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南薰殿清靜,此處的宮人,都比別處更舉止輕柔,低聲慢語。
一入此地,好似時光都停住了,不再往前。
只是明蘇是萬不肯委屈她的母妃的,故而殿中的好東西并不少,陳設擺放,皆是古物珍品。倒為此處的清靜之中,添了幾分古雅。
鄭宓與淑太妃對坐在榻上,大殿南面的窗開著,窗外一樹紅梅,花葉上半蓋著白雪,煞是好看。
方才入門時,鄭宓便看到庭院東側的花圃翻過土了,想必太妃是有什么打算,要在來年種些東西。
鄭宓乍來拜見,少不得寒暄,便就著所見,道:“這樹紅梅開得真好,想是費了不少心力。”
“不過是野蠻生長罷了。”淑太妃謙虛道。
宮人奉了茶,便被淑太妃屏退了。太后甚少登門,今忽駕臨,必是有事。
鄭宓又與她閑話了幾句,說的左不過是宮中閑事,想到昨日玄過回稟時提到,忙亂間驚擾了太妃娘娘,便將昨日事,也與太妃提了提,算是安撫。
因明蘇的緣故,鄭宓待淑太妃自來親切,又免不得帶上些敬意。
此時說來,便未拐彎抹角,直言了來:“太上皇在上華宮買通了幾名內侍,串聯了宮門守衛,與幾名大臣書信往來,意圖復辟,被陛下發覺,將那幾些內侍守衛都誅殺了,連宮中都牽扯出不少內應來。”
此事淑太妃昨夜已令宮人打聽過了,只是沒有鄭宓說的這般清楚罷了。
明蘇與太后私交甚好,淑太妃是知曉的,否則也不會將太上皇遷去上華宮,卻將太后留在宮中,侍奉頗恭。眼下聽她對昨日之事知曉得如此詳細,也不奇怪,只是諷刺了太上皇一第74章
南薰殿清靜,此處的宮人,都比別處更舉止輕柔,低聲慢語。
一入此地,好似時光都停住了,不再往前。
只是明蘇是萬不肯委屈她的母妃的,故而殿中的好東西并不少,陳設擺放,皆是古物珍品。倒為此處的清靜之中,添了幾分古雅。
鄭宓與淑太妃對坐在榻上,大殿南面的窗開著,窗外一樹紅梅,花葉上半蓋著白雪,煞是好看。
方才入門時,鄭宓便看到庭院東側的花圃翻過土了,想必太妃是有什么打算,要在來年種些東西。
鄭宓乍來拜見,少不得寒暄,便就著所見,道:“這樹紅梅開得真好,想是費了不少心力。”
“不過是野蠻生長罷了。”淑太妃謙虛道。
宮人奉了茶,便被淑太妃屏退了。太后甚少登門,今忽駕臨,必是有事。
鄭宓又與她閑話了幾句,說的左不過是宮中閑事,想到昨日玄過回稟時提到,忙亂間驚擾了太妃娘娘,便將昨日事,也與太妃提了提,算是安撫。
因明蘇的緣故,鄭宓待淑太妃自來親切,又免不得帶上些敬意。
此時說來,便未拐彎抹角,直言了來:“太上皇在上華宮買通了幾名內侍,串聯了宮門守衛,與幾名大臣書信往來,意圖復辟,被陛下發覺,將那幾些內侍守衛都誅殺了,連宮中都牽扯出不少內應來。”
此事淑太妃昨夜已令宮人打聽過了,只是沒有鄭宓說的這般清楚罷了。
明蘇與太后私交甚好,淑太妃是知曉的,否則也不會將太上皇遷去上華宮,卻將太后留在宮中,侍奉頗恭。眼下聽她對昨日之事知曉得如此詳細,也不奇怪,只是諷刺了太上皇一
和氣了,和氣得倒有些恭順了,語氣竟與明蘇同她說話時有些像。
杰mi噠
她奇怪歸奇怪,卻也沒多想,聽鄭宓提到明蘇,想到有些日子沒見她了,道:“前兩日,我令人送了些糕點去垂拱殿,宮人回來說是陛下氣色不大好,像是沒歇足。”
鄭宓頓覺羞赧,面上有些發燙。明蘇本來事兒就多,歇得遲,每晚還這般來來去去地折騰,自然會影響睡眠。
淑太妃卻不知,只歸咎到太上皇頭上:“必是他攪出的事,叫陛下費心勞神。”
鄭宓頗覺不自在,端起茶盞,低頭飲了一口,方若無其事地應和了一句:“正是。”而后,又意有所指道,“我這幾日見陛下,也覺她神色甚憔悴。”
說得淑太妃面露憂色,鄭宓又道:“按陛下的性子,若單單是太上皇興風作浪,她至多累些,起色差些,精神頭是不減的,應當不至于憔悴。”
淑太妃正了正身,神色也正肅起來,這世上,唯一叫她掛念關切的便只有明蘇了。聽太后這話,淑太妃立即警惕起來,問道:“聽太后話中之意,似乎有所猜測?”
