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的南京,雨雪連綿。
天愈發(fā)冷,出身北方的城頭戍衛(wèi)好似又回到了邊塞。
金陵之地罕有如此大的降雪,戶部奏報,應(yīng)天十八府多處遭災(zāi),有個別州縣甚至降下冰雹,損壞房屋不算,蘇湖等地的冬小麥恐會歉收。
右順門內(nèi),當(dāng)值的戶部左侍郎和兩名郎中對坐苦笑。
往前兩個月,順天八府遭災(zāi),陛下免了今明兩年的錢糧,如今應(yīng)天又遇天災(zāi),明年的夏糧怕是無望。
“長此以往,當(dāng)如何是好?!?br/>
戶部不差錢,永樂三年,國庫里的金銀銅錢比皇太孫在位期間加起來還多。
可金銀不能當(dāng)飯吃,不能充祿米軍糧。
臨到年關(guān),勛貴和朝官排隊等著領(lǐng)糧。依慣例,還要以舟師運糧至天津衛(wèi)和順天府。撥拉算盤,算出所需的數(shù)額,戶部上下都急得上火。把糧冊看出花來,也湊不齊這么多糧食。
“或可奏請陛下,再以寶鈔抵充部分祿米?!币幻芍械?,“寶鈔不可,銅錢亦可。北疆的軍糧可暫時從順天八府和大寧等地的府庫籌集。河間保定等地雖有天災(zāi),宣府大寧等地卻是豐產(chǎn)。開原廣寧兩地互市也有富余,可奏請陛下,請漢王趙王兩位殿下……”
“不可!”
郎中的話未說完,就被打斷。
戶部尚書夏元吉推門而入,身上的斗篷覆了一層薄雪,烏紗上也落了水痕。
“司徒?!?br/>
值房內(nèi)的三人立刻起身拱手。夏元吉除下斗篷,正了正帽冠,回禮之后走到炭盆旁,凍得發(fā)僵的雙手總算暖和了些。
“不必拘禮。”
經(jīng)歷過永樂初年和永樂三年的起落,南京戶部多次換-血。侍郎,郎中,員外郎,司務(wù),主事,隔幾個月就會換上新面孔。只有夏元吉始終穩(wěn)坐尚書之位,同北京的郁司徒一般,堪稱南京戶部的定海神針。
“諸位暫聽本官一言,今上奉行太-祖高皇帝之法,以錢鈔充祿米能緩解一時之急,卻無法從根本解決難題。為今之計,當(dāng)設(shè)法籌集庫糧,不言其他,安南大軍的糧秣萬萬不可拖延?!?br/>
此言一出,之前談話的三人都是一凜。
“司徒所言甚是!”
北疆的軍糧可以暫時從大寧等地借調(diào),征討安南大軍的糧秣卻只能戶部想辦法。就食當(dāng)?shù)乜梢?,但大?zhàn)剛啟,陛下又下令不得傷稼軒,此事十分難辦。
“若從廣西調(diào)糧……”提議的郎中都沒多少底氣。
之前大軍駐扎之處,已征調(diào)一批糧草,再征,難保當(dāng)?shù)氐耐凉俨粫旆础?br/>
戶部尚書和三名下官員互相對望,都嘆了口氣。
國庫沒錢,愁得上火。
有了錢,仍舊愁得上火。
夏元吉本想與部中同僚商量解決辦法,結(jié)果大家都是一腦門的官司。
空有滿庫金銀銅錢,卻為糧食發(fā)愁,這叫什么事!
戶部尚書在值房里發(fā)愁,大明的最高-統(tǒng)-治-者朱棣,正在奉天殿西暖閣里發(fā)火。
禮部的奏請被摔在地上,朱棣橫眉立目的拍著桌子,怒斥道:“太--祖-高皇帝之制,民年四十以者始聽出家!今直隸及浙江諸多府縣,請度牒者竟達千八百余人,其間多為弱冠而立之年者,是不知朝廷之令?!”
