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寧宗本立榮王瑄為皇太子,改名為珣,不料嘉定十三年,珣竟得病而亡,六宮仍無所出,只好另行擇立。
寧宗遂命宰執(zhí)留心物色太祖十世孫,年過十五的,將他儲養(yǎng)宮中,效法高宗選擇普安王故事。丞相史彌遠密奏道:“陛下可借著為沂王置后,多育一二人于宮中,窺察賢愚,以憑取舍。”寧宗答道:“朕深居宮中,無從物色,惟望卿代朕留意物色。”史彌遠應(yīng)命而退,回轉(zhuǎn)私第。正巧教授愛子的西賓余天錫,因秋試將屆告假還鄉(xiāng)趕考。史彌遠素來器重他為人謹厚,當下備酒送行,在席上密告天錫道:“皇上欲為沂王立后,苦無相當人選,我公返鄉(xiāng),留意物色宗室子弟,若為太祖十世孫更妙,務(wù)請挈他同來。”天錫唯唯應(yīng)命牢記心頭。
等到酒闌席散,余天錫辭別登程,一路望家鄉(xiāng)前進。
卻說趙與莒七歲時,父親逝世,生母全氏(慈憲夫人)帶著他及弟弟趙與芮回到娘家,生活全靠娘舅接濟,舅舅在紹興當保長。
那年趕上秋老虎,趙與莒帶著弟弟趙與芮下河游泳。余天錫從杭州乘舟經(jīng)過紹興,忽然烏云四布,雷電交作,天降大雨,小哥倆連忙游到余天錫的船側(cè)避雨。余天錫在船艙休息,迷迷糊糊夢到一條龍爬到船上,把他從夢里驚醒,余天錫走出船艙,看到兩個小朋友在船側(cè)避雨。余天錫連忙俯下身子親切地問你們是誰家的寶寶。兩人說他們是全保正家的外甥。余師爺棄舟登岸來到全家。保長問明來歷,知為史丞相家的西賓,肅然起敬,就殺雞具黍,殷勤招待,并命二少年一同入席相陪,執(zhí)壺斟酒。
天錫見二少年一表非俗,并且出言文雅,禮貌謙和。就向保長問道:“兩位少年,和足下什么稱呼?”保長答道:“都是敝外甥,名喚與莒、與芮,確是天潢貴胄。只因徽、欽二帝蒙塵,宗室被劫北去,他倆的父親逃避到此,窮途落魄,我見他眉清目秀,知書識字,必不會長久落魄,就把小妹招他為婿。康王即位后,依舊歲無寧日,甚至帝駕航海避難,所以妹夫不愿赴都,可憐現(xiàn)亡過多年了!”天錫問道:“令妹夫叫何名字?”保長答道:“妹夫姓趙名希壚。最可怪與莒生時,室外紅光燭天,鄰人只道是失火,奔來相救,紅光卻又不見了。生后第三天,時當拂曉,忽聞門外有許多車馬聲,喝道聲,我即啟門觀看,卻又聲息全無。天錫說道:“有眼不識泰山,失敬失敬,令甥目前就要貴顯了,因為皇上正在物色太祖十世孫,立為沂王后嗣。且等我秋試完畢,便來邀令甥一同進京。”保長聞言,連忙拱手道謝。
余天錫回到杭州后,即向史彌遠推薦全家的兩個外甥。兩個孩子就這樣來到杭州,趙與莒改名趙昀。趙與芮改名趙竑。
嘉定十四年(1221年),寧宗立小的趙竑為皇子,授寧武軍節(jié)度使,封祁國公。次年又加檢校少保,封濟國公。大的趙昀繼承沂王,也養(yǎng)在府中。
趙竑喜歡彈琴,丞相史彌遠買了一個擅長彈琴的美女送給他,而后讓美女監(jiān)視趙竑,一舉一動都告訴史彌遠。趙竑對史彌遠專權(quán)非常不滿,他宮里的墻壁上有一張地圖,趙竑指著瓊崖州說:“我日后如得志,就把史彌遠安置到這里。”史彌遠聽說后非常害怕,于是就羅織趙竑的短處,經(jīng)常向?qū)幾谡f趙竑的不是。
嘉定十七年(1224年)閏八月,史彌遠乘寧宗病危,矯詔立趙昀為皇子,授武泰軍節(jié)度使,封成國公。
寧宗駕崩,史彌遠將廢立之事入白皇后。楊皇后愕然道:“皇子趙竑系先帝所立,怎敢擅變?”史彌遠泣拜道:“內(nèi)外軍民,皆已歸心,若不策立,恐禍變立至。”楊皇后遲疑了一歇,方徐徐道:“是人何在?”史彌遠不待說畢,立即三腳兩步地跨出宮門,遣快足宣趙昀,且語去使道:“今所宣召,是沂王府中的皇子,不是萬歲巷中的皇子,你若誤宣,立即處斬!”
