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趙曙晏駕。左右大臣急忙派人召太子趙頊入宮即位,但此時宋英宗的雙手忽然又動了一下,守在靈旁的曾公亮擔(dān)心宋英宗還活著,連忙告知韓琦(時任宰相),要韓琦派人阻止太子進宮。韓琦十分鎮(zhèn)靜地說:“若先帝復(fù)生,即為太上皇,不得阻止太子入宮。”當(dāng)時身為太子的趙頊被召入宮,臨行前對東宮諸人說:“汝等謹守東宮門戶,若陛下已選定更佳繼承者,我還要回來的!”太子趙頊入宮后,在韓琦等人的擁護下即皇帝位,是為宋神宗。神宗即位后,尊皇太后曹氏為太皇太后,皇后高氏為皇太后,晉封弟趙灝為昌王,韓琦守司空兼侍中。
雖然曹氏不是趙頊的親奶奶,趙頊也不是曹氏的親孫子,但他們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
二月朔日,神宗初御紫宸殿朝見群臣,隨即冊立元妃向氏為皇后。向氏系故相向敏中曾孫女,父名經(jīng),曾為定國軍留后。治平三年,出嫁潁邸,封安國夫人,至是立為皇后。
卻說司馬光字君實,陜川夏縣人。父親名叫司馬池,任天章閣待制(宋代官名),司馬光深受其父影響,自幼便聰敏好學(xué)。當(dāng)時他的父親正擔(dān)任光州光山縣令,于是便給他取名 “光”。
司馬光非常喜歡讀《左傳》,常常"手不釋書,不知饑渴寒暑"。七歲時,他便能熟練背誦《左傳》,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歷史梗概講述得清清楚楚。
有一件事使司馬光聞名九州,這就是流傳至今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
說是有一天,司馬光和小伙伴們在庭院里捉迷藏。
有一個小伙伴悄悄地爬上了假山。假山旁邊正巧有個大水缸,里面裝滿了水。
這個小朋友一不留神,腳下一滑,“撲通”一聲掉進大水缸里。
伙伴們一下子慌了,有的跑去找人,有的大喊:“救命啊!救命啊!有人掉進水缸里啦!”
司馬光飛快地繞到假山后面,噌噌幾下爬到水缸邊,使勁兒伸手去拉水里的小伙伴。可是手臂太短,夠不著。同伴們又急又怕,不知如何是好。有的一屁股坐在地上哭了起來。司馬光的腦子里飛快地想著救人的辦法,突然,他瞥見地上有一塊大石頭,司馬光頓時有了主意。他飛跑過去,用力搬起地上的大石頭,使勁兒朝水缸砸去,“砰!”的一聲,水缸破了,里面的水“嘩”的一下子流了出來。
水缸雖然壞了,不過掉進水缸里的小伙伴得救了。
司馬光五歲的時候,有一次請姐姐幫忙剝掉胡桃的皮,姐姐弄了半天也沒有剝下皮,她就生氣地走開了。
一會兒后,家里的女傭看到司馬光想吃胡桃就過來幫他,舀了一碗開水,把青胡桃放進了水里用開水一泡,皮很容易就被剝了下來。司馬光的姐姐進來后看見他在吃胡桃,就問是誰幫他剝的。司馬光說:“當(dāng)然是我自己剝的了,我想了個辦法,用開水一泡這皮就剝下來了,你看我聰明吧。”
正好司馬光的父親在外面看到女傭教司馬光剝胡桃皮的情景,看到他撒謊便走進屋來,狠狠地訓(xùn)斥他:“你這孩子,怎么能說謊話!”
