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油和飯</br>
豆油和飯,聽起來是充滿陽光的生活吧。可你錯了,豆油是我的家鄉的地方方言,并不是大家說的花生油、菜油、芝麻油之類的植物油,而是對醬油的俗稱,傻眼了吧。我上高中那陣子,因為家里給的生活費并不多,自己又要省下錢來參加一個大專班的函授學習,也不敢給父母要,怕節外生枝,連基本的上學權利也給剝奪了。“活人總不能讓尿憋死”,辦法總是有的。省飯是一種辦法,但不能常用,“中間不燒鍋,兩頭一樣多”,這句俗話雖然很直白,但卻是道出了一條生活規律,再說了,正處于生長發育階段,吃長飯的年齡階段,一頓、兩頓不吃是可以忍受的,可長此下去,那就可能出問題了,我不能“賠了夫人又折兵”,還得從長計議。</br>
學校門口有一家雜貨店,賣一些生活用品供應學生和附近的居民。一日,從店門口經過,看見有居民在此買散裝的豆油,很便宜,一角二分錢一斤。計算了半天,如果用豆油代替菜,用家里帶來的臘肉補充營養,一個星期能省下一塊多錢。我參加函授學習的費用也只有二十來塊錢,從菜錢里省下一大部分錢,然后偶爾省一頓兩頓飯錢,問問題不就解決了嗎?</br>
第一次用豆油和飯,感覺飯香,豆油也香,吃飯的速度也快,別人還在品嘗的時候,我已經坐在教室里看函授教材了。一次、兩次……天天如此,豆油的味道就開始變了,變得索然無味,還有些惡心反胃。因為我經常不買菜,就被幾個要好的同學發現了,他們也知道我參加函授學習的事情。買飯的時候就把我夾在他們中間,他們買菜的時候故意多買菜,說吃不了,倒了是浪費,讓我幫助解決,否則就跟我急。一次這樣,兩次這樣,自己感覺也不好意思了。無計可施的我又生一計,早飯的時候多打饅頭,中午不吃飯,下午自由活動的時間長,誰也摸不準我什么時候去吃飯,他們也不能那么巧就把我夾在中間。每次回家,也盡可能地多帶菜,一來可以和同學分享,二來可以適時補充身體營養。不過,時間長了,身體還是瘦削了許多,好在我自己愛運動,還不至于沒有抵抗力,所以,班上流行感冒也好,肝炎也罷,都離我遠遠的。</br>
每次回家,母親都會煮臘肉、香腸,走的時候還要用一個大瓶子裝一瓶子肉讓我帶到學校。因為幾個好友的監督,吃完母親給我準備的菜以后,我不得不買一些菜來吃,但大部分時間還得用豆油和飯。這樣堅持了兩三個月,我終于攢夠了函授的學費,利用中午的時間跑到郵局把錢匯了出去。</br>
長時間吃的是豆油和飯,不再吃那種單調的食物,改變了進食方式,回頭再想享受一次豆油和飯的味道,卻發現一切都不如初衷:豆油和出來的飯改變了大米飯本來的顏色,晦暗不堪,咸咸的,還有一種魚腥味……不用想象,胃子自己就開始抽搐、反芻了。看我有如此反應,幾個好朋友覺得有些不可思議。</br>
“你不是說這飯好吃嗎,怎么會有這樣的反應啊?”</br>
“可能是吃膩了吧。”</br>
“我們剛才也嘗了一口,雖然不怎么好咽下去,但還不至于有你這樣的反應啊。”</br>
“所以說,人啊,是賤脾氣,吃了好的,就忘了孬的,不愿意受苦了。”</br>
“你還真會給自己找借口?你又不是一開始就用這玩意兒和飯的,是這段時間想參加函授學習,又不愿意向家里要,才這樣干的,我真不知道你是怎么逼自己吃了這么久的豆油和飯的?”</br>
“不是有古人的臥薪嘗膽、錐子刺股的故事嗎?我這算什么?”</br>
“算什么?你說你這算什么!”</br>
“不就是吃了兩三個月的豆油和飯嗎?現在不吃了,跟你們一樣吃菜,還要怎樣,難不成,你們要我……”</br>
“要你什么,什么都不要你干,希望你以后不要這樣干了,你不要命了?”</br>
“生命是革命的本錢,怎么會不要命呢?我這還有食物吃,人家紅軍過雪山、草地的時候沒得吃,不還是照樣走出來了嗎?”</br>
“哦,那你知不知道,進雪山、草地前,紅軍是多少人,出來有多少人?”</br>
“我只看結果,我不是還好好地在這里嗎?”</br>
“好了,不跟你爭了,知道我們是爭不過你的。你自己定下的事情,誰也別想改變的,只是以后你要定什么,讓我們幾個也知道一點,不要等出了事,我們都不知道原因……”</br>
“知道了……”(未完待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