禮部尚書跪在地上,一臉的愁容,“陛下,此事……”
“朕不想聽你解釋!”朱棣怒道,“朕只問你,這一千八百人的度牒,可是禮部許發(fā)?”
“……是?!?br/>
朱棣怒火更熾,“如此多壯年之人私披剃為僧,僧錄司不加詳查,便給以度牒,是為瀆職。禮部不考其行,更有失察之責(zé)!爾為一部掌印,不能驅(qū)下官盡其責(zé),理應(yīng)同罪!”
禮部尚書硬著頭皮道,“陛下,臣知錯!”
鄭尚書臉苦,心里更苦。
實話實話,雖然僧錄司歸禮部管,但這件事真不是他的責(zé)任。錦衣衛(wèi)給皇帝遞條子之前,他同樣被蒙在鼓里。一千八百人的度牒,說發(fā)就發(fā),一點風(fēng)聲不漏,鄭尚書竟不知道,自己手下有這等能人!
如果能平安過了天子這關(guān),不被摘掉烏紗,他必定會追究到底,讓背后推自己頂缸的小人好看!
真當(dāng)他鄭賜是個軟柿子,任由搓圓捏扁不出聲?
鄭賜心中將背后害他的小人唾罵千遍,表情卻愈發(fā)惶恐,不做任何辯駁,連連請罪。
見鄭賜認錯態(tài)度良好,永樂帝冷靜下來,也曉得這事不能全怪他。念及奪下南京之時,鄭賜迎駕有功,朱棣終究沒摘了他的烏紗,只罰俸三月,令其回家反省。
“此事作罷,再有同例,定然不宥!”
“陛下隆恩!”
鄭賜過關(guān),僧錄司和禮部中的某些人注定要倒霉。朱棣不動手,鄭尚書也要把人揪出來,殺雞儆猴。
刑部尚書不是白做的,當(dāng)初怎么收拾在刑部起刺的,挪到禮部一樣適用。至于冒請度牒的一千八百人,永樂帝親自下令,沒發(fā)度牒的停止發(fā)放,發(fā)了的全部收回。
這些人“出家”的理由,朱棣心里門清。
僧人不用交稅,不需服勞役,有了度牒,官府也不得追究。
剔個光頭就想逃稅逃勞役?世上哪有這么好的事!
就算是皇帝,每天也要辛勤工作,完成分內(nèi)職責(zé)。不勤勞工作艱苦奮斗,只想每日安逸的睡醒吃吃飽睡,世上沒有這樣的道理!
朱棣冷笑,“此次涉案之人,年三十以下者發(fā)遼東甘肅,不許轉(zhuǎn)調(diào)順天大寧!三十以四十以下上者發(fā)云南廣西種田。年四十以上者發(fā)還原籍,告知鄉(xiāng)里!朕遵承太--祖-舊制,從不敢輕忽,卻有下人犯禁若此,眼中可還有朝廷法度?如此縱肆之徒,遇赦不宥!”
