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講 被轉賣被霸占:潘金蓮的悲慘身世
【導讀】
上一講介紹了西門慶的相貌,《金瓶梅》開篇對西門慶形象的交代使用了明代小說中的慣用符碼“張生般龐兒,潘安的貌兒”,但對《金瓶梅》進行文本細讀,隨著情節推進,可知西門慶其實相當陽剛,非張生、潘安那種陰柔的清俊相貌,只有雄氣洋溢的面龐才配得上他壯碩的身軀。可惜作者在描寫西門慶的威武面貌和魁偉身軀方面,實在吝于詞匯。潘金蓮迷戀西門慶,也是因為他如武松般陽剛雄壯。用今天的話語形容,西門慶是荷爾蒙爆棚。書里首先寫到的就是他與潘金蓮的男歡女愛,潘金蓮是書中最重要的一個女性角色,那么,西門慶喜愛的潘金蓮,她的身世和情愛之路是怎樣的呢?請看本講內容。
潘金蓮這個形象在《水滸傳》里面其實已經勾勒得相當精彩了,自此以后,潘金蓮成了一個符號,說一個女子“真是個潘金蓮”,意思就是她是一個蕩婦。甚至有的反過來說,說“我不是潘金蓮”,就是說你不可以污蔑我,給我貼上蕩婦的標簽。在《水滸傳》里面,潘金蓮的那段故事引起了爭議,包括根據《水滸傳》所拍攝的電視連續劇播出之后,觀眾里面有爭議,有一些人比較同情潘金蓮,所以潘金蓮在《水滸傳》里應該是一個塑造得相當精彩的角色了。
到了《金瓶梅》里面,蘭陵笑笑生就把這個形象塑造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對潘金蓮人性的揭示更全面、更深刻。《金瓶梅》“借樹開花”,不是說刻板地從人家樹上去接一個樹枝,草草了事,蘭陵笑笑生很精心地把《水滸傳》的故事嫁接過來,或者說把自己的故事嫁接到《水滸傳》上,它開出的花可以說是奇葩。潘金蓮這個形象在《金瓶梅》里面就變得比在《水滸傳》里面更難以琢磨。
《金瓶梅》為潘金蓮列出了一個時間表:
九歲的時候,潘金蓮的父親就得病死了。她父親是清河縣南門外的一個裁縫,簡稱潘裁。她的母親在《金瓶梅》里面多次出現,前面我也講到了,武大郎死后,她就出現在潘金蓮他們家,書里面有時候把她叫作潘姥姥,從晚一輩的角度來稱呼,有時候就稱為潘媽媽,潘姥姥、潘媽媽在書里面代表同一個人。潘裁死了,潘媽媽拉扯著潘金蓮把她養大挺不容易的,可再往下養,就沒有經濟來源了,潘媽媽在無奈之下就把她賣到了王招宣(招宣是一個很高的官位)的府里。因為潘金蓮排行第六,所以被稱作六姐(轉化為六兒),這個稱呼一直延續到她成為西門慶的小老婆,但是書里沒有交代她另外五個兄弟姐妹是誰,只是說她排行第六,想必是潘裁掙不了太多的錢,其他孩子都沒養大,就養大潘金蓮一個。潘媽媽把潘金蓮賣到招宣府可能有兩個目的:第一,招宣府是一個地位很高的府第,可能買丫頭給的銀子會比較多;第二,都知道招宣府買進去的女孩子不一定都當粗使丫頭,招宣府里面的王招宣以及他的家人尋歡作樂,要成立家庭樂隊,會讓一部分侍女學點文化,能陪著小姐作詩。所以,把潘金蓮賣到王招宣府里面,可能她能學點文化,這樣她媽媽就把她賣了。
果然到了王招宣府里面以后,潘金蓮得到了培訓,她一邊學彈琵琶,一邊學唱曲兒。另外,招宣府還教她讀書識字。當然招宣府培訓這些女孩子并不是什么真誠的善舉,只是因為他們要過一種非常享受的、榮華富貴的生活,需要有一批女孩子不只是一般性地伺候他們,還要能夠為他們提供帶有一定文化性的娛樂。所以,《金瓶梅》所寫的潘金蓮后來會寫情書、作詩、填曲,還會彈琵琶、唱曲,這是《水滸傳》里沒有的內容,是蘭陵笑笑生對潘金蓮這個角色的一個總體設計,這些細節增添得很好,把這個角色的身世來歷更細化了。
