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杰這回不是帶著圖來找沈韶光,而是帶著人來。
沈韶光拖拖拉拉,病完全好了時,已經進入了農歷十月,眼看就要立冬了。“螃蟹大賽”還在進行著,沈韶光已經讓人把收起來火鍋都拿了出來,又去訂了一批新火鍋子。
去年火鍋子開始流行時候,邵杰還不認識沈韶光,這玩意他只吃過“山寨版”,當時已經覺得不錯,這會兒吃到“正版”,簡直驚艷了。
“就這奶湯,涮這魚丸肉片,我能頓頓吃,吃不膩”邵杰甩開腮幫子狠吃了一頓,臨走還順走了兩個鍋子然后就拉來了更多資金。那鍋子進貢給了邵家老翁,邵家老翁便同意孫子建議,追加給沈記投入銀錢。
邵杰火急火燎性子,本來正在兩家店面之間取舍呢,這會子干脆與沈韶光商量都買下來,沈韶光一咬牙“買”
邵杰再夾一大口肉片子蘸了麻醬蒜泥塞在嘴里,“這就對了咱們一定要把這鍋子賣到胡地去,讓那些蠻夷看看,什么叫上邦大國,什么叫鐘鳴鼎食,什么叫好吃”
沈韶光“”這是教化胡人之心不死啊,行,努力吧,少年
邵杰吃鍋子利索,花錢也利索,店面買了下來,操持著人裝修,有之前裝修親仁坊店經驗,沈韶光都沒怎么插手,邵杰就包辦了。
又找奴隸商人接著買人,然后帶了人來讓沈韶光訓著。
邵杰建議“你且訓導一陣子,然后把他們分散到崇賢和親仁兩店里,讓老人兒帶著,帶一陣子,之前不懂也懂了。”
以老帶新,實習邵郎君可以
沈韶光很同意邵杰意見,卻又想玩一把大,“邵郎君,咱們做個立冬火鍋節吧”
“火鍋還能節”
邵杰沒經歷過人造消費節遍地時代,不知道毛毯也能節,啤酒也能節,狗肉也能節,本來應該光棍形單影只凄涼日子卻成了全民購物狂歡節。
沈韶光跟他解釋這只是個噱頭,“我們就選在立冬日這天,去東市或西市拉開架勢,擺開火鍋子,擺回攤兒去。不圖賺多少錢,就為混個臉熟,創一創名聲。”
沈韶光慣常畫得一手好大餅“你想想,只要這一天吃了我們鍋子,第二年是不是會再想起來越來越多人如此,保不齊吃鍋子真能成為立冬日新習俗,甚至可能出現立冬日吃火鍋,不吃火鍋凍耳朵這種民諺。”
邵杰“”恐怕客人們造不出來,小娘子也能造出來,然后寫到外面詩壁上。
邵杰確實沒高估沈韶光節操。沈韶光正在琢磨怎么最大限度地宣傳沈記,宣傳火鍋,尤其在見到邵杰帶來新人里兩位以后。
這兩位,許四郎和張二郎是寺廟奴仆,跟著俗講僧練過挺長時間口齒唇舌,也能講若干段佛經故事。
沈韶光當場讓他們來了兩段,一段維摩詰經講經文、一段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這樣傳統宗教故事,竟然講得很有意思。
其中許四郎口齒格外伶俐,說話噼里啪啦,中間不打磕絆,跟倒料豆兒似。
張二郎又不同,他口齒雖一般,卻極擅長模仿,學男學女學老學少,神態動作像得很。
都是人才啊沈韶光稱贊邵杰“這樣人物,你也能尋來,真是太強了”
邵杰不明所以,不就是兩個口齒伶俐點跑堂嗎他們從前在寺廟里跟著講經僧,半點廚藝不會,想到跑堂總要口齒伶俐一些,故而買下了他們兩個。
然后沈韶光就讓邵杰明白了什么叫“人盡其才,物盡其用”。
她先是把酒肆里菜名順了順,編了一段自己店報菜名。
烤雞、燒雞、燉雞、白切雞、炸子雞,霸王別雞;醬鴨、燒鴨、鹵鴨、酒糟鴨、富貴肥鴨雞鴨魚肉、干鮮糕點、特色菜品,該羅列都給它羅列上。
讓許四郎試了試,到底術業有專攻,雖然一時菜名記不全,但饒是這么幾句,已經有點行云流水意思了。
明明是許四郎說得好,邵杰卻贊沈韶光“小娘子很可以以后這一段就當成酒肆招牌之一,閑著沒事就來一段,給來吃飯郎君添個菜。”
沈韶光笑“聰明腦袋總是相似”
兩個商業互吹人哈哈大笑。
邵杰問沈韶光“張二郎放在另一個店里他口齒恐怕不如許四郎。”
沈韶光越發得意“張二郎也是干將,山人自有妙用。”
沈韶光干脆讓他表演起了小品。只他自家表演不行,沈韶光從同仁坊店里抽了一個人、又有許四郎跟他搭戲,三人表演扶墻出沈記。
梗是后世已經玩爛了梗兒進飯館,扶墻進去,扶墻出來。
張二郎表演這位食客是個嘴饞,與他搭戲阿竇扮演請他吃飯朋友,許四郎則是沈記跑堂伙計。
張二郎從阿竇說請他吃飯以后就餓著,餓得前心貼后背,扶墻進了沈記,然后就是許四郎開始介紹菜了因是為“立冬火鍋節”準備,故而提到都是各種涮品。
介紹一個,張二郎便讓上一份嘗嘗,然后便是夸張又逼真吃相。
