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阪泉一戰,最終以炎帝受傷大敗而歸。
此間休戰,炎黃交戰雙方的使臣正在一起共同謀求合好事宜,故而這里的人們才敢陸陸續續返回原來住處。
有關“阪泉之戰”相傳頗多。
自打神農氏下界,并投胎降于姜水姜氏人家,后來做了炎帝,又名赤帝。
所以說與黃帝阪泉一戰者,乃是烈山氏炎帝部落,絕非神農氏。
因為此時神農氏已經衰落,并入了仙班,烈山氏炎帝繼承了神農氏炎帝而統領天下,故有“神農氏、烈山氏炎帝”之稱,實際為兩個不同年代之圣君(部落首領)。
這年,烈山氏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貙虎,以與炎帝戰于阪泉之野,三戰,然后得其志。
那么,炎黃二帝因何在此交戰?倉頡和隸首如何尋得圣明君主?他們又如何在黃帝手下潛心研究出各自之成就?從而成為了一代神明。
暫且按下不表,待以后自有詳述。
單說交戰的另一方,東方的黃帝及其部落。
原本在黃河流域有個有熊的部落,號稱“熊國”。
國君名叫:少典,原姓公孫,后改姓為姬。黃帝正是少典國君的兒子,母親為附寶王后。
黃帝出生那日,正值光嚴妙樂國之王子學道修真,始成金仙,歷經萬億劫,又在女媧娘娘之“混元金斗”內修煉成大羅金剛體,終于在三月初三這日,登上了“太上開天執符御歷含真體道吳天至尊玉皇大帝”之寶座。
此時,各路神仙正在凌霄寶殿朝賀玉帝度典。
當黃帝剛一落地,頓時,滿天七彩,祥云朵朵,一道紅光沖天,天鼓懸鳴,聲震天庭朝野。
黃帝因母親將其生于土丘軒轅之上,故取名為軒轅。
有關“軒轅”一詞解釋頗多,有的實為誤解。
這里所述軒轅,應指車子的軒子與轅子才是,車子的兩條把柄稱為“轅梁”,轅子之間有條橫牚,這木牚和中間的空隙就叫做“軒”。
軒有寬有窄,轅同樣也有寬有窄,可根據車子的大小而定;
軒轅之上可以坐人,趕車人也叫“車把式”就坐在軒轅邊上使喚牲口。
黃帝之稱,因有土德之瑞,土為黃的顏色,故號“黃帝”;
他為五帝之首,被尊為華夏人文始祖,公孫軒轅,也被稱之為:帝鴻氏。
他戰勝了炎帝,又征服東夷、九黎族部落統一天下,與炎帝聯盟合稱為“華夏民族”。
提起來也是非常奇怪,自打軒轅降生以來,熊國部落連年風調雨順,處處一片祥和。
他“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聰明”。
他未到三歲時,便開始顯露出他的聰明才智。
起初,他總愛獨自一人在黃土地上玩耍,用土蛋蛋在地上擺來擺去,人們自然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父母大人只當他一個頑童,只要玩得開心不來撒嬌淘氣也就罷了。
群臣們經常逗他并與他耍笑,父母更是十分疼愛。
有時父君歸來,首件事情是向他提問給他講過的那些問題和故事,考驗他是否還記得清楚,
可他每次都是對答如流,故此,父君感到十分欣慰。
當輪到他向父君提問時,如同大人一般,一只手叉腰,另一只手指著父君問道:“地上為何有山?山上因何有水?水中為何有魚?……”
“人們為何非要爭斗?”
“天上有多少神仙?他們居住何處?……”
直問得父君張口結舌而又開懷大笑。
小軒轅常常偎依在母親懷里,讓母親給他講神仙的故事,聽母親講解做人之道理;
雖然似懂非懂,卻也是烙印非淺。
待他年長六歲之時,有一天,少典國君忙完部族之事回到家中(此時人們已告別了巢居,居住在茅屋)。
少典國君見小軒轅又在玩弄那些土蛋蛋,還不時在地上畫著道道,并把那些土蛋蛋放在道道上面擺來搬去,甚是聚精會神,而且十分認真。
少典國君見狀不解其意,便向小軒轅問道:“你整日擺弄這些土蛋是在做甚?”
小軒轅也不抬頭答道:“我在布陰陽局。”
父君又問道:“何為陰陽局?”