司馬光知道自己錯了,立馬低頭認錯。從此他牢記父親的教誨,誠實做人,不再撒謊了。
天圣九年(1031年) ,司馬光隨父親從東京出發(fā),一路經(jīng)洛陽、潼關(guān)、寶雞,過秦嶺,前往四川廣元出任利州轉(zhuǎn)運使,在棧道上遇著巨蟒,司馬光沉著冷靜地手持利劍扎進巨蟒的尾巴,巨蟒疼得一震,滾到了深不可測的棧道下邊。
司馬光誠實聰明,又十分乖巧懂事,深得父親喜愛。每逢出游或者與同僚密友交談,司馬池總把他帶在身邊。耳濡目染,司馬光不論在知識方面,還是在見識方面,都“凜然如成人”。 尚書張存主動提出將女兒許配給他。擔(dān)任過副宰相的龐籍在司馬池死后,也把司馬光當(dāng)成自己的兒子一樣培養(yǎng)、教育。
司馬光二十歲參加會試,一舉高中進士甲科,從此步入仕林,初任華州(今陜西華縣)判官。此時司馬池正任同州知州,兩地相距較近,司馬光經(jīng)常前往探望父母。同年,他和張存的女兒結(jié)婚。
慶歷元年,司馬池病死在晉州,司馬光和兄長司馬旦扶著父親的靈柩回到故鄉(xiāng)夏縣。
慶歷六年(1046年),司馬光接到詔旨,調(diào)他擔(dān)任大理評事、國子直講。赴京之日,僚友們置酒為他餞行。司馬光即席賦詩:
“不辭爛醉樽前倒,
明日此歡重得無?
追隨不忍輕言別,
回首城樓沒晚煙!”
這時的司馬光意氣風(fēng)發(fā),雖然宦海茫茫,風(fēng)云莫測,但仍舊懷著激動的心情來到京都。
司馬光隨龐籍在河?xùn)|路任職期間,宋朝和西夏處于休戰(zhàn)時期,但他并沒有放松警惕,而是深入民間聽取當(dāng)?shù)厝艘庖姟2⒅葸M士劉邕對邊事很有研究,寫成的《邊議》10卷很有見地,司馬光予以推薦。
司馬光認為絕市和修建堡壘有利于保護邊界地區(qū)安寧,于是一面禁絕邊民與西夏互市,一面決定修堡。這時帶兵將軍郭恩乘酒出擊西夏,結(jié)果大敗而歸,自己不得已自殺。朝廷御史審理此案,龐籍被解除節(jié)度使之職,貶謫青州知事,司馬光向皇帝奏明龐籍是聽了他的意見才決定修堡的,應(yīng)當(dāng)“獨臣罪,以至典刑”。龐籍得知司馬光為自己辯解,又上奏章引咎自歸,請求免除司馬光之罪。龐籍與司馬光互相支持難能可貴。龐籍死后,司馬光不忘龐籍對他的大恩,待其家人如自己的親人。
司馬光任職同知諫院期間,多次向仁宗上書解決繼嗣的問題,仁宗覺得司馬光真心為國家社稷考慮,終于立趙曙為皇太子。
司馬光除了關(guān)注社會上層,幫助朝廷解決好皇位繼承和皇帝的修身要領(lǐng)外,同時也把注意力放到下層人民身上。他發(fā)出了關(guān)心人民疾苦,減輕人民負擔(dān)的呼聲。而且這個思想幾乎貫穿在他所有的奏章里。他在《論財利疏》中指出:當(dāng)今天下最苦的是農(nóng)民,因為“農(nóng)民苦身勞力,粗衣粗食,還要向政府交納各種賦稅,負擔(dān)各種勞役。收成好的年代,賣掉糧食以供官家盤剝,遇到兇年則流離失所,甚至凍餓而死”,建議切實采取一些利民措施。
仁宗死后,英宗將仁宗價值百余萬的遺物頒賜群臣,司馬光也獲得近千緡。司馬光將自己所得的賞賜全部交給諫院為公使錢。
治平四年(1067年),英宗病死,神宗趙頊即位。參知政事歐陽修極力向神宗推薦司馬光,說他“德性淳正,學(xué)術(shù)通明”,神宗任司馬光為翰林學(xué)士,不久,又任司馬光為御史中丞。
司馬光的故事還有很多,他要賣一匹馬,這匹馬毛色純正漂亮,高大有力,性情溫順,只可惜夏季有肺病。司馬光對管家說:“這匹馬夏季有肺病,一定要告訴給買主聽。”管家笑了笑說:“哪有人像你這樣的呀?我們賣馬怎么能把人家看不出來的毛病說出來呢。”司馬光說:“一匹馬多少錢事小,對人不講真話,壞了做人的名聲事大。我們做人必須誠信,要是失去了誠信,損失將更大。”管家聽后慚愧極了。
