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沒錯,我就是待業青年李建昆
“嘿,同志,打聽一嘴,這個地址是擱這里頭對吧?”
晌午時分,李建昆顛著“縫合怪”,剛到暫安小院門口剎住車,旁邊竄過來一個人,伸出一張白色小卡片。
這哥們造型可挺別致。
背著用尿素袋子制成的背包——袋口穿個繩子箍緊,側面縫上兩根肩帶。
左手上抓著半塊咬到一半的大餅,中間夾根大蔥。
口吐芬芳。
李建昆點點頭,饒有興致打量著他,“哥們哪里人?。俊?br/>
“東北?!?br/>
東北精神小伙心頭樂呵,這一遭可夠折騰的,總算摸到地方。
陳春仙目前是中科院,等離子體研究所的副扛把子,正的貌似不太管事。
得,財富小池,又涌入一溝水。
一名帶黑框眼鏡的中年“女老師”,戳在“講臺”上,拿著粉筆頭寫寫畫畫。
短短十來年,中關村的變化堪稱翻天覆地。
等離子體分為高溫和低溫兩種。
很單薄。
東北精神小伙見他不像壞人,湊近幾分,悄咪咪道:“說是高質量磁帶,看這陣仗八成錯不了,那不得進它個二三十塊的!”
金秋十月,氣溫涼爽,顛著自行車都有點冷。
前不久,在京召開了一場新技術擴散研討話。會議上陳春仙提到:
【60年代初,我國第一臺激光器研制成功,與米國僅相差半年,二十年過去,米國已經形成強大的激光工業,而我們呢?
舊金山的硅谷和波士頓的128公路區,給他帶來極大沖擊和震撼。
彼時陳春仙思緒難平,曾發出一聲感慨“我們已經落后了一個時代”!
這之后,他便立志打造中國硅谷。中關村這里的局面,與大美麗國的那兩處地方,何其相似?
還未走到門口,東北精神小伙眼珠瞪圓,不知道的還以為鋪子里在干仗,一大幫拿著蛇皮袋或編織袋的人,張牙舞爪,悶頭往里擠。
李建昆一陣無語,“這販回去賣掉,能抵得上你從東北來的路費?”
“培…訓班?”
咱們的大多科研成果,只停留在紙上、實驗室中,被禁錮在科研單位的深墻大院內。
還有一個狠的,芯片蝕刻。
這兩處地方周圍,坐落著斯坦福、哈佛,麻省理工等多所著名學府。
而中關村的變化伊始,或者說起源,正是他現在要去往的目的地。
她眼神不經意間瞥向窗臺,發現李建昆,遂停下講課,從門口走出。
這位中年女老師,也不知道是哪位中科院大佬,講的是物理學電路知識,平心而論已經十分通俗易懂。
只見里頭還真在上課,擺著七八張長條桌,旁邊圍坐著十幾個青年男女,桌面上擺放著一些儀器設備和電子元器件。
等離子體是個什么玩意,這年頭的普通老百姓,只怕兩眼一抹黑。搞個小報做科普,似乎很有必要。
李建昆在沒有車棚的自行車堆里,停好“縫合怪”,摸索過去。
底下的青年們邊聽邊撓頭,“晦澀難懂”四個字,只差沒寫在臉上。
那間沒掛牌匾的木板房里,傳來類似講課的聲音,率先吸引他的注意,他湊到窗臺邊。
但這條路并不好走,撇去不支持不理解不談,最大的制約是沒錢。
不過在地球上不算多,反正遠比固體、液體和氣體物質少。
而是想藉此機會,打入內部。
尋尋覓覓小半個鐘后,李建昆腳踩路面,剎住自行車。
那時的中關村大街,北起燕園,南至白石橋,幾公里的馬路上,已經建筑物林立,各種廣告牌鋪天蓋地,大街上熙熙攘攘,全是過來尋覓商機的人。
【京城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
77年科技大會后,陳春仙曾先后三次出訪大美麗國。
李建昆今兒過來,主要就是看看這邊的銷售情況,局面如何,顯而易見。
低溫等離子體可以被用于氧化、變性等表面處理,或者在有機物和無機物上進行沉淀涂層處理。
李建昆指指他手里的小卡片,問道:“這玩意哪搞的?”
