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話叫“一朝天子一朝臣”,每位皇帝都有他所重用的一批班底。不要說兩個不同的朝代,就是同一個朝代皇位更迭,也會造成大量的人員流動。可是在五代就有這么一位官場不倒翁,歷經四個不同的朝代都做到了宰相之位。有人罵他是奸臣的代表,有人贊他一心為民。他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
這個人叫做馮道,字可道,號長樂老。他先后效力于后唐莊宗、后唐明宗、后唐閔帝、后唐末帝、后晉高祖、后晉出帝、后漢高祖、后漢隱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再加上他曾經代表后晉高祖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建立父子關系,一共做了十一個皇帝的臣子。
后人很多痛罵馮道是小人,一味茍全而活,沒有羞恥之心。歐陽修說他“不知廉恥”,司馬光更罵他為“奸臣之尤”。宋元時期的胡三省稱其雖然“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清朝通俗小說家蔡東藩,一個落魄書生更是怒斥“太師馮道,最號老成,實最無恥。”
其實,歷史上的馮道,雖然八面玲瓏,游走于歷朝的帝王之中,卻是典型的道德君子。他愛護百姓,憐惜蒼生,不貪享樂。至于忠君,也要有可忠之君啊……唐莊宗,一個就知道聽戲唱戲卡拉ok的皇帝,忠于他?那你得會唱戲。唐明宗好點,馮道也沒有不忠于他啊。到李從厚,太短了,做皇帝才個把月時間。馮道跟李從厚還沒樹立感情呢。后面李從珂跟石敬塘皇位更替,一個唐明宗半子,一個唐明宗義子。清官難斷家務事,還是皇族家務事,馮道管他干什么,誰做不都是你們自已人?而當耶律德光滅掉后晉,占領汴梁,蹂躪中原時,已外放做官的馮道主動進京。可他絕不是來爭官做的,說不定耶律德光還會抓他回遼國(石敬瑭賣國求榮時,馮道出使契丹,誰知道一去就被耶律德光留住了。后來馮道裝可憐,將耶律德光的賞賜全買了炭。德光奇怪:你有收集炭的喜好嗎?馮道流淚:我不習慣北方冷天氣,只好多存些炭,免得凍死了。耶律德光于心不忍才放馮道回國)。馮道此次進京,只是在盡己之能做些救人的事。
馮道出生在一個普通的耕讀之家,雖自幼家貧,但他卻能安貧樂道。因為他擅長寫文章,所以在天佑年間被幽州節度使劉守光辟為掾屬。馮道一腔熱血,滿腦子壯志,他是佩服天可汗李世民,所以非常想當魏征。乾化元年,劉守光決定攻打定州,問屬下的意見。馮道勸他三思而后行,結果被劉守光下了大獄,劉守光兵敗后,揚言幾天之后就送馮道上路,讓他到陰曹地府去侍候偉大的天可汗。
馮道沉默了, 既然劉守光不是李世民,我也不可能做魏征了。讓劉守光殺死或者從今往后言聽計從就是忠臣嗎?換個主子不行嗎?惹不起我還躲不起嗎?于是馮道逃到太原投奔了晉王李存勖。
同光元年,李存勖建立后唐,馮道被授為省郎,充任翰林學士,獲賜紫衣。后唐滅后梁后,馮道又被提拔為中書舍人、戶部侍郎。史稱馮道“為人自刻苦為儉約”,他跟著后唐莊宗李存勖出征攻打后梁時,住在茅草房里,身為大臣連床和臥具都不用,就睡在稻草上。自己的俸祿可以和隨從、仆人一起花,每天吃喝在一起,使用共同的餐具。將士們搶來了美女,照例先送給大臣們一些,馮道堅決不要,要是實在推辭不了,他就另找房子養起來,再為她們尋找家人,個個盡心。
馮道聞父喪,即徒步見星以行,家人從后持衣囊追及之。半夜聽到消息,連衣服也不穿就走。馮道的確是個孝子。
當他為父親守孝時,農田大饑荒,顆粒無收,馮道傾其家財賑濟鄉民,并且親自躬耕田野。當有人生病沒辦法種地時,他會在半夜里悄悄地替人種好。田主人登門致謝,他卻認為不值一提。地方官因此給他送來“斗粟匹帛”,他也一概不收。當時契丹聽說了馮道的事跡,甚至想把他擄到契丹做官。因為有邊將守護,契丹才沒有得逞。
馮道喪期滿后,被朝廷拜為翰林學士,讓他到洛陽赴任。恰逢此時,李嗣源被叛軍擁立為帝。馮道不顧好友勸阻,毅然決然的前往洛陽。莊宗死后,李嗣源繼位,即后唐明宗。明宗先是拜他為端明殿學士、兵部侍郎,次年又任命他為宰相,擔任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馮道在任期間,提拔天下寒士子弟,對于浮躁的世人一律棄用。
明宗年間,中原曾一度相對安定,糧食獲得豐收。一次明宗問他:“天下雖熟(農業大豐收),百姓得濟(渡過難關)否?”
