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李重進本是郭威的外甥,舅舅稱帝以后,他不可能不想皇位。柴榮就算了,他是舅舅的內侄,舅舅愛屋及烏,內侄甚于外甥。可是趙匡胤算什么東西?一個稍有戰功、剛剛露頭、乳臭未干的暴發戶!趁著朝中無人,從孤兒寡婦手里搶東西的無恥小人! 因此,李重進無論如何都沒法說服自己為趙匡胤工作。大丈夫頂天立地,說反就反。
李重進瞄上了李筠。作為同齡人,李筠是什么貨色他可比趙匡胤了解得太多。沒有什么試探,他直接派人和李筠結盟。
趙匡胤了解到這些情況后,下決心要把澤州城攻破。于是下旨重賞三軍,不惜一切代價攻進澤州城!
這時候殿前司控鶴左廂都指揮使馬全義站了出來,率幾十個敢死軍冒著箭雨仰攻澤州城頭。史稱“箭如雨下,飛矢貫臂,而全義拔鏃進戰,”終于攻上了澤州城頭。
這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就在場面最亂最危險的時候,皇帝本人也一躍而起,跟著敢死隊沖了進去。
沒有人能夠體會到當時趙匡胤的心情,親歷殺場十余年,從來沒有這樣驚心動魄過!往日為別人賣命,就算戰死了,自己的妻兒家小也有人照料;這時候貴為天子,失敗了求為匹夫而不可得!那時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怎一個屈辱了得?
卻說澤州城中忽然火起,原來李筠遁入澤州,即遣儋珪守城。儋珪見宋軍勢大,竟縋城遁去。李筠倉皇失措。筠妾劉氏隨至軍中,勸筠備馬夜遁,返保潞州,李筠決計自焚。劉妾亦欲從死,筠嘆道:“我自問已無生理,所以甘心赴火,你肯從死,志節可嘉;但你剛剛有娠,倘得生男,將來或可報仇,你快自去逃生罷!”劉氏號泣而去。筠遂縱火焚死,火隨風猛,轉眼間紅光四映,照徹全城。 后人有詩嘆道:
拚將一死效孤忠,
臣力窮時恨不窮。
厝火積薪甘燼骨,
滿城煙霧可憐紅。
大火映紅了勝利者的笑臉,這是趙匡胤登極之后的第一個勝利;同時,遠在揚州的李重進的命運,也隨著這團大火被確定了。
攻破澤州,逼死李筠,趙匡胤面前的天地豁然開朗。這時他可以從容地給這次平叛的行動來個妥善的收尾了,那就是繼續進兵潞州,徹底掃平李筠的勢力。
但是在這之前,他還得先處理一個意外的收獲——北漢的宰相衛融。
倒霉的衛融,以堂堂的宰相之尊成了李筠的陪葬品。因為李筠和北漢的監軍大人盧贊見面就掐,劉鈞沒辦法,只好把自己的大宰相派過來做調節人。可誰知道趙匡胤來得這么快。
這時趙匡胤的心情極好,他像閑聊一樣問了衛融一句廢話:“聽說你贊同劉鈞幫著李筠造反來對付我,為什么?”