鄭宓思索了片刻,未做隱瞞:“昨日,我聽趙梁說起一樁舊事,說的是,陛下那年自江南回京后,性情大改的事。”
趙梁是太上皇身邊的近侍,上皇遷去了上華宮,他自然也跟著長居上華宮,又怎會到禁內來,還得了太后召見?
淑太妃聞弦音知雅意,立即從鄭宓這句話中聽出來,是她特意召了趙梁到跟前來問話,至于為何會召見,自然是她對什么事起了疑心。
“太后娘娘是說,陛下在江南出了什么事?”
鄭宓搖了搖頭,望著淑太妃,正色道:“我是說,陛下自江和氣了,和氣得倒有些恭順了,語氣竟與明蘇同她說話時有些像。
杰mi噠
她奇怪歸奇怪,卻也沒多想,聽鄭宓提到明蘇,想到有些日子沒見她了,道:“前兩日,我令人送了些糕點去垂拱殿,宮人回來說是陛下氣色不大好,像是沒歇足。”
鄭宓頓覺羞赧,面上有些發燙。明蘇本來事兒就多,歇得遲,每晚還這般來來去去地折騰,自然會影響睡眠。
淑太妃卻不知,只歸咎到太上皇頭上:“必是他攪出的事,叫陛下費心勞神。”
鄭宓頗覺不自在,端起茶盞,低頭飲了一口,方若無其事地應和了一句:“正是。”而后,又意有所指道,“我這幾日見陛下,也覺她神色甚憔悴。”
說得淑太妃面露憂色,鄭宓又道:“按陛下的性子,若單單是太上皇興風作浪,她至多累些,起色差些,精神頭是不減的,應當不至于憔悴。”
淑太妃正了正身,神色也正肅起來,這世上,唯一叫她掛念關切的便只有明蘇了。聽太后這話,淑太妃立即警惕起來,問道:“聽太后話中之意,似乎有所猜測?”
鄭宓思索了片刻,未做隱瞞:“昨日,我聽趙梁說起一樁舊事,說的是,陛下那年自江南回京后,性情大改的事。”
趙梁是太上皇身邊的近侍,上皇遷去了上華宮,他自然也跟著長居上華宮,又怎會到禁內來,還得了太后召見?
淑太妃聞弦音知雅意,立即從鄭宓這句話中聽出來,是她特意召了趙梁到跟前來問話,至于為何會召見,自然是她對什么事起了疑心。
“太后娘娘是說,陛下在江南出了什么事?”
