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戰火成功燒了起來,韃靼和瓦剌打得熱鬧,預期一兩年內消停不下來。
女真各部成群結隊到大明朝貢,馬匹全都交由行后軍都督府管理,人參和皮毛選出上佳者隨奏疏一同送往南京,留在會同館里的女真人,整日里期盼著孟少卿能有空見自己一面。
歷數以上,孟算是圓滿完成永樂帝交代的任務。現如今只等天子的敕令下達,給會同館里住著的女真首領們一點甜頭,將他們打發走人,自己就能收拾包袱返回大寧了。
孟不在大寧期間,大寧都指揮使司內部進行了一系列的人事變動。
大寧都指揮使僉事張貴調浙江都指揮使僉事,未幾,因罪降為千戶,又因御史彈劾,被發云南戍邊,此生怕是回不來了。
大寧都指揮僉事王庸,許成有罪,上念其屯田有功,降為大寧左衛僉事,令戍邊自效。不久,王庸因抵御韃子有功,升指揮同知。許成被巡按御史彈劾有怨忿,對朝廷有不軌之言,令下錦衣獄。抓人的隊伍,由錦衣衛指揮僉事紀綱親自帶領。
天子下令,調調彭城衛指揮使余成,羽林前衛指揮僉事楊成,劉七,黃保,等為大寧都指揮僉事,李討,周官保俱為大寧同知。
賜大寧都司都事姚堂綺衣錢鈔,余者仍官在原職,各賜錢鈔有差,多為嘉勉。
看著紙上羅列的名單,孟深吸一口氣,明面上,大寧行刺一事已宣告終結,但對永樂帝有一定了解的人都知道,這件事的余波還將持續很久。
一旦朱棣突然想起某年某月某日,某幾個不法之徒密謀行刺于朕,其中還牽涉到建文舊臣,說不準就會派出錦衣衛,拿著駕帖,請人到詔獄談談人生理想,花-鳥-風-月。
被貶謫的人中,張貴是舊事被查,許成則是另有原因。
孟壓根沒想到,一直給他沉穩印象的許僉事,竟然是個騎墻派,還騎了不只一面墻。
寧王,建文舊臣,懿文皇太子被廢為庶人的兩個兒子,許成都有聯系。
這樣的人才,竟然只是個都指揮僉事,如果加入情報部門,定能大放異彩。努努力,楊鐸之后,或許就沒紀綱什么事了。
只可惜,走錯了路。
起初,孟滿頭霧水,不明白許成到底是哪方的人。
直到紀綱向他透露,洪武年間,許成的父親曾官至少詹事,輔導太子朱標,后因卷入胡惟庸案,虧得太子才保住一家性命,被發戍邊,孟這才才恍然大悟,心中多少有了底。
至于許成為何會同張貴成為好友,張貴之前在大寧都司所行種種是否同他有關,孟不想深究。
人都進了詔獄,背后的關系已經察明,除非永樂帝突然開始吃齋念佛,放下屠刀,否則,許成這輩子都不可能出來了。
按照天子的行事風格,未必愿意手下如此尋根究底。但凡牽涉到朱家內部的權力斗爭,尤其是朱棣和朱允炆之間的皇位爭奪,聰明人都該躲得遠遠的。
天下易主,朱棣是大明的天子,朱允炆是生是死,不是孟該操心的事。他現在要做的,就是等天子敕令下達,高高興興返回大寧,集中精力搞好經濟建設,偶爾豐富一下精神生活,無事聯絡一下有意內附的草原部落,努力營造和--諧-美好的邊塞生活。
當然,如果隨時都有美人在側,生活會更加美好。
考慮到美人愛咬人的習慣,這個念頭剛升起就被拍飛了。
抿一下嘴唇,為了面子著想,沒有找到解決辦法之前,暫時遠距離產生美吧。
永樂二年三月壬寅,天子敕令送抵達北京。
復孟為大寧鎮守,授資善大夫,正治上卿。免鴻臚寺少卿,賜銀三十兩,彩幣十五表裹,鈔五十錠。
圣旨交到孟手中,白彥回笑道:“咱家恭喜興寧伯。”
孟謝過,借著客套的時機,將備好的紅封遞了出去。
敕令下達,孟總算能安心了。
發了獎金,加了榮譽職稱,不用被文官整日惦記著撈過界,又能回到大寧,永樂帝果然說話算話,純爺們!