衛融笑了笑,這還用問嗎?他的回答非常無奈:“我一家數十口都在太原,怎能不竭力效忠劉鈞?愿陛下殺我,不然,有機會我一定逃回太原,決不會為陛下效力。”
趙匡胤大怒,以鐵撻擊其首,血流披面。衛融大呼:“臣得死所矣!”這時趙匡胤突然醒悟,停下了手,說:“此忠臣也”。于是給衛融敷『藥』治傷,然后聯絡北漢,要以衛融交換以前李筠送到北漢的原潞州監軍。但是北漢沒有回應,很可能該監軍已經被劉鈞給殺了。最后趙匡胤留下了衛融,給了他一個太府卿官做。
趙匡胤不殺衛融,反而優遇的消息傳了出去,舉國一片慶幸,包括李筠的兒子李守節,也包括趙匡胤一方已經對他背叛不忠的臣子們。
先說李守節,趙匡胤繼續北上,剛剛到達潞州李守節就出降了,再沒有動過一刀一槍。趙匡胤不僅赦免了他,還封他為單州團練使,并且免掉了當年澤州、潞州的租賦,讓北疆迅速平定。這樣不僅軍事上再沒有反叛,就連民心也一下子對新興的宋朝徹底歸順。
僅僅一個多月,趙匡胤就勝利凱旋了。回到開封,他做的第一件事還是寬恕。比如先朝的大臣李轂,他在這段時間收了李筠的五十萬貫錢,證據確鑿,都成內應了。這樣的背叛不要說在五代十國,放在哪一個朝代都會人頭落地。可是趙匡胤一笑了之,不予理會。其他的像中書舍人趙逢侍,跟隨出征,可是根本就不看好趙匡胤,自己從馬上掉下來,說腳脖子崴了,一定要脫離隊伍。事后趙匡胤更加理都不理,就當什么都沒有發生。
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必一一細舉。人,起碼要懂事。想想看,權門如市,你有權了大家都來,沒權了大家都散,天經地義。同樣的道理,你的皇帝當好了,都巴不得來巴結你,怎么還會背叛?所以,強求每一個人從心里往外臣服你,是件非常無聊的事。
但是,無論對誰寬大,都不包括李重進。趙匡胤坐在都城開封的皇宮里,目光越過無數的山河社稷,森冷地盯向了李重進所在的揚州。桀驁不馴的李重進,軍功顯赫的李重進,忠于柴榮的李重進,都不會再讓趙匡胤心軟。
幾天之后,趙匡胤發出詔書,徙原中書令、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為平盧節度使,移鎮青州,克日即行。
這命令一經頒布,所有人都知道了李重進的命運。大家還記得后唐皇帝李從厚、李從珂,以及后晉的石敬瑭這些人的興亡起源嗎?對,就是讓節度使搬家。節度使一但離開自己的根據地,立即就會在路上遭到滅亡。
但是讓所有人都迷惑的是,趙匡胤緊跟著又發出一道旨令,令六宅使陳思誨帶丹書鐵券去揚州撫勞李重進,表示朝廷對他隆重的尊敬以及永遠的愛戴。
李重進哭笑不得,事情比較反常。趙匡胤,你到底是要討好我,還是想修理我?思前想后,他覺得這是個標準的大坑,跳進去就別想再活著出來。李重進本來就不服氣趙匡胤當皇帝,丹書鐵券有什么用?比如說這個家就是我姥姥的,你搶去后卻說給我一間房子,難道我還謝謝你不成?你給我滾開才對!于是李重進公然把陳思誨扣留,開始修城練兵,他要跟趙匡胤大干一場。
決戰的時候到了。李重進尋求所有可能的幫助。他給南唐的皇帝李璟寫信,要求李璟看在過去和趙匡胤苦大仇深的分上出兵助戰。可萬萬沒有料到,李璟現在每日里尋章摘句,力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他直接把密信送到開封,讓趙匡胤成了最后的收信人。
李重進暴跳如雷,開始疑神疑鬼,結果適得其反,揚州都監、右屯衛將軍安友規再也受不了他,在一天夜里帶著幾個親信從揚州跳城墻逃到開封,向趙匡胤告急。這下李重進瘋了,他懷疑每一個人,把平時對自己不那么親切的幾十個將官突然抓了起來,不問情由,一古腦都砍了腦袋。
殺完了人,李重進松了口氣,省心了,這下子應該沒有叛徒了。結果真正省心的是趙匡胤,時任樞密副使的趙普漫不經心地說:李重進仗江淮之險,繕修孤堡,盡采守勢。既無恩信,復傷士卒。外絕救援,內乏資糧。其亡必也!
