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是中國古老的農作物之一,是最早的五谷之一,因為麻籽可以充饑,所以曾經被列為糧食谷物,但從黃帝時期起,就已經從作為主食的糧食領域中退出,但直到后世在各種祭祀葬禮儀式上,仍然可以見到它的身影。
麻主要是用來紡紗織布的農業產品,麻纖維由膠質粘結成片,制取時須除去膠質,使纖維分離,稱脫膠。
一般采用漚制和蒸煮的方式進行脫膠,苧麻和亞麻可分離成單纖維,其胞壁不木質化,可以長期保持柔軟,纖維的粗細長短同棉相近,是植物纖維中最長的,可作紡織原料。
而天龍部落現在使用的繩草,纖維過于粗大,且較硬,遠遠比不上現在發現了這種苧麻,它的種子麻籽,可以吃,比綠豆還略微小點,產量并不高。
麻籽主要用來榨油,油色淡綠,很像過濾之后的菜籽油,是很好的食用油來源,它的莖皮,經漚制與蒸煮可以從中抽取出植物纖維。
苧麻屬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也可以使用麻籽育苗,我國生長的基本上都是白葉苧麻,用來紡紗織布主要是用它的莖桿剝取莖皮,取出的韌皮稱為原麻或生苧麻。
通過漚制與蒸煮脫去生苧麻上的膠質,就得到可進入紡織加工的紡織纖維,行業習慣上稱之為精干麻,即紡織用麻纖維。
宿根的苧麻一年一般可收3次,第1次生長期約90天,稱為“頭麻“,第2次生長期約50天,稱為“二麻“,第3次生長期約為70天,稱為“三麻“,在任何職務,普遍都只能收一季的北方,已經屬于高產作物了。
說起麻,現代人都比較陌生,但如果提起另外一種精神上癮類藥物-大麻那就是如雷貫耳了。
大麻只是麻料作物中的一種,吸食大麻的歷史,正是從王天現在所處的新石器時代_開始的,歷史上使用大麻以古代印度三哥最為著名,大麻是印度一個宗教的崇拜物,類似于天龍部落的圖騰。
看著出現在眼前的這一小片苧麻,對于這種意外得來的驚喜,王王天自然喜不自禁,它可以當做油料作物,糧食作物,以及紡織作物。
麻籽的產量雖然不高,但是奈何原始時代現在是地廣人稀,如果不考慮生麻的產量,采用刀耕火種的方式,種植上一大片,這產量也是喜人的,反正是刀耕火種,也不需要太多的操心就可以有收獲,不考慮土地的利用,簡直就和白撿的一樣。
麻籽可以當作食物,但是產量和其它農作物相比并不高,所以最好的用處是用麻籽榨油,有了這種植物油,用來做菜的話可比魚油要好吃許多倍,在部落里王天做菜時候使用的都是豬膏油,魚油只用來當做照明,用。
最重要的還是麻的莖皮,經過漚制蒸后可以抽取出植物纖維,有了他們就能夠制作更加輕巧和堅固耐用的漁網。
麻繩比天龍部落現在用的草繩更好,用麻繩編織的漁網可以做到更小的體積與重量,也能夠制作出更大的漁網在長水中捕魚,如果不考慮長期吃魚會吃膩的話,天龍部落現在進行農耕生產并沒有那么急迫。
至于麻衣,因為御寒效果比較差,無法取代獸皮的地位,不過除冬天之外的其他三個季節,卻都可以使用,這對于建立倫理道德觀念,以及提升人類的進化程度都有不言而喻的作用。
現在的人類,除了在冬季會在身上裹上獸皮之外,其他的時候都是一條小皮裙,這樣看著倒是使得原始人的體質格外的健壯,但春寒秋涼對人類身體的影響,卻大大的降低了人類的壽命。
有了麻衣之后,這樣的狀況都會得到改善,而當人類習慣了平時總是著裝的狀態,羞恥感也就會油然而生。
都說穿上衣服像個人樣,這不也就是文明前進了一大步?