馮道回答:“谷貴餓農,谷賤傷農,此常理也!”這個困擾中國幾千年的“馮氏定律”,往往被歷來的圣君賢相所忽視。
他曾向明宗引述聶夷中的詩:
“二月賣新絲,
五月糶秋谷,
醫得眼前瘡,
剜卻心頭肉,
我愿君王心,
化作光明燭,
不照綺羅筵,
照遍逃亡屋。”
李嗣源聽后感動得一塌糊涂,立即命人寫下,經常誦念。意在告誡自己,百姓的生死其實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不可有一刻忘記自己的責任。
一次馮道對唐明宗說,自己“曾奉使中山,經井陘之道,憂馬有所蹶失,不敢怠于銜轡;及至平地,則無復持控,為馬所顛仆,幾至于損”。
這一段話,就是成語“不跌于山而跌于垤”的出處。他以切身經驗告誡明宗要居安思危。
唐明宗得到一個玉杯,上寫“傳國寶萬歲杯”,并給馮道觀看。馮道道:“這是前朝的有形之寶,王者有無形之寶。仁義便是帝王之寶,因此有‘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的說法。”明宗出身武夫,沒聽懂他的意思。馮道走后,明宗又問侍臣,這才知道馮道是說守住皇位要靠仁義。
當潞王李從珂造反的時候,后唐愍帝離開洛陽逃亡衛州,留下來的馮道開城迎接李從珂,還是繼續當宰相。不過幾個月后,因李從珂聽說他不適合在當亂世中擔任要職,還是將他罷相,授予了司空等沒有實職的官位。
后來石敬瑭為了篡奪后唐江山,認了比自己小十歲的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為父,馮道被再次拜相。不管怎樣,石敬瑭需要一個人出使契丹表達誠意。石敬瑭遍視群臣,發現這個任務非馮道莫屬,但是這終究是替皇上認干爹去,稍有羞恥之心的人誰愿意?但是馮道答應得非常痛快,他毫不猶豫地說——陛下受北朝恩,臣受陛下恩,有何不可?
這一句話,就讓馮道留下了千載罵名。后世學者范文瀾對其大為不齒,忍不住口吐蓮花——好個奴才的奴才!
耶律德光很欣賞馮道的才華,還想留著他在契丹。不過馮道以退為進,找了理由溜回了中原。當耶律德光因為后晉新皇帝不聽話,滅掉后晉時,再次與馮道見面。耶律德光沒有好氣的說:“你怎么又來見我了?”
馮道則恭敬的表示:“無兵無城,怎敢不來?”
耶律德光幾乎用罵人的口氣問道:“你是什么樣的老頭子?”