小軒轅這才抬起了頭望了父君一眼,小手一指擺在地上大小不一的土蛋蛋解釋道:“父君請看,這大些的是陽子,小一些的是陰子,陰子可以吃掉陽子,陽子也可以吃掉陰子,最終子多者為勝,子少者為敗?!?br/>
少典國君聽了小軒轅地講解,覺得非常新異,便蹲下身來仔細尋問此種局勢如何布法和走法。
小軒轅也不含糊,當即向父君一一解答了其中要領和妙處。
父君恍然大悟,似孩童一般,拍拍手對兒子言道:“為父已經明白了,這好比行兵布陣,又如同雙方對決一樣,甚好甚好。你看,我與你對上幾局如何?”
“好吧,不過父君若是敗了可不許慪氣?!毙≤庌@擔心父君不是自己對手。
父君笑道:“吾兒哪里話來?敗了可以重新再來,何必計較一時勝敗?!?br/>
小軒轅擺了擺手急忙對父親說道:“非也,非也,父君此言差矣。父君有所不知,設擺此局形同興兵步陣一樣,切不可疏忽大意,稍有不慎便會丟子兵亡,甚至全盤復滅,到時候將后悔莫及。”
“吾兒所言極是,為父謹慎就是了。”少典國君覺得這般小小年紀竟懂得如此深奧之理,實在難得,心里自然倍感欣慰,便對其妻子附寶言道:“多謝上蒼恩賜此子,吾兒聰慧,日后定成大器,我熊國將后繼有望也?!?br/>
母親附寶也十分開心,她見父子二人對弈,玩得非常興奮,也不易去打擾,便忙活自己的事情去了。
可是,父子二人布好局勢剛走幾步,小軒轅連連出擊,直殺得少典國君顧此失彼、防不勝防,他所執之子,不多時被吃掉得寥寥無幾,最終敗下陣來。
小軒轅見狀拍手稱快,高興地叫道:“哈哈哈……父君敗了,父君敗了?!?br/>
少典國君怎肯認輸?急忙說:“這局不算,吾因不熟而敗,再來,再來?!?br/>
如此,小軒轅與父親又連對五局,盡管父親絞盡腦汁,也只有招架之功,卻無還手之力,其所執局子被吃得吃了,被困得困了,每局下來俱被小軒轅殺得七零八落,幾陣皆敗,少典無奈只好認輸。
雖說他連敗數陣,但他心里卻十分欣悅,他對其妻言道:“吾兒乃可造之奇才也。”
且說,正當小軒轅年滿十六歲那年,少典國君突得大病,下肢癱瘓,不能自理。
少典國君深知病情不輕,實在難以康復,自己可能將不久于人世了。
他因不能及時料理國事,心里卻又十分焦慮。
于是,就把軒轅喚到病榻前,梳攏著小軒轅的頭發問道:“吾兒今后有何愿望?”
小軒轅跪在地上,他望著父親一天天憔悴的樣子,禁不住聲淚俱下,哭泣著說道:“孩兒唯一的愿望,就是盼望父君早日康復?!?br/>
少典國君見他這么傷心悲切,便搖搖頭,對其安慰叮囑道:“吾兒不必悲傷,待我去了之后,汝定要好生聽從母親教誨?!?br/>
軒轅哭訴道:“父君何以忍心拋下我和母親?上蒼一定會保佑父君平安無事的,也絕不會讓父君獨自撒手而去。”
少典微微一笑,問道:“萬一上蒼非要我去,你又該如何去做?日后有何打算?”
軒轅搖搖頭不知怎樣回答,因為他實在不愿相信父親所說的那個“萬一”會發生。
然而,為使父親安下心來,他依然開口答道:“我會好好孝敬母親,平安度日?!?br/>
不料,小軒轅之言使父親皺上了眉頭,他面帶威嚴地問道:“吾兒所說只是一家一事,汝對熊國諸事日后如何打算?”
小軒轅拭去淚水,對父親輕聲言道:“父君,多年來,我部落一直是風調雨順,民生安樂,人丁興旺,國運逐昌。從今而后,理應教化民眾多植五谷,馴養牲畜,并將我部疆土逐步擴大,方能日漸強大,豈不為好?!?br/>
一番話,在場的各大群臣及眾人無不稱頌和贊同。
軒轅看了看眾人又對父親說道:“如今,雖說我部落尚有些人才,但這并不夠,理應更多得招賢納士,廣集賢能,使我部落永無后顧之憂。”
少典國君聞聽此言,一時間欣喜若狂并且竟然是開懷大笑起來。
他親撫著小軒轅的頭,看到兒子小小年紀居然有這番見識,仰天說道:“難得吾兒早已有了如此宏偉志愿,真乃蒼天有眼,賜我驕子!”
于是,他欣慰地大笑著,并從心底里發出最后吶喊,只一句言道:“吾心寬矣……”
少典國君就此緊緊閉上了雙眼,與世長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