高溫等離子體需要足夠高的溫度才能產生,比如恒星膨脹。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第一個用作超高溫核聚變的“托卡馬克”裝置,便是由陳春仙主持研發的。
東北精神小伙表情夸張道:“干俺們這行當,誰還給路費,那這來回兩面,賺個屁錢嘞!俺們扒悶罐車,免費!”
“路費?”
屋頂鋪著石棉瓦,墻體大概率是木板釘起來的,刷一層白油漆。
李建昆戳在馬路邊,唏噓不已,頂級科學家,中科院大佬,當下最年輕的博士生導師,竟然連間像樣的房子都蓋不起。
中關村老67號居民樓附近。
撂完話后,如同坦克般沖過去。
該說不說,李建昆有點意動。不是想給服務部打工,那是不可能的,打什么都不打工。
然后在這些學府周邊,又云集著蘋果、甲骨文,英特爾等上千家高新技術企業。
“我滴的媽呀!”
“……”
科技成果被迅速轉化為產品,每天都在創造巨額財富。
1980年的中關村大街,只能用“荒涼”二字來形容,馬路二面連民房都不多,若非附近數十所研究機構的樓宇,在高大茂密的樹傘間若隱若現,整一個荒山野嶺似的。
【京城等離子體快報編輯部】。
陳春仙的名片上有個地址,很詭異——
中年女老師笑呵呵說,上下打量著李建昆,就有一種感覺,這孩子腦殼靈光。
其實吧,這玩意看似神秘,卻是宇宙中最常見的物質,沒有之一。
<div class="contentadv"> 在太陽、恒星,閃電中都存在等離子體,它占據著整個宇宙的99%。
時代掣肘,可見一斑。
他急忙三兩口干完大餅卷蔥。
【一年365天,每天物理所的大門一開,國家就要投入三萬元,卻沒有人計算過,物理所每天的產出是多少?】
李建昆想不通這是什么情況,怎么伱如此霸氣的“京城等離子體學會先進技術發展服務部”,連個門牌號都沒有嗎?
只能先找中關村老67號居民樓。
此時,在他九點鐘方向,有一棟孤零零的老居民樓,附近大片空地。在他眼前一塊空地上,搭建著兩大間……一看就是豆腐渣工程的房子。
譬如:等離子電視,無毒防水涂層,增加啤酒瓶阻隔性等等。
“火車站,我剛摸出來,一個頂漂亮的姑娘瞅我兩眼,跑上來塞給我的,我這還沒反應過來呢,扭頭瞅去,嘿!不見人了,神出鬼沒的,你說這?!?br/>
陳春仙想搞技術擴散,使知識和金錢產生聚變。中科院的數十家科研機構,有的是技術成果。
是個狠人。
魯姑娘的銷售潛質可見一斑,一點就透。
李建昆瞅著他舒展筋骨,擼袖子的模樣,笑著問:“你準備進多少貨???”
“嗯,待業青年培訓班,學得好可以留下來,參入我們服務部的產品制造,有工資。”
“不說了哥們,晚點貨要被這幫狗犢子搶光?!?br/>
某種程度上講,等離子體科技的發展,才讓日后的網絡時代成為可能。
后世的人們大多只知道,聯想的那間二十平米的傳達室,以及某柳的奮斗事跡。卻不知道眼前這兩間木板房,才是中關村科技興起的起源。
“小同志,來報名培訓班的?”
“真是窮啊?!?br/>
一間門口懸掛著兩塊牌匾,分別是:
上輩子90年代,李建昆曾來過一回。
對于陳春仙這位中關村之父的平生事跡,他有些了解。這一陣,他還翻找過一些報紙雜志,了解過近期這位身上發生的事。
這邊實在擠不進,他去另兩間鋪子晃蕩一圈后,離開暫安小院,向著中關村方向摸過去。
李建昆在京城日報上,找到這樣一篇報道。
李建昆跟這哥們一起,走進小院,領著他來到時代音樂。
祖宗之地!
相較于高溫等離子體,低溫等離子體運用更廣泛。
好巧不巧,李建昆有。
不過受限于時代,可不敢傻憨憨直接嘮,這要是一拍即合,合上的大概率是鐵欄桿……
“啊對,我就是待業青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