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德是五代到北宋開國赫赫有名的大將,歷經周世宗、宋太祖、宋太宗三任老板。張永德,字抱一,出身于并州陽曲家庭富庶,年僅四歲的時候因為生母被父親休了從此便與生母天各一方,后來父親又為他續了一位后媽,張永德是憑借自己的孝順而遠近聞名的。因為父親與后周的開國皇帝是至交,張永德便娶了郭威的第四個女兒。在郭威打天下的時候,張永德就立下了汗馬功勞。后來漢隱帝與郭威水火不容,為了打壓郭威的實力,漢隱帝決定除掉張永德。
恰好潞州節帥常遇生辰,漢隱帝便派張永德去送壽禮,到潞州以后,常遇收到一封漢隱帝的密詔 ,讓他除掉張永德張永德毫無懼意地對常遇說:“我知道你要殺我了,我個人的生死無關緊要,就是害怕連累你的家人。”常遇問道:“將軍何出此言”張永德道:“如今奸佞當政,我岳父肯定要清君側,而且這件事一定會成功,一旦成功了后果你比誰都清楚。”常遇權衡了利弊之后,不但沒有殺張永德,還派兵保護他回到郭威身邊。
郭威成功地當上皇帝以后,加封張永德為左衛將軍、加駙馬都尉、領和州刺史,且不久就得到晉升,官至殿前都虞候、領恩州團練使 ,那時張永德才24歲。郭威去世后,柴榮登上了皇位,高平之戰開始后 ,后周的將領樊愛能、何徽方倒戈歸順北漢,忽然讓柴榮陷入了危險的境地。好在張永德手下的士兵騎射功夫了得,在局勢緊迫的時候,張永德身先士卒奮力拼殺,這樣才極力挽回了局面。
張永德跟隨周世宗柴榮轉戰南北,無問東西,卻也對動蕩的生活深感不安。每次征戰前夕,他都喜歡給自己算一卦,并且越來越相信問卜的結果。
張永德隨柴榮出兵永春,碰到一個鬼頭鬼腦雞賊般的僧人,半夜溜到他的大帳里,神秘兮兮屏退工作人員。然后煞有介事對張永德說:將軍若是碰到兩個屬豬的貴人一定要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該吃虧時吃虧,該裝傻時裝傻。如此,可保你平安富貴。張永德說好的,并且牢牢地存在了腦海里。
那時的趙匡胤還是個新兵蛋子,但作戰十分勇敢,因為能打善戰,很快進入柴榮的視野,每次提拔的名單上都有趙匡胤。趙匡胤全線飄紅一路上升節節攀高,幾個漲停板之后,他的名字和宿將張永德排在了一起。并且之后一直作為樹的形象和張永德肩并肩地站在柴榮面前。
有次張永德和趙匡胤聊天,突然覺得趙匡胤此人黑馬之姿無疑,興許便是命中貴人,于是問仙鄉貴庚屬相。趙匡胤說俺屬豬。張永德心中狂喜,望著趙匡胤黑漆漆的眼,確定了眼神,心里暗自定下注意,從此馬首是瞻。
又一次張永德與趙光義聊天:小弟弟,你屬什么呀?張永德知道他是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說:我和哥哥一樣也屬豬。聽同事說你會算卦,給我算一卦好嗎?張永德也不推辭,掐著指頭念念有詞:豬,你的肚子那么鼓,一看就知道受不了苦。豬,你的嘴巴那么大,一定是投生在富貴人家。對了,小弟弟命中犯桃花。
夠了!趙光義沉下那張天生高貴的豬臉,張永德馬上噤若寒蟬,忍不住長長舒了口氣,那年大帳中僧人面授機宜讓他尋找的兩個貴人總算落實了。張永德從此跟著趙匡胤哥倆立場堅定旗幟鮮明,俯首帖耳言聽計從。后來趙匡胤當了老板,張永德當了永州城防司令。
張永德的父親張穎娶了馬家的小姐生下張永德,馬小姐人老珠黃后,張穎以兩口子感情不和為由把馬氏晾在一邊,新娶了年輕貌美的劉氏。張穎和劉氏結婚不久,被一幫有正義感的部下詬病,死于非命,給兒子留下的遺產是兩個媽媽。
