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有時候很無奈,而活著的人卻總是向往著更遠的生活,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希望了,因為有了希望,所以有了奮斗一詞。因為奮斗,學子們不惜寒窗十二載,萬人共擠那獨木橋,根基好的,順利度過,走進了世人羨慕的象牙塔——大學。我沒有直接參與那令人心驚肉跳的擠橋考試,選擇了曲線救國的道路。因為在高中參加了一個函授班的學習,高中還沒有畢業,我就有了一個報社的實習記者證。我告別了我的老師和同學,選擇回到生我養我的山村,想憑著的那個方方正正的記者證把山村推出去,讓寂靜的山村也熱鬧熱鬧,擴大山村人們的視野,改變山村貧窮落后的面貌。</br>
因為聽說我是一個記者,父親的一個在機關上班的朋友找到我,說我應該去闖一闖,至少得去找鄉上的領導交流一下。畢竟是山高皇帝遠,一個鄉政府的干部在山村的人們看起來就是很了不起的官了,何況還獨自闖了一回縣政府,文章被幾個報刊雜志登了出來,父親也覺得窩在家里沒有什么前途,于是也鼓勵我去闖一闖。剛出校門的我沒有時髦的采訪包,沒有高檔的采訪筆,也沒有正式的采訪筆記本,連穿著都是清貧無比。當我背著書包,從書包里拿出鋼筆在一本稿箋上記下我的采訪內容的時候,我是不知道周圍人們的眼光,但不知道圍觀采訪的人們會怎樣看待這樣的一個記者。好在文章很快就在報紙上發表了。后來,當地政府給了我一個聯系人,我每次需要什么材料就找她,當地政府有什么重大的事情也找我,當然我聽到有什么社會新聞的材料也會主動去采訪的。因為不是專業出身的新聞記者,稿子的命中率不是很高,但與機關里的其他人相比,也算是不錯的了。但我總覺得知識不夠用。為此,我每天除了干家務活、農活,采訪、寫作,還要抽空學習《四川日報》、《四川農村報》、《樂山報》等報刊上的一些新聞,研究他們的寫作方法。</br>
1992年春天,我正在采訪一個村道建設的稿子,住在一個初中同學的家里,早晨聽廣播新聞的時候,聽到了四川大學當年要辦首屆新聞專業函授班,招生渠道是成人高考,我匆匆忙忙結束了采訪,回到家連飯都來不及吃,又匆匆忙忙地趕到縣城,四處打聽招生辦的位置,可找到招生辦的時候,已經是傍晚了,我只好找到在繅絲廠上班的同學那里借住,第二天一早再來。記得天空中下著牛毛細雨,我沒有雨傘,頭發絲上粘滿了雨露珍珠,我大大咧咧地用袖子一抹,算作是整理了儀表,怯生生地走進了招生辦,開始了我大學夢。也許是老天作弄人,當我說出四川大學新聞系的時候,老師們都詫異地看著我說:“沒聽說過四川大學新聞系要招生啊,你是不是弄錯了?”我肯定地回答說:“沒有,肯定沒有,今兒早上的四川新聞聯播說的,連播了好幾天了,肯定沒錯。”老師見我肯定,對我說:“那就是新出的招生單位,我記不住招生代碼,你自己找找看。”說著就給了我一摞報紙,我睜大眼睛一個一個地找,一張一張又一張,報名的人來了一撥又一撥,報紙就要看完了,老師也覺得應該放棄了,我還是堅持著要看完,終于在一張新到的報紙上找到了我要報考的四川大學新聞系的招生代碼,可報考成人大學需要鄉政府的推薦和證明,我趕緊回到鄉政府,找到管教育的鄉長,辦理了證明,轉身步行了10多里路,坐車進城。當天下午才把手續辦好,回家的班車已經打烊了。我只好再次住到同學那里,正好要到新華書店去買幾本復習資料,因為考試的科目里,我們有幾科是沒有學過的,必須自學。</br>
三月是梅雨天氣,雨還是淅淅瀝瀝的,我告別同學,在新華書店買了書就往回趕,因為五月就要考試,我有兩科基本上是沒有學過的,我得用一個月的時間學完,再用幾天全盤復習。白天,除了完成父母給我安排的農活、家務外,還得出去采訪、寫稿子,晚上等大家都在看電視的時候,我才能靜下來看書。最好是下雨天,不用出去干活,也可以借口下雨,躲在屋里看書,做練習題。即使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習生活,我似乎也覺不出什么是苦來。5月6日,我帶著幾本書和簡單的行李到縣城參加成人高考,考場設在一個小學的教室里。三天的考試結束以后,我又投入到了自己的生活里。記得拿成績那天,我感覺特緊張,不知道自己是考上還是沒有考上,拿到成績以后等待的日子簡直是漫長的每一天。7月底,我收到了四川大學成人教育學院新聞系的錄取通知書。苦盡甘來,我憧憬著自己走進四川大學校園的美滿生活,甚至計劃邊打工邊讀書。</br>
當我拿著通知書回到家,把這個消息告訴大家的時候,可以用“各懷鬼胎”這個詞來形容大家。這也難怪,一個到了談婚論嫁的農村女孩怎么又鬧著去讀書了,這不是胡鬧嗎?或許大家會問,不讓去讀書,早就應該說出來,免得白忙活一場嘛。其實大家當初不反對參加考試的原因很簡單,靠大學不是每一個人都能考上的,何況沒有足夠的時間復習的我,大家不說,就是要讓我自己碰壁退卻,現在是拿著通知書要上學問題了。因為大家的反對,本來就不支持我上學的父親更加反對了。我被逼無奈,只好和父親商量說,把我的嫁妝折成現金,我要現金去上學,我以后出嫁就不要嫁妝了,家里人見我執意要去讀書,就草草地把嫁妝折成了600元現金,交給我。9月底,按照通知書的規定時間,我懷揣600多元錢的現金,只身到成都,開始了大學的求知夢。(未完待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