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我要下車,這不是去學校的路
日升日落,兩天后。
“來來,都醒醒了,前面到站終點站,BJ東!”
呼,總算……天籟!
列車員大媽一路穿過,挨個車廂通知,廣播?
不存在的。
李建昆立馬睜眼,也就閉目養神,哪還有睡意?
鐘靈和徐慶有這幫der,這會知道累了,個個頂著黑眼圈,神情疲憊,哈欠連連,活像犯了大煙癮。
但眼中仍精光四溢。
這年頭的人,都有種首都情結。
9億華夏兒女,皆懷揣著“這輩子至少去一次首都”的夢想,那種熾熱,絲毫不遜色于宗教徒對圣地的向往。
只是很遺憾。
隨車有位學長,人挺隨和,渾沒有不好相處的感覺。
各院校在火車站都安排了迎新巴士。
這個年代的BJ市,只有二環里。
潛意識里就覺得,北大必定亭臺樓閣,鳥語花香,緊挨著皇城。
‘京張線啊!’
姑娘,你可能要失望。
這年頭行李箱遠未普及。
而這些工農兵學員,在大學中學什么呢?
車斗里,充滿沮喪的味道。
二環以外,皆為鄉下。
都突出十幾里了!
棚外景象愈發不對勁。
學長是個東北人,再怎么注意,還是免不了少許大碴子味。
平心而論,這些人都是年輕一輩中的翹楚。
工程異常艱巨。
進口貨,斯柯達的柯羅莎。
永遠不要相信影視作品里所呈現的,這個年代的北大樣貌。
紅雙喜的瓷臉盆。
當然,相較于更多地方,它還是美的,畢竟底蘊在。
說好的大首都呢?
說好的大氣派呢?
說好的BJ的金山上光芒照四方呢?
首都是首都沒錯,但大,談不上。
答對,沒獎。
“呵呵~”
這座食堂還未投入運營,火急火燎剛落成,以滿足今年大批新生入學的需求。
學工,學農,還學軍!
講道理,那可是妥妥的全能型人才。
<div class="contentadv"> 這些人畢業后,多半回到工礦企業和農村,擔任了干部,成為生產一線的骨干力量。
慶有同志開始懷疑人生。
是的,五道口后來在許多人心中,儼然成為一種信仰。
附上一層灰蒙的各式建筑。
不知為何,李建昆忽覺得特爽,想想后,明白了。
城鄉結合部。
湖光塔影多了抹寂寥,古木參天少了份綠意,眼前的底色主要是灰黃——
由此可見,北大學究之嚴謹與認真。
結果呢?
這無疑是一段頂好的打臉劇情,有沒有?
解放大卡,停在學四食堂門口。
BJ東站在朝陽,下車后,一群der身上的土包子氣質,再也藏不住,只覺得眼睛不夠用。
大名鼎鼎的五道口,到了。
形象點的說法,涉及到一個頗有年代感的詞匯——
多年后,學四這個頗具情懷,但不夠雅致的名字,會被“燕南美食”所取締。
徐慶有問:“老賊,你認識這字不?”
值得一提的是,普通話雖然從56年就開始推廣,但這年頭能說麻溜的,還真不多。
別瞧這造型。
不滿不走。
當時有消息傳出:
“由南口至八達嶺,高低相距一百八十丈,每四十尺即須墊高一尺?!?br/>
日頭正好。
各大學的迎新車,就沒這檔次了,清一色的解放大卡。
李建昆隨口道:“zā。”
這車啷個往鄉下跑呢?
鐘靈大眼睛布林布林的,一眨不眨望窗外,也跟著小聲嘟囔:“大首都,我來了?!?br/>
“迎吧?”
從1970到1977,7年間,全國各級高等院校,攏共招收了94萬名工農兵學員。
“去年12月,新公布的漢字簡化方案中,迎的簡化字”。
學長解釋道。
磕磕碰碰露黑底的搪瓷缸。
哎,哥們這顆躁動的搞事業的心哪。
身處時代的洪流中,誰又能獨善其身?
盡給伱們耽擱了!——
“老賊,這路不對吧?害,問你也是白問。”
出火車站時,他確實瞥見幾抹飛檐翹角,疑似皇城,可這車不擱那邊走。
1909年,由詹老主持建成,是我國首條不使用外國資金及人員,自行設計并投入營運的鐵路。
高樓是沒有的,電線照樣一坨一坨,老BJ也沒見比他們多時髦,雙向兩車道仍顯寬闊,放眼望去,只有兩種車。
自行車和公交車。
它不僅是老BJ的印記,更是國人驕傲。
“記得呀,我是東語系,俄語專業!”