后來張永德被趙匡胤任命為永州城防司令,他上任后首先對兩個媽媽做了妥善安排。張永德在府邸收拾出兩間一模一樣的房子,擺上一模一樣的家具,化妝盒里是一模一樣的首飾。張永德把兩個媽媽請進來,后媽住左邊的屋子,親媽住右邊的屋子,左為上右次之,張永德顧全大局并且充分照顧到父親的情緒,盡管他老人家在天堂。張永德每天早上以及晚上下班回來先去給后媽請安,然后到親媽屋里坐一會。不偏不向禮數周全。
人家家里是左擁右抱,坐享齊人之福,張永德家里左右各一媽,坐享齊媽之福。
宋朝開國有大臣的妻子和母親定期到皇宮請安的的規定,比如那個小周后丈夫被封為違命侯,她就是朝廷命婦,理所應當要遵守規定按時到皇宮請安。張永德的后媽劉氏作為張永德法理上的合法母親,當仁不讓到皇宮請安,馬氏在家里蒔花弄草點茶焚香,心里踏踏實實無怨無悔。
劉氏病危,人之將死其言也真,彌留之際劉氏拉著張永德的手說:“兒啊,你不是親生勝似親生,其實我的內心是崩潰的”。張永德說我懂,我全都懂。劉氏剛想按照瓊瑤劇本里的臺詞說“不,其實你不懂我的心。”可是還未開口就掛了。
張永德給劉氏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身縞素滿臉悲痛扶著靈柩到墓地安葬了后媽。有風吹過捎過來幾句話:看看人家張大將軍對后媽比對親媽都孝順。劉氏死后馬氏接棒,繼續執行到皇宮請安的任務,有風吹過捎來一句她十分受用的話:看,這才是張永德的親媽。
有天趙匡胤和張永德談完工作,說你的人氣值都快超過朕了。張永德嚇壞了,連忙跪下來指天發誓說不敢千萬不敢,我能在您的臺階下給您當掃地機器人已經是莫大的榮幸了,哪里敢和您搶流量?您吃個熱狗就能上頭條,我也就小紅一把而已。
趙匡胤回想起他們做同事的崢嶸歲月,在后周時代,張永德和趙匡胤是親密戰友,在周世宗柴榮心里兩個人并列第一。親密戰友趙匡胤從不因私廢公,從不將個人感情代入到工作和事業中,本著為組織負責的態度給柴榮匯報,有匿名群眾舉報,老張同志不老實,想收購公司股權,自己當大股東董事長。柴老板為人謹慎,說無風不起浪,有些事兒傳著傳著就成真的了,為了檢驗老張同志的政治覺悟,也是為了平息民間謠言,讓老張往后站站,你替我盯著點。
也是張永德的高人氣讓他制造傳聞張永德想當老板,然后自己黃袍加身當了皇帝。趙匡胤念舊,謠言止于智者,身為智者,他壓根就不相信張永德想當老板,重新啟用老戰友委以重任,張永德對趙匡胤依然忠心耿耿,感激涕零,知遇之恩無以為報,索性為大宋一統江山努力,南征北戰屢建奇功。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情深。老張不傻,而是愿意為趙匡胤裝傻。這時他耳畔想起夜半歌聲:你傷害了我,還一笑而過。
暗流涌動的氣氛有點尷尬,趙匡胤很快調整好思路,馬上以顧全大局不計前嫌的姿態對張永德說:朕封你親媽為莒國太夫人,讓她笑到最后。張永德也笑了,心中的歌按順序播放下一曲:苦澀的沙,吹痛臉龐的感覺
太平興國二年,宋太宗趙光義繼位,張永德官拜左衛上將軍。六年的時候,進封為鄧國公。一直等到宋真宗時期,張永德仍然受到重用。宋真宗親征,甚至還召問過張永德的看法。
咸平三年,張永德授為檢校太師、彰德軍節度、知天雄軍。因為年邁體弱,因此回到家鄉,不久之后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慕容延釗生于公元913年,太原人,他的父親慕容章曾任襄州馬步軍都校兼開州刺史。少年時的延釗同學一直閉關修習斗轉星移神功,任憑別人大呼"安石不出,如蒼生何"。直至公元947年,已屆35歲的慕容延釗才加入了后漢樞密使郭威的隊伍,從此走上了一條光明的康莊大道。