禮部尚書白著臉離開,兵部左侍郎奉令籍錄兵冊。
想逃稅?想逃勞役?永樂帝會讓你知道,花兒為什么這樣紅。
發(fā)完了火氣,永樂帝坐在西暖閣內(nèi),沒來由得疲憊。
國境不平,各地天災(zāi),本已讓他勞心勞力,又有如此小民行詭詐之事,換做四年前,絕不是充軍發(fā)配了事。
奏疏看完,翻開錦衣衛(wèi)遞上的條子,火氣瞬間又起。
“有代王府官屬告代王桂不受正言,鞭笞以禮諫之者?!?br/>
“駙馬都尉胡觀-結(jié)-黨,私下非議天子之策?!?br/>
“寧王世子對朝廷有怨望,蓄異志,與胡觀過從甚密。”
“征討安南大軍參軍李俊秘奏,安南逆賊所用火銃為我朝所造,上刻有洪武二十九年,金陵軍器局字樣?!?br/>
越看,朱棣火氣越大。
怒到極致,侍立在側(cè)的侯顯都忍不住頭皮發(fā)麻。
如果被錦衣衛(wèi)舉報的人在當(dāng)場,朱棣恐怕會當(dāng)場-拔—刀-殺-人。
“侯顯?!?br/>
“奴婢在?!?br/>
侯顯躬身應(yīng)諾,腰比平時壓得更低,瞄都不敢瞄朱棣一眼、
“賜寧王世子絹五匹,良馬一匹,彩幣十表。你去寧王府,傳朕口諭,天氣不好,出入當(dāng)多加小心?!?br/>
“奴婢遵旨。”
侯顯躬身退出殿外,點了兩名內(nèi)官跟隨,出宮前往寧王府。
按理,臨近宮門關(guān)閉,不該此時間出宮??商熳拥拿钕铝?,容不得拖延。想想天子說話時的表情,侯顯頸后又冒出了冷汗,腳步不由得加快了許多。
今夜的雪,怕是停不了了。
侯顯離開后,楊鐸被宣召覲見。一同前來的,還有自廣西歸來的朱能親衛(wèi)。
親衛(wèi)身上帶著孟執(zhí)筆,朱能用印的奏疏。抵達京城后,沒有前往通政使司,直接尋到北鎮(zhèn)撫司衙門,將事情告知道楊鐸。
孟所行之事可大可小,往大了說,就是違背皇帝仁德之意,會背負上欺君之罪。反過來,經(jīng)憑祥收購的木料,轉(zhuǎn)手即可獲利數(shù)倍。運送到江浙船廠造船,或沿海路饋往北京以充造宮殿之用,都可算作功勞。
冬日嚴(yán)寒,漸臨正月,天子以方春伐木有礙農(nóng)時,命工部核實發(fā)勞役壯丁,凡戶內(nèi)丁少及為軍屯貼戶,悉罷歸。待來年春耕之后再行勞役。并給歸鄉(xiāng)之人路費,許其以錢鈔抵部分糧稅。
百姓交口稱贊天子仁德,戶部再次急得上火。
如果不是理智尚存,戶部上下定會抱住永樂帝的大腿哭天抹淚,陛下,國庫里不缺錢,缺糧??!您這么會想出這個“好”主意?。?br/>
可惜君無戲言,夏尚書有膽子抱住朱棣大腿抹眼淚,朱棣也不會收回成命。
孟遠在廣西,絕不可能料事如神,摸準(zhǔn)朝廷缺糧的命脈??渗欉\當(dāng)頭,運氣來了,完全是擋也擋不住。
奏疏上的木料和金銀數(shù)額給了永樂帝驚喜,附在后邊的安南軍糧更讓朱棣喜上加喜。
“朕問你,其上所奏全部屬實?”
朱能派遣的親衛(wèi)立刻答道:“回陛下,無論木材還是軍糧均為事情。卑下回京時,仍有木料和糧食陸續(xù)送到,更有鹽井為邊民尋得。興寧伯有言奏請陛下,可否許以安南之鹽換取暹羅,老撾及占城諸番邦之糧,并以大軍隊收繳黎賊所獲換取軍糧?!?br/>
“此事,成國公可知曉?”
“回陛下,成國公亦知。然未達天聽,不敢擅自做主?!?br/>
“為何不將此事一同上疏奏請?”