潘金蓮在王招宣府里面一待就是好幾年,到十二三歲的時候,她就會描眉畫眼,傅粉施朱,梳一個纏髻兒,著一件扣身衫子。她會打扮自己,當然王招宣府培養出這種有才藝的,能給他們彈琵琶、唱曲兒的侍女并不稀奇。有意思的是潘金蓮十二三歲就會做張做致,喬模喬樣,這個時候她的自我性別認知就形成了,知道自己是一個女孩子,得討男人喜歡。為了引起男人注意,表情和肢體動作就經常做得很夸張,會撒嬌發嗲。這種做派當時就被認為是天生輕浮。那個時代,一個女子一般到了十二三歲有性意識的自我覺醒是很正常的,畢竟那個時候一般女孩子到了十四五歲就要談婚論嫁了。
潘金蓮到了十五歲的時候,王招宣就去世了,招宣府發落了一部分女孩子,讓家屬把她們領走。王招宣府怎么好端端地就讓家屬把這些女孩子領走呢?其實書里寫到后面是有所透露的,就說王招宣去世以后,他的夫人林太太當然就見不得這些女孩子,因為王招宣可能染指過這些女孩子,林太太因此守過活寡,所以她收留這些女孩子干什么,就把她們遣散了。
潘媽媽到王招宣府把潘金蓮領出來后,還得把她賣了,只有通過轉賣,潘媽媽才能夠獲得銀子,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次潘金蓮被賣給了張大戶,潘媽媽獲得了三十兩銀子。清河縣里面有很多有錢人還是白衣,并沒有官帽,就叫大戶。原來西門慶也只是大戶。前面說過,西門府街對面住了一個姓喬的人家,叫喬大戶,一開頭也是沒有官位。這個張大戶一直沒有官位,雖然很有錢,但是沒有招宣府那么有文化、有品位。張大戶就是一個很粗鄙的老頭。
潘金蓮十五歲從招宣府出來,被賣給張大戶,在張大戶家轉眼就長到了十八歲,她在生理上、心理上完全成熟了,出落得臉襯桃花,眉彎新月,張大戶當然想把她收為小老婆了。在那個時代,富人收小老婆本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但是張大戶的正室余氏厲害,她容不得丈夫娶小老婆。雖然余氏不答應,但是張大戶也會找機會下手。有一天,余氏到鄰居家赴宴,張大戶把潘金蓮叫到屋里面,就把她占有了。當然這個事情敗露了,主家婆余氏就對潘金蓮一頓苦打,張大戶也沒辦法,因為他怕老婆。張大戶一賭氣,下了狠招,其實對他來說也是個妙招。張大戶家的房子里住著一個賣炊餅的武大郎,武大郎那個時候已經失去了他的前妻,成了鰥夫。張大戶大發善心,把潘金蓮嫁給了武大郎,表面上是白白地讓潘金蓮給武大郎當老婆,實際上他不安好心。第一,這是對潘金蓮進行性虐待。一個男人對女人最惡毒的虐待,不是罵她、打她,而是讓她受罪。武大郎是“三寸丁榖樹皮”,矮小,丑陋,猥瑣,而潘金蓮年輕,美麗,花樣的生命,張大戶偏要把一朵鮮花插到牛糞上,那就等于對潘金蓮進行一種性虐待。第二,張大戶把潘金蓮嫁到武大郎家,方便自己在武大郎挑著擔子去賣炊餅后,溜過去繼續占有潘金蓮。
所以,潘金蓮在青春期是非常可憐的,她的生命到了這一步,我們必須對她給予全部的同情和悲憫。多悲苦的一個生命!十二三歲就懂得打扮自己,意識到自己是個女子,想要引起男人的注意,想要自由支配自己的身體;但她沒有這個權利,她的身體支配權一直在別人手里,開始是王招宣,后來王招宣死了,王招宣老婆把她發落了,她媽媽把她轉賣了;張大戶占有她,她也沒辦法,很難反抗,張大戶的老婆余氏報復她,她還是沒有辦法,最后張大戶賭氣似的把她白送給了武大郎。