王天讓大家停下來小心翼翼的收取苧麻的種子,一顆都不能放過,種子被收取一空之后才開始讓二哥和瘦頭陀收割植株。
最后挖掘苧麻的宿根進行移植栽種,但考慮到能否存活,以及用種子育苗的難度,王天讓大家只挖掘了一半的宿根。
除了種子之外,其他的依然留在原地,王天打算在返程的時候再取回部落,之所以現在挖掘,王天是擔心返回時已經開始下雪,這樣拿上就可以走,并不會耽誤時間。
因為收集苧麻的原因,時間已過了一個多小時,午飯的時間已經到了,王天就決定先到竹林里解決了這一餐再說,但要大家不要深入竹林,就在邊緣埋鍋造飯。
小的大熊貓固然可愛,可是成年熊貓那可怕的戰斗力,王天決定還是不要去摸老虎屁股為好,除非就在這竹林邊緣,就能夠“撿”到一只,這樣的話王天也并不反對帶走一只,他來到竹林其實只是想看一眼到底現在這個世界有沒有大熊貓。
來到了竹林邊緣,王天開始用竹劍在竹子的根部各個部位做出標記,然后讓大家按著標記挖掘,王天這是在為大家指出冬筍所在的位置。
挖掘冬筍也是一個技術活,主要就是依靠竹鞭的走向來判斷,哪個部位可能會有冬筍,在后世有經驗的老農幾乎是一挖一個準。
王天雖然還沒有到那個程度,但是十之七八還是沒有問題,他之所以會這一招,與他的童年有關。
王天的童年在一個城鄉結合處長大,上樹掏鳥蛋,下河摸魚鱉這些事情一件都沒有少做,寒假里也沒有少和小伙伴們去看冬筍的挖掘。
他小時候嘴又甜,對任何東西都很感興趣,農村的人又都一個個很淳樸,有問必答,所以他也學了個七七八八。
眾人在天子指出的地方,基本上也能一刨一個準,這就引起了大鯢的興趣,剛開始天子讓刨坑的時候,大家都以為是又發現了什么好東西,結果最后卻發現天子捧著一節地下的竹子直流口水。
眾人看著天子這副吃貨表情,不用他說也知道這是能吃的東西,個個都賣力的干起來了,此時的大鯢才發現,按照天子指出的地方,十有八九能挖出冬筍來,但如果其他人胡亂挖的話,那就費力不討好了,往往都是白辛苦一場。
于是大鯢好奇的不恥下問:“天子,為什么你一指一個準呢,有什么技巧沒有?”
“我用鼻子聞的呢,你的鼻子不是也挺靈的嗎!那你拿一個冬筍聞聞味道,看能不能嗅出它們在什么位置。”王天開起玩笑來。
結果大鯢這貨信以為真,就在4周到處亂嗅起來,看著他的那副樣子王天心里直樂呵,最后實在忍不住笑出了聲來。
大鯢直到此時才發現,天子是在逗他玩的,不由無奈的撓了撓頭,一臉的委屈。
玩天也不再逗他,認真的傳授起他從別人那里學來的經驗:
挖冬筍的技巧之一,是看林地條件:從竹林地形看,朝南或東南的竹林地,冬筍較多,成熟期也早,王天估計這跟陽光有關。
第二看冬筍形成的季節,竹農的經驗是:“九前冬筍進春爛,九后冬筍清明出”,即冬至以前形成的冬筍,只有少數能轉化為春筍,所以可以放心挖。
冬至以后形成的冬筍,大都能轉化為春筍出土成竹,也就……還是可以挖,現在可是原始時代,竹子根本不用愁,王天根本不用擔心竹林的繁衍問題。
第三看竹林內竹子的年齡,一般來說,一般來說成竹2~3年的竹子,地下竹鞭發筍率最高,能達到8成以上,挖的時候自然要找這樣的狗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