馮道則完全沒有針鋒相對,自嘲的說:“無才無德,癡頑老子。”
這樣的低聲下氣,當然讓耶律德光火氣消掉了。但是,當耶律德光問馮道如何治理天下的時候,馮道卻沒有半點讓步:“佛祖救不了蒼生了,只有靠皇帝你自己來救百姓。”
公道自在人心!不管后世如何攻擊貶低馮道,當時因這一句話,中原百姓存活下來的數不勝數。當馮道死后出殯時,開封民眾自發組織列隊道旁,紙錢飛舞滿天,路旁的樹葉都成了灰色。
劉知遠建立后漢后,收復鎮州,馮道歸漢。乾祐元年,馮道被后漢授以太師的職位,以“奉朝請”的名義參加朝會。郭威建立后周后,馮道又被拜為太師和中書令。因為馮道的再三叛降,司馬光罵他是奸臣之尤。而蘇軾、南懷瑾等人卻因馮道一心為民,不貪污、不弄權力挺他。
當郭威起兵攻入汴梁時,馮道坦然面對他的跪拜,沒有半分慚色。這讓郭威知道還不是篡漢自立的時候,不過等到郭威真正建立了后周,馮道又是一如既往的恭敬和順從,被拜為太師、中書令。
郭威死后,五代十國中最為優秀的皇帝柴榮橫空出世。不過當時柴榮從沒有領兵打仗,威望不高,連久經官場的馮道也看走了眼,對這個新皇帝不屑一顧。
柴榮要攻打北漢,馮道力勸不能出征。柴榮解釋道:“當初唐太宗都是御駕親征的。”馮道卻搖搖頭:“陛下你不如唐太宗!”柴榮壓住火說:“我以泰山壓頂之勢攻打北漢,何愁不滅?”馮道繼續頂撞道:“陛下你不是泰山。”
馮道所處的時代是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最頻繁的時期,他一生所事五朝十一帝,合計不過三十多年,平均每朝(含契丹)僅六年余,每帝僅三年余。最長的唐明宗和晉高祖在位也只有八年。而且這四個朝代都是靠陰謀與武力奪取政權的,契丹則是趁亂入侵的;十帝之中,除了個別皇帝還像個人樣,其余都劣跡斑斑,暴政累累。晉高祖石敬瑭更是靠出賣國土、引狼入室才當上兒皇帝的賣國賊。這些帝王大多是“亂臣賊子”、昏君暴君,稱之為豺狼虎豹也并不過分。面對這樣一些野獸皇帝,自保都是問題,馮道卻都能夠從容應對。
馮道的政治智慧首先表現在能夠及時辯明政治風向,調整政治立場和服務對象。每當政權鼎革之際,馮道從不提早表明自己的立場,只有到新政權全面控制局面時,他才會站到臺前來幫助新皇帝“穩定”局勢,理順方方面面的頭緒,使新政權盡快進入角色。他永遠跟成功的當權者合作,以實現自身的價值,從來不以“忠君”為圭臬。后唐明宗死后,愍帝即位,馮道仍為宰相。這時潞王李從珂反于鳳翔,愍帝遂出奔衛州。一看愍帝大勢已去,馮道便“視其君如路人”,親率百官迎新主子潞王李從珂入,接著便擁立李從珂為后唐末帝,馮道則繼續擔任宰相一職,百官在他的帶領下也迅速各歸其位。末帝即位時,愍帝還在衛州,三日后,愍帝被殺。后來每次的政治風云中,馮道都能及時調轉船頭,短時間內把在前一朝累積的官聲名望轉換為取信后一朝的政治資本。
馮道這個人的好處是慢慢體現出來的,大家開始也試過別人當宰相,結果一個不如一個:豆革盧是個逗逼,“唯事修煉,求長生之術”;韋說屁都說不出來,“政事得失,無所建言”;李愚愚不可及,都做了牌位還跟人爭,最后被罷相。大家看來看去,就馮道這個人好,有點本事,還不恃才傲物,不該爭的不爭,不該碰的不碰。時間一長大家都認可這個人了。
其實馮道跟五代亂世是互相成全的,要知道宰相這個位置,想要干點好事不容易,但是干點壞事太容易了,比如后漢蘇逢吉拜相之后,“凡盜所居本家及鄰保皆族誅”——這話什么意思呢?就是說你家鄰居做了賊,那么就要殺你全家……這純粹是要官逼民反了。馮道在宰相的位置上雖然沒有太多的政績,然而能保持政策基本穩定不大折騰就已經是很難得了。
馮道生于亂世,皇帝輪流做,他巋然不動。因為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從二夫的傳統觀點,后世的人總是罵他。直到近人范文瀾修《中國通史》時,還對馮道的政治道德大加批判。但是在21世紀的今天,沒有人會要求婦女從一而終,在那個王朝不斷更迭的歷史背景下,連手握重兵的武夫,都不知道自己會不會看到明天的太陽,我們怎么能要求馮道不事二主呢?
