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田到戶</br>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結束,撥亂返正后,隨著經濟發展建設政策的轉變,我們農村實行土地承包責任制,而這土地承包責任制實際上就是分田到戶。***同志曾經說過,農民是最講究實惠的,確實也是這樣,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了一段時間后,單產確實有所上升,比起干不干,大鍋飯的時代,農民所得的實惠要好一點了。根據上級政策,農村體制改革的進一步要求,就是分田到戶。分田到戶,對于平原地區來說很簡單,拉起尺子一比一算就行了,而對于丘陵地區或山區來說,田地都是不規則形,又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畝產就不同,怎么分?按田地面積分,還是按畝產來分,還是按糧食的產量來分?為這,父親沒少召集大家開會,因為是夏天開的會,莊稼都還在田地里,也用不著大家管理,大家的耐心還是有的??蓵_了不燒,方案還是沒有確定下來,而大伙還是七嘴八丫杈的,吵吵鬧鬧的。眼看田里的水稻就要成熟了,是在沒有辦法,父親和大家商量,既要面積,又要產量,先把每塊田的面積和產量拿出來后,再說怎么分。</br>
山里的每一塊田都有名字,說出來大家不信吧,你還別不信,這是真的。我家外面的田,一塊叫大田坎上田,一塊叫外田,還有一塊叫硝水凼,叫硝水凼是因為田坎下有一股泉水冒出,冬暖夏涼,而這種水我們這里管它叫硝水。還有的田的名字是因為解放前的主人、交易價格、產量而定的。比如伍的大田,五斗二升田、三分田……仔細研究,挺有意思的。父親把生產隊里的男人們分成三個組,每一個組由十來人組成,每組由一人執掌一根一丈長的竹竿,丈量田的長度和寬度,一人記錄面積,三兩人站在田邊公平估計每塊田的產量(估產是以背為單位,而每背以五撮箕進一計算,一些實在太小的田,以撮為單位計算),并記錄在案,還有三、四人監督是否有作弊的行為。因為經過了一場文化大革命,大家都有些心有余悸,父親也怕有失公正,所以每天下午每個組記錄丈量的面積和產量都要交到生產隊,避免有人在上面做手腳。大概忙了半個月,三個組的第一道工序都忙完了,大家開會,由會計當著大家的面計算每一塊田的面積和產量,而面積和產量最終以三個組的平均數為準。做完這些的時候,水稻也到了收割的季節,父親又分派下去,對照計算出來的產量,收割每一塊田,看偏差有多大。并要求記錄在冊。</br>
糧食收完了,因為地不是主要的糧食作物產地,生產隊已按照產量把地分了下去,女人們忙著地里的活的時候,男人們又被分成了三個組,再一次丈量每一塊田的面積。等到這一切都做完了,生產隊又一次召開會議,確定分田方案。按面積分是不現實的,山里的田水源方便的,土壤肥厚的產量自然就好,而一些望天田和一些離水源偏遠的地方,再加上陰山,土壤薄的田,產量就不盡人意了。根據大家估產結構和實際產量結果,大家決定以總產量為基數,按生產隊現有人口總數計算平均數,再分。分田有幾大原則,一是自家房前屋后的要認到,二是自家財林地蔭倒的要認到,三是好壞兼顧。為什么要這樣分呢?熟悉農村,特別是山區農村的人都知道,山里農家是東一家,西一家的,而農家都有喂雞、喂鴨的習慣,山區的雞鴨都是敞放的,每到播種和糧食在田地里成長的時期,雞鴨難免不會到田地里啄食莊稼,自己認到,免得以后扯皮。同樣的道理,自家的樹林蔭著的田地,自己認了,免得以后為此吵嘴打架。俗話說,寶肋和瘦肉誰都想要,可剩下的薄田薄地,誰就該要呢?因此,第三條原則大家覺得還是很有道理的。</br>
按照這三條原則,大家根據公布的每一塊田的產量和自己家的人口數量,決定要田。當然,下手早的,除了自家房前屋后的和財林蔭了的外,得到的田自然就要好一點,遲來的,自然就差了一點。而對于生產隊最遠的那一片田,家家都搭了一坨,誰也不要埋怨,公平!田地分了,牛和生產隊的工具也要分,連公房和飼養場都要分。公房和飼養場是賣成了錢,作為集體事業備用金,而一些生產工具諸如拌桐、犁頭枷擔、鏵口之類的東西也折成了現金賣給農戶,而牛也折價讓農戶領養,集體林場由生產隊雇請生產隊的社員照看,一年給幾百元錢,還可以在山上種點東西。</br>
當然,這一切都記錄在案,有證可查。田地分下去,大鍋飯被砸碎了,誰不認真管理自己家的田地,誰就沒有好收成,誰就挨餓。第二年春天,父親就不再向以前那樣忙著分派工作了,而和大家一樣種自己的莊稼,收自己的糧食,偶有閑賦,也出去找點活,掙點錢。而從這一年開始,田地里的莊稼一年比一年長得壯實,產量也一年比一年高。人們自覺地接受科技推廣,接受社會的發展,農民的日子也好起來了。退耕還林以后,產生了許多的剩余勞動力,農民開始走出大山,離開土地,分散到全國各地的大中城市,做農民工,又是一場新的經濟革命。</br>
今年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舉國上下都在說紀念改革開放三十年的事情,并以各種形式慶祝。十月三十日,堂妹結婚,我回了一趟娘家,在父親的床頭上,還看見了當年分田到戶的原始記錄,這才想起這一段歷史。而又因為這是山區的分田到戶,覺得應該和平原地區不同,因此,覺得記下它很有意義,也為以后農村經濟發展提供一點參考,為一些農村基層工作者緩解干群關系提供一點工作方法上的參考。(未完待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