及趙昀入宮見后,楊皇后撫著他的背說:“汝今為吾子了。”
卻說 趙 竑聞訃佇足待召,良久不至,乃開門待著。但見快足經(jīng)過府前,并未入內(nèi),不由得疑慮交乘,待至日暮,似有數(shù)人策馬馳過,也不辨是誰。至黃昏以后,始有人宣召,急忙帶著侍從,匆匆入宮。每過一宮門,必有衛(wèi)士呵止從吏,到了停柩的殿前,只有單身一人。彌遠出來,引入哭臨。止哭后,復(fù)送他出帳,令殿帥夏震監(jiān)守。 趙竑心中大疑,又不好問。俄見殿內(nèi)宣召百官恭聽遺詔。百官入殿排班,竑亦登殿,由傳宣官引至舊列。趙竑愕然道:“今日何日,還要我仍列舊班?”夏震佯說道:“未宣制前,應(yīng)列在此,已宣制后,才可登位。”趙竑點首無詞。須臾,見殿上燭炬齊明,竟有一少年天子出登御座,宣即位詔。宣贊官呼百官拜賀,趙竑不肯下拜,夏震按著他的頭下拜。拜賀禮成,又頒出遺詔,授皇子竑開府儀同三司,進封濟陽郡王,判寧國府,尊楊后為皇太后,垂簾聽政。于是這位成國公昀,安安穩(wěn)穩(wěn)的占了大位,是為理宗皇帝,大赦天下。尋復(fù)封竑為濟王,賜第湖州,追封生父希曮為榮王,生母全氏為國夫人,弟弟趙與芮承嗣父母。第二年改元寶慶,越三月,葬寧宗于永茂陵。
改元才數(shù)日,忽聞湖州不靖,有謀立濟王消息,史彌遠亟遣彭壬率禁軍馳赴湖州。湖州人潘壬與他的弟弟潘丙,聞史彌遠擅行廢立,心甚不平。至濟王奉祠就第,意欲就近奉立成不世功,乃遣潘丙密告李全,求他援助。李全口是心非,佯與約期起兵。及期不至,潘壬當然著急,遂招集雜販鹽盜千余人,結(jié)束如李全軍隊,揚言自山東來,求見濟王。濟王聞變奔匿水竇中,被潘壬覓著,用黃袍加在他身上。趙竑號哭不從,潘壬等齊聲道:“大王若不肯允,我等有進無退,將與大王同死了。”王不得已與約道:“汝等能勿害太后與官家么?”潘壬等同聲如約。于是取出軍資庫的金帛和紙幣犒勞軍隊,潘壬假托李全在城門張榜,歷數(shù)史彌遠廢立皇帝之罪,說:“現(xiàn)在領(lǐng)精兵二十萬,水陸進討。”及黎明出視城外,陸上只有巡尉兵卒,水中只有太湖漁舟,并沒有什么李全,也沒有李全的水陸人馬。濟王知難成事,亟遣州吏入報朝廷,自率州兵討壬。潘壬變名走楚州。及彭壬到來亂事已平。已而淮右小校明亮,捕壬送臨安,立即伏法。史彌遠始終顧忌趙竑,詐言濟王有疾,令余天錫挾醫(yī)至湖州,暗中卻囑他假稱諭旨,逼趙竑自縊。
宋理宗停朝,贈送白銀千兩,絹布千匹,錢幣萬貫作為喪資,贈少師、保靜鎮(zhèn)潼軍節(jié)度使。其妻吳氏做了比丘尼,賜號為惠凈法空太師,每月供給缽錢百貫。
南宋中后期,蒙古在北方地區(qū)迅速崛起,成為繼遼、西夏、金之后又一對宋朝構(gòu)成巨大威脅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面對急劇變化的局勢,宋朝內(nèi)部就對外政策產(chǎn)生了爭議。一些人出于仇視金朝的情緒,主張聯(lián)蒙滅金,恢復(fù)中原;另一部分人則相對理性,援引當年聯(lián)金滅遼的教訓,強調(diào)唇亡齒寒的道理,希望以金為藩屏,不能重蹈覆轍。無休止的爭論使宋朝在這兩種意見之間搖擺不定,既不聯(lián)金抗蒙,也未聯(lián)蒙滅金。然而,隨著蒙古與金朝之間戰(zhàn)事的推進,金朝敗局已定的情況下,趙昀最終還是作出了決策。
