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太宗自幼卓爾不群,與其他小孩游戲玩耍,大家都害怕地服從他。長大后,高高鼻梁有真龍之象,一看就知道是大人物,一副莊重威嚴(yán)的樣子。天性喜歡學(xué)習(xí),他父親宣祖統(tǒng)兵淮南,攻破州縣,財物全不取,只是搜求古書給太宗,并且經(jīng)常告誡、勉勵他,太宗因此學(xué)問精深,多才多藝。
后周時官至供奉官都知。太祖趙匡撤建立宋朝,任命太宗為殿前都虞候,領(lǐng)睦州防御使。太祖親征澤州、潞州,太宗以大內(nèi)點檢的身份留守東京,不久領(lǐng)任泰寧軍節(jié)度使。太祖親征李重進,太宗為大內(nèi)都部署,加給同平章事,行使開封尹的職權(quán),又加官兼中書令。太祖親征太原,太宗改為東都留守,另外賜給他府第,門前可列儀仗,封為晉王,位次排在宰相之上。
趙匡胤死后,留下皇后宋氏,宋氏的出身相當(dāng)顯赫,生母是后漢的永寧公主,父親是左衛(wèi)大將軍宋偓,宋氏從小便知書達理,進退有度,因為無后;宋氏對于趙匡胤的兩個兒子都頗為照顧。
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四月,宋皇后去世。按照國家禮制,前朝皇后去世,應(yīng)該舉行盛大葬禮。然而,當(dāng)朝皇帝宋太宗不僅不為皇嫂“成服”即穿戴喪服,還不許群臣“臨喪”,到現(xiàn)場吊唁,沒有即時安葬宋皇后,讓其入土為安,而是將其靈柩寄存在開封普濟寺的“佛舍”,甚至拒絕讓宋皇后的神主“祔廟”,即將宋皇后的靈牌放入祖廟;有關(guān)部門為宋皇后上謚號“孝章皇后”,宋太宗卻因為宋皇后在開寶元年入宮,改“賜”為“開寶皇后”,否定了“孝章”這樣的“美謚”。
宋太宗的做法遭到了人們的非議,翰林學(xué)士王禹偁對客人說:“宋皇后曾經(jīng)母儀天下,應(yīng)該遵用舊禮。”宋太宗得知后,給王禹偁定了“謗訕”之罪,將他趕出朝堂,貶往地方,任滁州(今安徽滁州)知州。
公元981年3月,趙匡胤次子趙德芳又像他的父親一樣暴病而亡,時年二十三歲。趙光義顯然脫不了干系。
因為宋太祖趙匡胤在"燭影斧聲"中死去的種種存疑,所以在大宋臣民的眼中,趙光義的上臺是頗不光彩的。為了證明自己登基的合法性,趙光義必須尋求一個繼統(tǒng)合法的法律依據(jù),才能取得天下臣民的信任。
據(jù)宋史記載,公元961年,杜氏患病,宋太祖服侍杜氏用藥不離左右。病情加重時,召丞相趙普來聽取遺命。杜氏問宋太祖說:“你知道你得到天下的原因嗎?”宋太祖嗚咽著不能回答。杜氏再次問他,宋太祖說:“我所以能得天下,完全是父母積德所致!”杜氏說:“不是這樣的,只是由于周世宗讓小孩子主宰天下之故!如果周氏有年長的皇帝,天下難道會成為你的嗎?你去世后應(yīng)把皇位傳給你的弟弟光義,光義再傳給三弟廷美,最后由廷美傳回給你的長子德昭。天下太大,頭緒太多,如能立長者為君,這是國家的福氣啊!”宋太祖叩頭悲泣說:”我不敢不聽你的教導(dǎo)。”杜氏對趙普說:“你一起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命趙普在床榻前寫下誓書,趙普在紙尾寫上“臣普書”。把它藏在金匣里,命令謹(jǐn)慎小心的宮人掌管。
因為這個原因,所以趙匡胤就把皇位傳給了趙光義。
聽起來有理,事實上狗屁不通!為什么呢?