鄭宓搖了搖頭,望著淑太妃,正色道:“我是說,陛下自江
去,一面走,一面四下環視。玄過趴在榻上養傷,聽聞動靜,抬頭看了一眼,看到來人,大驚失色,驚呼了聲:“陛下!”忙便要起身。
“趴著趴著。”明蘇擺擺手,示意他別動,又抬了下下巴,令身后的近侍去伺候著。
玄過誠惶誠恐,他也確實起不來,趴在床上,拱手行禮:“小的拜見陛下。陛下怎么來了?小的這里是賤地,陛下怎可踏足。”
有近侍搬了圓凳來,擺在床前,明蘇坐下了,她看了
看玄過,與他道:“不說這些,朕就是來看看你,你好生休養便是。”
玄過原是有些怕的。他受刑需將養,陛下身邊諸事繁雜,少不得人,而宮中最不缺的,便是有能耐也有野心的人,自然有人趁他不在,頂了他的差使。
他雖跟隨陛下多年,到底有情分在,可昨日出了這樣大的紕漏,陛下動了怒,失望也是情理之中。若使喚旁人使喚慣了,不再倚重他了,可如何是好。
身上的痛尚可忍受,反倒是心中的擔憂,來得折磨人,攪得他一夜未眠。今日醒來,玄過想著最好的結果,便是半月后,他傷養好了,回到陛下身邊,陛下不再怪罪,仍舊如往日一般倚重他。
卻沒想到,陛下竟是親自來探望他了。
“陛下……”玄過眼中有淚意,聲音也帶了些顫抖。
杰mi噠
明蘇望著他,倒是笑了:“玄過,你我主仆這么多年了,我雖生你氣,罰了你,可罰過,也就了了,今日來看你,便是要你好生休養,養好了傷,早日回來朕身邊。你怎么還哭了?”
她不說倒還好,一說,玄過便止不住累了,一面抬手去抹,一面道:“小的沒想到……”
明蘇搖了搖頭,很是無奈,她待不了太久,說了兩句話,便起身欲走,走出兩步,又覺得奇怪。
玄過再如何歷練,到底也只二十來歲,平日里也未顯出什么了不得的品味來,可這間居室,卻不同。
里頭的擺設,古樸雅致,側面有一書架,書架上的書,皆是經典古籍,中間有一道竹簾,竹簾卷起了,里頭點了檀香,煙氣裊裊地升騰,極為清幽雅致。
此間主人,當是個底蘊頗深的雅士才是。
明蘇止步,問看玄過,與他道:“不說這些,朕就是來看看你,你好生休養便是。”
玄過原是有些怕的。他受刑需將養,陛下身邊諸事繁雜,少不得人,而宮中最不缺的,便是有能耐也有野心的人,自然有人趁他不在,頂了他的差使。
他雖跟隨陛下多年,到底有情分在,可昨日出了這樣大的紕漏,陛下動了怒,失望也是情理之中。若使喚旁人使喚慣了,不再倚重他了,可如何是好。
身上的痛尚可忍受,反倒是心中的擔憂,來得折磨人,攪得他一夜未眠。今日醒來,玄過想著最好的結果,便是半月后,他傷養好了,回到陛下身邊,陛下不再怪罪,仍舊如往日一般倚重他。
卻沒想到,陛下竟是親自來探望他了。
“陛下……”玄過眼中有淚意,聲音也帶了些顫抖。
杰mi噠
明蘇望著他,倒是笑了:“玄過,你我主仆這么多年了,我雖生你氣,罰了你,可罰過,也就了了,今日來看你,便是要你好生休養,養好了傷,早日回來朕身邊。你怎么還哭了?”