9月20日,趙匡胤下令削奪李重進所有官職爵位,派石守信、王審琦征討,遷延未克。趙普認為以原后周將士攻后周貴戚不妥,勸太祖自行。
10月21日,趙匡胤再次親征。盡管如此,他還是不敢輕視李重進的戰場能力,調石守信、王審奇、李處耘等親信大將一同出征。
但是歷史證明,這都是多余的了,戰斗力離不開凝聚力,李重進已經人心離散,再也組織不起來有效的抵抗。當年11月11日,趙匡胤親臨揚州城下,揚州城隨即陷落。縱橫沙場,所向無敵的李重進,沒有讓敵人付出大量鮮血的代價,其失敗比李筠還要頹唐。
揚州城里,迎接趙匡胤的是另一場熊熊大火,剛烈的李重進同樣選擇了葬身火海。歷史證明,英雄真的只可遠觀,沒法近瞧。你能想象他揮刀殺敵英勇瀟灑,可是你永遠看不到他狼狽的尸體。
李重進之所以造反,是因為李重進在后周的時候,是長公主的兒子,身份顯赫,所以仕途也非常平順,是禁軍的統領,但是趙匡胤登基之后自然不可能讓李重進繼續擔任禁軍統領的職位,所以便找了一個人來代替李重進。將李重進調動到淮南。一向位高權重的李重進自然受不了這樣的調動,所以慫恿李筠起兵,但是李筠起兵遭到沉重的打擊,當年四月便以失敗告終。但是李重進仍然不死心,蟄伏了幾個月之后,再次起兵造反。
李重進之亂除了葬送了李重進一家之外,并沒有任何作用。不過李重進作為郭威外甥,顯然不甘心在宋朝當官,就跟項羽不可能在劉邦手下當官一樣。他們之間是你死我活的斗爭。
宋太祖是個十分有志氣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個個匯報自己的工作,接著退到殿外。走到最后的是后周老宰相范質,他現在仍是宰相。當范質快要走出殿門時,送太祖突然傳話,范老愛卿,請稍稍留步,朕有一事與你相商。聽到傳話,范質轉過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來,在中國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著說話。人們常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官兒,就是皇帝對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讓禮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議事的時候,宰相是可以坐著跟皇帝說話,而其他官員只能夠站著。
范質坐下來以后,宋太祖遞給他一份大臣匯報的奏折,范愛卿,你看這事如何解決才好?范質接過奏折仔細地看了起來。這時宋太祖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后宮走去。宰相范質看完奏折后,心里已經想好解決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見皇帝出來,右等也不見皇帝出來,范質實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這時,宋太祖走了出來,范質連忙坐下,可是回頭一看,椅子沒有了。原來,趁范質起身不注意時,身邊的侍衛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范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著和宋太祖說話。以后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樣只能站著和皇帝說話,這一制度后來被各朝所沿用。這說明了宋太祖胸懷大志,要獨攬大權。
看古裝電視劇,宋朝官員的紗帽后面都有兩個長翅,其發明人就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坐上龍椅后很不放心當年一起闖天下的同僚。尤其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一天,趙匡胤上早朝,在聽取某個大臣奏章時,發現兩側有不少官員竊竊私語,很不禮貌。趙匡胤心里有點惱火,但不露聲色。
退朝后,他想出個辦法,傳旨屬官在幞頭紗帽后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后越來越長)。官員們戴著這種帽子,容易磕磕碰碰,只能夠面對著面大聲講話,再想勾肩搭背竊竊私語就很難了,不小心長翅就會碰到別人。
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影響朝堂嚴肅性了。
后朝有一次寇準青衣小帽微服私訪。一個老頭突然跑出來對他卑躬屈膝,又跪又拜。寇準很吃驚地問:“老爺子,我一介書生,你為何對我行此大禮呢?”老頭嘿嘿一笑:“大人您別不承認,您剛才過巷子時總是側著身子左顧右盼,生怕帽子碰著什么東西。只有平常戴慣了長翅帽的官員才會這樣啊!”寇準立即嚴肅地叫他走開。
不過嚴肅歸嚴肅,跟朱元璋、朱棣相比,趙匡胤器量寬宏多了,從不以殺戮服人。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王著,原先是后周世宗柴榮信任的臣子,由于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趙匡胤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后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眾大哭,思念柴榮,應當嚴懲。趙匡胤說:“他喝醉了。世宗在時,我和他同朝為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么大問題,讓他去吧。”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來,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猶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問他:“皇上有什么事就盡管吩咐吧,我們一定照辦!”太祖回答說:“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殺!”
趙匡胤喜歡在后園彈鳥雀。一次,一個臣子聲稱有緊急國事求見,趙匡胤馬上接見了他。趙匡胤一看奏章,不過是很平常的小事,甚為生氣,責問他為什么要說謊。臣子回答說:“臣以為再小的事也比彈鳥雀要緊。”趙匡胤大怒,用斧子柄擊他的嘴,打落了他的兩顆牙齒。臣子沒有叫痛,只是慢慢俯下身,拾起牙齒置于懷中。趙匡胤問道:“你拾起牙齒放好,是想去告我?”臣子回答說:“臣無權告陛下,自有史官會將今天的事記載下來。”趙匡胤頓然氣消,知道他是個忠臣,命令賜賞他,以示褒揚。
閑話敘過。卻說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大驚失色,趙匡胤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