其實馮道根本沒有選擇的權利,只能在朝中左右逢源、明哲保身,能夠不做惡,救民于水火,已經難能可貴了!效忠于一家一姓,未必就是好人!如果主上昏庸殘暴,做臣子的也要和他同生共死嗎?
舊五代史作者薛居正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五代,知道五代為臣的不易,說法還算公道“道之履行,郁然有古人之風。道之宇量,深得大臣之體”但下面轉彎了,用了個然而。“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況于再三者哉”
新五代史的作者歐陽修就沒有這么客氣了:馮道自號長樂老還洋洋得意,不但算不得忠臣,且是一臉皮厚,不知禮儀廉恥為何物的家伙。
到司馬光資治通鑒里,馮道更不堪了“婦之從夫,終身不改。臣之事君,有死無貳。此人道之大倫也”
司馬光接著論忠臣:臣愚以為忠臣憂公如家,見危致命。對國家要像對自己小家一樣盡心。君有過則強諫力爭,國敗亡則竭節致死。皇上有過錯要力諫。國家敗亡則要以死謝國。嘴上說說筆下寫寫當然容易。歐陽修、司馬光出生在宋真宗澶淵之盟后,天下已平定,且宋仁宗是出了名的好人,所以他們才大唱皇上好,皇上棒,皇上好得呱呱叫。讓他們活在五代試試,不知道會不會以死殉國。
到了元代,有位學者胡三省更對馮道加倍的義憤填膺,他說馮道——位極人臣,國亡不能死,視君如路人,何足重哉!
不過真是奇怪了,漢人在元代,已經是亡國之人了,這位胡兄為什么還活著呢?廉恥何在?只因為他不是宰相這樣的人臣之極,所以就可以例外地活著?
到了清朝,就更不得了了。著名的思想家王夫之把馮道的罪行提高到了一個前無古人的高度——馮道之惡浮于商紂王,其禍烈于盜跖矣!
真不知道馮道是怎樣傷害了他,也不知道他有什么資格這樣評價馮道。滿清也是外族,王夫之怎么不去死呢?
回到宋朝,偉大的文學家歐陽修、偉大的史學家司馬光,他們一邊在大罵馮道無華夷之防,無人臣之節的時候,一方面又把沙佗人建立的“后唐”、“后晉”、“后漢”立為正朔朝代。也就是說,一邊罵馮道不該給夷人打工,一邊又承認夷人創立的江山朝代是合法的,真是不知道他們運用了什么樣的標準,站在了什么樣的立場。
按照他們的理論,馮道早就該死了,他至少應該死十一次,每一次皇帝更換,他都應該殉葬;尤其是面對耶律德光的時候,他應該橫眉戟指,大罵不絕,然后引頸向刀,為民族留一段千古佳話,在皇帝的忠臣榜上留下自己的名字。。。。。。話說石敬瑭稱耶律德光為父,石重貴稱耶律德光為爺。主子不要臉,憑什么要求臣子忠于自己?能避免或減少百姓死亡,那才是真正的英雄!
馮道微時曾有詩云:
莫為危時便愴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終聞海岳歸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幾時曾去世,
舟車何時不通津?
