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真意走了很久,都沒有達到第四層。
現在所在的地方,是一個灰蒙蒙的地方,十分昏暗。這里不知道有什么,余真意覺得自己是被困住了,都沒有發現出口在哪里。
過了很久,余真意突然聽到一聲劍吟。
而且這聲音很大,余真意背后的真武劍,自動出鞘。
一個鬼魂般的身影出現在余真意背后,默默的注視著他。余真意回過頭,發現了這人,很是奇怪。這人身穿道袍,很明顯,是道門的修士。
但是在他背后,竟然還有一把劍。
余真意問道:“你是誰?”
那身影笑道:“我是武當山的真人,怎么,你不知道?”
余真意搖搖頭:“你是人是鬼?”
那身影笑道:“不是人,也不是鬼。不過你是不是很好奇,為何我背后,有一把劍?其實我道門一脈,也是有劍仙的。不止那龍虎山,我武當山也有。”
見余真意有些不解,道人說道:“我給你講講我們道門的來歷吧。”
道門五秘,就是指教外別傳的五派守洞塵技,歷代被列為非上根上德大器不授的秘傳奇術,俗稱“五門”,它們是太極門、丹鼎門、玄真門、劍仙門和符篆門。
太極門以清靜無為、抱元守真、神游無極為修真圭旨,后分衍為無極、太極、靈極、先天、自然、逍遙、混元等流派。丹鼎門以鉛汞和合、坎、了命盡性為煉丹要務,后又分衍為金丹、全真、太乙、東華、純陽、靈寶、三豐等流派。
劍仙門以齋心守候、煉神鑄劍、凌空運使、出入無形為超脫至境,后分衍為神劍、慧劍、玄劍、青霞、華山、中條、九華等流派。
符篆門以印訣移魂、咒符拘魄、掌握天地為濟世法術,后又分衍為天師龍虎山、茅山道、靈寶皂閣山等三山符錄、上清、神霄、清微、凈明、天心、華陽等流派。
但同時也修內丹、雷法等。
玄真門則以內視存想、盜化奪機、聚火開關、形神歸一為成仙秘訣,后又衍為玄真,玄天,玄武,真武,紫霄,太微,太玄,太和等流派。
這些流派又相互融合,到了明代永樂年間,就形成了“五門九派八十一脈”。這就是修行界傳說的“玄門九真”。“九”者,陽數之極也,言其多也。
道家太極門認為:太極者,絕對之始終也,故凡一切事物,皆難越此規。空以無,無以靜,靜生動,動則化,化則極,極則變,變則復,復則靜,靜歸無,還其本來面目。
太極門是虛無派,約有太極,無極,靈極,有極,先天,自然,逍遙,混元等派別。太極門修無為要旨,秉老子真傳,無神仙鬼怪之說,以氣化為總,以泛氣觀為宇宙觀人生觀,以無為為功法主導,因哲理性極強,保密性太強,外人難窺其門。故被稱為道家禁門**,道家第一秘宗。
據道家太極門歷代傳承,謂后世太極拳本系九宮太極手外架
,系由無為而落入有為,并由內功而落入外功,再由氣功落入武功的一種變法。
因太極門內訣專尚無為,很難為世人理解接受,更且內功高妙,列為道家五門禁秘之首,很難選擇內脈通和、根性穎悟、并勤于修為的傳人。因而去難就易、去秘就明,單以太極門九宮太極手發動時所發出的部分外架去傳人效顰。現在流行的太極拳是太極門九宮太極的外架,再經人為編排取舍及藝術加工,當然這樣安排也考慮到外架鍛煉的方便和技擊的需要。是無為而生,有為而成,由無為法演變為有為法。
道家丹鼎門,分為天元,地元和人元,一般分為內外丹。內丹之中,文始最高,少陽最大。
道家劍仙門在道門很是隱秘,有神劍,慧劍,丹劍青霞,中條玄女,峨眉,天山,華山,九華等流派,到了清時期,蜀山劍派最出名,近代,逐漸合流為南北劍門,其方法以齋心守候,煉神鑄劍,凌空運御,出入無形為超脫至境。分物劍、氣劍、心劍。
道家符門,以印訣書符拘魄,掌握天地,溝通神靈,濟世渡人。清微,正一,東華,神霄,上清,靈寶,天心諸多流派。道門第一**雷法,在符篆門中很是流行。
道家玄真門則以內視存想,盜化奪機,玄法真功為主。很多奇門法術也是此門中的。一般道門稱:“出得玄真門,方為真道人。”
