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四年七月辛卯,朝廷發(fā)討逆詔,命成國公朱能佩征夷將軍印,統(tǒng)總兵官,西平侯沐晟佩征夷副將軍印,為左副將軍,新城侯張輔為右副將軍。
定國公沈瑄獨領前軍八萬,先入廣西。興寧伯孟為參將,并率火器營,于定國公帳下聽宣。豐城侯李彬,云陽伯陳旭同為參將,率師征討安南。
武將外,以兵部尚書劉俊贊軍事,隨大軍出征。
令五軍都督府及各邊衛(wèi)坐事將官暫復官職,從大軍南整,以罪立功。
任命下到伯府,孟捧著敕令,送走宣旨的中官,看看沈瑄,半天沒說話。
“怎么?”
沈瑄不解,孟仍是不語。不是不想說,而是不知該如何說起。
參將是實打實的武職,僅位于副將之下。按照常理,理應率眾沖鋒。
可自家人知自家事,讓他跟著大軍撿漏尚可,帶隊向前沖?可行性非一般的低。
不給他官做,他煩惱。
給他官做,依舊煩惱。
孟垂首,捂臉。如果可以,他寧愿負責后勤,也比這樣被架上高梯,上不去也下不來的強。
話說,永樂大帝下達這份敕令時,腦袋是清醒的嗎?即便是想給他立功的機會,也得綜合考慮一下本人的動手能力吧?
“國公爺,你認為這事成嗎?”
孟苦著臉,直撓頭。
沈瑄眉毛一挑,嘴角一彎,笑得月朗風清。很顯然,這道敕令,他早已知情。
美人展顏,本該是悅人的畫面,孟卻是愣了兩秒,莫名的牙癢癢,很想撲上去咬兩口。
從侯爺?shù)絿珷敚疃暮窈诔潭戎本€攀升,作為最直接的受害者,孟伯爺深有體會。
無奈實力懸殊,想找回場子,基本是不可能的事。
“十二郎不必擔憂。”或許是孟伯爺?shù)哪パ缆曋鴮嵱行B人,定國公拍拍他的肩膀,順勢捏了一下耳垂,安慰道,“瑄自有安排。”
“……”
“十二郎不信瑄?”
“……我……信!”
美人再次展顏,“那便好。”
溫熱的掌心覆上孟的后頸,孟默默無語,一臉面條淚。
誰說有壓迫就反抗?有反抗就有勝利?
在定國公面前,再反抗也是被碾成渣的命。
事實上,孟的沉默以對算不得什么,正在奉天殿西暖閣里打滾,為隨軍南征做最后掙扎的朱高燧才是真的豁出去了。
看著撒潑耍賴的小兒子,朱棣深呼吸,再深呼吸,忍耐指數(shù)仍是直線下降,無限趨近于零。
這是他兒子?
XX的,真想一巴掌怕死!
“朕說不行,就是不行!”
“父皇……”
“三日后,你就給朕回開原!”
“父皇,兒臣一心為國效力,求父皇給兒臣這個機會!”
“不行!”
“父皇……”
話說不通,朱高燧作勢又要打滾,可他高估了老爹的忍耐度,這一次,回給他的不是“不行”兩個字,而是破空而來的鞭聲。
朱棣耐心歸零,終于爆了。
咻——啪!
絞著金絲的皮鞭凌空飛來。朱高燧一個鯉魚打挺,本能的撲向最近的一根柱子。一邊利落向上爬一邊納悶,西暖閣里哪來的鞭子,總不是老爹隨身帶著的吧?莫非,老爹早就醞釀著要-抽-他一頓?
若真如此,事情大有不妙!
咻——啪!
鞭聲再至,朱高燧無暇七想八想,加快了攀爬的速度。
爬到高處,小心側頭看看,頓時嚇得小心肝顫悠。
老爹的臉色,沉似鍋底。
“下來!”
朱高燧搖頭,傻子才下去。
“朕再說一次,下來!”
繼續(xù)搖頭,開玩笑,沒有兩個兄長分擔壓力,下去等著被收拾嗎?
朱棣舉著鞭子,虎目圓瞪,呼-呼-喘—粗-氣。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
老虎不發(fā)威,當他改吃素。
熊孩子,欠收拾!抽一頓才會老實!