慕容延釗投靠郭威后不久,同樣出身將門的趙二哥趙匡胤(趙匡胤有個名不見經傳的大哥趙匡濟,早夭)也帶著一條哨棒加入了郭威的陣營。兩個同在軍隊大院中長大的年輕人,在他們一生最好的時候走到了一起。
公元951年,郭威登上帝位,建立了五代最后一個中央政權后周。家雀皇帝雖是將門出身,卻深諳民間疾苦,上臺后實行了一些與民休息的仁政,讓久亂不治的中原出現了巨大的轉機。只是,對于慕容延釗這些渴望沙場建功的猛士來說,似乎有點無聊。這期間,慕容延釗先后擔任西頭供奉官、尚食副使等閑職,直至擔任鐵騎都虞侯,才讓人到中年的慕容延釗找回了軍人的感覺。
公元954年,英明神武的柴榮登上了帝國最高崗位,接過姑父兼養父的班,柴榮決心打造一個清平世界,將所有割據勢力掃蕩一空。于是,在這年的三月,當他聽說北漢勾結契丹趁國喪之機大舉南犯的消息后,堅決率軍反擊。周漢雙方在高平開戰。柴榮對北漢的優勢兵力并不畏懼,可他手下的一些老油條們卻在心中打鼓。以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為首的一些將領本就看不上柴榮,更擔心北漢與契丹兵強馬壯。于是,二人帶頭逃跑,柴榮是個不服輸的人,面對不利情況,他不退反進,向著北漢發起逆勢沖鋒。柴榮的表現感動了慕容延釗和趙匡胤。擔任左先鋒的慕容延釗立刻拍馬舞槊沖鋒在前,其部下受其感召,也義無反顧地殺向敵軍。最終北漢軍戰敗,。事后柴榮論功行賞,任命帶頭沖鋒的慕容延釗為虎捷左廂都指揮使、兼任本州團練使,不久升任為殿前都虞侯、兼任睦州防御史。
公元955年,柴榮的大軍向著最大的割據勢力南唐發起了進攻。在此次行動中,慕容延釗指揮騎兵作戰,表現得可圈可點,只是江淮一帶河湖縱橫,騎兵的戰力大打折扣,這使得慕容延釗的戰功與趙二弟相比,差距非常明顯。
公元958年,柴榮再次興兵南征,慕容延釗火力全開,在奪取淮南十四州的戰斗中一往無前,戰功卓著,最終迫使南唐中宗李璟被迫割地求和,淮南之地盡歸后周所有。柴榮在淮南平定后升任慕容延釗為殿前副都指揮使、兼淮南節度使。
公元960年正月,正在忙著過年的汴京百姓人心惶惶,因為一個可怕的消息不脛而走。后周人民的老朋友北漢又一次勾結契丹準備大舉南侵,想著年僅七歲的后周恭帝柴宗訓幼主當國,人們不禁為能否打退契丹的進攻憂心如焚,畢竟對大多數開封百姓來說,當年契丹攻入汴京后的慘劇至今記憶猶新。形勢逼人,主政的宰相范質、王溥立即決定派時任殿前都點檢的趙匡胤統軍御敵,希望這個近年躥紅的戰神能夠再次帶來好運。為了加強北方防務,朝廷又緊急任命慕容延釗率部先行出發,去加強北部邊境的防務。
此后的事,就是郭威當年黃旗加身的升級版,也就是家喻戶曉的黃袍加身陳橋兵變趙二弟坐上龍椅后,立即派出信使,前往真定傳達諭旨,允許慕容延釗根據邊地實際情況隨機處理事務,也就是"便宜從事"之權,這是歷代上位者對下屬最為信任的最高授權。
慕容大哥絕不辜負趙二弟的信任,與韓令坤立即點起河朔精兵,以高昂的士氣和沖天的戰意巡治河北邊境,那些窺伺的奸細紛紛向北漢和遼國建議,北宋正嚴陣以待地等著北漢和遼國,此時進攻一定會自取其辱。就這樣,北宋順利完成了政權交接,北漢與遼國未敢趁火打劫,一直乖乖地在家里待著。
慕容大哥能隨機應變,可當時治潞州的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卻倚老賣老,覺得小字輩的趙二搶了自家的風頭,遂仗著占據天險上黨的地利之便起兵反宋,一時間搞得天下洶洶。不過,馬上皇帝趙二弟可不是嚇大的,他詔令慕容大哥和治相州的彰德軍節度使王全斌率兵從東路攻擊前進,會同自己的鐵哥兒們石守信、妹夫高懷德一起拍死這個老不死的李筠。