交趾國遣使進貢來一只珍奇異獸,說是麒麟。司馬光說:“大家都不知道麒麟是什么樣子,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如果是真的,但不是它自己出現(xiàn)的,就算不得吉祥的象征;如果是假的,恐怕還會被遠方的夷狄所笑。圣上應(yīng)該厚賞使者,讓他帶回去。”
司馬光有一個老仆,一直稱呼他為“君實秀才”。一次蘇軾來到司馬光府邸,聽到仆人叫“君實秀才”不禁好笑,戲謔道:“你家主人不是秀才,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宰相了,大家都叫他‘君實相公’呢!”老仆大吃一驚,以后見了司馬光,都畢恭畢敬地尊稱“君實相公”,司馬光跌足長嘆:“我家這個老仆,活活被子瞻教壞了。”
司馬光當(dāng)宰相后日理萬機,案頭文書堆積如山,其中有不少是舊友來函。這些人在給司馬光的信中,多半是回憶舊情,欲勾起司馬光的懷舊情結(jié),然后就是敘述個人目前處境如何不好,大有懷才不遇的感嘆,繼而或暗示或者恬不知恥地表示希望得到司馬光的提攜……司馬光對這些來信并不是每函必復(fù),對其中啼饑號寒者有時也給以恰當(dāng)?shù)慕訚粚τ幸膺M取功名者復(fù)函表示鼓勵;對厚顏討官要爵者則置之不理。
司馬光也并非全然不念舊情,公余,他也有時憶起故舊,對舊友中那些德行好、有才氣的,他是忘不掉的。
這一天,史館的劉器之來拜望司馬光,談完公事后,司馬光問劉器之道:“器之,你可曾知道,你是怎樣進入史館的?”
“知道知道!若不是君實兄為薦,器之將依舊是布衣寒士……”
不等劉器之說完感恩圖報之類的話,司馬光又問他道:“那你可知我為何要推薦你呢?”
“知道知道!這完全是君實兄有念舊之情……”
“哈哈!這點你就說錯了!我的故友舊交倒確實不少,如果僅因念舊而薦人,那朝廷里不到處都會有我的舊友?”
劉器之聽后一時茫然,他靜待司馬光說下去。
司馬光果然接著說道:“在我賦閑居家時,你經(jīng)常去我那里。我們在一起談文論史,各抒己見,有時還爭得面紅耳赤。嘻嘻,回想起那段生活,還真有些意思。我當(dāng)時心境不好,你常常寬慰我,鼓勵我。我那時無權(quán)無勢,能有你這樣的朋友,真是幸事!后來我做了官,如今已是宰相,那些過去的泛泛之交,甚至僅見過一面、對答過幾句話的人,都紛紛給我來信,借敘舊為名,行要官之實。可只有你是從不給我來信的人!你并不因為我居高位而生依附之心,你對我一無所求,依舊讀書做學(xué)問!對失意人不踩,對得意人不捧,這就是你與其他人的最不同處。我就是沖這一點竭力向朝廷推薦你的……”
劉器之聽罷,起身對司馬光深深一揖:“君實兄知我,我由此更知君實兄!”
北宋士大夫生活富裕,有納妾蓄妓的風(fēng)尚。司馬光和王安石、岳飛一樣,是極為罕見的不納妾、不儲妓的人。婚后三十年余,妻子張夫人沒有生育,司馬光并未放在心上,也沒想過納妾生子。張夫人卻急得要死。一次,她背著司馬光買了一個美女,悄悄安置在臥室,自己借故外出。司馬光見了不加理睬,到書房看書去了。美女也跟著到了書房,一番搔首弄姿后,又取出一本書隨手翻了翻,嬌滴滴地問:“請問先生,中丞是什么書呀?”司馬光離她一丈,板起面孔拱手答道:“中丞是尚書,不是書!”美女很是無趣,大失所望地走了。
還有一次,司馬光到丈人家賞花。張夫人和媽媽合計,又偷偷地安排了一個美貌丫鬟。司馬光生氣地對丫鬟說:“走開!夫人不在,你來見我作甚!”第二天,丈人家的賓客都知道了此事,十分敬佩,說司馬光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白頭偕老的翻版。唯獨一人笑道:“可惜司馬光不會彈琴,只會罵人!”張夫人終身未育,司馬光就收養(yǎng)了族人之子“司馬康”作為養(yǎng)子。
司馬光就這樣和妻子相依為命。洛陽的燈會享譽天下,逢元宵節(jié),張夫人想出去看燈,司馬光說:“家里也點燈,何必出去看?”張夫人說:“不止是看燈,也隨便看看游人。”司馬光一笑說:“看人?難道我是鬼嗎!”