親衛(wèi)也是一臉的疑惑,“卑下亦不知曉?!?br/>
朱棣坐在案后,面前攤著孟與朱能聯(lián)名的奏疏,陷入了沉思。
不明書,當(dāng)有其理由。
安南鹽井,戰(zhàn)時繳獲,同鄰邦換糧……
瞬間,一個念頭從朱棣腦中閃過。
永樂帝笑了。
不寫成奏疏,便不需交付廷議,更不必經(jīng)戶部。換取的糧食數(shù)目自然不必與人知曉。然大軍中有錦衣衛(wèi),且有成國公參與此事,必定不會瞞著宮內(nèi)。如此,所得錢糧可充大軍,可充內(nèi)庫,就是讓地方和戶部不得-插-手。
朝廷和地方官員的做派,朱棣一清二楚,成國公定也知曉。所以,才會聯(lián)名上疏。想必對興寧伯私下里的算盤也是心中有數(shù)。
人無完人,朱棣是馬上皇帝,自然曉得將士用命,遠征在外,光是口頭嘉獎不足以彰顯其功。
粗俗點說,不管武將還是兵卒,腦袋系在褲腰帶上,拼死一場必須給點實際的好處。
朝廷獎賞,要待班師回朝。攻伐之時,便有朝廷嚴(yán)令,也難免有犯禁之人。
“與其過后嚴(yán)懲,不若先定以規(guī)則?!?br/>
朱棣疑慮全消,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大。不辜負朕一直護著,是個好的。
奏疏上的木料,朝廷有份。得來的安南軍糧,也可解戶部的燃眉之急。只是發(fā)現(xiàn)的鹽井和同暹羅占城等的交易,朝廷就不好再-插-手。頂著上國的名頭,畢竟不太好同鄰邦小國口沫橫飛,討價還價。換做將領(lǐng)或是代為行事的商人,就完全沒了這個顧慮。
說不得,過了今春,內(nèi)庫又要擴建。
除了順天府,遇上地動水患的應(yīng)天州府,也可免了一年的冬糧夏稅。
“楊鐸?!?br/>
“臣在。”
“你帶朕手諭,去一趟廣西?!?br/>
朱棣親自磨墨,當(dāng)面寫下兩道手諭,令掌管寶印的內(nèi)官前來,蓋上皇帝印璽。
兩道手諭,一道是給孟的密令,另一道,則是給沈瑄的旨意。
“一路之上,過郡縣不需通報?!?br/>
“臣遵旨?!?br/>
楊鐸鄭重捧起兩張明--黃—色的絹布,退出暖閣。
朱能的親衛(wèi)也隨之退下,廣西之行,還需他一同帶路。
侯顯自宮外回來,發(fā)現(xiàn)皇帝的心情已然好轉(zhuǎn)。詢問替他侍立殿內(nèi)的內(nèi)官,知是錦衣衛(wèi)指揮使來過,還帶著成國公的親衛(wèi),點了點頭,示意內(nèi)官不必再說。
“咱家知道了,這事,旁人問你,記得不要多嘴?!?br/>
“是?!?br/>
內(nèi)官面上閃過一絲遲疑,侯顯眼一瞇,“可是有事瞞著咱家?”
“小的絕沒那個膽子,只是,”內(nèi)官猶豫了一下,還是湊到侯顯耳邊,低聲說到,“是文華殿……平王妃……”
聽著內(nèi)官的話,侯顯神情一變。待他說完,低聲喝斥,“你天大的膽子!可還有瞞著咱家的?”
“回公公,再沒了!”
“行了,這事你爛到肚子里,再有人找你,立刻來告訴咱家。”
“是?!?br/>
侯顯擺擺手,內(nèi)官迅速退到了一旁。
雨水夾著雪花落下,打在琉璃瓦上,發(fā)出聲聲脆響。
侯顯斂下神情,恭立在暖閣門旁,聽到永樂帝的召喚,才小步進了室內(nèi)。
于此同時,接到天子賞賜的寧王世子朱盤烒,卻是臉色鐵青。想到侯顯帶來的幾句話,攥緊拳頭,將內(nèi)侍趕出門外,猛然一揮手臂,將桌上的茶壺茶盞全部掃落在地。
“來人,打點行裝,孤明日進宮謝恩之后,馬上回南昌!”