但教方寸無諸惡,
狼虎叢中也立身。
全詩大意是說,身處逆境,不要怨天尤人,只要想一想自己以前做過什么,從而導致了今天的境地,就能夠找到出路。在眼前這個朝代頻繁更替的世界,奪得天下者就是明君,就可以前去事奉他,失去天下的就是倒霉的人,就要勇于離棄他。生當亂世,也絕不放棄自己的道德底線,但不必固執于一端。通往成功之路何止一條!往哪里走都是一片通涂。只要心存善念,就是虎狼窩里也能安身立命。
這里說的“道德”,也就是他自我評價的三不欺:“下不欺于地,中不欺于人,上不欺于天”,而且是“賤如是,貴如是,長如是,老如是”。而三不欺集中到一點,就是先秦儒家所尊奉的“人心”、“民心”。這一點,馮道力所能及地做到了,也只有他做到了,而在那樣一個“狼虎叢中”,只要做到了這一點,就是佛、菩薩、圣人,其他的一切都不應苛求。苛求就是唱高調,就是假道學。
孟子說過:“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真正為窮苦百姓著想,不為名利,不顧成敗,不惜生命的人才是英雄!因為仁慈,因為善良,因為軟弱,他們往往不能夠成功,而后人根據成王敗寇的定性思維,偏偏視他們為昏君奸賊;而不擇手段謀取私利,不分忠奸斬草除根的反而被看成明君英雄,這樣的引導實在是錯誤!以后做人還講不講仁義?所以我們今天看待歷史評論英雄,應該看他的動機而不是看結果!那些為了個人權利為了子孫富貴濫殺無辜草菅人命的人,即使成功了也不值得崇拜;為了百姓生存不幸犧牲自己,忍氣吞聲委曲求全的人,即使失敗了也不必痛恨!個人成敗與百姓生命相比,自然后者為重!作為普通百姓,人家保全了你的生命,你罵他是昏君奸賊;人家殺了你同胞自立為王,你卻說他是明君英雄豪杰!若死人地下有知,不知會作何感想。
士可殺而不可辱!這句話不錯,可你不能說老百姓可殺我不可辱啊!就連歐陽修也承認:“人皆謂契丹不以夷滅中國之人者,賴(馮)道一言之善也”。與馮道相比,大明的方孝孺就是個傻逼!馮道面對外族,尚且以百姓生命為重;而方孝孺面對的是明室朱氏子孫的奪位爭斗,在勝敗已分之際,他完全可以學習唐初名相魏征,另事新主,施展自己的濟世才能,實現輔主治國的政治抱負。再不濟,也可以學習李靖、李世勣等人,不摻和其中,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但方孝孺偏要批龍麟、撩虎須,嘲弄、挖苦、諷刺和激怒朱棣。
1402年六月,南京城亂如麻。方孝孺靜坐家中,等待被捕的一刻。
3年前,朱棣在北京起兵,以“清君側”的名義,反對侄子建文帝的削藩政策。發兵前,他的軍師姚廣孝跪地囑托,說南京城破之日,方孝孺一定不肯投降,希望不要殺他。
“殺方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姚廣孝意味深長地說。
朱棣打下南京城后,方孝孺果然不逃,也不降。
下獄后,朱棣再三請人去勸降,方孝孺終不從。
等到朱棣準備登極時,為了借重方孝孺在天下士人中的名氣,便要他起草登位詔書。
方孝孺身穿孝服,大哭上殿,見朱棣。
史書記下了兩人的對話。
朱棣:先生請不要悲傷,我不過是效法周公輔佐周成王。
方孝孺:那成王現在哪里?
朱棣:他(指建文帝朱允炆)自焚,死了。方孝孺:成王不在了,為何不立成王之子為帝?
朱棣:國賴長君(意為朱允炆之子年幼,不適合掌國)。方孝孺:為何不立成王之弟?
朱棣:這是我們的家事,請先生不要過度操心。
說完,命左右上紙筆。
朱棣:登極詔書,非先生起草不可。
方孝孺寫了幾個字,隨即擲筆于地,大哭。且哭且罵:死即死,詔不可草。
朱棣:難道你不怕誅九族?
方孝孺:便誅十族奈我何!
朱棣徹底被激怒,當場命人用刀割裂方孝孺的嘴巴,從臉頰割到耳朵。
方孝孺的族人、朋友、門生,一個個在他面前被處死,他都不為所動。
輪到他的弟弟方孝友,他罕見地留下眼淚,弟弟反過來勸他,“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
整整殺了7天,一共殺了873人
最后才輪到方孝孺本人。他慨然赴死,并寫了一首絕命詞:
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死時,年僅46歲。
這是中國歷史上株連最廣的一次慘殺。方孝孺,此后成為“骨鯁之士”的代名詞,成為明朝最硬的“硬骨頭”。
朱棣請方孝孺起草即位詔書,其實不過是做做樣子,寫不寫都是一樣!方孝孺偏偏不寫,且揚言滅十族也不寫!試問此十族之中,有何仇怨,而必令其與你同歸于盡朱棣與朱允炆,誰有資格當皇帝?父死子替,兄終弟及,都是前任皇帝在自說自話,本身就沒有公理可言,卻在偽命題中求解正義,結果肯定是緣木求魚!方孝孺無端連累家人、親友,以及知交、門生,看不懂有什么意義。
個人想法而已!信奉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從二夫的大可不必生氣。主明而臣忠,夫賢而女烈;昏君匹夫,干嘛要忠于或跟從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