“給朕老實聽著,不必三日后,明日你就回開原!聽清楚沒有?”
“……”
“說話!”
“……聽清楚了……”
形勢比人強,朱高燧再不甘,也只能老實點頭。老爹的鞭子可不是吃素的,無數(shù)次的挨揍經驗告訴他,不聽話,下場一定不會好,百分百被老爹收拾得金光燦爛,瑞氣千條。
朱高燧老實爬下朱棣,低頭認錯,麻溜出宮,準備歸藩。
朱棣活動了筋骨,神清氣爽。收起鞭子,走回案后,翻開通政使司送上的奏疏,重新開始辦公。
之前,通政使司只揀要事封存送到御前,一些被認為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一概直接發(fā)往六科。偶然得知情況,永樂帝立即將通政使司參議賀銀召到御前,一頓痛罵。
人是他越級-提-拔-的,就這么給他辦事?
“朕主天下,當知民情,雖微細不敢忽。蓋上知民情則泰,不知則否。自古以昏君不知民而亡國者少乎?民饑餒,卻言何不食肉糜!爾-欲-朕效之乎?民無小事,爾以何判,竟直送六科,不報于朕?”
話音未落,賀銀已出了一身冷汗,跪地請罪不止。
“臣有罪,定當改過!”
永樂帝斥責了賀銀,并未罷免他的官職。自此,通政使司封存各地奏疏時,再不敢擅做評判,妄自徇私。
先是司禮監(jiān)換了掌印太監(jiān),緊接著是賀參議吃了掛落,朝臣很快意識到,天子分明是借此敲打六部六科和文淵閣!講人情走關系,私底下如何,天子不計較,敢在國家大事上玩這套,休怪朕不講情面!
建文舊臣不必說,洪武老臣,靖難功臣,全無例外,一旦坐事,照貶不誤。
北邊正缺人,朝廷發(fā)兵攻打安南也缺少運力伙夫,想上山下鄉(xiāng),體驗一下軍中生活,盡可以-徇-私-枉-法,違-法-亂-紀。
通政使司一改往日做風,從掌印官到文書小吏,全部鐵面無私,兩袖清風,不收-賄-賂,不講人情。
內廷司禮監(jiān)也是如履薄冰,上一任首領太監(jiān),只因換了奏疏的次序,就被發(fā)落進了詔獄,燕王府的老人尚且如此,何況是提-拔-上來的新人。
小心駛得萬年船,認真干活才是正道。
六部六科繃緊了神經,自保尚且來不及,誰還有閑心去找別人的麻煩。
由此,在南京期間,孟過到還算清閑,除了仍對大寧不死心的一干人等偶爾找點麻煩,只有寧王世子朱盤烒讓他提心。不過,朝廷大軍馬上就要出發(fā)南下,朱盤烒想找他麻煩也沒多少機會。
至于想對大寧伸手的,他相信,哪怕為了錢袋子著想,永樂帝也不會坐視不理。
換下他,由另一個人主掌大寧,錢袋子是否會縮水,大寧的局面是否能夠維持下去,都是未知數(shù)。
以朱棣的為人,百分百不會冒這樣大的風險,做虧本生意。
唯一讓他擔憂的,只剩下參將肩負的職責。
擔憂歸擔憂,船到橋頭自然直,又有沈瑄的保證,這次南下,生命安全應當無虞。有戰(zhàn)功當然好,沒戰(zhàn)功,隨大軍走一趟也能撈到相當?shù)恼?治-資-本,將來朝廷設立大寧布政使司,他依舊會有最高的發(fā)言權。
永樂四年七月癸卯,征討安南總兵官成國公朱能率師啟行。
大軍結兵二十余萬,戰(zhàn)車在前,馬步卒及火器營齊備,并有北疆兀良哈,野人女真等韃官率眾同行。
朱能與沈瑄,張輔等共登點將臺。
銀甲大氅,頭盔上的角旗赫然醒目。
由于資格不夠,孟只能同陳旭等站在臺下,隨三軍一同振臂高呼。
永樂帝著袞冕,舉酒注,臨江祭祀,親送大軍南下。
戰(zhàn)鼓聲起,恰逢云開日朗,順風揚帆,舟師及岸上軍旗皆隨鼓角之聲烈烈作響。
陽光映于中軍大纛,泛五彩,晴日響雷,有偌大江豚躍出水面,逐舟師而行,并徘徊不去,眾人皆異,不知為何。
孟第一個回神,下意識想提醒沈瑄,無奈距離過遠,聲音過大很容易引起旁人注意。扔腰牌也不是好主意,萬一砸到朱能張輔怎么辦?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容不得多想,干脆拽了一□邊站著的陳旭,硬是拉起對方的胳膊,大呼:“此乃天降吉兆!大軍南下,安南必平!”
