄鐵,因此想請能工巧匠打造一長一短兩柄兵器,想把自己后人培養的文武雙全。這短兵自然是之前那柄唐刀,可到了長兵時卻犯了難,做槍棍玄鐵有些緊張,做出來兵器太輕,最后章家先祖靈機一動,用玄鐵做了刀頭刀纂,又用這積竹木柲的工藝做了刀身。可最后刀成時,章家上下竟然沒人用的起來,因此就一直留在庫房當中,這文武兩脈齊頭并進的計劃也就取消了。</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