白彥回身上不只帶著給孟的敕令,還有召朱高煦和朱高燧回京的詔書。
徐皇后千秋節將至,天子有意將兒子都叫回身邊。兒子不在身邊這么久,總是想念。
沈瑄本也在內,無奈北京實在離不開他,他要是走了,袁容又得累趴下。朱棣實在沒辦法,總不能讓大閨女再為了駙馬到自己跟前哭吧?
不能把義子召回來,干脆多發賞賜,老子愿意給,誰也管不著!
賞銀抬進府,沈瑄面相南京方向頓首,“臣叩謝天子圣恩。”
雙目微紅,真摯感情流露。
不用多說,傳旨的內官定能將定遠侯的忠心和孝心帶到皇帝皇后面前。
沈瑄得的賞賜極為豐厚,單賜銀就有五百兩之多,彩幣寶鈔更是論打裝箱。
拿起一枚分量十足的銀錠,孟忍了幾忍才沒咬個牙印上去。
人和人果真是不能比,所謂“義子”和“臣子”的差距,就是這么明顯。
孟伯爺捧著銀子做沉思狀,沈侯爺自然而然的誤會了,點了點裝銀錠的匣子,“十二郎喜歡,便收著。”
“我收著?”孟懷疑自己聽錯了,五百兩,不是五兩,讓他收著?
“有何不可?”沈瑄一身公服,緋色衣袍,更襯得他面如冠玉,俊雅非凡,俯身,手指擦過孟的下巴,“你我情分,理當如此。”
孟:“……”
誰再和他說古人含蓄,絕對一板磚拍過去!
敕令送達北京,白彥回沒有停留,立刻趕往宣府。
韃靼和瓦剌開戰之后,宣府邊軍加強了邊塞防衛,開春前建造的地堡,瞭望墩臺和敵臺都派上了大用場。
朱高煦將主要的練兵和防衛工作都推給鄭亨,自己帶著親衛和邊民軍漢-成-日下田勞作。
與此同時,仿照大寧城的模式,招收流戶,吸收早年間離散的軍戶,接納愿意內附的草原牧民,以獎勵激發雜造局工匠的工作熱情,各項安排專人負責,一切都在有條不紊的進行。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去年開墾出的荒田都撒下了麥種,冬日里荒蕪一片的土地,逐漸被蔥綠所覆蓋。
地堡墩臺連成一片,新壘砌的城墻散發著泥磚的味道,城中的青壯背起長桿,拿著棍棒弓箭,主動同邊軍一起巡邏。
邊民到城外樵采時,也結成了最少五人的隊伍,發現韃子立刻示警,炮口和弓弩立刻張開。威懾力絲毫不下于開平諸衛。
自草原陷入戰火,北疆都是如此防衛。除少部分韃子傷兵和離散游騎,大批的韃子騎兵從未敢靠近宣府十里。
朱高煦向老爹證明,他有能力守衛一方,御敵于國門之外。他也可以像普通軍漢一樣屯田種地,和糙漢子一起蹲坐在田邊,捧著大碗,大口咬著雜糧餅,絲毫不見皇子的傲氣。
白彥回找到朱高煦時,他正敞開衣襟,大口喝著涼水。
好一會,白公公才認出眼前這位是漢王殿下,眼睛瞬間瞪圓,表情很是難以形容。
見朱高煦看過來,白彥回忙行禮道:“參見殿下。”
朱高煦揮揮手,讓白彥回起來。
“白公公到此所為何事?”
“回殿下,陛下有旨,宣殿下回京,共祝皇后殿下千秋。”
聽到父皇召他回京,朱高煦面上現出一絲猶豫。
換成以往,能被父皇召回京,他定是會馬上打點行囊,快馬直奔南京。但是現下,他發現自己舍不得這里,舍不得他親手開墾出的麥田,舍不得這貌似苦寒的生活。
朱高煦搖搖頭,腦袋被石頭砸了嗎?