紹定五年(1232年)十二月,蒙古遣使來到京湖,商議宋蒙合作夾擊金朝。京湖制置使史嵩之上報中央,當朝大臣大多表示贊同,認為此舉可以報靖康之恥,只有趙范不同意,主張應(yīng)借鑒徽宗海上之盟的教訓。一直胸懷大志的理宗把這看作是建立不朽功業(yè)的天賜良機,讓史嵩之答應(yīng)了蒙古的要求。蒙古則答應(yīng)滅金以后,將河南歸還給宋朝。
金哀宗得知宋蒙達成了聯(lián)合協(xié)議,也派使者前來爭取南宋的支持,竭力陳述唇齒相依的道理,說:“我不負宋,宋實負我。我自即位以來,常戒飭邊將毋犯南界,今乘我疲敝,來奪我土,須知蒙古滅國四十,遂及西夏,夏亡及我,我亡必及宋,唇亡齒寒,勢所必至,若與我連和,貸糧濟急,所以為我者,亦為彼也。”意思是支援金朝實際上也是幫助宋朝自己保家衛(wèi)國。理宗拒絕了金哀宗的請求。
理宗任命史嵩之為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陽府,主持滅金事宜。紹定六年(1233年),宋軍出兵攻占鄧州等地,于馬蹬山大破金軍,又攻克唐州,切斷了金哀宗逃跑的退路。十月,京湖兵馬鈐轄孟珙統(tǒng)兵二萬,與蒙軍聯(lián)合圍攻蔡州。
金主自知不支,泣語侍臣道:“我為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思無甚過惡,死亦何恨?所恨祖宗傳祚百年,至我而絕,與古來荒暴的君主,等為亡國,未免痛心。但國君死社稷,乃是正義,朕決不受辱虜廷,為奴為仆呢。”還算有些志氣。左右相率慟哭,金主乃取出御用器皿分賞戰(zhàn)士,并殺廄馬犒軍。
蔡州城內(nèi)人困馬乏,糧絕援窮。金主守緒聞外攻益急,乃召東面元帥完顏承麟入見,諭令傳位。承麟泣拜不敢受。金主嘆道:“朕身體肥重,不便鞍馬馳突,卿平時捷,且有材略,若幸得脫圍,保存一線宗祚,我死也安心了。”承麟乃起身受璽。翌日,承麟即位,百官亦列班稱賀。禮甫畢,外面有人入報道:“宋軍入南城了。”蒙古兵亦隨至。
金主來到后宮,和一大堆哭爹喊娘的女人告別,這些女人中有皇太后、皇后徒單氏,妃子、女兒。一個男人最大的悲哀不是沒了江山,也不是沒了女人,而是女人在他面前的絕望。金主泣不成聲,然后自縊而死。
承麟退保子城,隨語大眾道:“先帝在位十年,勤儉寬仁,圖復(fù)舊業(yè),有志未就,實是可哀,應(yīng)追加尊謚為哀宗。”眾無異議。
完顏承麟自顧手下不過千人,就使以一當十,也覺眾寡不敵,但到了此時,也是無可奈何,只得拚命廝殺。奮斗多時,部下傷亡將盡,承麟亦為亂兵所殺,金國滅亡。
完顏承麟登基當天即喪命,在位時間僅有半天,是當之無愧的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卻說公元975年時,南唐后主李煜降宋,貌美如花的小周后成為北上投降大軍中美麗無雙的焦點。到開封后李煜被封為違命侯,小周后被封為鄭國夫人。小周后按照宋朝規(guī)定定期入宮給第一夫人請安。可她進宮以后就被宋太宗留下來過夜,當然不是陪第一夫人,而是陪宋太宗。這位國民老公欺負人家媳婦也就罷了,還召來畫師現(xiàn)場直播,讓畫家把欺負人家的過程畫下來,成為他欺負人家和心理變態(tài)的鐵證,有圖有真相。這個圖還有個名字叫《熙陵幸小周后圖》。
宋太宗退出江湖二百年后,還有人把他當做榜樣,照著他的樣子畫了一幅《嘗后圖》。原來南宋將軍孟珙在聯(lián)合蒙古人破金之后,孟珙也把金哀宗的皇后留下來過夜,讓畫師畫了一幅《嘗后圖》。
孟珙給出的理由是洗雪靖康之恥,當年金兵沒少糟蹋宋室女子,冤冤相報。可金皇后當時還沒有出生,她也不是金帝后代,這理由不通!
