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 米</br>
土地沒下戶前,每月的糧食都由生產隊配給的,按壯勞力、勞力和孩子、老人不同檔次結合農戶在生產隊勞動掙的工分配給的,所以,每月都有所不同。當然,糧食的配給也要看生產隊每年的糧食總產量,糧食多,分給農戶的自然就多。可惜,那時的科技不發達,山區的水稻產量老是上不去,分給農戶的自然也就差不多,而那時,每個農戶都有一大堆孩子,干活的人少,吃飯的人多,而且是吃長飯的人多。為了填飽孩子們的肚子,山區人家大都把分回家的糧食做成火谷備著,因此,農家戶里就有了兩種米,一種叫鮮米,一種叫火米。鮮米自然就是把谷子曬干碾出來的米,而火米就是火谷碾出的了。那火米是怎樣做的呢?</br>
要做火米自然就要先做火谷,火谷的做法也不復雜。在一口大鍋里加上幾瓢水,待水熱后,將谷子倒入鍋中,再用炒谷耙反復翻動,直到谷子熟熱,滅了火,把谷子放在曬墊里晾干即成。火谷韌性大,加上當時加工大米的不是機械,而是一個用水帶動的大石碾子,加工出來的火米個個都是囫圇個兒,因為火米有韌勁,孩子們有事沒事,總會偷一把火米放在自己的衣服口袋里慢慢嚼,所以,那時候的孩子,身體里的蛔蟲特多,隔一段時間就得吃蛔蟲藥。</br>
我家的孩子也多,做火米的時候也多,但我們家里的孩子不喜歡把米放在口袋里偷著嚼,也許是因為父親在院子里栽的果樹多,水果多少能解點饞吧。其實,火米吃起來并不怎么好吃,剛出甑的時候還帶著一點炒的香味,但吃起來,飯質硬,有些糙口。偶爾吃一次、兩次可以,但天天如此,難免就覺得有些膩了。但那時,物質匱乏,人們吃什么都好吃,人也就不挑剔食物了,為了保證家里的糧食不斷頓,也只有吃下去。當吃膩了火米的時候,我們姐妹幾個最盼望的,就是家里來客人,來客人了,我們就會做鮮米飯了,看著那一甑白花花的大米飯就惹人喜愛。</br>
那時候,就是天天吃火米,還是有家庭都還接不上頓,眼巴巴地盼著下一次分糧食,實在不行,就到孩子少,勞力多的農家借點,等下一次分了糧食趕緊還上。趕上實在不行的時候,就會做黃粑,墊補著往前走。我五歲以后,隨著農業技術的推廣和應用,人們做火米的次數逐漸減少,到土地下戶的時候,基本上不做了,土地下戶后,更是不見火米的蹤影了。現在要跟孩子們說火米,他們還會認為你是在說什么天方夜譚。而做火谷的工具——炒谷耙,也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只有少數的人家還保留著這古董。因為我閱歷不是很多,多火米也知之甚少,也許也只有這炒谷耙才會把火米的歷史給大家訴說得更清楚了……(未完待續)</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