慕容延釗北出澤州高平縣,向李筠的軍隊發起猛攻,當場斬殺3000多人,嚇得叛軍掉頭就走。趙二弟聽說大哥獲勝,也率軍御駕親征,與石守信會師,然后在澤州以南大敗李筠主力30000人。李筠被迫退入澤州城中堅守。趙匡胤親臨前線督戰,宋軍氣勢如虹,一舉攻入澤州,走投無路的李筠只得赴火自焚(五代武將的標準死法,算是武風盛行時代的一道壯烈風景)。
叛亂平定之后,慕容延釗加官侍中,回駐澶州。第二年,趙二的權力穩固之后,就著手加強中央集權,試圖將兵權牢牢抓在手中。為了不引起眾將的反對,他先從慕容延釗做起,兄弟倆關起門來一番傾心交談,慕容大哥明白了趙二弟的苦心,心甘情愿地交出了這個犯忌諱的殿前都點檢。趙二弟將此要職收歸私有后,再也不肯授予他人趙匡胤在說服慕容大哥作出示范,并牢牢掌握禁軍兵權后,這才正式上演了經典戲碼"杯酒釋兵權"
建隆四年(963年)正月,宋太祖決定向荊湘地區發動進攻。正月初七日,宋太祖任命慕容延釗為湖南道行營前軍都部署、樞密副使,李處耘為都監,率領十州軍隊在襄陽(今湖北襄陽)會合,以討伐張文表為名,出兵湖南。正月十二日,宋太祖親臨造船務,視察建造戰船。正月二十一日,宋太祖詔令荊南征發三千名水軍去潭州接受慕容延釗指揮。
當時慕容延釗抱病在身,宋太祖詔令用轎抬著他指揮軍事。賊將汪端率部隊數千人侵擾朗州,慕容延釗將其擒獲,在市中斬首。慕容延釗與李處耘的周密布置和默契配合,于三月二十六日,攻破三江口,攻克岳州,收復朗州,一舉平定了湖南周保全和荊南高繼沖兩個割據勢力 ,從而使南方其它幾個割據政權直接暴露在宋軍的進攻之下,為北宋政權統一南方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荊湘平定后,慕容延釗因戰功顯赫,加官檢校太尉。
折疊乾德元年(963年)閏十二月乙卯日,慕容延釗因病去世,終年五十一歲。
折疊觀其慕容延釗一生,慕容大哥與趙二弟向來友善,從不居功自傲,趙二弟也是真心實意地以兄事之,即便是位登九五之后,每次派遣使者慰問,也是以兄稱之。聽聞慕容大哥有病,趙二弟每每御封藥物相賜,從不間斷。及至聽到慕容大哥的死訊傳來,趙二弟登時放聲痛哭,怎么止都止不住。
卻說趙匡胤行伍出身,他知道軍隊如果長期沒有仗打,要么就腐化墮落,要么就無事生非,當然更多的情況則是腐化墮落加無事生非。于是他通過長途背糧鍛煉體格以防止驕兵。這些年,背糧制度已流于形式,不過是城西駐軍到城東背糧,城北駐軍到城南背糧。
這里要說明一下,上文中的“城東”“城西”是《宋史》中的說法,《宋史》是元朝人修的,所謂“城東”“城西”是元朝人自說自話,北宋時的東京人絕對不會這樣說,他們只會說“州東”“州西”。為什么稱“州”不稱“城”呢?開封當然是城,但后梁太祖朱溫在這里建都稱帝時突然城將不城了,因為他的老子叫朱城,為了避諱,凡是叫城的地方都改叫州。某種語言習慣一旦形成,其生命力遠遠超過了某個專制王朝的盛衰周期。后梁在歷史上只逗留了短短十幾年,但開封這種稱“城”為“州”的特殊用語已整整用了幾十年,而且還要繼續用下去,直到北宋末年,在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中,人們仍然可以看到“州北瓦子”“州西瓦子”的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