歪果仁諷刺說,能建這條鐵路的中國工程師,還未出世。
大片光禿禿的黃土地。
京西稻、玉泉鴨、四季青黃瓜、大久保桃子和北安河甜杏等農副產品,享譽京城。
北大的,綠油布車棚里只有仨,加上他倆五個。
說它農村吧,有點拉踩之嫌,會侵犯到后世某些人的信仰。
甫一下車,大伙就被“迊”字,給整懵了。
自行車且不提,公交車還挺俏皮。
食堂門頭上,拉起一條紅色橫幅,上書三個大字:迊新站。
時值上午。
頂是白的,車窗下刷著絳紅色或天藍色油漆,圓不楞登,尤其是臉,像手捏出來的,頂著一對大眼珠子,竟有點可愛。
前世這年頭,他也沒來過首都,所知所解,都源于后來的閱歷。
年輕的朋友們哪,更刺激的還在后頭。
嚯!
徐慶有當時一聽,顛了,這是什么神仙地界!
美滋滋啊。
來之前他跟這邊通過電話,遠房表弟告訴他,北大如何如何氣派,里面有勺園、鏡春園和淑春園等,共計九大園林!
行注目禮。
北語滿員發車。
嗯,相對尖銳。
‘哎,不習慣啊,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感覺。’
“大首都,我來了!”
李建昆向棚外投去視線。
原本多少消停點的車廂,再次沸騰,好似回光返照。
單是打通居庸關、五桂頭、石佛寺和八達嶺的四條隧道,在那個只靠雙手的年代,其難度就可想而知。
耳邊盡是各種方普。
一般城市還真沒有。
八成還是從部里調的。
明清時被皇家作為后花園。
真實情況是:
作為主校門的西門,遠沒有那么紅艷,歲月斑駁,盡刻其上。
被子扛肩頭,其他瑣碎用網兜裝,兜內必有三件套:
里面有道菜,酒香壇肉,堪稱一絕。
眾人皆醉我獨醒!
瞧瞧這車里,何止一個徐慶有,多半人湊到后欄邊,恨不能相信自己的狗眼。
大伙拎著大包小包下車。
李建昆也沒心情笑他,日后的宇宙中心啊,這會確實挺磕磣。
帶隊學長看向李建昆,露出贊許目光,在這片學識之地,有文化的人永遠最受尊敬。
徐慶有們也徹底傻眼。
淡黃色印牡丹花的國民床單。
柴油機突突突地,越突越遠。
“沒錯,這位學弟說對了,讀zā。”
他們中絕大多數人,最終都沒能如愿。
他生怕再跑下去,會跑回他們那旮旯一樣的地方。
去年12月至今,也就隔一個春節,將一個慣用的常見漢字,及時更新過來。
“臥槽,老賊你看!全是泥巴路,鐵路橫在中間,咋的,還真有火車擱這穿呀?”
放眼望去,還能看到水田和菜地,你敢信?!
這幫娃不知道,海淀素有京城糧倉之美名。
燕園內,戰爭和洪流帶來的創傷,觸目可見。
如今真真切切一看,好嘛,那些個資料,還帶點美化成份。
這他娘的就是個農村?。?br/>
“前面是成府路,咱們學校在成府路和京張線平交的第五個道口,嗯,再往前一轱轆。”
50年代燕大和北大合并,在古典園林的基礎上,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古今相映。
“對對對,迎新站嘛,迎接咱們新生的?!?br/>
李建昆心頭感慨。
“李建昆,徐慶有,那我先走了,有空找你們玩,你們也可以來找我啊?!?br/>
北大食堂也會逐漸發展至11個。
但更讓他們沮喪的,還在后面。
為祖國建設立下汗馬功勞!
但也必須實事求是地說一句,由于時代因素和慣性影響,年輕的他們中,部分人的某部分思想,確實還停留在過去。
早前在火車上,有新生譏諷他們沒文化,那只能說明他自己特沒見識,不曾想想自個有多少文化。
為什么是一地泥巴!
特么的路上還有牛!
“學弟學妹,大家看,喏,那邊就是京張線……”
不過后來,迊字還是停用了。
“大家進吧,各自找組織!”
學長吆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