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的功能受到了大家的認同,對于鑄造圍墻最后的疑慮也被打消。
對于制磚和砍伐樹木,這種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也從心底認同了它的必要性。
其實在此之前,天龍部落的生活艱辛,更多的只是指食物的收集和生存環境的惡劣,眾人以前的漁獵和采集等生產活動,基本屬于放羊的行為,懶散而沒有效率。
中華民族吃苦耐勞的品質,應該是在定居和依附土地之后所形成的。
是王天讓他們提前領略了辛苦勞作的滋味。而共同的高強度勞動,進一步加強了部落眾人之間的情感依賴和對團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人類一直要到國家出現以后,才開始了有目的的筑城,和自發的有規模的長期性人口聚集。
在此之前,人類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獲取食物和掠奪地盤以及人口之上。
這符合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一書中所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書中將人類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分為五種,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也就是王天這個穿越者,不按歷史規律出牌。
他似乎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在穿越之初,對于安全的擔憂,讓他幾乎是調動了部落的所有力量,來進行筑城這一件事情。
馬克思在研究資源分配時,以孤島求生的魯賓遜的故事為例指出:“不管他生來怎樣簡樸,他始終要滿足各種需要,因而要從事各種有用勞動,如做工具、制家具、養羊駝、捕魚、打獵等等。??盡管他的生產職能是不同的,但是他知道,這只是同一個魯賓遜的不同的活動形式,因而只是人類勞動的不同方式。需要本身迫使他精確地分配自己執行各種職能的時間。在他的全部活動中,這種或那種職能所占比重的大小,取決于他為取得預期效果所要克服的困難的大小。”
而王天傾盡全力做著筑城這一件事情,這本身就是不科學的。
這既不符合需求層次理論,也與統籌統計學中的“煮茶理論”相背。
在王天認識到這個問題之后,他決定對現在的生產安排進行調整。
生產力的提高取決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在現階段做出一張能捕魚的網,其實與筑城并無沖突。
首領先前狩獵獲得的食物,除了已經晾曬熏烤好的,已經沒有了剩余。
他決定將先前圍而未捕的兩處魚群,先收獲了。
主意打定后叫停了的眾人,時間已近中午,也到了中餐的時間。
留下人手照看四座陶窯,又在燒制秤砣的灶內加了一把柴火,之后王天帶領眾人來到了捕魚之地。
用石鋤挖斷先前預留的擋水位置,下游用籬笆擋住,上游封堵完成后水落魚出。由于已經靠近入河口,收獲比前兩次都多。
王天選取了他預估在一斤和兩斤左右的魚各五條,用藤條穿起由他帶回部落。
剩下的魚眾人裝入背簍和籮筐里,直接帶到水塘邊殺魚清洗。
火一火二見到部落眾人回來。開始支灶燒水。望著即將沸騰的湯鍋里的熱水,眾人明顯感覺到了口中唾液的分泌,自覺的在附近尋找起野菜。
他們發現經過湯鍋煮過的野菜,口感都是那么的順滑和鮮美。與生吃是完全不同的兩種口感。
王天收集兩種不同重量的魚,是為了確認重量的標準單位。對于這種不可量化的單位,需要由人的感官做出標準,而每個人的差異都會比較大。
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進行民主投票。選出一種或兩種眾人認可的重量作為標準衡器。
而燒煮食物現在連鹽都沒有,清水煮白菜誰煮都是一個味。王天可沒什么興趣參與進來。
秤砣已經做好就要有了。衡器標準等待眾人決定,現在可以開始做出秤桿。
一架桿秤是否標準與秤桿的材質和加工密切相關。
材料需選用縮水率小,筆直而不易產生形變的木料,通體密度均勻材質細密的胡桃木為佳品,樺木的比較普遍。
在現階段王天沒得挑,那就只能跟著感覺走了。他這一堆雜木里面選出了兩根三公分粗細的木料,長度大概在一米左右。通體筆直無結無疤,重量也比較壓手。
從斷口和剝皮的難易程度可以判斷,應該干燥過很長一段時間了。
材料選定問題又來了,如何進行切削?
沒有工具,只能用笨辦法。
王天拿出小刀上的鋸子,在選取好的秤桿材料上鋸出一米長度,然后把整根平均分成四段,畫出三個圓圈作為標記。
先在1/4處用鋸子輕輕的鋸出半圈淺淺的痕跡,然后是2/4和3/4處同樣操作,但鋸入的深度依次增加。
最后在尾部剖面上,在與前面鋸出的三個半圈同在的一個圓面上量出六毫米長度并進行標記,用炭筆在截面上畫出一個與秤桿頂面半圓相切的橢圓圖案。
根據后世的記憶,秤桿的形狀就像一條魚形。頭大尾小,秤桿頂部如魚背筆直,秤桿的側面如魚腹成橢圓狀,底部逐漸收縮自稱桿尾部。
王天的設計是秤桿的頭部直徑為三公分,然后從1/4處開始逐漸收縮至尾部兩公分。
他從1/4處開始,在半圓的三個相限點鋸入的深度都逐漸加深。以底部的變化最大。
做出標記后,只能用小刀一點一點逐漸的切削掉多余的木材。
在稱桿的底部截面,之所以只選取了6毫米的深度,就是擔心一下用力過猛造成材料的報廢。
切削的不到位沒有關系,多來幾次就好了。而一旦報廢之前所做的就全部白費了。
王天想著自己這一天所干的活,就覺得難受。以他這個急脾氣的性子,是真不適合做這些細致的工作。
但現在的情況卻是沒有辦法,只能趕鴨子上架。王天突然發現自己在不知不覺中一路堅持了下來。而且做的也還不錯。
人吶,有時候的潛力都是被逼出來的!
人生有時候如稱一般,講究的是一個均衡,均衡的才能是長久的。
而移動秤砣的過程,亦如人生路上前行的步伐。
移動的過快,有可能是稱砣失去平衡,哐當一聲著地,不是被秤砣砸到腳,就是反而被突然挑起稱桿傷到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