后來,張大戶患陰寒病癥死了,余氏了解到張大戶之前的所作所為,生氣地命令下人將武大郎和潘金蓮趕走,武大郎只好帶著潘金蓮搬到一個叫作紫石街的地方去居住。武大郎每天挑著擔子賣炊餅,攢不了什么錢,就變賣潘金蓮的首飾,在縣門前典了一個宅子。這個宅子還是很不錯的,它是上下兩層的一個小樓房,上下有四間房子,而且附帶兩個院子,居住情況在清河縣應該不是最貧困的。潘金蓮后來就和武大郎居住在這樣一個宅子里面。當然別忘了,前面已經說到了,武大郎的前妻還生下了一個女兒叫迎兒,迎兒這個時候已經十來歲了,跟他們一起生活在這里。武松所借住的哥哥、嫂子那個家,以及后來西門慶、潘金蓮調情所在的住宅,都是這個宅子。
所以,二十五歲以前的潘金蓮,她的生命是悲慘的,她是一個被侮辱、被損害的女性。對她這一段生命歷程,我們應該予以同情和憐憫。《水滸傳》也好,《金瓶梅》也好,故事開始的時候,潘金蓮已經嫁給了武大郎,已經二十五歲了。從她的生活歷程來看,她生命存在的最大問題就是性苦悶。她是一個生理上、心理上發育得很到位的女子,她知道自己是美麗的,自己的面龐是可愛的,身體也是可愛的,她希望能夠把自己的這份美麗奉獻給自己所向往的、愛慕的男子。但是,從她之前的人生歷程來看,她始終沒有這個機會。
有一個年輕的讀者跟我討論《金瓶梅》,他說:潘金蓮為什么非得守著武大郎生活?她可以跟武大郎提出離婚呀!或者她可以找到自己心儀的男人,兩人一起私奔呀!這是他不理解那個時代。那是一個皇權社會、男權社會,女性被壓在最底層,特別是像潘金蓮這樣的下層女性,她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對自己的身體沒有支配權,她的情欲不可能得到一種正常的發泄渠道。所以,潘金蓮就是一個在性苦悶當中煎熬的生命。
在這種情況下,她忽然遇到了小叔子武松,她萬萬沒想到,她的丈夫還有這樣一個高大、強壯、威風凜凜、充滿陽剛之氣的弟弟,她就愛上他了。對武松和潘金蓮,不少讀者以及看過《水滸傳》電視連續劇的觀眾都產生同情,說這倆人多般配,一個那么陽剛,一個那么美麗,一個是力的象征,一個是美的象征,力與美結合在一起,這不是人世間最瑰麗的情景嗎?所以,那個年輕的讀者跟我爭論的時候,甚至提出這樣的設想,他說作者為什么不寫潘金蓮終于打動了武松,他們最后有一夜情,潘金蓮享受到了她所鐘情的男子的身體,這個男子也得到了一朵鮮花。當然,因為潘金蓮的身份是武松的嫂子,小叔子跟嫂子通奸,這是一種罪惡,不僅被封建禮教不容,就是在今天,也同樣有悖基本倫常。這個年輕讀者說,他明白這一點,可是潘金蓮太可憐了,他們可以讓武大郎好好的,作者就寫一夜情,后來武松覺得不合適再卷鋪蓋離開。在當時的時代,武松是不可以這樣做的,擱到現在也不可以這樣做。但是,蘭陵笑笑生把武松寫得那么冷酷無情,是個冷面君子,硬生生地拒絕了潘金蓮,這就讓潘金蓮的苦悶更加升級。
正是在這種極大的苦悶當中,在春天的那一刻,潘金蓮不慎失手,叉竿打在了一個男人頭上。她往外看,男子往里看,一對眼,男子發現一個天仙般的美女,女子發現一個不亞于武松的充滿陽剛之氣的男人味很足的男子,兩人一見鐘情了。
年輕人后來跟我議論,他說要不作者就這么寫,潘金蓮把武大郎害死后,她跟西門慶私奔。他還是不了解,在那個時代,一個女子是不可能那么自主地把握自己的命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