一是柴榮英年早逝,死時38歲,孩子7歲。杜太后說這話時宋太祖只有三十五歲,趙光義二十三歲,而太祖長子趙德昭已經(jīng)十多歲了;當(dāng)時太祖身體健康,杜太后憑什么認為趙匡胤早死,幼子繼位會重蹈柴榮的覆轍呢?黃泉路上無老少,弟弟、兒子比哥哥、父親先死也有可能,三十五歲時就寫下誓書傳位給弟弟豈不荒唐?
二是如果真有遺詔,杜太后選定了儲君,趙匡胤生前為何不公布?及早立儲不是更能讓天下安定嗎?即使是突然死亡,宋皇后也應(yīng)該知道此事,掌管金匱的宮人同樣也知道此事。如果他想違背杜太后的命令,最后把皇位傳給自己兒子。那么,他就應(yīng)該特別照顧知道這個“秘密”的人趙普。要么特別重用,要么殺人滅口。他為何兩者都不選擇,而是因為趙普貪賄,只把他罷相呢?他不怕罷相后趙普隨便亂說嗎?
三是既然杜太后有這個“傳約”,趙匡胤去世后,趙普當(dāng)時為什么不把這個秘密說出來,讓趙光義名正言順地坐穩(wěn)天下?為什么要在太平興國六年,也就是趙光義當(dāng)皇帝五年后才拿出來。而那時候,趙匡胤的兒子及弟弟先后去世,趙光義正遭遇天下人私議。如果當(dāng)時就拿出來,這樣的私議不就不存在了嗎?
趙普拿出“金匱之盟”的時候,他在政治斗爭中正被政敵盧多遜死死壓制,幾乎看不到翻身的希望。于是他找到趙光義,說:“其實當(dāng)年你媽留下過遺囑,就是要你哥把皇位傳給你。我有件東西可以證明這一點。”
久旱逢甘霖啊!正苦于沒有繼承合法性的宋太宗欣喜不已。【太宗肯定知道是假的!如果真有,趙普五年后才說,豈不是找死?】
趙普拿出的正是由他自己記載、趙匡胤親手放在金匱中的杜老太太的遺囑。
當(dāng)然,這一切都是趙普自己說的。
按照趙普的說法,當(dāng)時有三個人在場:杜老太太、宋太祖趙匡胤、趙普。趙普很有些象現(xiàn)在的遺囑執(zhí)行律師。可是前兩個人都死了,還不是隨便律師怎么說。
至于遺囑,偽造一份很難嗎?
因此這個所謂的“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在遭遇天下人對他的信任危機以后,由他與趙普合伙炮制的。此處有“金匱之盟”與“此地?zé)o銀三百兩”其實是一樣的自欺欺人!有即是無,無即是有!
不知道趙普是傻子,還是趙光義是傻子?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相信有“金匱之盟”的人肯定是傻子。
那么,趙光義為什么要編造這樣一個子虛烏有的故事呢?
因為有了“金匱之盟”, 趙光義的皇位是因為杜太后的臨終遺囑才確定下來,所以他勉為其難地接了哥哥的班, 他完全是身不由己, 一如他哥哥在陳橋兵變時一樣身不由己。不過別人給你什么你就要什么嗎?如果給你一口棺材你也躺進去嗎?
所以趙光義你就不要再裝了,搶的就是搶的,何況搶皇位一點都不丟人。你哥哥也是搶的,在這個世界上,唯一可以去偷去搶卻不必愧疚的東西就是——皇位。
而且人類有史以來,歡呼聲都送給了那些不擇手段攝取皇位的人。唐太宗光天化日之下公開殺了他的大哥和三弟,天可汗可以永享英明;那么趙光義搶了哥哥皇位,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呢?