事實上,腦袋被砸的不只是朱高煦,白公公到廣寧傳旨時,朱高燧也不愿離開。
大寧和開原互市已初具規模,每逢月初和月中開市,一次比一次熱鬧。
起初,市場中多是牲畜木材交易,近期多了不少女真和蒙古人的攤位。造船所需的木材,邊軍急需的馬匹,糧食,香料,皮毛,藥材,都能在市場中找到。
除了韃靼和女真,零星有回回和其他番邦商人出現在互市中,手中拿著從城門處取得的腰牌,行走在攤位間,挑選貨物,詢問價格。
采納孟的建議,朱高燧同大寧鎮守劉真商議之后,設立了專門的收稅司,凡是在互市中交易的,無論是誰,都要交稅。
大臣收稅需要請示天子意見,天子不批只能按下。
朱高燧沒有這個顧慮,按照興寧伯所言,明朝商人小販趕集擺個攤位還要交上兩三文,外人到明朝的地界做生意,無論如何,交易所得稅,攤位費,衛生管理費,等等等等,一樣都不能少。
看過孟列出的單子,朱高燧如醍醐灌頂,猛拍大腿。
單子上的條目,林林種種加起來夠得上一部市場管理條例。
同興寧伯遞來的單子相比,自己之前定下的試行之法簡直該揉成團,丟進火盆燒掉。
偶然機會之下,這份單子的抄錄本落在了北京戶部尚書郁新的手里。郁司徒看過之后,惋惜道:“以興寧伯之才,不到戶部任職著實是可惜了。”
能得郁司徒這句評語委實不易,孟事后得知,不免驚訝。
不是說文臣都不待見他?原來并非如此。
不管朱高煦和朱高燧多舍不得放下手里的工作,老爹命令下達,都必須立刻收拾行禮,回南京慶賀徐皇后的生日。
朱高燧先行一步,臨走前不忘將自己從互市淘換來的好東西分出一半,派人帶給朱高煦,添入送給徐皇后的壽禮禮單。
親娘的禮物有了,給老爹的禮物是不是也該備好?
無奈兄弟倆一時疏忽,全都忘記了這茬。畢竟過生日的是娘親,不是老爹。
對兒子的差別待遇,永樂帝會作何反應,只有等兄弟倆回京之后才能得知。
值得一提的是,朱高燧的禮物中備有兩艘福船模型,即使是縮小版,船身也足有一米見奇。
自孟同他講過海外異邦的故事,朱高燧就時刻惦記著那片神奇的土地,朱棣下令造海船,他更是比誰都積極。
在同孟同朱高煦的通信中,朱高燧也時常提及此事,字里行間夢想著出海的意愿。
朱高煦對此不置可否,但在回信中,也不免對海外的世界產生了幾許向往。
孟則在想,如果鄭和的船隊里多出一個朱高燧,船隊的路線或許會做出不小的改變。
鄭和出海,只為完成皇帝命令。
朱高燧則不然,作為明朝開國皇帝的孫子,永樂帝的兒子,開疆拓土,揚大明國威已是深深刻進了他的骨子里。若是再加上一個朱高煦,或許美洲那片廣袤的土地就沒哥倫布什么事了。
孟四十五度角望天,霸氣側漏,橫跨大洲,似乎也不是不可能。
好吧,他蘇了。
穿-越此等神奇的事都能發生,蘇一把,也能說得過去吧?
