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海之東,有陸稱‘瓊土’,共存四國,其一為位處東南、土地肥沃之霧烈國;其二為位處西南、民勤地豐之蒼隱國;其三為東北部褚旭國;其四為西北部墨絢國。
四國前身乃明珠王朝下屬諸候國,經長期混戰后分裂自治,以蒼隱南端邊城——漕州為接壤地,和平共存近150年,且語言共通,通商頻繁,呈祥和之勢。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四國155年秋,霧烈國玉霞邊關駐軍將領木建因捉拿逃犯,未經漕州通判許可,帶百余士兵擅自撞入漕州市集,雖捉得逃犯,卻驚動漕州參軍統領相寧,產生糾紛,兵刃相見。木建勢單力薄,非相寧對手,沖突中死傷數十人,不得已退回營地,由此懷恨在心。
是夜,趁月黑風高,霧烈國駐邊軍隊傾巢而出,由驍衛將軍姚志親自指揮,三萬鐵騎一舉渡過漕江,挺進漕州城。相寧率萬余軍士殊死抵抗,無奈雙方實力懸殊,惡戰三日后不敵落敗。霧烈軍占領漕州,摧城毀樓,搶掠一氣。一時間,四國通商之都烽火四起,漫天血色。戰爭突如其來,漕州百姓死傷無數、惶恐不安,紛紛逃散。
領土被占,人神共憤。蒼隱國少年太子奚桓揮師五萬緊急救援。雙方大戰數日,姚志敗北,令軍撤退。奚桓因傷退守,由中路將軍蒙姜帶兵追擊,斬獲姚志首級,并攻破玉霞關,呈挺進之姿。
霧烈國不甘示弱,以七皇子燕陌為帥,調平城駐軍四萬以援抗,誓奪回玉霞關。雙方沖突又起。燕陌驍勇善戰,謀略過人,又及軍民同心,占盡上風。蒙姜只得撤出玉霞關,退守漕州。
此戰,雙方各死傷萬余人,未有勝負。兩國之兵分駐漕江兩岸,虎視眈眈,陷入僵局。褚旭、墨絢兩國紛紛遣使勸和,歷時兩月,僵勢方解,暫平戰火,各自安撫百姓重建家園。
據《四國志》記載,‘漕州之戰,乃四國戰亂之源。’
四國159年,蒼隱文帝甍逝,奚桓即位,年僅21歲,史稱‘桓帝’,其勤政愛民,內修富國之論,外堅強兵之策,民豐物阜,國力強盛,漸超他國。三年后,桓帝以漕州曾被侵為號,集結十萬精兵,舉國入侵霧烈,攻城掠池,迅疾如電。至此,四國戰亂拉開帷幕。
霧烈國因帝失政,國力匱乏,面對如此聲勢浩大的突襲,各城守軍不堪一擊,節節敗退,月余即連失城池十二座。眼見蒼隱大軍勢如破竹,直逼赤奴城,僅五日路程之外的霧都暴露無遺,烈皇燕寒這才慌神,連下三道圣旨,命赤奴守軍固守陣地,并召群臣共議。左將軍席舒、丞相鄭碩上書死諫,逼燕寒親征助威以定軍心。燕寒被迫率軍五萬,由席舒開路,奔赴赤奴城。
此戰,燕寒剛愎自用,拒納席舒計謀,兵敗慘死,其軀被懸于赤奴城門示眾數日。丞相鄭碩自殺殉國,席舒帶殘部退至霧都。蒼隱大獲全勝。
燕寒死后,其十二位皇子中,長子燕棣繼位,得左右二將輔助,集合兵力于霧都死守,暫遏蒼隱大軍攻勢。誰料四國163年春,燕棣離奇遇刺身亡,霧都淪陷,右將軍戰死。其后兩年間,除離都出走的七皇子燕陌,九位皇子陸續繼位,像受到詛咒般,均遭刺殺而亡,舉國上下一片哀肅,士氣低靡,各地駐兵聽聞蒼隱大軍已至,便丟盔棄甲,落荒而逃。
四國165年冬,十二皇子燕康繼位,史稱‘康皇’。霧烈國只余廊、滄兩座城池,由左將軍席舒與侍衛長樂延共同率殘部兩萬余人固守,繼續抵抗蒼隱國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