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 山</br>
車出了洪雅縣城一路往西,秋風送入眼簾的是黃澄澄的稻田,疾馳的汽車似乎永遠也甩不掉那道旁的兩排筆直的樹木,有人在公路兩旁曬了一些稻谷,擠占了些許公路,交通變得不是很通暢。司機是一位中年人,因為長期在這條線上奔跑,已經習慣了人們在公路上的生活,但偶爾還是不滿意那些聽見喇叭響而不讓道的山民,破粗是在所難免的。越往西走,山也逐漸變得大氣起來,過了柳江古鎮,山不止大氣而且磅礴,想抬頭望見那山頂,幾乎要把頭昂成九十度。有緩和的山崗上,人們沿山而建了梯田,種上了水稻,因此把山巒妝點得層次分明起來。記得一位攝影的朋友曾經在冬季的傍晚留下了一張照片,那梯田簡直成了千緒萬狀的鏡子,山頭的黛色的樹木和夕陽余暉映入水中,遠處的幾點村落的炊煙冉冉升起,如詩如畫。不過,我還是喜歡這秋季的梯田,因為這里包容了山民們的一年之獲,待到他們的收獲的那天,那摔打拌桶的樂奏里,是他們對大地的千萬聲致謝。</br>
車爬行在土地關上,我再也不敢仰望那蒼穹頂端的山巔,只得乖乖地選擇一些緩和的山巒來調和視力。進入瓦屋山鎮,見到這里的山,相比較剛才所見到的山們,簡直就成了小巫見大巫了。車漸漸地進入了林區,沿途還有幾個酒店或飯店和人家點綴,再遠處,農家的吊腳樓上的玉米棒子一串串地掛在房櫞上,金黃金黃的,偶有路人經過,玉米串下竄出一只或黑或黃或灰的山犬來,狂吠一陣,也算作是給山里人家增添了一點村落的氣息。車在山間行走,路邊偶有小小野花粉彩,蝴蝶也來湊湊熱鬧,蜜蜂也許是要趕在蝴蝶之前采回花粉,于是忙碌無比。離開公路不到十厘米,大地便由淺綠逐漸變成了黛色,尤其是那些人工杉樹林。</br>
一道古色古香的牌坊矗立在車前,趙樸初老先生書寫的“瓦屋山”三個大字存托在這綠山澗水里,這山、這水和這里的人們欣然接納著這些有形的文化。天上下起了細如牛毛的秋雨,飄飄灑灑潤入自然,剛才還熱得冒氣的我們突然感覺有一絲地涼意。我本木訥,感覺也有些遲鈍,更主要的是眼睛左右掃射,大腦似乎不能完全馬上接受眼睛傳遞來的信息,興奮自然不在話下。車還在盤山公路上左一旋右一轉地行進,我們悄悄地爬上了高海拔地帶,裸露在外的皮膚逐漸變得不光滑起來,抱著雙肩也不管用,脖子自然地縮到衣領里面。被同行的景區工作人員提醒,說是該加衣服了。于是從身邊的旅行包里找出一件夾衫來,套在身上,勉強御寒。</br>
車在珙桐山莊停下了,我們順便在那里用過午餐,安頓好貨物,我們準備坐纜車上山。哦,忘了告訴大家珙桐山莊的來歷。珙桐山莊自然是周圍有許多珙桐樹。至于珙桐,那是一種有“植物活化石”和“綠色大熊貓” 之稱的被子植物,是國家8種一級重點保護植物中的珍品,為我國獨有的珍稀名貴觀賞植物,為世界著名的珍貴觀賞樹。珙桐枝葉繁茂,葉大如桑,花形似鴿子展翅。白色的大苞片似鴿子的翅膀,暗紅色的頭狀花序如鴿子的頭部,綠黃色的柱頭像鴿子的嘴喙,當花盛時,似滿樹白鴿展翅欲飛,并有象征和平的含意。1954年,周恩來總理參加日內瓦會議時,看到珙桐盛花時美麗的景色贊嘆不已。得知它的祖籍在中國,回國后曾指示林業工作者重視并開發珙桐。當然,這些都是后來從愛人的宣傳工作中得知的。據說瓦屋山有30萬畝野生珙桐樹林,如果當年周恩來總理早點獲悉瓦屋山有這么一片的珙桐樹林,該是多么欣慰的一件事情啊。</br>