永樂二年三月甲辰,漢王朱高煦,趙王朱高燧奉召還京。
朱高煦的隊伍途經北京,特地派人給沈瑄和孟送去兩份厚禮。去人回報,興寧伯已動身前往大寧,禮物交給了定遠侯,朱高煦點頭,沒有停留,下令隊伍繼續前進,務必在徐皇后千秋節前抵京。
做這件事時,朱高煦沒有刻意避開白彥回。
他與孟做筆友的事,老爹知道,宣府和廣寧開原能有今日,興寧伯同樣功不可沒。
道衍講給孟的道理,同樣被透露給了朱高煦。與其藏著掖著,不如一切攤開。
何況,有無孔不入,愛好趴房梁的錦衣衛,在老爹跟前,一切秘密都不再是秘密。
收到朱高煦的禮物,孟已在大寧城。
大寧的練兵和屯田都有專人負責,春耕正有條不紊的展開,集市擴大了估摸,城內開起了數家客棧,路旁多出了許多賣吃食的攤位。
按照都事呈報,許多到開原和廣寧互市交易的草原部落都會途徑大寧。大批的人流涌入,客棧和飯館自然應運而生。
食物不圖精致,只重分量和味道。尤其是軍漢拳頭大的饅頭,兩和面的餅子,大塊的烤肉,還有能長期保存的咸肉最受歡迎。
許多以馬匹交易的小部落,在大寧遇上合適的買家,當場便會交易。上馬,中馬,下馬,可換茶,鈔或絹布,各有定額,多者鈔千貫,少者只絹布一匹。
從軍到民,從農到商,大寧城里幾乎找不出一個閑漢。
孟回到大寧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今年的屯田和練兵事宜,然后按照名單逐個認人。遇上差事分派不當的,偶爾提點幾句。幾番下來,不說馬上同下屬打成一片,至少要讓這些新人知道,自己這個大寧鎮守不是擺設。
期間,一批犯官被發到大寧諸衛戍邊,其中就有因彈劾沈瑄被,遷北京行太仆寺養馬的前戶部右侍郎李文郁。
由于行太仆寺人員滿額,實在沒有多余的地方給他安排,經上報,李侍郎被發來大寧。開平衛和全寧衛都有馬場,正好缺人。
告狀?說地方不對?誰理你。只要在行太仆寺掛了名,在哪養馬不是養?
于是乎,李侍郎一路向北,最終在全寧衛落戶。
同批被發戍邊的,還有狹西按察副使王煜和江西按察司副使梁成,兩者的罪名都是惟薄不修,不能正家,失風憲體。
簡單總結一句話,生活作風有問題。
普通官員被御史彈劾此類問題,頂多罰款丟官。換成這兩位,直接被發戍邊。
誰讓他們在按察使司工作?本身負責刑名訴訟事務,肩負監察地方官員之責,還犯了這樣的錯誤,分明是知法犯法,定然罪加一等。
梁成暫且不論,王煜被參奏的原因,卻是因他娶了屬官司獄之女為妻,有失風憲。處理的結果,先是下獄,因皇后千秋將近,免死,充軍戍邊。
上訴?娶老婆也沒妨礙誰?
不好意思,娶的老婆不對,就是最大的罪名。
由此可見,真愛無敵的說法在大明絕對說不通。敢以身試法,下場絕不會多好。
想想自己和沈瑄的關系,摸摸后頸,孟咬牙,家里有免死鐵券,腦袋應給不會掉。又有朝堂上的鋪墊,永樂大帝應該不會食言。萬一事不可成,頂多再去戍邊!永樂年有很多仗打,早晚有起復的一天。
除此之外,名單上還有因私下收禮,被人告發的前福建行都司都指揮僉事劉達。
為了政績,以親信用銀誘民交易,使之犯法的給事中丁琰。
看到這位被發戍邊的因由,孟不免咂舌,所謂的釣--魚--執法,原來古已有之。但這位顯然是為了政績不要命,忘記自己在誰手底下干活,官沒升成,反而直接被錦衣衛捉拿。
永樂帝親言,“古人治天下,無非公平正大之道。今此輩小人但圖邀功,假令民畏法反執-陰-誘-者送官,不顧枉陷良善,不肖刻薄如此,當以誣民之罪嚴懲不貸!”
這段話,明明白白的記錄在卷宗之內。
合上卷宗,孟深吸一口起,無論后世人如何評價朱棣為人,但是僅憑他為政期間所行,便不愧為繼朱元璋之后,將大明帶上巔峰的永樂大帝!
孟一邊感嘆,一邊思索該如何安排這批犯官,讓他們能夠在大寧發光發熱。殊不知,一封彈劾他的奏疏,已經通政使司封存,送入皇宮。
彈劾他的不是別人,正是自朱棣登基以來,將無數官員拉下馬的都察院左都御史,陳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