史書上說金皇后徒單氏在城破后不知所終,《嘗后圖》上那個飽受凌辱的女子不知道是不是她。
端平元年(1234年)三月,理宗派人前往河南拜謁北宋皇陵,不久又將金哀宗的遺骨奉于太廟,告慰徽、欽二帝的在天之靈。
理宗在位時,權(quán)相史彌遠把持朝政,獨斷專行,他的黨羽幾乎控制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所有重要職位。盡管史彌遠權(quán)勢熏天,仍然不斷有忠義之士不畏權(quán)勢,上書指斥其專權(quán)擅政。紹定四年(1231年)三月春祭,史彌遠與趙昀一起喝酒閑聊,試探地說:“臣聞近日劾臣者甚多,陛下不可偏信矣!”趙昀幽默地說:“朕知道,姑置。卿猶記先皇章圣帝時舊京鬧蝗災(zāi)乎?幸得江南無虞,朕稍安。”章圣帝即宋真宗,當時河南一代蝗災(zāi)確實嚴重。
史彌遠聽理宗這么說,立刻就放心了。理宗提及蝗災(zāi),可謂一語雙關(guān),安撫史彌遠,暗示自己與史彌遠是拴在一條繩上的兩只螞蚱(蝗蟲),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否定史彌遠就等于否定自己繼位的合法性。紹定六年(1233年)十月,史彌遠病重不治,趙昀終于脫離了史彌遠的挾持而得以親政。
史彌遠死后,理宗唯恐引起政治地震,一方面對史彌遠曲加維護,另一方面對其黨羽絕不寬貸,罷黜了梁成大、李知孝、莫澤、袁韶等人。閻貴妃是理宗晚年最寵愛的妃子,姿色妖媚,初封婉容。淳祐九年(1249年)九月,理宗封閻氏為妃并對她賞賜無數(shù)。閻貴妃想修建一座功德寺,理宗不惜動用國庫,派遣吏卒到各州縣搜集木材,為其修功德寺,鬧得百姓不得安寧。這座功德寺前后花了三年才建成,耗費極大,修得比自家祖宗的功德寺還要富麗堂皇。
趙昀晚年喜好女色,三宮六院已經(jīng)不能滿足他的私欲。善于奉迎的內(nèi)侍董宋臣看到了,便在一次元宵佳節(jié),董宋臣為趙昀找來臨安名妓唐安安。而唐安安姿色艷美,能歌善舞。趙昀一見非常喜愛,便把她留在宮里,日夜寵幸。唐安安仗著趙昀的寵愛,過起了豪奢的生活。唐安安家中的用具上到妝盒酒具,下到水盆火箱,都是用金銀制成的;帳幔茵褥,也都是綾羅錦繡;珍奇寶玩,更是不計其數(shù)。除了唐安安之外,趙昀還經(jīng)常召一些歌妓舞女進宮。
起居郎牟子才上書勸誡趙昀:“此舉壞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趙昀卻讓人轉(zhuǎn)告牟子才不得告知他人,以免有損皇帝的形象。姚勉以唐玄宗、楊貴妃、高力士為例勸告趙昀,趙昀竟然恬不知恥地回答:“朕雖不德,未如明皇之甚也。”
趙昀病重時,下詔征求全國名醫(yī)為自己治病,但無人應(yīng)征。景定五年(1264年)11月16日,趙昀病逝,在位四十年,享年六十歲。
元朝時,西藏藏傳佛教僧人楊璉真伽盜掘南宋皇陵,趙昀的尸體因為入殮時被水銀浸泡,所以還未腐爛,盜墓者便將其尸體從陵墓中拖出,倒懸于陵前樹林中以瀝取水銀。隨后將趙昀頭顱割下,并制作成飲器,送交北京大都元朝統(tǒng)治者,其軀干則被焚毀。這是趙昀生前萬萬沒有料到的。趙昀的頭顱直到朱元璋攻占大都后,才在元大都的皇宮中被找到。明太祖得知此事,“嘆息久之”,派人找回趙昀的頭顱,洪武二年(1369年)以帝王禮葬于應(yīng)天府(江蘇南京)。次年,又將趙昀的頭骨歸葬到紹興永穆陵舊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