陳旭起初有些莫名,聽到孟這一嗓子,頓悟,不管三七二十一,跟著一起喊,“吉兆!安南必平!”
兩人的聲音隨風聲傳出,朱能沈瑄等人立刻會意,紛紛舉起佩刀,“天降吉兆,我軍必勝!安南必平!”
被氣氛所感染,三軍齊聲高呼:“我軍必勝,安南必平!”
戰(zhàn)馬嘶鳴,刀鞘擊打著盾牌,長槍和長矛用力擊打著地面,盔甲摩擦聲,刀劍撞擊聲,軍漢們錘擊胸膛的聲音,伴隨著-熾-烈-的戰(zhàn)意,激-蕩-著江面,撕-扯-開江風。
“好!”朱棣大喜,高聲道,“朕為爾等壯行!”
“天子-龍-威,武皇萬歲萬萬歲!”
萬歲聲中,大軍開始登舟。
沈瑄率領的前軍以騎兵為和火器營為主,攜有百余改裝后的武剛戰(zhàn)車,以馱馬拉動,專為運送火炮及火器營布陣所用。
邊軍不習慣坐船,登上晃動的江舟,都有些眼暈。
好在孟請教過道衍,用治療瘧疾的藥材同趙院判交換了大量的藥丸。實在不夠分,有太醫(yī)告知,可以生姜貼在-臍-下--穴-位暫緩癥狀。
“大軍南征不比船隊出海,無需過多用藥,一貼生姜即可。”
孟沒聽過這樣的土方,不曉得是否管用,但太醫(yī)言之鑿鑿,秉持寧可信其有的原則,出發(fā)前大量購買生姜。
治不了暈船,火頭軍也能用來煮菜。
廣西云南正值多雨時節(jié),安南的氣候,邊軍更不適應,白日悶熱多雨,夜間氣溫驟降,定要水土不服。喝一碗姜湯,總能驅驅潮氣和寒氣。
孟大批收購生姜的舉動,很快引來了戶部和兵部的注意。雖然有這樣那樣的誤會,也有很多不愉快,孟仍未藏私,將實情全部告知。
很快,負責大軍后勤的部門也開始大量收購生姜,生姜不夠,蒜也可以。
一時間,應天十八府,姜蒜價格飛漲,經戶部一番運作,各地布政司調控,又有各地商人運送藥品和生姜入京,才將價格穩(wěn)定下來。饒是如此,消息靈通的商戶也是大賺了一筆。
經此一事,孟意外同戶部尚書夏元吉交上了朋友。聽聞孟關于稅收的一番理論之后,夏尚書更將興寧伯引為知己,直言,“興寧伯棄文從武,著實是可惜了。”
對夏尚書的厚贊,孟淡然道:“夏司徒過譽。”
回到伯府,一個人坐在廂房里,控制不住的嘴角上翹,連連蹦高。
人品好,當真沒辦法啊!
正蹦高時,定國公推門而入。
四目相對,沉默半晌,沈瑄果斷關上房門,撈人,堵嘴。
尋上這樣一位,即便是腦袋發(fā)昏,他也認了!
定國公昏不昏暫且不論,太醫(yī)給孟出的主意當真有效。
一身生姜味的邊軍壯漢們,大部分沒有暈船。少數(shù)對生姜免疫的,服了藥丸,也平安登船。
目送大軍遠去,永樂帝才起駕回宮。想起祭江時的情形,連聲感嘆,“到底是大師的徒弟。”
當年,道衍能將屋頂落瓦忽悠成吉兆,如今,孟承其衣缽,借言天兆以壯軍心,理應厚賞!
