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童年是唱著童謠長大的,那童謠是我們童年的樂趣,教我們怎么做人,尊老愛幼……那個年代,沒有電視,電影很久才到生產隊里放映一次,劇團只到大一點的鄉鎮演出,對于山村,一個廣播已經給山村添了一點熱鬧。后來,隨著科技時代的發展,收音機、電視機、VCD、DVD等文化設施進入家庭,電話、手機、電腦等通訊設施普及。孩子們同**們一起步入現代化社會,缺乏了當年的童真,沒有了童趣。孩子們追著各種各種的“星”,唱著與時代一樣快節奏的搖滾,隨著節奏擺動著身體。我生長的環境,因為是小山村,孩子們是一群沒人管教的野孩子,大人們誰有空,誰就把孩子組織起來,做山村老掉牙的游戲,捉迷藏、老鷹叼小雞、跳繩……一邊做游戲,一邊唱山村的童謠。沒有規律,見什么就唱什么,很有意思。</br>
見了蜻蜓,只要有人說有“叮叮貓”,游戲的孩子們就會唱:</br>
叮叮貓,三只胯,</br>
側邊幺娘留我耍,</br>
我不耍,我要回去看牛看馬馬,</br>
大牛拴在河那邊,小牛拴在河這邊,</br>
飛去飛來叫家婆</br>
家婆不吃油炒飯</br>
要吃那河里的水鴨蛋</br>
吃半邊,留半邊</br>
老鴰給它銜到樹尖尖</br>
落下來摔了一個冬瓜圈</br>
傍晚,月亮早早地掛在了天邊,大家坐在生產隊的曬谷場邊上,扯著嗓子喊:</br>
月光,下河點高粱‘</br>
高粱不結籽</br>
回去點菜籽</br>
菜籽不開花</br>
回去點冬瓜</br>
冬瓜不生毛</br>
回去壓紅苕</br>
紅苕不生根</br>
回去報花燈</br>
花燈來得早</br>
碰到大娘宰豬草</br>
大娘喂大豬</br>
明年結大嫂</br>
大嫂屁股大</br>
三把椅子都坐不下</br>
拿一把刀來片一下</br>
端午節來了,農村有在門前掛陳艾、菖蒲,扯草藥熬水洗澡的習慣,孩子們在父母或爺爺奶奶的指引下割陳艾、菖蒲,扯草藥,不時來一段:</br>
殺個豬,殺個羊</br>
殺個其馬兒過端陽</br>
看見有迎親的隊伍經過,孩子們站在路邊,扯著嗓子喊:</br>
叮叮貓,扯胡琴,</br>
高大姐姐做媒人。</br>
麻子嬢醸吹鼓手,</br>
斑竹丫丫抬起走。</br>
下一坡,上一坳,</br>
干河子壩就來到</br>
風又大,雨又大,</br>
打濕幺姑娘的洗臉帕。</br>
幺姑娘,不要哭,</br>
轉個灣灣就是婆婆屋。</br>
推開門,一屋人,</br>
嘀嘀嗒嗒鬧沉沉。</br>
小罐罐,熬稀飯,</br>
大罐罐,燉耙肉;</br>
幺姑娘吃了長得肥嘟嘟。</br>
雖然是農村,人們對衛生也特別講究,而對不講究衛生的人特別鄙視,又不能直接說他(她)不衛生,哪里不干凈,孩子們通常會喊:</br>
×人的媽,最邋遢,</br>
洗臉水,洗腳水,</br>
拿去喂娃兒的媽的媽!</br>
小時候,山村的老鴰比較多,而人們又忌諱老鴰叫,因為農村有老鴰叫,霉運到的說法,我們就對著老鴰喊:</br>
老鴰“呱呱”,請你下來耍。</br>
你不下來耍,把你媽吊起來打。</br>
每年夏天,稻苗把田覆蓋得滿滿當當的,竹雞在稻田里生息繁衍,偷吃水稻,糟蹋糧食,大家都很憎惡竹雞,發動孩子們對著竹雞喊:</br>
竹雞子叫喚“扁罐罐”,</br>
請你過來我看看</br>
你不干,</br>
把你整來下酒飯。</br>
臘月初八一過,孩子們就掰著指頭算過年,其時,紅蘿卜正上市,盼著新衣,望著大人們辦年貨,提醒大人們要做新衣服,孩子們就喊著:</br>
紅蘿卜,咪咪甜,</br>
看到看到要過年。</br>
月亮光光,姑娘下河洗衣裳;</br>
洗得白白凈,伯伯穿起上嘉定。</br>
嘉定高,好打刀;刀又快,好切菜;</br>
菜又耙,好吃粑;粑又甜,好過年。</br>
……</br>
后來,隨著時代的發展,電子科技進入人們的生活,引領人們步入時尚,童謠逐漸退出了孩子們的生活,真不知道孩子們還有多少童真可以找,于是,有人呼吁,還孩子們一片凈空?。ㄎ赐甏m)</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