退一萬步說,杜太后真有什么臨終遺囑,趙氏兄弟當(dāng)皇帝也不見得就合理合法。皇位是從柴氏孤兒那里搶的,不能讓別人搶去你就有理了?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在民間是笑話,在皇帝那里就是金科玉律。皇帝可以做,但你不能做。他做是天經(jīng)地義,你做就是天誅地滅!
小時候聽過一個故事:一個小孩偷了人家的東西,媽媽很高興,小孩又去偷,后來成了大盜,被斬首。大家都認為媽媽很壞。趙匡胤搶了柴宗訓(xùn)的皇位,杜太后很高興,吩咐他百年之后傳位給弟弟,怎么就成了英明偉大的好媽媽呢?
當(dāng)然,世事無絕對,數(shù)千年勾心斗角的皇位爭奪戰(zhàn)中,卻出現(xiàn)了一大"異類",此人就是宋太宗的長子——趙元佐。
身為皇長子,趙元佐自幼聰明機警,文武兼?zhèn)洌龤q即練就一身百步穿楊的本領(lǐng),某次打獵時露過一手,把一旁的契丹使者嚇個半死。趙元佐不只出類拔萃,長相氣質(zhì)也與老爹十分契合,因此,宋太宗喜愛有加,很早便將其視作大宋朝的接班人。
如果一直風(fēng)平浪靜下去,趙元佐基本就是未來的大宋皇帝了,但很不巧,所謂“金匱之盟”的兄終弟及繼承方式,注定了不會太平。
所謂金匱之盟,其實是把雙刃劍,按照杜太后與太祖擬定的接班順位:趙匡胤傳位給二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給三弟趙廷美,最后由趙廷美傳回給趙匡胤長子趙德昭。
如果趙光義認定金匱之盟合理合法,則他死后必須傳位給三弟趙廷美;如果他認為不合法,那他自己就不該繼承皇位。所以趙光義既希望它是合法的,又希望它是不合法的!
人定勝天,天命不可違,但人力可以改變它。
首先是太祖長子趙德昭,被叔叔趙光義罵了一頓后,很識相的自刎而死;其次是太祖次子趙德芳,在二十三歲的年紀(jì)里,很自覺地一病不起,直接掛了。
太平興國七年三月,金明池水殿落成,太宗將泛舟。有人告發(fā)廷美“欲以此時竊發(fā)”作亂。罷廷美開封府尹調(diào)西京留守,一批文武臣僚因“交通秦王”而貶官流放。不久,接替盧多遜入相的趙普告發(fā)盧多遜與秦王勾結(jié)事。盧全家流貶崖州,廷美被勒令歸私第,子女取消皇室待遇。五月,繼廷美出知開封府的李符上奏,說廷美“銜恨怨望,乞徙遠郡”,降廷美為涪陵縣公,房州安置。
太平興國九年年初,廷美憂悸成疾,死于房州,年三十八歲。
不知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詭異的現(xiàn)象,從太平興國六年三月到九年年初,把廷美從準(zhǔn)皇儲一步步搞到最后貶死房州,太宗花了差不多三年時間。他采用的是鈍刀子割肉的方法,慢條斯理,不慌不忙,一邊又有足夠的機會表演自己的假仁假義。這期間,廷美接連遭到告發(fā),但告發(fā)者其實一點實實在在的證據(jù)都拿不出手,所依據(jù)的都是自己的想象和虛構(gòu)。第一次柴禹錫告發(fā)的罪名是“將有”陰謀,第二次太宗游幸金明池前,告發(fā)的罪名是“欲以”竊發(fā)作亂,第三次李符告發(fā)的罪名是“銜恨怨望”。“將有”者,憑空捏造也;“欲以”者,信口開河也;“銜恨怨望”者,主觀臆斷也。