她不說倒還好,一說,玄過便止不住累了,一面抬手去抹,一面道:“小的沒想到……”
明蘇搖了搖頭,很是無奈,她待不了太久,說了兩句話,便起身欲走,走出兩步,又覺得奇怪。
玄過再如何歷練,到底也只二十來歲,平日里也未顯出什么了不得的品味來,可這間居室,卻不同。
里頭的擺設,古樸雅致,側面有一書架,書架上的書,皆是經典古籍,中間有一道竹簾,竹簾卷起了,里頭點了檀香,煙氣裊裊地升騰,極為清幽雅致。
此間主人,當是個底蘊頗深的雅士才是。
明蘇止步,問
又怎會這么多年,都未曾設法紓解,以致明蘇至今,仍是噩夢不止,時常冷汗淋漓地半夜驚醒。
既然此處得不到答案,鄭宓便欲告辭,淑太妃卻回憶道:“我問過明蘇。”
鄭宓望向她。
“起初,她一聽我提起,便是臉色煞白,直到過去兩三年,才能神色如常,但不論我怎么問,她都只是敷衍,從未吐露一詞。我在宮中查過,但那時宮中處處是太上皇的眼線,什么蛛絲馬跡都未留下。”淑太妃說道。
鄭宓心頭一沉,早幾年尚且查不到,如今更是留不下什么線索了。
“難道只能去問太上皇了嗎?”鄭宓喃喃道。
可太上皇那邊的路,幾乎已是封死了,一來,他不會說,二來,明蘇盯得緊緊,只怕她前腳過去,明蘇后腳就知道了。杰mi噠
她面上滿是焦慮與憂心,看得淑太妃一怔,道:“太后娘娘怎……”她沒說下去,心中卻想,太后如此著緊,可不像嫡母待庶女的態度。
她視線掠過鄭宓昳麗姣好的面容,心頭猛然一跳,太后也不過是二十來歲的年紀,若是她對明蘇……
鄭宓正憂心著,未留意淑太妃的神色變化,見太妃亦是不知,便起身道:“時候不早,我且回去了。”
淑太妃心下亂得很,面上卻還得維持從容,隨之起身道:“臣妾送送太后。”
若是平日,鄭宓必會推辭,可眼下,她心思不在此處,只漫不經心地點了點頭,走出大殿。
一到殿外,便見殿門處有一身著青衫的內侍正與門口的守衛推搡,看到太后與太妃出來,他立即拼了命地大喊:“娘娘!小的有要事稟報!”
兩個守衛嚇了一跳,呵斥著去捂他的嘴:“大膽!竟敢驚擾娘娘!”
鄭宓蹙了下眉,正欲命人將這內侍拖下去好生審問,便見那人像是發了狂一般拼命掙扎,兩個守衛竟按不住他一人。
他掙脫開來,猛地朝里奔來,他知道四下里都是宮人,他掙脫不得太久,很快又會被按住帶走,便只朝著里頭用盡了力氣大喊:“賢妃娘娘有秘事奏稟,事關陛下!求娘娘聽聽吧!”
里頭有兩位娘娘,也不知他是喊給誰聽的。
話剛說完,只聽砰一
鄭宓心頭一沉,早幾年尚且查不到,如今更是留不下什么線索了。
“難道只能去問太上皇了嗎?”鄭宓喃喃道。
可太上皇那邊的路,幾乎已是封死了,一來,他不會說,二來,明蘇盯得緊緊,只怕她前腳過去,明蘇后腳就知道了。杰mi噠
她面上滿是焦慮與憂心,看得淑太妃一怔,道:“太后娘娘怎……”她沒說下去,心中卻想,太后如此著緊,可不像嫡母待庶女的態度。
她視線掠過鄭宓昳麗姣好的面容,心頭猛然一跳,太后也不過是二十來歲的年紀,若是她對明蘇……
鄭宓正憂心著,未留意淑太妃的神色變化,見太妃亦是不知,便起身道:“時候不早,我且回去了。”
淑太妃心下亂得很,面上卻還得維持從容,隨之起身道:“臣妾送送太后。”
若是平日,鄭宓必會推辭,可眼下,她心思不在此處,只漫不經心地點了點頭,走出大殿。
一到殿外,便見殿門處有一身著青衫的內侍正與門口的守衛推搡,看到太后與太妃出來,他立即拼了命地大喊:“娘娘!小的有要事稟報!”
兩個守衛嚇了一跳,呵斥著去捂他的嘴:“大膽!竟敢驚擾娘娘!”
鄭宓蹙了下眉,正欲命人將這內侍拖下去好生審問,便見那人像是發了狂一般拼命掙扎,兩個守衛竟按不住他一人。
他掙脫開來,猛地朝里奔來,他知道四下里都是宮人,他掙脫不得太久,很快又會被按住帶走,便只朝著里頭用盡了力氣大喊:“賢妃娘娘有秘事奏稟,事關陛下!求娘娘聽聽吧!”