珙桐山莊附近有一個地方名叫洗腳溝,傳說為古代人們上瓦屋山朝圣走到這里,都會在這溝渠里洗去風塵,再爬上山頂去參拜。在珙桐山莊的一側,我看見一條剛開辟的小路,工作人員說那是一條通往溶洞的新道。溶洞,這里有溶洞?我有些不相信,工作人員只得耐心地告訴我,這是洪雅縣政協副主席陳國治(已去世)在山民們的帶領下新開辟的一個新景點,溶洞里面的可以說是千奇百怪,有的像龍,有的像瓦屋山上的老君……工作人員介紹得越多,我就越想去親睹一下,可惜時間不待,我不得不放棄這兩個景點,離開珙桐山莊,費力地踏著石階,一步一步地走向索道站臺。</br>
纜車還沒有來,我回首俯瞰那珙桐山莊,原本很寬敞的賓館看起來有些渺小了,那來來往往的車輛如同那爬行的甲蟲,只是那車輛的不同色彩平添了幾分區別。遠處綿綿的山巒被那輕輕的薄霧環繞,似那天宮的瑤池。近處的山卻有幾分的霸氣,居然擋住了我遠行的視線,落寞算不上,因為眼下我們要去的山頂是這一帶最高的山巔了,那霸氣的山終歸還是會向我們臣服的。索道上的工作人員打開了纜車的門,在他們輕輕的扶力下,我穩穩地坐上了纜車,離開了站臺。</br>
纜車緩緩地往上升起,有幾處似乎就要與崖壁親吻,卻又巧妙地躲避了,再看腳下,懸空處,那原本高大摯空的樹木卻是如此嬌小。纜車越往上走,樹葉就變得越小,最后變成了針狀。那霸氣的山漸漸臣服。大概的海拔原因,盡管纜車的門窗緊閉,我還是不自覺地感到寒氣逼人,再找一件毛衣加在夾衫里面,全身才有了一絲熱氣。纜車走了半個小時,把眾山拋在腦后,偌大的珙桐山莊已從視線里消失,箭竹林充斥著森林的每一個縫隙,間隔不遠,就有三五棵參天大樹,三五百年不等。這聳立云端的山巔,這樹木應該是野生的吧,生長不規則,間隔也不等,那么隨意,讓人感覺樹同人一般,如此休閑。</br>
因為下雨,石板路上的苔蘚給行人增添了一點行走的樂曲,稍有不慎,行者就會用自己的腳丈量一下一塊或三五塊石板的長度,屁股也會在這丈量中與這山巔親吻,也許是有的人太熱情,居然還要滾到箭竹林跟那箭竹親吻一番。雖然常走山路,也覺腳下并不穩當,眼睛自然就死死地盯著腳下,根本無暇顧及左右的風光,更別說掃射剛剛臣服的眾山們。跟在工作人員的屁股后面,我悄悄地尾隨,有時還要落下一段,大家只好停下來等我,此時,我自然覺得自己是這支行進隊伍的累贅了,可虎已騎上,最好先別急著下來,否則不被虎傷,也會背一個“懦夫”的罵名。</br>
瓦屋山的山頂是一個大平臺,面積大約有28平方公里。這偌大的平臺包羅萬象,行人也只能循山路前行,我們的目的地是象耳山莊。象耳山莊位于一座名叫象耳巖的山頂上,而象耳巖也因其山形如同大象的耳朵而得名。愛人的實習地點也是這里,而他和女兒與我不在一輛車上,到達目的地后,本想在山莊四處走走,在愛人和女兒來之前先睹山上的一些風光為快,可暮霧藹藹,如同青煙繚繞,又有那牛毛一般的小雨,我的計劃在這樣的環境下顯得如此蒼白,只好作罷,安分地等待愛人和女兒的到來吧。(未完待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