道門五秘,雖然各有所傳,但相互間影響很大,各個派別都有其他門派的內容,但其核心卻都大部分保留。可以說道門五秘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真正的一個門派是有其完整的教義,戒律的,其后便是這五門學術的綜合體現。如正一派歷代天師,為世所景仰的是其符法,但歷代天師很多是精通內丹之學的。、
道門之所以分門別派,是因為各個弟子的入門方法不同,修煉路徑不同,到最后,造成修煉結果有一定的區別。通微之境雖相同,細節卻有差別。即便是同一個名詞,各個派別的理論也有差別,如何理法結合也是大大的不同。切不可拿此門的來要求彼門的。
道門劍仙,最是神秘。
在這灰茫茫的空間內,道人一臉笑意的看著余真意:“劍宗修煉的特點,內以身為洪爐練內丹,外以身習劍術以練形,中用洪爐以鑄劍以煉器。”
“貧道在繼承劍道上,并于龍泉鑄劍,恢復陶弘景、司馬承禎之“金、銀、銅、錫、鐵“五種金屬之鑄劍古法。并去“道劍”神秘色彩,使之成為武道養身流派,提出了道家玄門劍宗學術概念。”
“道家劍宗修煉的特點為繼承全面的道家劍道之修習,“內以氣為藥物練內丹,外以身習劍術以練形,下用洪爐以鑄劍以煉器,上則以劍道用于管理”。恢復古代黃帝時期劍道精神,后期道教劍道或偏于修丹、或偏于鑄劍、或偏于劍法。而黃帝是三者兼通,并用“天子之劍”治天下。”
余真意點點頭:“道門果然了不起。”
道家劍學和神仙修煉結合的劍仙一派。
劍仙學有“術劍”與“道劍”之分。
術劍者,有形有象之劍,以特殊方法制成,用以抵御外侮;道劍者,先天一氣也,為無形無象、生養天地的太和元氣。道人以法凝結此浩然剛大之氣,以之透金石、貫魚魯,沛然莫之能御。這既是武學之“神勇”至境,又是仙學“神仙”之地步。
自古以來,就有這一派,乃地仙門中之旁支。他們修煉,是要跑到懸崖絕壁,采取靈藥,服食辟谷,吐納呼吸,翕受日精月華。其各種功夫,與金丹法門隱居城市修煉者不同。假使在深山中,遇到毒蛇猛獸,**無力抵抗時,就用劍氣去降伏。待到二三百年后,道成尸解。
**既不要保存,劍術遂于無用。
他們若有不甘于小成者,半途上再求進一步的功夫,參透造化陰陽之消息,拿出旋轉乾坤之手段,將后天金氣變為先天金氣。于是又走回金丹大道正路上來了。這種人性情甚為固執而冷僻。若是你的資格不合于他的條件,無論如何,他決不肯相傳。”
黃元吉真人在《道德經注釋》及《樂育堂語錄》中所說“鑄劍”之論,潛合“道劍”之理,尤為高見。學道人第一要煉劍,劍即先天元氣也。第二要鑄鏡,鏡即先天元神也。神無雜妄,常常喚醒,不許走作,即明鏡高懸,物來必照矣。氣由積累,時時提掇,不放他弱,即慧劍排空,能斬三尸矣。
另外道家之劍道,有講入世管理一派,所謂“下劍治人,上劍治國”。
莊子曰:“天子之劍,以燕石城為鋒,齊岱為鍔,晉衛為脊,周宋為鐔,韓魏為夾,包以四夷,裹以四時,繞以渤海,帶以常山,制以五行,論以刑德,開以陰陽,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劍直之無前,舉之無上,案之無下,運之無旁。上決浮云,下絕地紀。此劍一用,匡諸侯,天下服矣。此天子之劍也。”
這些消息,好像是自動傳入余真意的腦海。
也好像是這道人,硬塞給他的。
余真意皺眉道:“你想干什么?”
道人獰笑道:“想干什么,自然是想從這里出去啊。你這副身體,不給我真是白瞎了。我在這等了這么多年,終于遇見了一個滿意的人,我很開心啊。”
這道人哈哈大笑起來,似乎真的十分開心。
余真意迅速將自己背后的真武劍拔出來,他能感覺到,這道人十分強大。可以說,比他遇見的所有敵人,都要強大,說道:“你知不知道,我最討厭的,就是奪舍別人身體的人。”
道人笑道:“你最討厭,那又如何?”
余真意舉起真武劍:“一劍斬了你!”
道人搖搖頭:“你還沒搞懂,我到底是是誰。”
他抬起手,只一股凌厲是氣勢在這灰蒙蒙的空間中展現出來。余真意手中的真武劍,竟是直接被抓起來,豎立在空中。四周這一片空間中,似乎是充滿了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