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區(qū)的諸多帖子,耳根都看了。質(zhì)疑的,沖動的,不理智的,支持的,贊賞的,理解的種種帖子,全部看完。
我覺得應(yīng)闡述一下,首先這段情節(jié),我在寫前也考慮過,但我還是寫了。
蘇銘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與阿公的年紀(jì)比較,二人相差超過了大半生的歲月。
古人有句話,叫做少不讀三國,老不讀水滸,說的就是不同年紀(jì)的人,有不同的處事方法。
阿公很睿智,他想要保護蘇銘,他的想法也比較理智了,中了那一句話,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部落有沒有生死危機,他清楚,所以不讓蘇銘么,自身急匆匆離去,因為他知道,這一去,或許就是部落的生死,留下蘇銘,也留下一個后續(xù)。
這很有道理,換了哪一個長輩,大都會這么做。可不要忘記,阿公的年紀(jì)。
而蘇銘,十六歲的他,不是不明白這一切,只是他越明白,就越要回去,他是沖動,因為我覺得一個十六歲的孩子,尤其是在部落的背景下,他渴望的不是獨活,而是與部落共生死!
他的力量有限,可有的時候,尤其是一個部落,如果都這么想,都想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那么這個部落,沒等敵人來就已經(jīng)瓦解了。
當(dāng)家園面臨戰(zhàn)火,有的人不斷地告訴自己要忍,要日后報仇,然后隱藏起來,或者背井離鄉(xiāng),如王林,沒有在不到元嬰前回找過找騰家復(fù)仇。
但有的人,他是傻傻的,他是不理智的,但他是可愛的,因為他的想法不復(fù)雜,他不是不懂隱忍,而是不愿,他要守護家園,哪怕是生命。與日后回來復(fù)仇比較,他更在意的,是珍惜眼前,是與家園共死,哪怕最終面臨了不可挽回的死亡,也要笑著喊一句,黃泉路,別少我一人!
你可以不認(rèn)同蘇銘,可以恥笑我不會寫,但請不要去指責(zé)與質(zhì)疑這段情節(jié)所表達的義無反顧。
至于說鋪墊少了,我反倒覺得正好,前面的20萬字,林林總總,足夠了。
但我承認(rèn),有一點的確出錯了,就是在描寫上,這一章里有些詞用的多了,起了反效果,水平有限,還要進步。
</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