回到宮內,永樂帝召人擬旨,以靖難功,賜北疆鎮(zhèn)守,都指揮,指揮妻誥命并封贈父母。父母已封贈者,封贈其祖父母。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
單獨封賞孟目標太大,永樂帝大筆一揮,全面撒網,有一個算一個,恩賞均分。
此舉也多少平息了北疆鎮(zhèn)守和都指揮使不能南征的憾意。
之前奏請入京參拜的甘肅鎮(zhèn)守宋晟,寧夏鎮(zhèn)守何福立刻上疏,天子英明,定為國戍衛(wèi)邊境,肝腦涂地,以報君恩。
賞賜的旨意送達孟家屯,孟王氏接旨,族人頓時開了鍋。
“萬歲爺?shù)囊馑际亲焚浭傻淖娓改福俊?br/>
族老們向孟王氏確認,得到肯定的答案,都是一臉的激動。
“即是追贈十二郎的祖父母,四郎那里也要遣人知會一聲。開祠堂時,務必要回來一趟。”
孟廣智追贈伯爵,孟王氏封伯太夫人,榮耀的只是孟一支。但追贈孟廣智的父母,孟的祖父母,就不是一家之事。
孟廣孝,孟廣順,孟廣發(fā)等,都要一同到祠堂祭拜。
孟清海犯下大錯,被族人厭惡,孟清江卻同孟關系莫逆。單是看在孟清江的面子上,也不能把孟廣孝一家攔在祠堂之外。
“聽說四郎又做官了。”
“這事我清楚,北京司牧局新劃了牧場,四郎任了大使,品級比不上軍中,卻是在光祿寺下任職,比做個百戶還強。”
“要我說,多虧了十二郎。”
“是這個理。不說順天八府,獨是北京城里,多少傷卒不能再上戰(zhàn)場,能到行太仆寺就是了不得了。四郎有今日,不知羨煞多少人。”
“四郎還沒成親吧?”
“可是。”有族老訝然道,“你不提,我倒是忘了,十二郎也沒定親。”
“十二郎可是被天子賜姓,哪里是咱們能巴望的。要我說,還是四郎要緊些。就算臉上落了疤,破了相,也是一等一的好兒郎。也不知廣孝兩口子想些什么,至今也沒給四郎定下。實在不成,族里可不能坐視”
“是啊。”
話到這里,有人順口提了一句,“五郎那里……“
話到一半,立刻被旁邊的人推了一下,示意他看看場合,孟重九的兩個兒子可都在哪,提五郎不是認真找不自在?
說話的族老臉上閃過一抹尷尬之色,好在孟平孟根都是厚道人,只當沒聽到,免去了說話人的尷尬。
族人喜氣洋洋的商量著開祠堂的吉日,孟王氏卻是一副憂心忡忡的樣子。
朝廷調兵遠征安南,十二郎再次隨軍出征,孟王氏得了信,整個心都提了起來。恩賞誥命都是身外物,她只希望兒子能平安的去,平安的回來。便是減了自己的壽,也甘愿。
永樂四年八月丁亥,孟氏開祠堂,祭祀先祖,供奉圣旨。
同月辛巳,遠征安南的大軍-進-入廣西境內。
如歷史上一般,到廣西之后,因雨水不停,水土不適,邊軍陸續(xù)病倒,總兵官朱能也未能幸免。
隨軍的醫(yī)官試過多種草藥,狀況略有緩解,仍無法根治、
孟不是醫(yī)生,卻知道救人如救火,同沈瑄商量,給病倒的軍卒試用新藥。
“長此下去不是辦法,總要試試看。”
沈瑄請來張輔等將領商議,最終決定,試用新藥。
有隨軍良醫(yī)反對,“番邦之物,未經驗證,焉知無害!當以湯藥調理為主,徐徐圖之,方為完全之策。”
良醫(yī)的話不無道理,但軍情緊急,若是一個兩個還好,大軍病倒上千人,豈容慢慢調理,徐徐圖之?
病中的成國公也同意試用新藥。
“我已病重,無力帶兵,帥印交由定國公,三軍聽其號令,不得有誤!”
朱能于軍中下令,并由參軍李俊代筆奏疏,遞送南京。
至此,沈瑄以前軍副將暫代總兵官之職,征討安南的大軍繼續(xù)前行,于八月下旬抵達了廣西同安南的交界處,憑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