三者相加,等于一句源于宋代而遺臭于青史的俗語——莫須有。莫須有在當(dāng)時是什么意思?不需要有,或許有,一定有,說法各異,反正全是那種專橫霸道而又?jǐn)D眉弄眼的流氓腔調(diào)。官家有什么心事,那些整天揣摩圣意的臣子最清楚。因此,官家要做的事,很多時候其實用不著自己授意的,自會有人幫他搞定。所謂“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就是這樣教導(dǎo)的,不能為人主排憂解難,那是做臣子的奇恥大辱,連死都來不及。
趙廷美突然去世,趙光義非常悲痛。有一天他突然對宰相說“廷美小時候就很剛愎,長大了更兇惡。我因是他哥哥,一直都容忍他。把他遷到房州,也只是想讓他靜下心來想想過錯。剛想推恩起復(fù),可他竟就死了。我悲傷啊!但無可奈何”于是他追封趙廷美為涪陵王,親自為他發(fā)喪。但不久后,趙光義就對宰相們說了另一番話“你們知道嗎?其實廷美并不是我同母弟弟,他媽媽是己故的陳國夫人耿氏、也就是我奶娘…后來陳氏離開我家,又嫁了家姓趙的,生了另一個兒子趙廷俊。因廷美之故,我對廷俊也非常好。可他們兄弟卻里外勾結(jié),要在金明池行刺我。這種事如果交有關(guān)衙門深究處理,廷美斷然罪不容誅。可我只是讓他去到西京洛陽好好反醒。可廷美卻變本加厲出言不遜,所以我才把他遷到房州。那也是為能保全他。至于廷俊,我也只是貶黜而已。朕對廷美,沒有虧負啊。”
面對趙光義的如此做作,宰相李昉回答說“涪陵悖逆,天下共聞。而宮禁中事,若非陛下委曲宣示,臣等何由知之。”一切都是你自己說的,讓我們怎么答?但不管話里有多少刺,趙光義目的都已達到——那不是我同母弟弟,出身卑賤,所以我怎樣對他都無所謂。
種種這一切,趙元佐都看在眼里,雖然此時還十分天真。在趙廷美被陷害時,趙元佐據(jù)理力爭為叔叔求情,不想被宋太宗劈頭蓋臉一頓臭罵,這才醒過味來,幕后黑手原來就是自己老爹。心灰意冷下,趙元佐自此閉門不出。
趙廷美死后,一向聰明機警的趙元佐竟然"瘋"了,且不是一般的瘋,動不動持刀傷人。不久后,更索性放了一把火,把自己的府邸燒個精光。宋太宗大怒,將趙元佐廢為庶人,自此與皇位毫無瓜葛。
奇怪的是,成為庶人的趙元佐"瘋病"立即就痊愈了,除了依舊深居簡出不見人外,一切如常。
顯而易見,趙元佐不過是在裝瘋,之所以出此下策,只是對老爹宋太宗為權(quán)勢刻薄殘忍、六親不認的一種反抗。你越想將皇位傳給我,我越嗤之以鼻。一件沾滿鮮血的黃袍,趙元佐實在鄙視。這一點宋太宗了如指掌,所以父子二人最終鬧翻。沒辦法,一個心中滿懷道義,另一個卻是黑暗無比,可堪一嘆。
趙元佐,你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當(dāng)你父親費盡心機,在血泊里把大宋皇冠捧到你面前,以為你會欣喜若狂時,卻不料你冷冷地說不要。因為那上面沾滿了你伯父、你叔父、你堂兄的血!
趙元佐用一種奇特的方式來抱復(fù)自己的父親——你是偉大的帝王,我是卑賤的瘋子。這就是你希望的!
在充斥著厚黑精神的天朝權(quán)謀史上,趙光義無疑是勝利者,但看似愚蠢的趙元佐,才是一個真正的"人"。后人有詩嘆曰:
生者為過客,
死者為歸人。
天地一逆旅,
同悲萬古塵。
月兔空搗藥,
扶桑已成薪。
白骨寂無言,
青松豈知春。
前后更嘆息,
浮榮安足珍?