永樂四年十二月辛卯,寧王世子朱盤烒上表奏請返回藩地。
未及,駙馬都尉胡觀以私納罪人,家宅及所用器具違制等罪下錦衣獄。
同月丙申,沈瑄率領(lǐng)的朝廷大軍-夜--襲多邦城。
大軍晝夜于河上搭橋,以火炮威懾城中。橋成后,當(dāng)夜四鼓,沈瑄遣都督僉事黃中等,運火炮過江。
多邦臨江一面,為開闊淺灘,雖有守軍設(shè)置的竹木拒馬,仍無法抵擋武剛站車和火炮的碾壓。
夜-色-中,數(shù)聲巨響,火光騰起。
加裝了木樓鐵板的戰(zhàn)車結(jié)成沖陣,步卒借木板遮擋,行至城下,架起云梯。
城墻已被鐵球砸出數(shù)個豁口,城內(nèi)守軍慌亂之下,箭矢亂發(fā),絲毫未能拖延明軍進攻的步伐。
黃中等人手持火把,嘴銜額短匕,背負腰刀,爭先攀上城頭。
遇有守軍阻攔,先投擲火把,待賊眾慌亂之時,以短匕刺殺近者,短匕脫手,拔—出腰刀,大喝一聲,如猛虎突入羊群,城頭瞬間響起守軍瀕死的慘叫。
大軍中多有犯罪被謫,隨軍出戰(zhàn)立功以贖罪的軍將。攻城先鋒,多以此類官軍充當(dāng)。
攻城明軍很快占據(jù)北門,城門開時,突然有象陣沖出,明軍攻勢為之一頓。明軍有意將象群引到城門處,待驅(qū)象的守軍擠到城門處,立刻發(fā)出心后。
“終于來了?!?br/>
火光中,沈瑄一玄甲,騎—在馬上,抽—出了長刀。
“沖陣!”
炮聲再響,這一次,落下的不再只是實心鐵器,還有會炸裂的火雷和為數(shù)不多的開花彈。
兩頭戰(zhàn)象先后被炸死,側(cè)翼又有火銃及弓弩手列陣,火銃聲如炒豆般響起,蒙著雙眼的戰(zhàn)馬,突然從河岸邊沖來,馬蹄聲如奔雷,馬上騎士僅憑雙腿-夾-緊-馬腹,單手持刀,單臂擎著手弩,弩機聲被火銃聲壓過,弩箭卻狠狠扎入了戰(zhàn)象的長鼻子和前腿。
騎兵之后,是三人一組,以“鐵扒皮”和長槍組成的戰(zhàn)陣,槍尖和鐵刺閃著寒光,前象傷重,與后象擁擠踐踏,明軍趁機大步向前。
火光與鎧甲摩擦聲中,象聲哀鳴,守軍在如蟻般潰逃。
僅用一夜的時間,明軍即攻克多邦城,殺賊帥梁民獻,蔡伯樂。其后追潰兵至傘圓山,安南軍互相踐踏死傷,及被殺而死者千余,被俘及逃入密林者無計。
明軍在多邦得軍糧萬石,獲象十二頭,舟楫二十余艘。
戰(zhàn)后,沈瑄令都指揮蔡福等運送傷兵及部分繳獲返回憑祥,率余下部將,沿富良江上,向東都進發(fā)。
蔡福領(lǐng)命時,身負天子手諭的楊鐸一行抵達憑祥。
孟接到手諭,讀過上面的內(nèi)容,半天沒說話。
“從爾請,可便宜行事”很好。
但是,什么叫“自今起,軍糧自籌”?
皇帝意思難不成是,三十萬大軍的糧草,他來解決?
想到這里,孟眼前一陣發(fā)黑,好懸沒暈過去。
就算能者多勞,也不需要這樣吧?給老朱家打工,果然非尋常人可以勝任。
但皇帝命令已下,沒有轉(zhuǎn)寰的可能。
唯一能做的,只有咬牙接旨。
不就是三十萬大軍的軍糧嗎?難不倒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