司馬光自己不納妾,不留戀聲色,對同事私通歌妓也很反感。他在出任定武從事時,同僚但凡私幸營妓,都得搞“地下工作”,偷偷摸摸地進行。一次,他聽說有同僚在寺廟私會歌妓,就前去“捉奸”。同僚嚇得六神無主,叮囑歌妓越墻逃走。歌妓膽小,不肯跳墻,就匆匆忙忙地鉆進和尚的床里。同僚見了司馬光,終是害怕,只好一五一十地交代了實情。
司馬光在洛陽編修資治通鑒時,居所極簡陋,於是另辟一地下室,讀書其間。當(dāng)時大臣王拱辰亦居洛陽,宅第非常豪奢,中堂建屋三層,最上一層稱朝天閣,洛陽人戲稱:“王家鉆天,司馬入地。”司馬光的妻子去世后,清貧的司馬光無以為葬,拿不出給妻子辦喪事的錢,只好把僅有的三頃薄田典當(dāng)出去置棺理喪,盡了丈夫的責(zé)任。
俗語說: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封建社會,大多數(shù)人苦讀寒窗,躋身仕途,無不是為了顯耀門庭榮華富貴,澤被后世蔭及子孫。可司馬光任官近40 年,而且官高權(quán)重,竟然典地葬妻,在這些人面前,司馬光的清廉更顯可貴。
嘉祜八年三月,宋仁宗詔賜司馬光金錢百余萬,珍寶絲綢無數(shù),但司馬光不為所動。司馬光年老體弱時,其友劉賢良擬用50萬錢買一婢女供其使喚,司馬光婉言拒之,他說:“吾幾十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
仁宗在位時。王安石上書論政,長達萬言。在此萬言書中,陳明他對改革財政的基本原則,“因天 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財,取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他說自宋開國以來,政府即感 財力不足之苦,此皆因缺乏一良好之財政經(jīng)濟政策。此等政策之所以未為人所想到, 只因為沒有偉大的人與他共謀其事。仁宗皇帝把他的萬言書看完就置請高閣了。在隨后英宗皇帝當(dāng)政的短短四年之中, 王安石又蒙思召,但是他辭謝不就。因為仁宗無子, 仁宗駕崩后他曾奏請免立英宗,因此他心中感覺不安。
后來英宗之子神宗即位, 立即任王安石為江寧知府,九月又將他拜為翰林。圣命一到,王安石立即拜受官職。但是七個月后才成行。
王安石到達京都不久,司馬光就和他在神宗面前爭論起來,這時國庫空虛,祭天大典時皇帝竟想免去賜與臣子的銀兩綢緞,這樣可以節(jié)省一筆錢。王安石認為國庫空虛完全是因為朝臣不知道生財之道。 司馬光反駁說:“你的所謂財政,就是在百姓身上多征捐稅而已。” 王安石道:“不是。善于理財者能使國庫充裕而不增加捐稅。” 司馬光說:“多么荒唐!一個國家的財富是固定的,這筆財富不是在百姓 手中,就是在政府手中。不論你實行什么政策,你就是把百姓手中的錢拿過來一部分交給政府罷了。”好像也有理。
司馬光的一生就干了這兩件事 ,一是編寫《資治通鑒》,二是反對王安石的新法。 但是有一點必須注意:司馬光與王安石政見不和,僅僅是在政治觀點上有分歧,在本質(zhì)上都是為國為民。王安石痛恨司馬光之余,也由衷地說:“司馬君實,君子人也!”一個令政敵都嘆為君子的人,絕對不會是一個小人!
司馬光在政治上的理解比王安石要深刻得多,在為變法的問題上斗得死去活來之后,司馬光留下了這樣的見解:“介甫無它,唯執(zhí)拗耳”。
司馬光道德才智當(dāng)代罕見其匹,但他爭理不爭利。,他和王安石只是在政策上水火不容。當(dāng)代一個批評家曾說:“王安石必行新政始允為相,司馬光必除新政始允為樞密副使。”
有著高度政治敏感的司馬光,覺察到了變法的不妥,但具體哪里不妥,限于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司馬光也無法對變法方案作出有力辯駁。終其所述只有“不妥”二字。宋神宗說他無理取鬧,他不得不遠離政治中心出走洛陽,有人勸他彈劾王安石,可是我們的司馬大人卻一口回絕了:王沒有任何私心,不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面對身為副宰相的王安石,司馬光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退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