元佐被廢,元佑的機會來了。不久,太宗讓他領(lǐng)開封府尹兼侍中,這是準(zhǔn)皇儲的標(biāo)志。太宗還為他改名元僖,這個“僖”的字形和字義都嵌合在同一點上:人逢喜事。看來,元僖可以放寬心思吟一闋《好事近》了。
人逢喜事——精神爽,這是一句俗語,但元僖的私生活并不很爽。不很爽的原因就在于他寵愛侍妾張氏,冷漠正室李夫人。對于男人來說,這似乎很常見,但元僖的偏愛卻送了自己的命。張氏恃寵驕橫,這并不奇怪。但這個愚蠢的女人居然想毒殺李夫人以上位,結(jié)果上演了中外好多經(jīng)典戲劇中的一段經(jīng)典情節(jié):誤毒第三者,元僖暴死。
到了這時候,屬于三皇子的大劇才真正拉開了帷幕。
運氣這東西你不能不服。運氣好的人,其實用不著上躥下跳拳打腳踢,當(dāng)別人躥跳打踢時,他只需耐住性子,慢慢等。等別人一個個都落荒而去,空下來的舞臺便是屬于他的。
元僖暴死是太宗淳化三年年底,兩年后,一直在立儲問題上首鼠兩端的太宗正式下詔,立三皇子元侃為皇太子,并改名趙恒。自五代以降的近百年中,這是第一個由帝王生前冊封的名正言順的太子,趙恒真是太幸運了。第二年,太宗駕崩,三十歲的趙恒入承大統(tǒng),是為真宗。
宋真宗是宋朝第三位皇帝。但是,這位皇帝一輩子卻子嗣稀少,有且僅有一個兒子,那就是趙禎,就是民間盛傳“貍貓換太子”的那位!
宋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同時,也是兩宋時期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四十二年。
比他爹更狠,宋仁宗一輩子竟然一個兒子也沒有!沒有辦法,只能將哥哥濮王的兒子趙宗實過繼給自己為嗣,待宋仁宗死后,趙宗實繼位,改名趙曙,即英宗。
宋英宗兒子倒是不少,長子趙頊。一生下來就被立為太子。宋英宗死后繼位,即為宋神宗。
宋神宗死后傳位給第六子趙煦,宋朝第七位宋哲宗皇帝。
到了宋哲宗這兒又沒兒子了!沒辦法,只能再從宋神宗子嗣里挑選,最終挑中第十一子趙佶,就是北宋赫赫有名的昏君宋徽宗。后邊的大家都知道了:靖康年間金兵南下,昏庸的宋徽宗只得禪位給兒子宋欽宗,但最終沒能躲過金兵。汴梁城破,北宋皇族上百口人全部被金兵擄走,康王趙構(gòu)繼位皇帝!
但是,后來爆發(fā)苗劉兵變,嘩變的士兵逼迫宋高宗禪位給兒子趙旉,做太上皇。熟料趙構(gòu)這個僅有的親生兒子趙旉卻因驚嚇而夭亡,時年3歲。而且因為苗劉兵變,趙構(gòu)受驚嚇,從此喪失生育能力!
三代無后(皇位從宋太宗開始往下傳,正常父死子繼最多不超過三代)+最終皇統(tǒng)無后(趙構(gòu)沒有把皇位傳給趙光義子孫)。
這是為什么?老百姓回答:報應(yīng)!
按理皇帝三宮六院七十二妃,美女佳人更是無數(shù),皇子皇孫應(yīng)該成千上萬才對。可是縱觀五代歷史上當(dāng)皇帝的,到頭來都是家破人亡斷子絕孫!當(dāng)皇帝的本意除了自己縱情享樂之外,就是希望子子孫孫世代為王,永遠凌駕于人民之上。可皇帝也不想想:自己到底有多大功勞,可以世世代代稱王稱霸?若真有蒼天神靈,他憑什么要保護你的子孫后代呢?正是:
善惡終有報,
天道好輪回。
不信抬頭看,
蒼天饒過誰。
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