如此這般,許四郎不斷介紹菜品,張二郎不斷夸張地吃著,嘴伸得老長去接“魚腦豆腐”,滿碗地捉“彈牙丸子”,招呼拿個漁網來撈肉
最后張二郎打著飽嗝,由衷地說,“要說做飯好吃,就服沈記。”
他朋友阿竇則道“你還是扶墻吧。”
邵杰看預演時候笑得打跌,學著張二郎樣子道“要說做飯好吃,就服沈記。”又學阿竇,“你還是扶墻吧。”
邵杰對沈韶光道“哈哈哈,我覺著,這兩句話肯定能讓不少長安人記住,記好些年。”
沈韶光客觀地道“重復就是力量。我們年年演,硬灌,他們想不記住,也難。”
邵杰“哈哈哈哈”
除了這些娛樂節目軟廣告,硬廣告也要準備,比如畫了火鍋牌子、寫了沈記名字旗子,比如車身廣告,至于服務人員、鍋子、湯底菜品蘸料之類,倒不怎么用沈韶光操心了,畢竟兩店又都管事。至于和市令打招呼,尋找場地,那又是邵杰勾當。
邵杰是個辦事靠譜,就在東市最繁華中心地段十字路口一片空地上,沈記擺開了攤子。
立冬火鍋節大木牌子豎著,沈記酒肆小拉旗圈出場地,幾排食案擺開,上面放著火鍋子,不遠處鍋灶操作案臺也安置好,大鍋里飄出老湯香味,十幾個庖廚伙計穿著同色衣服,嚴陣以待,很像那么回子事。
這樣架勢,怎么可能不吸引人漸漸便上了客人,坐下點了鍋底和涮品,但更多是站在拉旗外觀望。
然后許四郎便上場了,站在場地中間,先來一段報菜名。
這樣藝術形式真正古今皆宜,一段貫口兒下來,博得滿堂彩。
然而這才是前菜,后面“小品”才是主菜。
“我嘴挑著呢,一般酒肆食店可不去。”
“不是一般。”
“是兩般”
“嗐,就是上巳節探花郎都下馬買花糕那個沈記啊。”
“哦,那還真是兩般。”
“哎呦,張郎,你怎么扶著墻進來莫不是不舒服要不我們改日再吃酒”
“別拖拉了,我怕活不到改日”張二郎捂著肚子,有氣無力地道。
這時候不管是食客還是外面圍觀,都已經控制不住地笑起來。
許四郎上場“天冷了,客人來個火鍋子吧”
阿竇看張二郎。張二郎“來。”
“客人來個奶湯鍋底吧雞鴨豕骨煮湯,其白若牛乳,郎君聞聞,味兒都飄過來了。”
阿竇看張二郎。張二郎“來。”
“客人來一份魚腦豆腐吧說叫豆腐,不是真豆腐,是用魚肉做,比豆腐還嫩呢。”
“來”
張二郎表演功力很強,明明是無實物表演,卻真得很,伸著嘴去接熱魚腦豆腐,燙著嘴,咽不下去,卻又舍不得吐出來把周圍人等都逗得前仰后合。
偏有促狹食客也喊“來一份這個魚腦豆腐”
圍觀人更笑了。
許四郎既是演員,又是真跑堂,果真給端來魚腦豆腐。
“客人來一份彈牙丸子吧豕肉打,又香又有嚼頭兒,真彈牙呢。”許四郎又回到表演中。
“來”
然后張二郎便開始“滿碗捉丸子”。
食客們也湊趣點彈牙丸子。
后來干脆變成了張二郎點什么,客人點什么,客人點什么,張二郎也喊“來一份”
好在張二郎和許四郎在沈記呆了這些天,火鍋子各種涮品吃了好幾遍,這么即興地演,竟然也沒露底。
看著張二郎那夸張表演,還有這種與真食客間“互動”,圍觀人都樂瘋了,況且這樣冷天里,銅爐火光,飄出來濃濃香味兒,誰又能忍得住呢
第一遍戲沒演完,食案旁便已經坐滿了。
張二郎與許四郎、阿竇對個眼神兒,收場。
“要說做飯好吃,就服沈記。”張二郎念臺詞。
阿竇“你還是扶墻吧”
張二郎果真腆著肚子、扶著“墻”下了場。
圍觀就像看百戲一樣,喊起好兒來。
許四郎和張二郎休息一陣子,便開始第二場,還是先報菜名,再小品表演。
竟然有頭一場觀眾又回來重新看。
不遠處茶飲肆里沈韶光和邵杰不時低頭商量什么,兩人對今天這攤子都很滿意,邵杰笑道“真想天天來擺攤子算了,多樂呵賺得也不少。”
“還省了買店面了是吧”
“可不是嘛”
兩個奸商都笑起來。
他們不知道更大驚喜還在后面呢福慧長公主來了。
這位公主本來只是來逛東市,看這邊熱鬧,讓侍從驅車過來,看清了這陣仗,還有那旗子,再不用說,肯定是沈小娘子主意。
“去買兩個鍋子去。”長公主對侍從道。
這種情況許四郎就有點接不住了,管事徐開到底接待了那么些回長公主,見多了長公主與自家小娘子談笑,奓著膽子與侍從笑道“請回稟貴主,小店賣是鍋里肉,不是鍋啊。”
侍從也是個妙人“你以為貴主不想下車來自己吃嗎”
食客和圍觀都大笑。
福慧長公主在車上也不以為忤地笑了。
可以想見,長公主當街買火鍋逸事會流傳多遠。邵杰看沈韶光,沈韶光滿臉無辜,這個托兒真不是我提前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