里頭有兩位娘娘,也不知他是喊給誰聽的。
話剛說完,只聽砰一
宮人將這內侍口中的帕子拔了出來。
內侍一能說話,忙低下頭,口中則一刻不停地道了來:“小的是賢妃娘娘宮中的宮人,娘娘獲罪后,小的便被遣到別處當差去了。娘娘憂心五殿下,花了許多積蓄,求人打聽五殿下如何了,可無人敢為娘娘辦事。小的受過娘娘大恩,不敢不報,便小心留意了,直到今日,方聽聞,五殿下在獄中染病已多日……”
他說得有些顛三倒四,且似乎還打算從頭道來。可無
論是太后也好,太妃也好,無一人打斷他,皆是盯著他,等著他往下講。
鄭宓已隱隱有了預感,賢妃興許知道內情。
“小的將消息告訴了賢妃娘娘,娘娘很急,可她什么都做不了。小的想,宮中能在陛下面前說上的,便唯有太妃娘娘了……”他吞了下唾液,稍稍抬了頭,神色間很害怕,卻還是努力地把話說下去,“賢妃娘娘經小的提醒,想起了一事,要、要小的來請娘娘見她一面,她有要事要稟,關乎陛下。”
淑太妃未開口,既未說去,也未說不去。她看著這內侍,賢妃既然派他來闖宮,便是孤注一擲。
孤注一擲的事,怎會只有一句事關陛下。
果然那內侍看了看淑太妃,又看了看太后,他像是到了此時,才知曉害怕,口舌干澀得厲害。
可到了這地步,已是無路可退了。
內侍干澀地說出一個名字:“李槐。”
鄭宓與淑太妃皆容色大變。
垂拱殿中,明蘇坐在御案后,抬手揉著太陽穴。
頭很疼,揉了半天,也沒什么紓解。明蘇只得放棄,她干坐了一會兒,吐出口氣,可胸口還是堵塞得疼。
李槐的模樣,不斷地在她腦海中出現。她不敢想,忙取過一本奏疏,欲轉移注意。
奏疏上寫了許多字,明蘇看了許久,卻都看不進去,李槐的模樣越來越清晰,有他面貌儒雅,沖她笑,喚她小殿下的模樣,有他面目全非,渾身染血,看著她,竭力地對她笑,對她說,小的不怨殿下的模樣。
自宮變后,那段被她刻意忘卻的記憶便被喚醒了,不住地涌現出來。
明蘇把奏疏丟開,怔怔地望著御案,頭卻疼得越發厲害。
一旁的內論是太后也好,太妃也好,無一人打斷他,皆是盯著他,等著他往下講。
鄭宓已隱隱有了預感,賢妃興許知道內情。
“小的將消息告訴了賢妃娘娘,娘娘很急,可她什么都做不了。小的想,宮中能在陛下面前說上的,便唯有太妃娘娘了……”他吞了下唾液,稍稍抬了頭,神色間很害怕,卻還是努力地把話說下去,“賢妃娘娘經小的提醒,想起了一事,要、要小的來請娘娘見她一面,她有要事要稟,關乎陛下。”
淑太妃未開口,既未說去,也未說不去。她看著這內侍,賢妃既然派他來闖宮,便是孤注一擲。
孤注一擲的事,怎會只有一句事關陛下。
果然那內侍看了看淑太妃,又看了看太后,他像是到了此時,才知曉害怕,口舌干澀得厲害。
可到了這地步,已是無路可退了。
內侍干澀地說出一個名字:“李槐。”
鄭宓與淑太妃皆容色大變。
垂拱殿中,明蘇坐在御案后,抬手揉著太陽穴。
頭很疼,揉了半天,也沒什么紓解。明蘇只得放棄,她干坐了一會兒,吐出口氣,可胸口還是堵塞得疼。
李槐的模樣,不斷地在她腦海中出現。她不敢想,忙取過一本奏疏,欲轉移注意。
奏疏上寫了許多字,明蘇看了許久,卻都看不進去,李槐的模樣越來越清晰,有他面貌儒雅,沖她笑,喚她小殿下的模樣,有他面目全非,渾身染血,看著她,竭力地對她笑,對她說,小的不怨殿下的模樣。
自宮變后,那段被她刻意忘卻的記憶便被喚醒了,不住地涌現出來。
明蘇把奏疏丟開,怔怔地望著御案,頭卻疼得越發厲害。
一旁的內
來看來看,求收藏求評論求支持。
《晨昏》也會日更到完結。</
</br>